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究 初中世界古代文化史教学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史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古代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编初中《世界历史》(人教版)课本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对文化史内容的重视。其中,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史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所涉及的领域和知识面广泛。如何把握和理解这些新内容,已成为搞好文化史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仅就世界古代文化史教学的若干问题,谈谈看法,以求共同探讨世界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
一、关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特色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受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但在古代社会由于各国各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反映在文化上,便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些不同的文化特色,对学生掌握文化史有重要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对此加以适当的归纳和说明。
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文化成就的比较分析,说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特色。以建筑为例,建筑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古代建筑也不例外。它要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并与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生活习惯等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古代建筑的差别是明显的,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埃及的金字塔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是法老无限权力的化身。印度的佛教建筑,以宣扬佛法为主,注重沉思内省与宁静平衡的气氛。希腊建筑具有庄重典雅、和谐崇高的美,反映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和希腊人的哲学思想。罗马的建筑不如希腊精美,却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著称,象征着帝国的强盛。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显示出宗教信仰的统一性,其雄浑圆顶,象征着安拉与天堂,并增强了建筑的恢宏气势。拜占庭教堂和西欧天主教堂,在建筑形制上的差别,显示出基督教东西两派对教义理解的不同,但它们都被赋予某种超自然的象征意义。尤其哥特式教堂那种轻盈灵巧、高耸挺拔的造型,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密宗教感觉。
我们也可以通过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说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特色。东西方文化荟萃了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因地理环境上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具有民族性和政治经济制度,使它们的文化特色明显不同。以艺术为例,埃及的艺术与王权的思想和宗教观念有很大关系。庞大厚重的金字塔和神庙、高大威严的法老雕像,不仅显示出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与君主专制的统治和宗教信仰相统一。绘画也遵循着固定的、程式化的原则。两河流域因朝代更换频繁,统治者对艺术的控制相对薄弱,但从汉谟拉比碑的精美浮雕中,仍能清楚地看到,艺术在维护王权和神权中的作用。希腊的艺术则蕴含着较多的民主思想。艺术家的创作并非以统治者的需要出发,而是取材于公民生活和体育活动。即使表现神,也采取神人同性同形的方法,并由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去创作。这使得希腊的人体雕像,不仅精湛优美,而且充满动感与生命力,颂扬了人的美质。可见,东西方艺术都溶入了各自的历史和思想,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比较分析,说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特色。如中古时期,世界文化主要分为四个体系,即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它们都具有较为稳定和统一的基础,在特色上也比较鲜明。中国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儒、道、佛三家并存发展,形成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印度文化随着佛教的衰弱,代之以印度教哲学的发展,此后成为印度传统文化的核心。
阿拉伯文化又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多民族性和创新精神是它的特点之一,但主要的还是它的伊斯兰特征。由于阿拉伯帝国是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也是国家立法的首要依据,对社会和个人具有法律作用,这必然会给文化打上深深的烙印。阿拉伯文化的巨大成就,本身就与伊斯兰教有关,因为重视科学文化,是伊斯兰教根深蒂固的传统。此外,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的潜在主题也是伊斯兰教。其中的许多故事,都从实现公正、惩恶扬善的完美意蕴上,歌颂了伊斯兰精神。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的杰出代表,但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清真寺的装饰多为色彩华丽的图案。
在中古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文化。对此课本没有单独的介绍。文艺复兴文化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我们可以从这两者的关系中,把握欧洲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首先要明确的是,文艺复兴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对古典文化的复活;并以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批判和否定基督教神学。但同时还应看到,它对封建神学的批判,表现为一种逐渐深化的趋势。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刚脱离封建社会的母体,心灵深处还充满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在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旧思想的痕迹依然存在,对神学的抨击多限于表层。但丁的《神曲》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政治特点,但在结构和形式上都充满神学观念。彼得拉克的诗集赞美了青春与爱情,但对人的认识仍是激情多于理性。“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传世佳作,也大多取于宗教题材。当然,这些与作品的伟大意义不能相提并论。随着人们对自身价值认识的深化,“16世纪以后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创作中,便用巨人式形象的描绘与塑造取代了早期单纯的对‘人性快乐’的讴歌”[1]。拉件雷的《巨人传》,在欧洲文学中,第一次使人的形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也都具有一种巨人风范。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以宗教信条为标准。
说明不同文化的特色,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史的多元色彩,避免学习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加深对文化史的宏观理解。还可使学生明确文化史与历史的内在联系,培养和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关于古代文化的横向联系
古代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尽管都有自身的特点,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商路的开辟和贸易的发展,官方与民间的交往,战争与征服活动,宗教的传播与民族的迁移等,都使不同文化的交往成为可能。文化的这种横向交流,对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上古世界文化的交流,以地中海东岸,即西亚、北非和爱琴海的广大地区最为突出。这一带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处,海路、陆路发达。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历来是强国争夺的要地。因此,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与渗透,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东方的许多文化成就,都是由此传入西方,被希腊、罗马人接受、改造和利用。如腓尼基字母由商人西传后,派生出希腊字母,由希腊字母又衍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字母的起源。两河流域将一日分成12小时的计时法,也被希腊人采用。埃及的“太阳历”于公元1世纪传入罗马,凯撒在遇刺的前一年,将其改为儒略历,成为现今流行的“公历”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希伯来文学对欧洲文学的深刻影响。希伯来人的文学结晶和宗教经典称作《圣经》(既基督教经典中的《旧约全书》),它融合了西亚、北非地区的许多文学成就,包括两河流域的著名神话《洪水的故事》,后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传遍欧洲,与希腊罗马文学一起,成为欧洲文学的历史源流。西方的基督教,最初也产生在西亚的巴勒斯坦,罗马帝国时期西传,后成为支配西方社会生活的精神力量。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希腊文学传播到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并与当地固有的文化融合,形成希腊文化。这时,在亚非的许多城市,远至印度的西北角,都可以看到优美的希腊建筑和雕刻风格。罗马帝国建立后,文化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发达的海陆交通,把帝国连成一个整体。在地球的东西两极,即从黄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由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辗转相连,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2]。除了地中海地区以外,古代各文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文化影响,也是十分普遍和深入的。在此不一一列举。
中古是世界文化交流发生巨变的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丝绸之路的畅通,马可波罗东游,以及中古晚期的大航海时代,使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空前迅速和广泛。尤其是四大文化体系,对周围地区影响很大,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辐射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尤其是朝鲜、越南和日本。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多次派使团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不亚于在国内。印度文化主要植根于南亚和东南亚。除了印度教的影响外,佛教南传的国家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北传由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而后又传到欧亚非的广大地区,其中,以对欧洲文化影响最大。阿拉伯学者的许多学术著作,被欧洲学术界奉为经典,并被作为各大学的教科书,如数学家花拉子密的《代数学》、医学家阿维森那的《医典》、拉齐斯的《医学集成》等。白塔尼等人的天文学著作,对欧洲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阿拉伯人创造的许多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仍在欧洲使用。阿拉伯文学在取材与风格上,对欧洲文学很有影响。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都受到《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人还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方。阿拉伯文化西传,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炬,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与东方文化相比,中古西方文化显得黯然失色。尽管所谓“黑暗时代”的说法已被抛弃,但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和文化专制,使古典文化遭到极大破坏。从4至7世纪的300年间,竟没有产生一部著名文学著作和科学著作。恩格斯曾经说:“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留下。”[3]中古西方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中后期。
在文化的横向联系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各国各地区文化的激烈竞争。上古东方文化起步比西方早。当爱琴海地区闪现出文明的火花时,东方的文明古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希腊文化也是地中海区域的后起文化,但它在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养料之后,迅速发展繁荣起来。中古直到16世纪以前,西方文化都落后于东方文化。但此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戏剧性转变。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获得迅猛发展,改变了世界文化的格局。这说明,“科学的进步在时间和地点上绝不一致”[4]。
说明文化的横向交流与竞争,可以使学生懂得,古代文化史是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认识到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利用,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树立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信心。
三、关于各国各地区文化的纵向联系
这里指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垂直关系,与上一个问题是相对的。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向高的过程。说明其纵向联系,就是要说明其中的内在联系和继承性。必要时可与近代文化联系起来讲。我们现仅以欧洲文化为例谈这个问题。
在西方文化中,希腊罗马文化与文艺复兴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它在本地区的土壤中滋养而成,也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灿烂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精深的内容。公元前5至4世纪,它渡过了最繁荣的时期。后被罗马人继承,并与罗马帝国一起衰弱。中古时期,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端”,遭到严重摧残与破坏。它的发扬光大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和翻译古典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古典著作,使许多久已失传和残缺不全的古典著作重见天日。这是由欧洲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所决定的。但由此看来,欧洲对古典文化的继承,表现出一种跳跃式的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以喊出复活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与古典文化自身的价值有密切关系。拿希腊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比,就会看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充满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和世俗精神,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而后者的基本内容是神权中心和来世天国。从它们的作用看,前者使人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善美,激励人们探索科学与自然,使人奋发向上,乐观进取。后者使人相信来世的生活,将人置于一种痛苦绝望,近乎于窒息的压力之下。因此,在资产阶级眼中,古典文化是一切世俗文化的精华,是他们赖以建立新文化的起点。资产阶级重视人和现实生活,强调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完美,反对封建神权与封建特权,促使他们到古典文化中,去寻找精神武器。
但文艺复兴文化对古典文化,并非简单地模仿,而主要是从其精神中吸取养料。在文学领域,将古典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但丁的《神曲》,以地狱象征苦难,以天堂象征争取实现的理想,以炼狱象征从现实到达理想必经的苦难历程,即“不纯粹是现实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5]。塞万提斯则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讽刺小说《堂吉诃德》中,出现的人物将近700个,全面地展示出西班牙社会的各种矛盾。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生动感人,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他的作品以古喻今,推陈出新,甚至直接批判资产阶级的金钱本质,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悲剧和喜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艺术领域,大师们把创作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生动丰富的现实情景,作为最高追求。他们尤其善于以世俗的精神处理宗教的题材,并把时代的要求、作者的理想,倾注到作品中去。“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作品都是这样。他们的作品,有的间接反映了意大利危机四伏的政治现实,艺术家在逆境中顽强奋进的精神,有的讴歌了世俗生活的美好,女性的温柔和甜美。古典文化中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哥白尼、伽里略、哈维等精通古典文化,并从中找到自己学说的萌芽。
同时,还应看到,文艺复兴文化源于古典文化,但在发展中又大大超过了前者。首先,它具有自身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此外,如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任,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后一个新的高潮。”[6]文艺复兴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与希腊的自然哲学相比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我们还可以通过文艺复兴文化的伟大意义,揭示它对欧洲近代文化的影响。首先,它带来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价值观念以及对人生的态度,树立起个性自由、理性至上的人生理想。人文主义思潮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并成为18世纪法国人权主义、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来源。文艺复兴文化倡导诞生的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精神,为16、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艺复兴文学,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
说明古代文化史的纵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的和发展的观念,而不是以静止和孤立的眼光,来看待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史,使他们开阔视野,并加深对文化史的理解和思考。
四、关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交织在一起,是古代文化史的突出特征。其内容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文学、宗教艺术等。对于这一特殊现象,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哲学、文学、法学等一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同的是,宗教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虚幻的和颠倒的认识。因而,它又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意识形态。
具体在教学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宗教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在古代文化史中,宗教与文学艺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密不可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宗教是一种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意识形态,它起着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而人类社会在进入近代以前,宗教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7]因而它的权威无所不在,它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其它意识形态中去,文学和艺术当然也不能例外。
其次,文学和艺术的特征与功能,十分适合宗教传播的需要。文学是以语言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以反映社会现实。艺术是以各种形象化手段(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来反映自然,表达社会意识。它们可以将宗教的教义和情感,以说教的方式、象征性和直观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起着宣传群众、传播宗教的作用。如佛像雕塑中那种和悦静穆、怡然自得、圆满自足的神态,将佛教大彻大悟、超凡人圣的教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哥特教堂那种垂直式风格,高大空旷的内部空间,门楣中心精美的浮雕群像,无不渲染着一种神秘、庄严与肃穆的宗教气氛,它犹如一首凝固的交响乐,打动着人们的心弦。
第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从课本中可以看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家,不仅发现了科学真理,而且敢于捍卫科学真理,为此,他们惨遭教会的迫害,付出了沉痛的、血的代价。如布鲁诺和塞尔维特被火烧死,莫尔、哈维被判处死刑,伽里略死于监禁中。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在与宗教神学的激烈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尖锐对立和殊死斗争,是由欧洲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5至15世纪的西欧,基督教神学体系严格控制着思想界。神学家们宣称“上帝的真理是第一的,最高的和最完美的”,“一切应以圣经为标准,决定取舍”。一切违背圣经的思想和行为,都被视为“异端”。而凡为“异端者”,轻则监禁、拷打、流放,重则施以火刑。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总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科学领域,他们重视对自然现象的探索,提倡科学实验的精神。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近代自然科学对神学世界观的首次大反叛。它的革命意义在于:它把地球从宇宙中心的宝座上拉下来,降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从而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在哥白尼之后,布鲁诺、开普勒、伽里略继续推进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使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天文学的新发现、新理论,使教会面临灭顶之灾。在教会看来,它比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更有害,是对神权统治的致命威胁。于是,为了维护其思想统治和既得利益,教会便以更加残忍的手段,更加疯狂的气焰,打击和迫害进步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同时也应看到,基督教所以在中古思想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与它将宗教信条与部分科学内容相结合有关。“地心说”起初并不是教会发明的,古代希腊曾有几位学者都持这个看法,托勒密为集大成者。教会接受并改造了它,把它奉为神圣不可亵渎的宗教信条,使它成为基督教论证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这表明,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说,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宗教的消亡,这个过程是不可抗拒的,也是逐渐的。伽里略死后300多年,罗马教才宣布予以平反。
说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使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从文化发展史角度掌握文化史,以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深刻认识古代科技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见,整个世界文化史的教学是有其共性可循的,但具体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这些特点,就能实现文化史教学的目的与功能。
注释:
[1] 刘建军:《演进的诗化人学》。《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2] 吴于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领条《世界历史》。
[3] 恩格斯:《自然产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7页。
[4]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第一版序Ⅶ。
[5]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第859页。
[6]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第859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页。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文化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文化史论文; 艺术论文; 希腊历史论文; 神曲论文; 宗教论文; 文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