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科技发展论文,海洋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海洋科学和技术是我国科学和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9月,全国海洋科学技术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海洋科技工作的发展思路,会后不久又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海洋事业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海洋大省,福建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顺势应时,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形势下,作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提出要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本文主要就福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发展模式选择和创新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现实考察
由于福建省海洋水产业、海洋运输业及滨海旅游的发展,以及其他海洋产业(诸如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海洋能源利用等)的探索性发展,有力地刺激了海洋科技的进步。同时,为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各海洋产业间的关系,加强海域的综合管理,作好海洋开发规划、功能区划和实施计划,也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前瞻性的要求。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同时审议通过了《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逐步推进福建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标志着福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已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福建省海洋科技有较强的力量,海洋中高级人才拥有数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50%。全省拥有15家从事海洋科研、教学、设计、勘探的单位和一批从事海洋生产开发的民营科技队伍,拥有各类海洋科技人员近2000人,同时拥有一批海洋科技带头人,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海洋药物和生物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另外,福建省也是中国海洋教育力量较强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是中国海洋教育的“摇篮”。各海洋教育单位致力于经济与教育的紧密结合,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得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省主要海洋教学单位有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集美大学航海学院以及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下设的厦门大学亚热带海洋研究所、海洋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培训中心等。
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与渔业资源利用的层次和效益已有很大提高。海洋捕捞方面,80%以上机动渔船配备卫星导航仪、雷达、探鱼仪等先进的助渔导航仪器设备,全省约有1.5万人上渔业电台构建较为健全的渔情及安全通讯网络,海洋捕捞和安全生产能力大为增强。海水养殖方面,海带等大宗品种和虾、大黄鱼、鲍鱼、羊栖菜等高优新品种的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海洋加工业方面,通过应用精深水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出冷冻调理食品、小包装方便食品,低值鱼类加工品及深海鱼油、鳗钙、甲壳素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功能食品,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将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推进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变。
近年来,全国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年增长率达13%以上。福建是海洋大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步伐,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可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把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港口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转变为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有利于深化闽台海洋产业对接、海洋科技交流和海洋经济融合,加快建设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
2、明确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模式。
我省明确提出了加快福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实际上,是把推进我省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战略支撑,凸显福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海洋开发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保障,福建的海洋优势应该而且能够更快地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3、发挥临港工业的优势和带动作用。
针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省海洋经济除了狭义海洋产业外,还涵盖临港工业、港口及通道建设、临港城市发展等“沿海经济”或“沿海地区经济”的相关内容。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临港重化工业体系,促进船舶修造业跨越式发展,不断延伸石化产业链,提高汽车工业竞争力,以及加快发展临港冶金产业,推进林产加工业,积极发展临港能源业等发展思路。
4、打造福建海洋科技与产业特色。
“十一五”期间福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船舶修造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优先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风力发电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滨海矿产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构建具有福建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随着五大基地和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必将大大提升福建海洋经济与科技实力,发挥福建在全国海洋经济大格局中的应有作用。
5、推进福建港城互动和山海联动。
福建省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突出山海联动向沿海延伸、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向海洋拓展;突出海洋经济为山区经济服务,联动互动,加快以港兴市步伐,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崛起,以港城互动加快临港城市发展,促进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做强做大,加快推进海滨城区的开发建设。以城际互动提高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临港城市间的协作互动,促进区域城市联盟,提升沿海整体竞争力。以区域互动促进连片发展,密切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纵深推进三明、南平、龙岩等腹地城市发展。这是福建海洋经济科技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
6、促进闽台海洋经济与科技的交流合作。
福建的最大优势在对台。我省大力拓展闽台海洋经济开发合作领域,推进海洋科技教育合作、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滨海旅游业合作和渔业全面合作,建设海峡两岸渔业合作区。要充分发挥现有对台政策效用,深化对台贸易交流,以“小三通”促进“大三通”。推进闽台货物中转、人员往来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优先推进有关涉海领域的合作项目,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
7、重视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
福建省特别强调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严格控制、有效防治和治理海洋污染,促进海岛资源合理开发,严格依法管理海洋,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福建海洋科技及其产业开发中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海洋资源开发不尽合理,海洋产业层次低,多数开发领域还处于分散和粗放的状态。一些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同时,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和有效管理缺乏。目前福建省海洋资源开发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海洋开发的科技含量低,海洋技术研究,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的研究和开发的技术缺乏,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较少,科技人才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效益。
二、实现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变
福建海洋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粗放的模式,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开发效益不佳,究其主要原因,与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有直接关系。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从过去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外延发展为主导方式和以重化工业为重心,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态需要为目的和以内涵发展为主导方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的发展模式。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如何选择与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海洋经济科技发展理念,选择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应该选择超常规海洋经济科技发展模式或超大海洋经济科技发展之路。实现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福建海洋经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海洋科技新观念
要树立大海洋基础上的海洋经济与科技一体化互动观念。围绕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构建全省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中心,重点突破制约我省海洋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突破限制海洋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增强海洋科技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公益服务能力,增强海洋科技对海洋权益和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统筹各部门、各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军用和民用海洋科技的发展,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统筹海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促进海洋科学技术成果的示范、转化与应用;统筹海洋科技发展的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发挥海洋科技引领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二)实现海洋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我省海洋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海洋经济科技发展模式存在一些缺陷,随着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十一五”我省海洋经济科技发展作出了规划,是走一条新型的海洋发展道路,改变主要靠发展一般加工业,靠增加加工业企业数量的扩大外延的海洋经济科技发展道路,企业和产品的海洋科技含量低、海洋经济科技效益低,长期处于海洋经济产业链的低端。这种工业化初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断增加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造成海洋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已经难以持续也严重影响我省海洋产业的竞争力。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注意内涵扩大生产,致力于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挖掘企业的潜力;致力于通过扩大企业的海洋科技投入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促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
首先,要在大力发展海洋农业的基础上,实现海洋产业工业化。海洋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实现工业化,福建也不例外。要在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海洋产业相比,现代海洋经济对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海洋科学技术主导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应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我省海洋科研有一定基础,但力量比较分散,科技成果还不多,创新能力不强。要把海洋经济发展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局,加强海洋项目策划开发,生成储备并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海洋经济项目,着力培育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船舶修造、矿产能源、海洋制药、海水利用等“蓝色产业”。福建海洋经济的科技发展的目标是:一是要完成海洋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二是要完成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三是要实现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要对原有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技术革新;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就要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高技术产业。
(四)把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作为海洋科技发展的重点
我省的海岸线曲折率全国第一,造就了众多的海湾,成为最为突出的海洋资源优势。由于过度的围填海已经造成海湾的面积在不断缩小,生态系统在不断退化,渔业资源在不断衰退,海岸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福建的海洋生态平衡和资源保持状况已不容乐观,如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然造成进一步的恶化。要加强海湾数模研究,不断提高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评审工作的水平。加强海洋生态建设,新建、扩建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针对陆源排海污染愈演愈烈之势,建议实行溯源追究制管理,加大治理力度。加强海洋灾害的实时、立体跟踪监测,及时有效地开展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高质量、业务化的服务。福建海洋科技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海洋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必须大力发展循环海洋经济科技。循环海洋经济科技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
(五)技术引进与创新结合,增强海洋技术消化吸收能力
我省以往转变增长方式成效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海洋科技进步跟不上,“技术瓶颈”制约,特别是缺乏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而且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不够。周边的日本、韩国引进技术的资金与引进后消化吸收的资金的比例一般为1∶5;而我省这一比例一般为1∶0.07。二次创新能力差,导致我省长期处于先进设备、技术的重复引进、反复引进的窘境,大大增加了海洋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本,GDP的增长不能转化为国家总财富的同步增长。着力自主创新,克服“技术引进依赖”,是使我省真正成为一个海洋经济科技强省的必由之路。实现海洋经济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必须把转型的基点放在以人为本上。把海洋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二是必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努力解决海洋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力争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和社会领域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实现新突破,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加大闽台海洋科技合作,共同开发海洋科技
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海洋经济交流合作历来十分密切。台湾的海洋科技资源和研究力量比福建有明显优势。20世纪90年代,台湾海洋科技在学者们的指导下全方位展开综合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调查船只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研究经费大幅度提高,吸引不少海外专家返台工作,海洋工作沿着基础研究和实用开发研究两个方向发展。在学科规划的基础上,台湾“国科会”1990年制定了海洋科技中程计划。该计划为期五年,共投入资金130多亿新台币和500多名高层研究人员。台湾海洋科技的学科规划的整合研究在中程计划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台湾海洋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海洋研究开始从近岸向外海发展。1991年,第四次科技会议加强推动海洋科技应用研究,筹建设立“海洋科技实验中心”、“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等。1997年8月,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成立了“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海洋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负责综合协调台湾海洋学研究工作,还成立了跨学科的“地球科学推动中心”,负责推动海洋、大气、地质之间的相关研究规划及横向合作联络。台湾与海洋研究有关的各实验室的研究设备条件,大致可与欧美一般州立大学相比。我省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合作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途径、新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双赢的目标。充分利用闽台之间“五缘”优势,积极探索闽台共同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途径、新方式。建设好一批台商海洋产品加工区、两岸海洋经济合作试验区、农渔合作实验区,构建和拓展闽台海洋经济科技合作的平台。鼓励和引导台商参与福、厦、漳、泉海洋资源的合作开发,稳步扩大两岸的海洋产业对接,促进两岸海洋经济融合。落实好中央对台“惠渔”政策,积极引进台湾工厂化养殖、设施渔业养殖以及水产种苗繁育技术,组建合资远洋捕捞船队,建立海产品加工基地。
三、福建海洋科技发展模式的配套措施
为贯彻福建省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采取具体的办法和对策,即采取强有力的战略措施或战略“接口”,才能给出战略导入的可行途经。
(一)建立海洋科技政策和科技立项咨询决策机制
海洋科学技术综合性强,涉及的学科和技术门类多,特别需要综合决策机制。许多国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美国有海洋补助金计划、海洋研究与教育联合会,负责应用性海洋科学技术课题的组织立项工作;英国有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提出课题建议、背景材料等;澳大利亚的海洋工业科学委员会、海洋科学技术公司负责海洋政策、海洋企业事务的协调工作;欧盟有海洋科学董事会,负责国家间海洋科技工作的协调;还有海洋科学技术计划,负责组织有关国家的海洋科研工作。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海洋科技政策和规划时,应组建多部门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工作组织,并使海洋科技战略、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工作能够形成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建议福建省按海洋科技发展规律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包括建立和强化统一的领导和协调机构,确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若干科学研究机构,并广泛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使科学面向世界,进一步国际化。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机制,包括宏观调控机制、微观管理机制、各类评价机制、各类激励机制等,使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福建目前海洋科技人才资源不足,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缺少一些较高水平的专家。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种技术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专家,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技术;各行业和业务部门要培养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要有好的人才政策,要制订相应的工资待遇、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等,以稳定和保持一支精干、高效的海洋科技队伍,最有效地吸引优秀人才,并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科技研发基地的建设
为了提升海洋科技人员实验研究条件,建议福建省依托本地高校建设若干个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的作为公共实验基地,集中资金、设备和人员建设若干高水平、高科技实验基地,公开使用,酌收若干费用。应当结合我首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建议组建一批具有“海洋科学——工业综合体”性质的海洋科技园区,充分利用海洋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的优势,促进海洋科学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依托园区平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通过优惠政策和各种改革措施创造局部优化环境,在某些领域争取有较大突破,逐步消化吸收,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四)营造海洋科学技术创新机制
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突破技术瓶颈是福建省实现海洋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福建省海洋科技的发展应当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出发,大力营造技术创新良好机制和氛围。重点要完善激励机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我省相关海洋单位和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全面的科技合作关系。把与高校的科技合作项目优先列入或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支持。对在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同时,要健全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新的合作平台。从政府、企业、民间等多方着手,建立健全海洋科技研发合作机制,提升合作层次,形成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
(五)增加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
海洋科技经费投入强度直接影响海洋科技水平,我省海洋科技经费投入虽然增幅不小,但经费的总额与兄弟省市比较,与我省经济发展的总规模相比还不适应,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瓶颈。因此,继续加大对海洋科技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除政府拨款外,也要争取企业、团体和国际机构对海洋科技的资金投入。要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开放型科技发展战略,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建立投融资机制是关键。因此,要积极拓展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多种投融资方式,推行“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此外,还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企业来我省设立风险投资机构。
本文系2006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二期)项目“科技资源配置与发展福建海洋经济研究”(2006B205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