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身份建构与新特征论文_高菲菲, 卜建华

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身份建构与新特征论文_高菲菲, 卜建华

高菲菲 卜建华 滨州医学院

[摘要]在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过程中,集体认同使参与者的身份实现由自我身份意识的帝吧吧民到国族身份意识的转变,网络空间聚集导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集体兴奋而产生国族身份意识觉醒,视觉文本对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国族身份意识带来的“唤起机制”,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狂欢表演实现国族身份意识与个人身份认同的统一,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通过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意见呈现、集体行动实现国族身份意识的确立。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的新特征,理性、非理性与情感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彰显高度组织性与动员作用,内容形式的戏虐、调侃方式将政治娱乐化,在文化符号的传播交流中实现爱国主义情感交流。必须采取措施推动青年理性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以文化符号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重视线上和线下的双重动员作用,重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政府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信任契约关系。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参与;身份建构;爱国主义

“帝吧出征”事件是指百度第一大吧“李毅吧”吧友于2016年1月20日晚在三立新闻、苹果日报等的 Facebook 主页大规模刷屏以反对台独的事件[李职纯.从“帝吧出征FB”事件看网民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346.]。事情经过是:韩国JYP公司旗下艺人周子瑜被艺人黄安爆出是台独分子,之后周子瑜在大陆网友的抵制和JYP 公司的要求下道歉,而艺人林更新发表微博吐槽周子瑜道歉不背稿,引发台独分子攻击林更新微博与 Facebook 主页;该事情引起大陆网友不满,帝吧、天涯、豆瓣组织大军,以帝吧的名号“出征”Facebook,集体“翻墙”涌入三立新闻、苹果日报等台湾媒体FB,多家网络直播平台直播帝吧出征战况,最后事件以三立新闻、蔡英文等删博结束[李职纯.从“帝吧出征FB”事件看网民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346.]。

一、由“帝吧出征 ”看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过程还原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得到大幅提升,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日趋频繁,网民身份也因此具有多样和复杂的特点,而网民复杂多样身份之间的复合交错则促进了如“帝吧”贴吧等特有的亚文化的产生。“帝吧”等贴吧的实质是一种盛行娱乐自嘲与表情包的亚文化群体的聚合,亦或是一种“趣缘群体”。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中,“自我范畴化”的身份认同使群体固化了内群成员的相似性以及外群成员的差异性[余晓冬,黄亚音.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 传媒观察,2016,(05):16-18.

]。“抗拒性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对立,则使“帝吧”吧友的自我认同与自上而下构建的“想象共同体”不同,具有多元性、活跃性与宽容性的特征。

1、集体认同使参与者的身份实现由自我身份意识的帝吧吧民到国族身份意识的转变

参与“帝吧出征”的群体由来自各种社交媒体的众多彼此陌生的网民组成,他们的自我身份意识是帝吧吧民,而在国家与民族利益面前,这些吧民在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而稳固的集体认同。这种集体认同根植于国族意识与共同的集体认同,其强度和性质类似于借助在线商业迷群文化形成的组织与认同模式。网络迷群文化旨在提供身份认同,通过对粉丝进行深度的情感激励与动员,增强其依恋感与忠诚度,从而强化其消费和追星行为,而推动这一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身份认同。对消费对象的认同是粉丝从事高效动员与统一行动的根本基础,为了巩固这一认同基础,粉丝网络社群会对每位新粉丝进行媒介环境科普教育,既帮助他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偶像,防止因偶像光环效应的减弱而脱粉,也有利于培养理智成熟的粉丝,形成维护偶像的忠实“粉丝团”。这种有组织的、相对理性的粉丝活动与网络空间中高频度、高度组织化与仪式化的集体行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2、网络空间聚集导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集体兴奋而产生国族身份意识觉醒

阿伯克龙比和朗赫斯特在《受众》一书中提到希腊神话里美男子纳西塞斯爱上自己水中倒影的故事[李职纯.从“帝吧出征FB”事件看网民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346.],他们借此说明一旦模糊了自身与外界的界限,人就如同生活在布满镜子的房间。伴随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网络虚拟空间为网民提供了聚集、表演与观看的平台,使得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方,不断收集与整合着各种多元信息,进而为集体行动提供方向和指南。新媒体技术在“帝吧出征 ”事件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帝吧出征”事件及其相关话题在微博上萌芽、酝酿然后转战到各大贴吧和 Facebook 阵地,使得该事件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发酵直至全面爆发,通过越来越多的人对此事件广泛的聚集围观、传播扩大,从而加速广大民族主义者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整个事件经过,进一步将事件推向舆论顶峰。同时,也推动了网民对该事件形成初步看法、观点以及相对一致的行动目标与规划。

3、视觉文本对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国族身份意识带来的“唤起机制”

根据观展表演理论,民众在网络空间中既是观看的主体,也是表演即被展示观看的客体。这些受众不单是文本的诠释者,媒介也由单纯的文本呈现转变为媒介景观,网民据此对事件进行理解则是身份认同建构的关键。网民在了解“帝吧出征”事件后,迅速在网络上发布号召帖,得到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和支持,在新浪微博搜索“帝吧、Facebook”等关键字会出现上万条相关微博则是最突出的表现。在此过程中,网络平台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视觉文本传播的信息生动全面的反映了事件发展过程,其中网民对于视觉文本的解读性消费,为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身份建构提供原材料,他们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消费原材料的过程中,通过消费内化呈现出自我身份认同的标签,即对支持“帝吧出征”事件形成统一性认识,进而唤醒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国族身份意识,从而推动帝吧出征”等集体行为的产生。

4、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狂欢表演实现国族身份意识与个人身份认同的统一

在理解和消费了“帝吧出征 ”事件的视觉文本后,则到达了观展表演中意义生产这一关键环节,即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实践实现个人身份认同与国族身份意识的统一。该事件中参与意义生产的网民群体主要有两类,分别是事件的主要组织者和普通网民,他们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参与“表演”和意义生产。首先是文本信息的意义诠释。对于网络平台的相关信息,网民借助权威人士和媒体的文本进行意义阐释,仅仅依靠少量的简洁文字就能达到表明自我态度与立场的目的,从而完成最简单的意义生产;其次是原创文本的标新立异。推动“帝吧出征”事件达到顶峰是原创文本,如网民创作的中国美景佳肴的图片,各种表情符号和诗词歌曲等,都有力推动了观点的二次传播。网民在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上述“狂欢式表演”,促进了他们进行意义生产,并逐步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与国族身份意识的统一。

5、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通过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意见呈现、集体行动实现国族身份意识的确立

互联网环境的匿名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特点,不仅使网民找寻“同道中人”更加便捷,也在与他人互动中凸显了群体差异性。群体身份是个体对共同形象的认同,群体成员因具有共同的文化信仰、情感需要、利益诉求而对某一事物形成一致性认同,并自觉保持一致。以“帝吧出征”事件为例,早在“帝吧出征”之前,吧友就通过群分配任务、申明纪律,设置监察组,并对内地网友过激的言行举报和致歉,因此,较强的集体一致性认同为“帝吧出征”事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正如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所说,“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这个舞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进行有规则的社会表演,后台是自我放松,宣泄情绪的场所,这与前台按部就班的规则截然不同”[李职纯.从“帝吧出征FB”事件看网民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346.]。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与开放性为网民提供了前台和后台表演和行动的机会,网民应通过参与网络民族主义群体事件逐步确立国族身份意识,并利用身份认同建构的视角关注和思考多元文化并存的网络社会里因身份认同问题而引发的网络现象。

二、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的新特征

“帝吧出征”事件为网络民族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采用米姆式传播策略,在戏谵化的符号中进行情感表达,通过米姆的规模化生产、反米姆回击、“强势米姆”刷屏以及“交际导向型米姆”的转向,实现了共意动员。自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是注意力稀缺,米姆式传播作为吸引注意力的利器,同样迎合了青年群体戏谑化的表达习惯。青年群体将在新媒体时代形成独特的集体行动逻辑,在政治参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理性、非理性与情感性交织并存

事件初期,面对一些台湾网友的过激言论,受到刺激——反应模式影响的青年,在本能的驱动下难免冲动情绪高涨,容易愤怒暴躁,他们避开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试图通过非正常渠道破坏具有“台独”性质的社交媒介,阻止“台独”言论的扩散传播。帝吧吧民在事件中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表明青年参与政治的非理性特征。同时,帝吧出征事件体现出了较好的组织性,也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组织者在行动之前就申明了组织纪律,强调了文明的重要性,明确攻击对象仅是台独分子,反对一切阻碍两岸和平的行为;此外还专门设置了举报通道,防止帝吧成员出现恶意挑拨和言论过激等违反纪律的行为。“帝吧出征”事件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共存,表明青年参与政治活动既具有冲动偏激等消极心态,也存在积极向上的参与精神,二者对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活动效果具有正反双重影响。

2、社群组织彰显高度组织性与动员作用

“帝吧出征”事件中,百度贴吧作为虚拟社群将制度化的硬性约束与意见领袖的软性引导相结合,彰显了高度的组织性和动员作用。“出征”队员之间分工明确,任务包括成员招募、言论搜集、图文创作、多语种翻译、监督举报、点赞扩散等,帝吧成员通过合理分工和有序合作,提高了网络民族主义参与的实效性。青年网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体现的组织性、战略性和有序性,首先得益于长期以来发展成熟的虚拟社区文化:作为聚合互动的趣缘式平台,早期对会员进行严格的审核,着重强调协同参与和交流分享,由一批高规则意识、高责任感、高认同感的资深网民带动社群从事内容生产,从而发挥生产、传播以及引导相关话题的作用;其次则依靠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与青年的从众心理。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往往十分活跃,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社群中能够获得其他社员的认可与支持,领导成员们服从统一安排,以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同时,这些也离不开从众效应的影响,身处网络互动环境中的网民,在传递交流信息的同时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个体情绪放大为群体性情绪,进而令受到情绪感染的新成员对原有成员进行观察模仿而形成从众行为。

3、内容形式的戏虐、调侃方式将政治娱乐化

“帝吧”有“百度最内涵贴吧”之称,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已经成为拥有众多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的成熟型虚拟社群组织,是近年来政治娱乐化风潮的典型缩影。“帝吧出征”事件中,帝吧成员借助一系列视觉文本对极具争议性的社会热点、焦点进行花式辛辣嘲讽,以富有话题性的人物和流行语为原型制成表情包,通过调侃戏谑的语言风格将政治娱乐化,有效消解了台湾青年的天然敌对情绪。两岸青年群体虽然在政治理念方面存在部分冲突,但都具有追求个性、抵制权威是心理特征,容易被娱乐性内容所吸引。因此,该事件的发生尽管没有明显改变两岸网民的政治理念,却在互联网上使最活跃的两个青年群体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

4、在文化符号的传播交流中实现政治交流

政治参与是衡量国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事件中的青年主体主要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贴吧和 Facebook 等新媒体途径实现政治交流与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表达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参与行为避免了不同政治观点的正面交锋,利用主流文化的传播对台湾民众实现传播说服,与主流话语对接却又以非制度化的方式体现出社群组织的特点,即坚持固有草根风格的同时弘扬正能量,进行“互联网亚文化”的主流化转型,以实现互联网社区的合法性确认。“帝吧出征”事件的成员们重视主流文化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通过文化符号的传播实现了政治交流。

三、推动青年理性参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几点启示

“帝吧出征”事件反映出了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毕秋灵,杨慧彩.组织化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以“帝吧出征”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2016,(07):97-99.

]:合作意识浓厚,乐于参与组织化的集体行动;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具有天然的娱乐属性; 关注自身问题和国家时政,从事政治参与具有群体独特性。因此,提高青年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参与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以文化符号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针对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通常侧重于强调宏观整体的国家民族,很少重视青年本身的利益需求,而且被视作硬性政治任务的爱国教育在落实方面也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时效性与灵活性。当今时代的爱国教育应提倡革新,将爱国主义由抽象转为具体,重视文化符号的运用,借助国旗、国歌等高象征性标志强化青年的爱国意识,并积极组织青年参加烈士陵园扫墓、革命圣地参观等爱国主义活动,提高青年群体对祖国的热爱与拥护。以“帝吧出征”为例,可以借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如宣传我国美景佳肴、诗词歌赋等鲜明文化符号,从心底唤醒青年的爱国主义意识与情感,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集体活动,促进青年将爱国意识与情感外化于行,通过潜移默化强化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

2、重视线上和线下的双重动员作用

青年网民跨越网络封锁参与网络政治的现实反映出当前互联网管理存在的漏洞。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封锁已经不足以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因此,应根据现实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网络安全管理的思维理念和模式方法,创新政治参与的网络通道,推进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着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树立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做好线下工作,为青年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建立健全政治表达与参与机制,拓宽青年政治参与途径,维护青年群体的民主权利,动员青年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并建言献策,通过线上线下的共同努力,实现政府与青年群体的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推动青年群体参与网络民族主义。

3、重视政府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网络空间作为当代青年群体特别是90后的网络一代,交流传递信息和发表观点意见的关键平台,也理应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时迅速的掌握当下青年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密切关注关系青年切身利益的舆情动态,理解当前青年新颖独特的爱国方式,合理引导青年群体正确参与网络民族主义。官方舆论场还应加强与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对此官方应改进原有的思想宣传方式与官方话语体系,真正贴近民间,融入百姓,重视倾听青年群体的意见观点和利益诉求,提高对青年群体政治发声的反馈的时效性,努力推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融合为一个主流舆论场,从而增强官民之间的有效沟通。

4、构建政府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信任契约关系

信任对群体具有激励作用,社会成员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青年的政治认同和网络政治参与度,需要构建起政府与青年之间信任的契约关系。当代青年作为网民主体,善于运用多种新兴媒体,具备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较高的网络素养,政府与社会面对青年群体在政治参与中的优势长处,应增强对青年人的信任感。然而信任是来自利益相关者双方的,因此,一方面青年网民要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与礼仪,进行文明理性的网络意见交流,增强独立思考与鉴别是非的能力,做负责任的网民;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也应及时给予青年群体认可与支持,提供自由民主的网络环境,积极引导民众探讨政治议题,正确引领青年群体参与网络政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评析”(项目编号:11BMZ001)和山东省社科规划专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思想与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7BZLJ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职纯.从“帝吧出征FB”事件看网民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3):346.

[2]余晓冬,黄亚音.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 传媒观察,2016,(05):16-18.

[3]毕秋灵,杨慧彩.组织化的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以“帝吧出征”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2016,(07):97-99.

作者简介:

高菲菲,女,山东省济南市人,滨州医学院2016级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联系电话15153511156)

卜建华,男,山东省邹平县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现为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德育与社会思潮研究。

论文作者:高菲菲, 卜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  ;  ;  ;  ;  ;  ;  ;  

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身份建构与新特征论文_高菲菲, 卜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