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届《复印报刊资料》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二届论文,研讨会论文,报刊论文,全国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第二届《复印报刊资料》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于今年8月16 ~19日在青岛市举行。《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于1962年创办,以新颖性和代表性为标准,选印和汇集大陆公开出版的中文报刊上的论文和题录,按学科或专门问题分立,历年来不断更新和调整,现已发展至98个刊种。应邀出席此届研讨会开幕式的有中共青岛市委副秘书长侯永平、青岛市社科联副主席吕明灼、青岛市社科院副院长毕可荣、青岛大学副校长崔西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副校长吕振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力康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兼总编辑谢自立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其中说到,该中心“从1958年成立以来,本着为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本着为我国图书资料探索发展道路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一直在艰难创业和奋力工作。……随着我们的工作取得进展的同时,很多图书资料部门在利用我们信息产品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广大的图书资料同行在使用我们信息出版物的同时,也逐步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我们的信息出版物。这里既有应用方面的研究,也有理论方面的研究。”“与两年前在桂林举行的第一届研讨会相比,这届研讨会无论从规模、论文数量、研究成果的质量等哪一方面都大大超过了。”
此届研讨会共收到全国28个省市130多个单位161 人提交的论文140篇,与会代表86人。代表们所在的单位,既有大专院校、党校、军事院校的图书馆和省市的地方公共图书馆,也有报刊杂志社,还有一些党政领导机关、金融系统和大型企业的资料信息部门。从论文的作者来看,大多都是该单位的主要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既是《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资料》)的长期订阅者、管理者和宣传者,又是“资料”的作者、编者和研究者。他们的论述,较全面地反映了“资料”的广大作者、编者、读者群体的声音。其要点,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社科期刊当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由于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有一部分来自报刊杂志社,他们是《资料》选材的核心报刊的主编或负责人。在他们提交的论文中,普遍反映,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期刊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目前的期刊市场中,最火的是实用性、纪实性、娱乐性的文化综合类刊物,而严肃的期刊,特别是社科期刊中的专业理论类,则面临危机。市场经济需要理论引导,但市场经济也会引发一些人对急功近利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又形成不利于学术和专业理论期刊的客观环境。由于社科期刊其价值和效益具有全面广泛性、间接潜在性、迟效滞后性、稳定长远性,它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快节奏性、现实利益的选择性等不相一致,的确使社科期刊暂时处于不利的境地。出现了许多危机,诸如稿源危机、读者接受危机、发行危机、办刊经费危机等等。如何迎接这个挑战,走出困境,求得发展,是社科期刊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许多论文作者认为:
1.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迎接时代的挑战。要看到市场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定文化土壤来培育,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会为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增强时代意识,努力开创期刊生存的优良环境,面向读者,背靠作者,切实抓好自身的工作,我们总会摆脱困境的。
社科期刊要摒弃只追求“阳春白雪”和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观念,树立研究“下里巴人”、服务“下里巴人”的学术思想。在进行基础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应用研究。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瞄准转轨改革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时组发有份量的文章,为改革开放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新经验。
2.要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扩大发行量、提高阅读率、增强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提高质量,主要在新、实、活、精、特上下功夫。所谓新,就是开拓新领域、新立意、新课题,展示新观点、新视角,提供新信息、新资料;所谓实,就是所刊布的成果应具有科学、真实、充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较多的面向现实,做到切实、务实;所谓活,就是坚持“双百方针”,文字要流畅、清新,版式要活泼多变;所谓精,就是文章精练简要,较少水分;所谓特,就是富有特色,包括选材编排特色、地方特色、服务特色。
3.在遵循办刊规律的同时,积极引进市场运行机制。设立社科期刊出版基金、社科期刊投资公司及专业期刊出版基金,采取财政拨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广开财路,多种渠道集资办刊,共同创业。也可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二、对《资料》的性质、特点、功用的评价与分析
许多论文作者认为,《资料》在全国受到了超常的厚爱。特别是在教育界、科研界、社科期刊出版界等领域,地位很高,很受推崇,被视作是公认的国家级的权威性的刊物。其题录的信息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可与《全国报刊索引》相提并论;其选文的学术性、权威性、系统性与高品位等特点,可与《新华文摘》相媲美。而它的集中性、连续性、完整性、专业性、新颖性、客观性、补充性、针对性、方便性等特性和优点,却是独树一帜,是其他期刊无法比拟的。《资料》事实上成了刊中之刊,刊上之刊,成为图书资料信息部门倍受重视的典藏重点。许多人都把《资料》当成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知心“朋友”。教师备课、学生做作业,科研工作者选题和进行学术研究,领导者进行决策,都把《资料》作为参谋和助手。许多单位和个人,都把自己的文章能否被《资料》选载,作为进档次、上等级的荣幸事情,成为衡量学术水平,评价社会反响以及评奖晋级的重要参考。
有的论文总结归纳《资料》有四大功能:1.揭示、分解、组合、梳理文献功能;2.全面、集中、系统、连续、及时提供社科信息功能;3.筛选、评比、测定核心期刊,节约经费,优化藏刊功能;4.反馈作者、编者水平,激励著述编辑活动功能。
有的认为《资料》有五大作用:1.《资料》荟萃了国内社科研究各个学科的优秀成果,是一种富有历史性的文化积累,“泽惠千秋,功德无量”,对保存、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科学有促进作用;2.对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部门能起“广、快、精、准”的检索查询作用;3.弥补馆藏报刊不全,扩大文献信息源作用;4.对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有权威导向作用;5.对各种社科期刊及所载学术论文有评价和鉴定作用。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一名论文作者,还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资料》16年来的价格变化,进行了分析统计,认为在全国众多期刊价格变化中,《资料》的价格变化相对合理,年均增长速度比较平稳,充分体现了《资料》在为社科工作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情报服务的特色。
三、对《资料》的订阅、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许多图书馆资料室的同志,通过多年的工作实际,较系统地论述了订阅、典藏、管理和开发利用《资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在订阅方面,他们针对《资料》品种多,专业性强,服务面广,与其他馆藏期刊竞争激烈的特点,首先宣传它的重要性、权威性和订购的必要性,以求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从经费上优先保证。再据教学、科研和阅览需要,重点选择,保证订购;在典藏、阅览、管理方面,许多单位对《资料》分类编目,组织专架典藏。有些是专架陈列,开架借阅。许多图书馆资料室还自行编制库存《资料》专题目录索引。对《资料》索引进行索引号标注,编制积累性专题索引和主题目录。建立现代化检索手段,提供导读服务。有些将怎样使用《资料》列入本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详细向学生介绍书报资料中心的历史、现状,系列出版物的品种、特性,服务项目及订购手续,增强了《资料》的吸引力。在开发利用《资料》方面,许多图书馆从宣传入手,利用板报和橱窗展现,介绍《资料》特点。有的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个别辅导,以增强读者对《资料》的利用意识。有的利用《资料》开拓服务途径,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开展定题、跟踪、超前等形式的服务。有的图书馆利用《资料》改进期刊目录工作,他们根据教学、科研需要,摘述《资料》中的新观点、新数据、新知识,加以浓缩,编制成各种形式的专题题录、索引、文摘、信息汇集、综述等,给读者提供了多种期刊文献检索线索,从而提高了馆藏期刊的利用率。有的单位还参照布拉德福定律选择核心期刊的办法,通过对《资料》所选刊物比率的分析,确定本单位要订阅的核心期刊,优化了藏刊质量,节省了订阅经费。
四、对《资料》的专题设置、选材原则、编辑质量、前景开拓等方面的看法与建议
1.许多论文作者认为,《资料》在内容选择和专题设置上,应面向主战场,加重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份量和力度。在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应打破那种把社会科学信息情报资料服务对象只侧重于科研教学范围的局限,尤其要改变重文献保存轻信息开发、重阵地服务轻信息传播的传统做法。要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对信息的需求上来。拓展服务领域,改变服务方式,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操作方法,加速与市场经济接轨,向信息产业化过渡,使《资料》真正成为向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枢纽。
2.在《资料》的选材原则上,许多论文提出:一要处理好代表性、权威性与覆盖面的关系,不以报刊级别或作者职位作为选文标准,应以文章质量为依据,在相似情况下,适当照顾面,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照顾地方性、代表性和“小人物”。二要处理好资料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应当淡化政治色彩,突出资料特性,鼓励百家争鸣。对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文章,尽量双收。对一些“反面”材料,只要作些技术处理,也可选收。三要处理好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关系。理论性、学术性的文章要选,实用性、资料性的文章也要选。选材应照顾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要和口味。虽然众口难调,但每个专题的服务对象应趋向相对的多数。
3.在选材内容上,许多人认为应当突出“新、精、广、活、严”特色。所谓“新”,就是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向广大读者全方位地提供能及时反映时代特征和主题的新的理论知识,新的研究成果;选印的文章,应当是观点新、材料新、角度新、方法新,使人读后有新感受,新收获。所谓“精”,就是在浩翰似海的几千种报刊群中,精心择取精华,真正做到“精选千家报刊,汇集中华学术”。要着力发掘和选载对现实重大政策、理论和实践做深入阐释、分析和透视,并有实际力度的文章,保持《资料》的学术前沿性,理论前沿性,政策分析前沿性的特色。所谓“广”,主要是选材范围要广,特别是索引部分,应尽量收全。各种社科报刊,邮发的,自办发行的,甚至内部发行的,定期不定期的,大专院校学报,研究生论文集,各种学术协会会刊等,都应列入收集范围,尽量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一册在手,便知本专题、本学科的全貌。在选材方针上,也应广,既有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又有对社会具体现象的透视;既有反映国内思想理论建设的内容,又有国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既突出市场经济理论的份量,又要注重反映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所谓“活”,就是在坚持理论性、学术性的同时,搞些实用性、资料性、信息性、时效性的文章;搞些“专家论坛”、“热门话题”、“问题探讨”。围绕一个问题,可以组织辩论、争鸣。选文不宜太长,多选些“短、平、快”文章。多选些动态性、综述性、观点汇总性文章。在搞全文复印的同时,可以搞些文摘、摘要、节选,或由责任编辑搞些“编者按”、“内容提要”、“编后话”、“编辑评解”之类的导语、主题标引。所谓“严”,主要是指编辑的作风要严谨。阅读稿件、选择材料、编排、校对,都应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资料》应当及时地增删、调整专题,增加一些切合社会现实,适合读者口味的新专题。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公共关系学”、“现代化理论研究”、“现代企业制度”、“领导决策学”、“秘书学”等。《资料》还应增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军事科学等方面的专题。台港澳及国外资料应增加份量。
对于未设专题的边缘、交叉、跨学科研究的论文,应给个归属,目前的《新兴学科》有时涵盖不了它们。
还可结合形势任务和一个时期的热点,组织编辑一些专辑或单行材料。如“世界妇女大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敦煌学研究”、“莎士比亚研究”、“金瓶梅研究”等。
5.对编辑、出版、发行方面的一些意见。(1 )题录索引要扩大容量,应将一个学科或专题的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篇目基本上都收进去,显示《资料》中心的特色;(2 )各专题年初应刊登一下本刊选材的核心报刊名目,年底应在最后一期附个全年复印文章总目表,以便用户检索;(3)应编制多年积累性索引;(4)应充分利用封二、封三、封底为《资料》作宣传,介绍《资料》的特性、功用、历史演变、学术动态。也可刊登编辑人员的工作照片或“中心”组织的研讨会照片。这样既扩大了“中心”的影响,也拉近了同读者的距离;(5 )目前的《文摘卡片》太贵,可改为书本形式;(6)稿酬、作者赠本迟迟收不到, 希望切实改进;(7)出版周期太长,特别是年度索引太慢;(8)纸张太薄、印刷不清、封面太脆,容易破碎,希望改进;(9 )发行应作好售后服务工作,对订户查询及缺刊补本应认真负责地给予解决。可搞些按专业、行业分类的小型订单,按系统、部门发放征订。
五、对如何办好《资料》以及对“中心”建设方面的建议
1.“中心”要积极开展社交和学术活动,提高自身知名度。《资料》知名度很高,但书报资料中心——它的“生产工厂”的知名度却有限。如果围绕一些全国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与省市联合举办理论、学术研讨会,或利用其权威和影响,开展评选优秀期刊、优秀论文的活动,一年或几年评出一批优胜者,开会发奖,扩大影响,可在花钱不多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书报资料中心的知名度。
2.应当加强组织网络建设。《资料》从3000余种报刊中选材,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以书报资料中心为中心联合全国各社科期刊的无形的刊物“集团”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加强各期刊间的信息交流,保护编辑队伍的合法权益,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扩大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议以“中心”为龙头,以系列出版物各专题编辑部为纽带,与各专业期刊编辑部建立一些民间性组织,如学会、协会。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些专业性的纵向、横向联系,以扩大“中心”的社会影响。也可在此基础上,创办一份《报刊评论》杂志或报纸,对全国的社科报刊进行评论,批评学术、繁荣学术,促进《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中心”还可利用遍布全国的数万个订户,组建用户协会,建立自己的“腿”、“眼”、“点”,这个“腿眼点”,可以选在各省市的图书馆或大专院校,或选在核心期刊杂志社。通过它,了解社会需求,反馈用户信息,以便探讨文化消费市场,改善营销策略,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3.加强宣传力度,开展教育、培训用户活动。“中心”应当运用广告、广播、电视、报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中心”及其系列产品,特别是宣传这些系列产品的特色与服务方式,让社会各界都能了解“中心”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使用户的“情报意识”、“需求意识”与“中心”的服务项目接轨,减少或消除因不了解而形成的信息接收障碍。同时,“中心”应对一些订阅大户的资料管理人员,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管理经验交流会、使用《资料》技术培训会等。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开展对《资料》的开发利用与导读活动,以便提高《资料》的利用率,扩大发行量。
4.要重视编辑队伍建设。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报刊如林,学说纷争,在这样复杂的形势面前,如何“精选千家报刊,汇集中华学术”,关键在于编辑人员的眼光与素质。《资料》能否保持它的学术性、权威性,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要重视编辑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编辑人员应对理论研究的动态很敏感,对学术研究的热点,对争论问题的焦点,对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心中要有数。也应鼓励编辑人员参与学术活动,加强社会交往,掌握信息动态,锻炼本领,增强敏感性,提高自己的编辑水平。《资料》也应面向社会,面向全国,聘请兼职编辑或特约通讯员,以便及时沟通信息与推荐优秀文章。还可跳出人民大学这个圈子,聘请高层次的著名专家、政府要员和大中型企业领导人,担任顾问,为办好《资料》出谋划策。
5.《复印报刊资料》的名称,并未揭示这套系列刊的社科文选荟萃特性,只标明了资料来源。“复印”二字也易使人与“复印室”、“复印机”联系在一起。难怪许多人不识《资料》真面目。“酒好也怕巷子深”,《资料》应当改为能揭示其性质、档次、品位,便于宣传、易于推荐的响亮、漂亮的名子,如叫《社科信息资料荟萃》、《社科文选大全》、《报刊资料选汇》等。《资料》若能成功改名,对于增强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扩大订户,提高社会效益等方面,定会产生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