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芬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
摘要:微课是指结合教学实践以及新课标等要求,借助视频的形式,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以及重点等知识点为主线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全程记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习已经发展成为学生借助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电子产品,自觉、主动追求知识的过程,学生探讨成果、交流成果的主要平台就是教师以及课堂,这些理念已经为微课产生、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并且,小学美术微课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本论文主要讲述了微课资源的开发以及微课资源在小学美术课上的运用,通过为了能够对实际教学加以辅助,使学生思维以及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微课 小学美术 资源开发
前言
虽然微课形式较小,但是其作用不可忽视,虽然内容较少,但是能够使学生快速吸收,通过微课能够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如同聚流成河一样,介质微知识的不断积累,逐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1】。微课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教学时间短,传统的一堂课授课时间是45分钟,而微课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二是教学内容比较少,传授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微课的方式去讲授,一方面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通过科学的安排课堂时间,及时反馈课堂信息,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得到强化,同时能够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1.微课资源开发
1.1微课针对性
在教授中,微课内容主要是以点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对于微课知识点可以通过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相应技能上对知识进行的讲解,也可以是对教材的解读、各种题型的讲解以及考点归纳等形式。微课强调对传统课堂的彻底颠覆,包括师生关系的翻转和课堂的翻转,是美术教学中锦上添花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不仅使用于个性化学习也符合目前学习时代知识传播的方向【2】;因此微课的针对性必须要强,无论是在导入过程、探究过程还是展示过程都要成为本课堂必要的补充。如本次课题的研究--《泥板植物》,在展开阶段不但出示学生的作品,也采用了播放泥板植物的制作过程的视频,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的制作步骤,掌握制作的方法,也可以更直接让学生了解到泥板植物制作过程以及节省课堂示范的时间。
1.2微课整合性
对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将其与微课进行结合,以实现微课的整合性,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制作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展示,还可以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或物、以及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通过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展示;如有必要,可以结合网络上的实时资料,配上合适的音频,将其剪辑成微课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的范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拓展;这样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讲是新鲜的,也是符合生活实际的,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厚的了解和认知。如本次课题的研究--《电闪雷鸣》,在课堂导入中采用了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中慢慢进入本次课堂,引起学生的对本次课题的期待和兴趣,更加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3微课的时效性
微课的时效性是指微课的讲授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特别是在美术课堂上,如教师讲授时间过长,那么就会缩短学生创作的时间,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他们通常没有足够好的耐力去听教师讲太多的长篇大论;因此微课的时效性是否恰当此时此刻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目前课程多、疑问多的学生来讲,每节课通过一个短视频,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已经是非常好的;如本次课题的研究--《吃瓜的人》,在导入过程中播放过节时家人、亲人、朋友吃瓜果实的表情图片,通过图片学生可以观察到每个人吃瓜的表情都不一样,有狼吞虎咽的吃、大口大口的吃、津津有味的吃、文静的吃,各种各样的吃法都是学生可以临摹的对象,还可以通过图片的展示勾起学生的回忆,回忆家人吃瓜时的表情,让他们通过绘画练习,培养探究意识,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微课的制作
微课的教学资源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的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各种移动设备;制作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视频格式,针对微课主题用手机或相机录制相关的视频,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后期制作,添加音频或相关文字化说明,然后再结合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又如PPT方法,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相关的图片,制作好PPT,插入对应的解说配音或音乐,用转换软件转换成流媒体播放格式等等;目前微课的类型和资源是相当的丰富,基于流媒体或网络,便于移动学习和下载的都可以成为微课的资源,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以语言信息传递为主的讲授类、以内容欣赏为主的表演类、以演示感知为主的演示类、以引导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类、以谈话启发为主的合作学习类等等;因此微课的类型应该是越来越丰富的,也有利于让学生活跃创作思维,丰富美术创作的内涵。
2.微课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
2.1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属于艺术学科,通常借助线条与色彩为人们展现生活中的美,如若闭门造车那肯定不能创作出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因此我们需要为创作学习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生活中的一花一草、虫鱼鸟兽等等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但是从实际出发,每堂美术课都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做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启发学生,使其积极思考。让学生回忆发生过的事情,通过回忆缔造出创作源泉,这种回忆性的创作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微课正好打破了这一局限性,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将所需的生活场景拍摄好,加上后期对应的剪辑,配合合适的音频制作成微课资源,带入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如本次课题的研究--《电闪雷鸣》在课堂导入时采用了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引出课题《电闪雷鸣》,由于闪电并非每天都看到,但是通过微课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闪电前、闪电时的天空,由学生去发现闪电前、闪电中的差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再由老师去分析闪电的类型并示范闪电的绘画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赏析作品,开拓视野,学会关注自然,善于发现身边普通食物的美,引导学生讲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微课展示,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更加有利于学生创作的发挥。
2.2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美术教学时最不能缺乏的时候教师当堂师范,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绘制,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教师整节课都在描绘展示的话,那么学生就缺少了实践的机会。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保证主要的描绘手法可以展示给学生,微课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轻而易举解决这问题,教师提前录制好相关演示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将重点的步骤可重复展示,已学过的知识点可加速跳过。如本次课题的研究--《泥板植物》,通过视频播放泥板植物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的制作步骤掌握制作的方法,教师现场演示用刻、印等泥塑手法使泥板植物变得更丰富,强调点、线、面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清楚了解到泥板植物的制作全过程,教师现场的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使其合作探究以及自学学习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达到先学后教的教学效果。
2.3引导自主学习
微课是一种随着现代科技应用而生的教学模式,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可以在电脑、平板等移动设备上播放教学资源,而且它的容量资源占用小和能够快捷直观地传达知识,正因为它这样的特点,导致它在美术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可以学习,在课余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微课视频完成部分美术学习任务【3】。如本次课题的研究--《吃瓜的人》,提早拍摄好相关家人、亲人、朋友吃瓜果实的表情图片,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的状态,感知不同人的各不相同的表情和动态,并展示两三张吃瓜果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表情动态,并用一句话形容他的吃相,由学生去总结人物吃瓜果实的表情有哪些,不同人吃瓜果的状态、狼吞虎咽的吃、大口大口的吃、津津有味的吃、文静的吃,然后再请学生做各种吃法的动作和表情以及教师示范夸张表现的绘画方法并强调:构图方法、夸张的部位、前后遮挡,课堂上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能把持瓜果时的有趣样子画出来,较高要求大胆鼓励学生表现吃瓜果的场景,体会吃瓜果的乐趣,在家里细心观察爸爸妈妈及生活中的各种吃瓜果的情景,并画下来,既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感受亲情、友情的美好,共享和快乐也培养学生关注并发现身边普通事物的美。
微课知识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具趣味新,当前,教育改革是所有学校、全体教师应该积极完成的工作,改革的过程肯定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因此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的心态,使其更加快乐,在生活中微笑,在课堂中认真执教。【4】实践证明,微课能够服务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也能够促使社会公民实现自主性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中应用微课,能够促使科学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得到充分调动,同时,能够减少教师的理论讲解时间与十分时间,保证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的美术制作,及时巩固相关的美术知识点,而且在课后如有疑问,仍然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微课进行相关知识的温习,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立芹, 房秀坤. 谈微课资源开发应用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3):59-60.
[2] 王松江. 美术学科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 30(3).
[3]李阳. 小学美术教学中网络微课资源应用探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21):77-78.
[4]於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4):177-177.
论文作者:徐惠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瓜果论文; 美术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点论文; 时间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