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集镇社区微治理的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集镇社区微治理的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

关于我国集镇社区微治理的价值及策略研究

史春媛 赵 亚 崔大智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在社区治理方面加大了政府和社会关注,发展起诸如社区网格化治理等模式来对社区治理进行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多社区管理模式无法长久地适合我国社区治理。社区微治理成长于这一社会现状中,通过极大地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来进行社区居民自愿自治治理,弥补了其他社区治理模式的缺憾,形成一种更易操作且更适合我国发展状况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集镇社区和微治理之间切合点的分析,剖析社区微治理介入集镇社区的价值和意义,为我国创新社区治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集镇社区;社区微治理;社区社会工作

一、我国集镇社区发展现状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题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必不可少的联系”。集镇社区为我国三大社区类型之一,又叫作城镇社区,多处于城市边缘或城乡结合地区,人口主要由非农人口和兼业人口组成,生产方式主要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生活方式也从农村向城市过渡并不断增加完善各类设施,不同于农村社区多以长期定居的农村人口为主,流动性较弱等特点,也不同于城市社区工业聚集金融业繁荣和人口流动性强等特点,集镇社区兼具了农村和城市社区二者特征,但又是一类独立社区,它受到所处城镇地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是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中间过渡。

我国历史上欠缺集镇社区大规模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其发展扩大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国家经济有明显回升,我国与世界其他强国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国之内外较为安定,人民有金钱也有精力从农村向城市化转移,在城市和农村中间地带建立新形式的社区,进而逐渐形成集镇社区发展的黄金时期。除此以外,受国家政策、地理环境等影响,我国集镇社区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东部沿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明确的政策导向,明显发展更为迅速且成熟,中西部则发展缓慢甚至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集镇社区治理目前主要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为主,但由于缺少对相关概念的明确界定,法律的滞后性和模糊性使得我国集镇社区在治理自治过程中缺乏国家法律规范,政社功能不清,政府主导性较强,对社区管理趋向僵化,社区作为政府政策法规的执行者,缺乏其对自身发展的自主性,导致社区建设治理实践混乱,人民办事不便,容易出现责任推诿,故而,才造成当今社区治理的政治化发展现状。

首先,要进行电机调节即利用移动式电动机来实现找正。其次,在替换与更新进出阀时需借助焊接工艺,先紧固焊接位置的前、后法兰螺栓,对正焊口开展焊接工作;检修过程中应对泵盖和泵体、泵体和口环接合面处通过角磨机、沙纸、煤油、灰刀等进行清洁。对联轴器造成的偏心振动,应检查其弹性胶圈是否合格,并定期做好检测工作,对于变形、老化、严重磨损的要及时替换。此外,还要校正联轴器偏心情况,并及时处理。

二、社区微治理介入集镇社区的学术价值

微治理,即微观治理,与国家宏观治理相对应。社区微治理,是指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区多元主体参与,依据法律法规和自律规范,对社区事务、社区组织、社区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化解社区矛盾,规范社区行为,调节社区主体利益,协调社区社会关系,激活社会活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社区自治良性互动,使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与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社区微治理致力于发挥社区居民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将社区治理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对我国现行社区治理模式的延伸和拓展。

(一)社区微治理介入集镇社区符合我国政策导向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我国当前主要任务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广促进社会和谐的,构建城乡社区治理新格局”。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城乡一体化和社区治理,集镇社区微治理在与国家大政方针一致的基础上,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了另外一条道路,从集镇向城市和农村扩展社区微治理,有利于构建城乡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二)社区微治理介入集镇社区有利于我国城乡融合

在集镇社区开展社区微治理要立足社区特色,挖掘周边优势资源,调动政府、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等各方力量为社区微治理的开展努力。

对社区微治理的研究起源于社会转型期社区问题突出,虽已出具雏形,但其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首先,我国对微治理缺乏法律制度上的认证和保障,使得微治理主体身份合法性得不到承认,进而导致专业性人才的缺乏与流失;其次,微治理是社区行政权与自治权的分离,但终会面临两种矛盾的冲突,所以怎样平衡与处理冲突成为社区微治理持续发展的重点;同时,在微治理模式推广方面,存在机械和过度现象,全然不顾当地社区发展的特点而进行同一照搬,反而阻碍了社区微治理的发展。这为社区微治理的发展和研究留得极大的空间,需要调动政府、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工作者协同助力,寻找我国社区微治理发展和推广的良性方法。

(三)社区微治理介入集镇社区有助于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根据调查,我国十大热门旅游景点的网站上只有三个网站有虚拟旅游,但都不是3D的场景漫游,无法实现互动。但是随着智慧VR的提出,很多景区都会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宣传模式,与景区合作会更方便市场的进入。通过帮助景区进行VR虚拟景区开发,在景区网站进行投放,与景区签订推广协议,按照推广点击率收取相应的费用。

(四)社区微治理介入集镇社区研究的空缺性

第二,社区方面,我国集镇社区在治理方面基本从属于政府,很多集镇社区缺少自行组织活动和承担责任的意识,就会出现一味遵从政府相关部门和单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现象,所以在管理过程中集镇社区要明确自身权责,避免多揽权力和逃避责任,同时要完善监督制度,行动过程和效果受全体居民监督并及时将监督意见向上级机关及部门反馈,同时可以与社会公益组织结合,实现社区牵头,社会公益组织执行的社区发展模式,既符合国家政府政策要求,又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促进社区不断发展扩大。

教思政2014年2号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身份、职责、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做了详细的要求。

经过资料的查询和整理,当前社区微治理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且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对集镇社区鲜少涉猎,有关集镇社区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不太关注的方面,中国知网上以集镇社区为主题的研究大概有50篇,而其中重点将集镇社区作为篇名的更是只有23篇,主要集中于2010年-2014年,与我国强调城乡融合的大政方针有关,2015年至今,每年只有寥寥几篇提到集镇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连接和过渡模式,集镇社区更需要被社区微治理的介入且研究空间更大,探索集镇社区微治理能够帮助我们探寻一条社区治理的新思路并验证社区微治理在我国存在和推广的必要性。

社区微治理是社区减负过程中重要环节。社区微治理的组织范围小服务对象少,致力于将社区划分为更小的单位,所以在规模较小的集镇社区中更易开展,例如以某一小区甚至以小区内某一栋单元楼为组织单位开展居民自治活动,能够更容易地将具有相似需求和问题的居民组织起来,在小群体内形成组织认同性,调动每位居民的社区自治能力处理社区事务,相比传统社区治理模式来说更能增加社区事务处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其次,社区微治理针对的事务较小,主要集中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事件,如社区环境卫生情况、公共器械维护等等。由于事关居民的日常生活,则更容易调动起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同时减轻社区居委会繁重的事务,促进社区行政权和自治权的分离;再次,微治理重视上下链接的重要性,以一种桥梁形式存在于政府、社区和居民之间,力求在政府行政、社区管理和居民自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方式,形成政府指导工作,社区创造平台,居民自主自治的模式,促进三者的良性循环。

三、集镇社区微治理的开展策略

我国集镇社区的发展受到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地域方面,集镇社区位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地带,生态环境而言比城市社区更为怡人;人口方面,集镇社区的人口数量、密度及流动性均低于城市社区,但高于农村社区,社区居民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但又不受亲缘关系约束;文化方面,由于受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双重影响,集镇社区的文化兼具现代与传统,既跟随时代潮流也保留传统习俗,故对于新事物新模式,集镇社区的兼容性和包容性比之其余二者更强,在集镇社区中推广社区微治理也更为容易,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

第四,社区工作者除上述专门针对社区居民的措施外,还需要链接集镇社区周围资源和组织培育社区微组织。作为桥梁者,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微治理进程中不仅需要链接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和倾向条款为微治理争取合法化存在,同时还需要链接社会组织对社区微治理的物质与人才支持,为微治理的扩大和发展获取更大的能量。作为指引者,社区工作者则要挖掘社区的内生力,相信中小型社区能够以自身的力量实现社区微治理,通过对社区微组织的发展和培育,指导他们学习如何在社区小范围内充分调动自我能动性实现所在社区的居民自治,并由其将形成的社区微治理模式推广开来,结合不同地域不同特点形成不同社区的微治理模式。

近年来,社区治理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为创新我国社区治理模式各专家学者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和思路以适应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模式为社区网格化管理,强调将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在社区范围内实行管理,做到将问题解决于投诉之前。社区微治理不同于社区网格化管理,虽然都是面向基层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但是社区微治理比网格化管理更直观地面对社区居民,而且对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依赖较弱,不是通过将问题杜绝在居民投诉前来便利于政府,而是要通过发挥居民的自治积极性来解决社区问题。

第三,居民方面,主要致力于调动集镇社区居民自治积极性与提升参与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治能力。集镇社区居民相比农村社区来讲人口流动性较强,居民不受亲缘关系约束,需要从社区获取归属感,而与城市社区相比又没有那么疏离,易进行社区自自治活动,所以,加深集镇居民对社区的情感投入和社区认同感对社区微治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社区内可对微治理的内涵、意义和与居民日常生活的相关性进行宣传讲解,并可以简单小品相声等形式为社区居民形象展示社区微治理的运作模式,以增进居民对微治理的理解性和接受度;与此同时,社区工作者可以在集镇社区中针对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事务满意程度以及对社区微治理的接受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了解当前该社区治理的现状以及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其次,社区工作者在协助推进微治理进程中可以在社区内寻找或培养群体领导者,利用领导者在社区的影响性吸引更多居民加入社区微治理中,在社区内成立社区微治理培训点,帮助社区居民学习社区自治的相关知识和政策措施,赋予居民自治能力,提升其参与社区自治自我管理社区自愿管理社区的积极性;再次,要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微治理的途径,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向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增强他们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

第一,政府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赋予社区微治理一定的合法性,这是微治理能够有效成为并长久成为社区治理关键性环节的重中之重;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补充修订完善与我国社会转型、社会治理相适应的法律,为社区微治理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政府要进行资源配置,给予集镇社区包括社区治理的专业人才、资金以及专业技能,帮助社区转变传统治理模式,在专业人才指导下用专业技能发展微治理;政府还要摆正自身角色,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适当进行权力下放,减少对社区内部管理体制的干涉,加强资金政策的支持,为社区微治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C] .费孝通文集,1999,9.

[2] 黎昕.高鸿.社区微治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

[3] 李克强.2019政府工作报告[ED]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16/c_1124241948.htm

作者简介:

史春媛(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学。

赵 亚(1994-),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单纯组:男10例,女9例;年龄21-67岁,均值(41.65±3.2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年,平均(3.12±0.52)年。

Study on yiel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arch from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weetpotato

崔大智(1994-),女,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标签:;  ;  ;  ;  

关于我国集镇社区微治理的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