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语文的理论武器——北师大二附中教师王元华博士谈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学生论文,语文教学论文,北师大论文,自主学习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学生在不断反复地记忆和复习中进行所谓的学习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现在语文教学最让您感到不满的地方是什么?
王元华: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绝大部分是记忆性的教学。上课时间,老师大部分都在讲对课文的理解,解释字词,学生有哪些不明白,老师负责告诉他们。学生呢,则通过记笔记把这些东西都记下来,以后复习就靠这个笔记。在此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是不要讲错,之后,学生就在不断反复地记忆和复习中进行所谓的学习。
而对于语文教学内部的规律的挖掘,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自从现代语文教学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身研究很肤浅,对语文教学内部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律性的内容把握太少,一直就停留在讲字词、讲意义,停留在学生听懂了的阶段。比如,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用得着每个字都讲吗?其实就那么几类用法,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就是逐字逐句地讲。
中国教师报:这种教学有哪些弊端?
王元华:这样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惰性。现在的学生,如果老师不逐字讲,他们便不接受,或者觉得老师不负责任,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非常可怕。
我曾经做过几次试验,在学习了古文之后让学生做翻译练习,班上40多名同学竟然有七八个一个字都没写,他们的理由是其中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不会翻译,所以整个句子都不翻译了。可见他们对老师讲解的依赖——有一个字不懂,就不做练习了。
现在,我们的课后练习也都是“炒冷饭”,把老师讲过的东西再现出来,其中没有学生的创造,而且,也只有这样的练习学生才去做——他们已经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他们的功能就是“再现”,而不是通过学习产生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暑假的时候,我辅导侄女做作业。侄女说,填错一个字老师都会骂我——填错就是指和课本上的不一样。试想,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怎么能自主?他们的学习根本离不开课本,这种学习的品质、做事的品质、思维的品质可能还不如文盲。因为我们将来走向社会,很多时候面对的是陌生环境,很多事情都是从来没遇到过的,但是你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能因为这些问题没见过就去拒绝。我说一句也许不太恰当的话,教育成这样还不如不教育。
中国教师报:与“记忆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什么?
王元华:当然,我也不完全否定记忆性教学,因为这是文科教学的基础,但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比如说到了高中,课文根本不用逐字逐句地讲解。而且,绝对不能让学生形成非常单一的纯记忆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除了记忆还有原理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掌握了原理,才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到面。我觉得广大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白这一点。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
中国教师报:您指的原理性的东西是什么?
王元华:具体来说,就是语文教学中那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本体是什么?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有哪些基本规律?等等。这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最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关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近百年语文教学改革能否深入发展和语文教学效率和效益的高低。
中国教师报:对于这些问题,您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王元华:自从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读了硕士之后就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我认为,语用学的崛起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语用学研究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语义达成交际目的。经由语用学,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到“使用中的和行为中的语言”,强调和突出将语言运用于具体语境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公用,强调和突出语境的前后联系以及语境与师生行为、社会环境等的联系,强调和突出师生对语言的使用,师生在语境中的作用,以及言语对师生行为、心理活动、社会关系等重大影响。我将这种基于语用学的语文教学称为语用教学。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语用教学实践模式——以现实的话语交际为基础,以学生的语用体验为重点,以通过传达话语中的语用意义为核心,以贯穿于话语中的三个基本原理——体验性原理、关联性原理、公度性原理为学理,以语文学习和人生发展共通的情意发展为基本内容、动力和方法;以人生发展和语文能力、成绩互助共荣为目标。
判断语文学习方向和结果正确与否的标准:有理有据
中国教师报:请您具体谈谈语用教学的体验性原理、关联性原理和公度性原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
王元华:体验性原理是指,语文教学是以体验性为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没办法离开语用体验和生活体验,否则,语文教学将一事无成。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在说话、听话、读书、写作中做人,做事。其核心是做人做事的体验。
关联性原理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话语都是以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关联起来的,这种关联总是趋向于最佳关联,让语言使用以最小的努力获得信息容量最大的话语意义。分开来说:第一,意义相对完整的、篇幅大于独句的篇章是以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的最佳关联形式关联起来的意义整体;第二,对话过程中的话语也是以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的最佳关联形式关联起来的,无论阅读、写作还是教学对话,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其中的有机关联。
公度性原理,就是共有的一个基本标尺,进行探讨的一个标准。我们平时总说“标准答案”,这个标准是什么?判断语文学习方向与结果正确与否有一个基本的通用的标准,第一,看语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通用的规范性内容是否正确,包括字音、字义、语法形式等是否正确;第二,看是否符合生活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生活认知规律。如果明显违背常理,那是应该否定的;第三,看是否符合语用体验过程形成的通用的话语前后关联的原理,如果话语前后缺乏明显的联系,如果话语前后联系不指向交际目标,如果话语前后联系明显错误,那就应该否定。三条标准统一起来应用就一个基本原理,有理有据原理。
语文是多解的,绝对不是唯一
中国教师报:寻找文本的关联性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王元华:关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通过阅读,去发现作者怎样连接他的观察、思考。我们写文章都要分自然段,为什么要分段落?其实是以关联的单位来区分的,分大段就是关联的大单位。把各段的关键句挑出来,就很容易看出文章的关联,文章就容易明白多了。这是阅读的规律,分段是为了更容易明白文章,而不是为了分段才去阅读。
所以,首先我们要找文章本身前后意思和结构的关联,其次,我们要把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影响等关联弄明白。然后,还要进一步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关联。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建立一种有机联系,力争最佳关联,以文本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文本、学生、教师密切关联起来,把文本中的生活体验和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作者的生活体验关联起来。文本是课堂教学建立关联的依据,弄清文本本身的关联、文本与文本外的内容的关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工作。
语用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最佳关联,所谓最佳关联,以最短的途径、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信息,信息之间联得越紧越好。简单点说,拿来一个文本,或者我们谈话,你是怎么把这些语言和事件联系在一块的?
知道了这个原理,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关联。以前的教参总是给出一个固定的关联,其实,文本的关联有许多种,换一种关联方式又有什么不可以?对文本的理解是和人的生活体验、学养等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体验和学养越深,关联就会越多。另一方面,关联的方式不一样,得出的主题就不一样,所以现在我们说,语文是多解的,绝对不是唯一。并且,有最佳关联、次佳关联、次次佳关联之分。假设有个文本共有10个信息,但是学生只关联了其中五个,难道就错了吗?这是最佳关联的一部分,不是错误。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去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关联,而不要死死扣住那个最佳关联而去否定学生。这样才是对话的根本。
把语用学的关联原理全面引用到语文教学中的,全国我是第一个,目的就是引导语文教学从感性、经验走向起码的理性与学理。
中国教师报:您这样说的前提假设就是,我们选入课本的文本都是关联性很好的文本?
王元华:所有的文本都是相关的,只是程度的问题。我们选入课本的文本,都是经过作者加工的,选入课本的时候又做了选择,应该是关联性很好的。不过有一个问题,文本本身的关联很紧密,但是是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是另外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很注意这个问题。
我认为,文本本身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老师,好的老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剂文本,语文教学可用的文本太多了,作为老师,你要选择那些切合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的文本来教学。
比如,现在的高中语文教材就缺主心骨,和初中小学语文的教材没区别,都是字词句。高中语文,应该能让学生的感情和思想都能够立起来。所以,我给他们讲“礼记”、“庄子”、“论语”,等等。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以及教材的选编就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这些。
中国教师报:我们谈阅读最通俗的就是要去理解文章,理解作者,你说的“关联”和我们理解文章之间是什么关系?
王元华:关联为理解文章提供了一个途径、方法和原理性的思路,按照这个思路,理解文章也好,写作也好,都是这样的关联而已。
关联分很多层次,是开放性的,能够和读者关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和老师关联起来,最佳关联就是师生之间对文本的关联达成共鸣。
中国教师报:关联引入教学,能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运用关联性原理,让学生和老师掌握了一种基本的操作方法,对语文教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第二,新课程提出很多理念,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话。引入关联让自主探究有了方向,让新课程理念有个可以依附的东西,成为可操作的方法。
第三,从操作层面看,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还是停留在“标准答案”的阶段,认为语文试题都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每一个文本都存在唯一正确的中心思想。在很多老师的观念里,探究文本就像科学家探究规律一样,把那个唯一的真理找出来。其实不是,很多“真理”是达成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愚公移山》,脱离那个语言环境对愚公的行为有别的理解也未尝不可。
中国教师报:如果现在您上一篇小说,会怎么上呢?为什么?
王元华:抓一对矛盾,能够贯彻小说始终的一对矛盾,让学生一看,里面有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这对矛盾。我基本上用这种方式来讲课,包括现代文以及诗歌的阅读。
找一个点,贯穿全文的线索。让学生学会思考,而不是凭记忆。
让学生感到语文和自己的生活很有关系
中国教师报:听说您的课后作业是用“300字作文”取代了课后练习,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王元华:300字作文,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把握上课讲过的文本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个点,理解文本的内容,阐发自己的思考、个人感悟或者赏析。
作文频率基本为一堂阅读课一次作文,课后完成,写作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作文内容随阅读内容变化,和课堂进度基本保持一致并略超前,不是跟在教师讲解之后重复阐述老师的观点,而是抢在教师讲解之前,阐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答案也不要求大家一致,更不要求与教师一样,只要做到内容上有理有据,形式上具备文章结构就行了。评价以学生互评为主,每次上新课之前,抽出三两分钟让同桌之间交换作业,写出有利于相互提高的简短评语。教师再在这个基础上挑选最有代表性的或者最优秀的在课堂上讲评,让全班同学品评、借鉴,每学完一个教材规定的大模块内容,统一编选和印发一辑学生交流作品集。学生阅读后写出读后感,总结学习的收获,对作品作出有益的评论。
中国教师报:这样的教学方法意义在哪?
王元华: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第一,改变了以前那种特别懒惰的作业方式,让学生特别依赖记忆来学习。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才能有新的语文教学,新课改才能成功。
第二,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是实践性,实践性对语文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语用体验。语用体验说白了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语言文字还原别人的生活体验,通过300字作文,我们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
第三,解决了一直没有解决的作文教学问题。我们知道,很多学生都不愿写作文,而300字作文量很小,一开始30分钟完成,到后来10分钟,要求学生写自己真实的感想。每天这样坚持,写作习惯有了,表述习惯也有了,学习品质自然而然形成了,作文教学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第四,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和自己的生活很有关系,语文不是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或者听老师讲一讲就行了。
对生活体验的表达是语文课的主心骨
中国教师报:现在很多公开课,我们看到大多数被认为是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都是强调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似乎比较感性和主观。而您所说的“有理有据”似乎更强调理性。
王元华: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就没有把有理有据这个观念立起来,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给出“有理有据”的答案,然后和同学做比较做选择,哪个更好,哪里更好。
而感悟,感悟什么?感悟也需要根据的,根据就是生活体验,不符合常理肯定是不对的。其实感悟的也是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离开了这两个东西就无所谓感悟了。
所以,感悟一点也不神秘,就是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比较快捷的关联而已。现在我们对感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搞得很神秘。
中国教师报:简单的总结下,您的语文课与其他一般老师的语文课有哪些不同?
第一,把对生活体验的表述表达作为语文课的主心骨。我从来不要求学生抄作文,只要是写出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哪怕你写得不好,我都认可。我会尽量挖掘他们作文中很动情很真实的东西。我上课也非常真实。有一次家里有事我不得已带着孩子去学校,当时孩子只有五六个月大。当时我想,这就是教师真实的生活,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看到?所以我就带着孩子去了教室。后来我要求学生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写篇文章。写什么的都有,有的说老师太辛苦,有的说老师很敬业,也有人说老师在作秀。很有意思。这个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学生把这节课作为高中三年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记录下来了。语文就是这样的,为了表达感情才学习语文的。
第二,我的教学一开始从原理性入手,高一就让学生掌握这三个原理,教给学生一套思维和操作的方法,让他们去做,在做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这套方法。这种教学不是凭经验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语文真是可以自己把握的,不是老师说了算的,只要是你能有理有据地表述出来就可以。有学生说,我学了这么多年语文,都是老师说了算,考试之后讲解试题,我都是按照老师的答案一字不落地抄下来。
第三,我补充了教学内容,从课文外大量补充生成语文教学主心骨的有关人生发展关键修养的内容,主要补充内容三块。第一,以“做人”为侧重点的古典文化著作选读;第二,以“中华文明,民族特色”为侧重点的古代诗词系列学习,第三,以“提高语言修养”为侧重点的美文借鉴吸收。
第四,在课堂上,坚决纠正以记忆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发展以记忆为基础,以思维为主轴的语文学习方式。即,抓住文章能够统一全篇的语意矛盾展开对话和分析,从前后关联中领悟语意,从语意中领会语言形式的魅力,让学生在联系和比较中学会思维,重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