运用铺路技术进行课文教学的体会_藤野先生论文

运用铺路技术进行课文教学的体会_藤野先生论文

盘马弯弓故不发——对运用铺垫手法的课文的教学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盘马弯弓论文,不发论文,课文论文,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铺垫”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段,运用这一手法的文章,往往写得峰回路转,主题鲜明而又委婉含蓄,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有“盘马弯弓”、“千呼万唤”之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用了“铺垫”的课文,比如刘绍棠的《榆钱饭》,以“我自幼常吃榆钱饭”开头,接下去却写起了怎么吃杨芽儿、柳叶儿,借以突出榆钱饭“救命粮”的作用;而张洁的《挖荠菜》一直到第10自然段才真正开始写挖荠菜,却从第2 自然段起用大量笔墨写“馋”,用痛苦的回忆烘托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对这类文章,以题目作为教学过程的突破口,能较为便利地带动全篇的教学。

一、突出教学重点,领悟艺术匠心

采用铺垫写法的课文,往往看似平常,实则匠心独运,从题目教起,易于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背影》。这一传统名篇立意上并没有高深之处,不过写了人类永恒的亲子之爱,但却从它问世的时候起就深深地打动了亿万读者的心,关键就在于,层层铺垫,为“背影”的出现蓄足了势。

第一次上《背影》时,我是分段讲读的,总觉得不顺手,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课堂气氛沉闷,对教学重点——背影——突出不了。第二轮的教学,我改为从题目入手,由中间教起: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对“背影”的描写,提出问题:本文题为《背影》,但真正用来写“背影”的不过百字。不写“背影”,那么长的篇幅都写了些什么呢?学生(颇感兴趣地)从头再读,总结出:写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和父亲执意送“我”上车。教师:写这些是否离题?讨论、明确:父亲已至暮年,老境颓唐,饱受失业和负债的双重打击。他到南京本是为了谋事,已再三嘱咐过茶房,“陪我同去”车站,却“终于不放心”,坚持亲自送“我”上了车,又极尽周到地为“我”着想,捡座位、铺大衣、直到不辞劳苦地亲自攀上爬下为已成年的儿子买来橘子——正是这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才令作者“最不能忘记”,也才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再研读对“背影”的描写,领会:作者是抓住衣着简朴、动作艰难的特点来写的,前文的铺垫,使这个“背影”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及儿子对父爱的体察。文章没有从正面写人物的音容笑貌,而是选取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这种写法,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通过这样的切入,不仅重点突出,又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印象深刻,充分体会到铺垫的艺术魅力。

二、实行长文短教 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铺垫手法的文章,篇幅往往比较长,从题目教起,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以《社戏》为例——

教师:本文题为《社戏》,那么“社戏”到底好不好看?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反应热烈,展开一场争论,教师不必急于表态,先让双方各自说出理由。认为“不好看”的同学会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有名的铁头老生没出来表演,只有小旦“咿咿呀呀的唱”;小旦进去了,“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差”点看睡着了;最好看的一折戏就是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一个红衫的小丑;“我所最怕的”老旦终于出场了,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等等。而说“好看”的学生则据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来力争。教师点拨:戏本身并不好看,而是在作者的记忆里成了最好看的,这是为什么?学生立刻回答出:因为有一群友爱的小伙伴。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小伙伴们急“我”之急,想方设法让“我”终于得以去赵庄看戏。本文正是通过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抓住了课文主旨,再落实“训练重点”——“叙事有详有略”和“景物描写”——就比较容易了。

结合课后练习一,先分清详写与略写,然后启发: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略写“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为写社戏铺垫;详写“看戏前的波折”为表现小伙伴铺垫;“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直接刻画双喜、阿发、桂生等小伙伴们的友爱、淳厚、能干,中心所在,当然要详;至于“六一公公送豆”,传达出平桥村宽厚好客的民风,为小说的环境描写划上了完满的句号,但不直接关题,故略。

再结合课后练习四,思考:为什么在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中穿插景物描写?——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优美景色、仙境般的戏台,烘托出“我”去赵庄途中的急切心情和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实现看戏愿望的愉快。景物描写为渲染主题服务,并使小说富有诗情画意。

直接由课题抓中心,一线贯穿,在两课时内可轻松地完成这篇长文的教学任务。如果逐层分析,这一段讲了详略得当,下一段又要讲到;这一层有景物描写,下一层还有景物描写,既占课时,又显得零碎。

三、把握行文脉络 深入理解课文

铺垫的写法不但可以突出主题,还使文章内容丰富、含蓄蕴藉。象《藤野先生》,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以致此文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藤野先生〉三题》,《教师教学用书》P35)对这样的课文,从题目教起,就易于把握脉络, 变复杂为简单。

教学本文,可采用《背影》的教学思路,先找出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再回过头分析前面的内容。

藤野先生出现前,作者写了5个自然段, 可分为三层:离开东京往仙台的缘由;往仙台途中;初到仙台的生活。第一层,活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对东京的失望厌恶是鲁迅先生往“还没有中国的学生”的仙台的原因。这个开头,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往仙台途中,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中只提到“日暮里”、“水户”,这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又一体现。初到仙台,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而作者把这些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反映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另外,这一层还写了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爱国思想的表现。综上三层,鲁迅先生不惜笔墨勾勒出一个爱国青年的形象,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其实是为写好藤野做铺垫。从后面“匿名信事件”和促“我”弃医从文的“电影事件”可见,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侵华政策,作者饱受日本“爱国青年”的歧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关心帮助中国留学生尤其显得可贵。作者着意渲染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在“检查并订正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解剖实习”、“了解裹脚的情形”这四个典型事例所表现的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具有求实精神的学者风范之外,从更深一层的角度突出藤野“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这样的教学安排,不难使学生理解,作者是以与藤野先生结识前——结识、相处、离别——怀念为顺序,围绕表现藤野先生思想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

四、读写紧密结合 指导学生写作

记叙文是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重点,平铺直叙是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的弱点之一,而铺垫堪为治疗这个通病的一剂良药。前文所述从题目教起的做法,可让学生较快捷地掌握这一结构文章的方法。

笔者曾以《××印象记》、《我逐渐了解了他(她)》为题,指导学生仿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校长印象记》的开头两段:

热啊,热啊,太阳当头照,我们心里象长了毛。唉,全市各校的初一新生,唯有我们录取到附中的九十六个要参加军训,我简直后悔当初的选择了!

谁让我有个望女成凤的妈呢!她打听了亲朋好友,比较斟酌,又来了一番实地考查,还托人开后门,才让我拿到了附中的入学通知书。也不能全怪我妈,我不是随她一块去实地考查了吗?虽不见漂亮的教学楼,但静悄悄的校园是那样整洁;虽在假期,各个教室又并非铁将军把门。等了一会儿,电铃长鸣,妈妈问了一个女同学,原来今天是他们的返校日,学生们以班为单位检查作业进度,解决疑难问题,开读书报告会。……我每年可是既盼暑假,又怕暑假的,此情此景,我当即决定:报考附中。

这个开头为一个治校有方的校长的出场做好了充分准备。

《大纲》明确要求:“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要贯彻启发式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指出:“读、写、听、说四种能力都很重要。……读、写、听、说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促进,教学中可以进行单项训练,也可以结合起来训练……使四种能力协调发展”。而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为突破口的教学导入方式,就象相声演员包袱一样,使“教”一气呵成,有张有弛。学生被一系列的问题所吸引,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兴味盎然。并可以读促写,学以致用,正是对《大纲》精神的具体贯彻。

标签:;  ;  

运用铺路技术进行课文教学的体会_藤野先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