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BIM技术发展趋势下,工程造价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不适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文章从BIM技术发展背景着手,实践性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了工程造价专业信息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信息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BIM;工程造价;信息化;实践教学
1 工程造价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学时较少
专业教学环节中虽然开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不全面,不系统,仅仅针对某一门课程开设少课时的实训。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按施工图纸表达算量计价,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由于课时紧、内容多往往只能通过简单案例让学生大致了解。后来有了计量软件的辅助,这种繁重的算量工作虽然减轻和减少了许多但取而代替的是重复性的将二维图纸进行机械的翻模,对图纸的理解能力和软件应用水平将直接影响计量的准确性,实际培养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2实践性教学效果不佳
工程造价传统实践性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图片教学、现场教学以及录像教学为主。以现场教学为例,由于工程建设的实效性,教学内容随工程建设本身而变化,而且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度而变化,大多数情况下是老师带领学生跟着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走马观花,这样的现场只能使学生了解部分施工工序,对整个项目施工招标投标、施工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预决算、事故处理等内容不能深入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施工现场实践教学达不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1.3实践性教学环节师生比例有失均衡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个专业老师带若干学生,不论是课程实训还是参观实习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面深入的掌握项目情况和细节。由于师资有限,往往选择项目类型偏于简单化、导致工程项目种类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专业发展。
1.4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系统、完整甚至是固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老师所要做的只是在时间与课时内将要教的东西悉数教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模式下,探索、实践是不被鼓励的,即便是有也是浅尝辄止,教师往往成为教学过程中唯一的信息源与评估者,学生所学的不过是仅仅几条计算规则而已。
2 BIM发展趋势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信息化实践性教学模式探讨
2.1信息化实践性教学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工程造价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其教学模式必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BIM为平台的信息化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改变相关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薄弱的局面。例: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施工技术的专业性、施工过程的抽象性。利用BIM3D虚拟可视化技术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建模,能很好的将建筑构造知识、施工操作工艺、施工过程管理直观呈现且不受项目类型和建造进度的局限,使抽象的枯燥的专业术语通过直接的物体或现象映入人的视野从而大开眼界。通过多人协同VR云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工程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轻轻松松地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已经在学术界和软件开发商中获得共识,基于BIM背景下的造价模式已经不再是各个零散数据的调用,而是在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实现工程数据共享,将造价人员从繁重的算量中解放出来,提高对整个工程的动态管理,达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效果,很好的规避了“三算三超”,BIM作为一项技术,对传统造价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市场需求促进了人才需求,也促进了教育教学需求。但国内开设BIM实践教学的高校又较少,这就使得BIM人才缺口较大,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必须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以BIM为平台的实践能力将成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2]。
2.2信息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新模式的构建
1)建立健全信息化实践性教学目标体系
高等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或专业方向相关选修课程以及单独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与BIM相关的主要课程详图1。信息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仅针对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应该贯穿到理论课堂教学中。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构建子目标群如图2,并实现各专业课程的信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整合。
2)完善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既要强调在学科基础上的宽厚性更要突出具有行业特征的应用性。在教学安排上,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层次化,从认知学习、专业学习、强化学习、实训操作、岗位实践五步进程中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综合考虑市场实际需求、行业发展趋势、学生职业预期,设置出有针对性、重先进行、凸显创新性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自觉形成知识和技能差异化。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并非简单地昭示着应用型本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高等院校专业教师“双师”资格大多停留在具有各类资格证书方面,有企业任职经历和岗位实践背景的较少,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教师的实践培训计划。为了实现高技能实践性人才培养,可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师资进入到学院师资团队中,再结合企业的实际工程资源,为学校的师资提供与技术发展同步的师资培养课程和工程现场培养体系,从而实现长效双师型队伍建设。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举办人文科技大讲坛、教师竞赛、学生学科竞赛;加强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专题讲座,使学生与名师之间经常直接接触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扩大研究视野、跟踪学习国际最新科技成果,收集更多有利于教学的学术资源。
4)完善实践性教学监督和管理体系
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要充分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定一系列符合实践性教学发展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各系部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详细制定本单位本专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执行细则;其次,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和过程管理。实施“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互动管理模式,全面调动每一名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定人定岗,确保各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监管到位;再次,要严格管理,狠抓末端落实。
5)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与考核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应以专业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实践计划评估、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学生接受情况及实践基地管理工作评价等全部纳入到评价考核体系,以便对实践教学运行进行全面评价。
2.3信息化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剖析
1)改革课堂实践性教学法
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通过BIM信息模型将各种构件、构造措施、连接方式直观呈现[3]。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工程项目,课堂延伸至虚拟施工现场,通过BIM3D虚拟仿真技术将施工过程和实体模型直观呈现,通过BIM4D技术加入时间元素对项目进行进度的把控,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通过BIM5D以BIM平台为核心,集成全专业模型,并以集成模型为载体,关联施工过程中的进度、合同、成本、质量、安全、图纸、物料等信息,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有效决策和精细管理从而验证理论。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能体现理论基础知识和综合实践经验融合。
2)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且相辅相成解决课堂教学学时较少、实践教学质量上不去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和最小限度的限制障碍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的时间借助平台上的文字教材、网络微课、互动答疑、分组讨论完成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实践性教学实施过程的信息化。
3)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探索的动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
为了促进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增加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全力支持学生参加行业类相关技能大赛。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时,参考以往行业各类大赛,主动研究和设计竞赛项目,丰富和完善学科竞赛体系,为学科竞赛实践平台构建起核心的载体。建立学科竞赛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平时的学习、实践机会。
3)产学研结合
建筑产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以市场为向导,企业与高等院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创新实践活动[4]。通过校企共建BIM应用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承接实际工程项目、开展BIM培训及认证等不仅能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信息化功能和优势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更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 结论
从我国现行的建筑行业来看,熟练掌握BIM技术的造价工程的需求迫在眉睫,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飞速的,要实现教育输出与市场无缝对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就应该让学生接触最新技术、储备全方位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建构一套适合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实践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光礼等.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5期:47-55.
[2]张尚等.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工程经济.2015.36(2):92-96.
[3]谭洁等.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2013.33(6):103-105
[4]刘红勇.普通高等院校BIM实践性教学路径探索[J].2013.5(5):98-101
论文作者:刘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专业论文; 学生论文; 工程造价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学科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