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原则及其应用_规模经济论文

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原则及其应用_规模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原则及其应用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及其应用论文,竞争力论文,原则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2002)01-0030-04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省、市、县或其他)在大区域中与同一类型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大区域中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1]。由于富有经济竞争力的区域获得的战略资源更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效率更高,因此其经济发展就更快。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速,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着全新的挑战,在更大范围内竞争市场和资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

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应能不断优化区域在大区域中对资源的配置,并在这种优化配置过程中不断增强区域在大区域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同时,区域竞争力战略应能使区域充分发挥其自身在资源、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及时捕捉环境中正在出现或即将出现的有利机会。为此,区域在进行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选择和制订时应把握如下一些原则:

一、集中战略原则

集中战略原则,是指要将区域的有限战略资源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有限战略关键上,尽快在这些方向上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区域发展目标的无限性和区域发展所需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之矛盾,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区域的每一届政府总希望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多点贡献,但他们也总是为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其他资源的短缺而伤脑筋。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区域的竞争优势是由多种要素综合。资源的稀缺使得几乎没有一个区域能在所有要素上占用绝对优势。明智地配置有限资源,集中营造某些方面上的相对优势,就有可能改变竞争格局。这对先发区域、大区域和后发区域、弱小区域都是一样重要的。

上海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最强大增长极,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极好地体现了集中原则。建国以来,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轻纺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等构成它产业结构的主体,上海的这些行业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上。“九五”期间,上海开始了其产业结构调整,将金融服务、汽车制造、现代信息、内外贸、电站设备和大型机电、生物制药选择为其主导产业。1999年上海作出新的决定,将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到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方向上。上海政府这样大手笔的决策,确保了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火车头”地位。

另一个集中原则实证是福建德化县政府的陶瓷产业发展战略。陶瓷行业包括日用陶瓷、古代工艺陶瓷、建筑陶瓷、工业陶瓷等,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进入障碍很小、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德化是我国传统陶瓷生产区域之一,也同样面临着其陶瓷产业衰退乃至整个县域衰退的威胁。“八五”期间德化政府开始实施集中发展战略,抓住一个极不起眼的机会,将德化的陶瓷产业调整到西洋工艺陶瓷方向上来,并予以大力培育和扶植。“九五”期间,该县陶瓷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率的速度发展,2000年该县陶瓷销售收入达32亿以上,其中西洋工艺陶瓷的贡献占90%以上。陶瓷业对德化经济贡献占六成之多。

二、特色战略原则

特色战略原则,是指要全力培育和强化区域的经济结构特色。特色就是与他人不一样的个性,这个特性对区域内外的公众是有价值的。只有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才能在大区域中获得竞争优势。没有特色的区域就无法产生对资源的吸引力,没有特色的产品无法争夺市场。特色对中小规模区域就更重要了,因为这是他们能与大区域竞争的唯一法宝。创造特色又是后发区域赶超先发区域的一个重要战略。强调特色、避免趋同性、杜绝简单模仿也是制止资源浪费的有效方法。

特色战略原则极好的一个正面实证是,无锡市原马山区政府创造的“历史”——无锡灵山大佛的建造。马山区原为太湖边上的一个军垦农场,几乎不具备任何有竞争力的资源。但马山人巧妙地抓住了“我国五佛缺东佛”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于1998年建成灵山大佛。大佛高88米加上几十米高的底座,成为五佛中最高一个。工程投资4.5亿,其中募捐3亿,贷款1.5亿。大佛“开关”以来,门票每年收入6700万元,3年收香火钱3350万元。灵山大佛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所创造出来的特色对受到佛教文化深刻影响的海内外华人是富有价值的。

缺乏特色以致不成功的一个实证是珠海的圆明新圆。投巨资照原图纸简单模仿,这样的景点既不具备象颐和园那样的货真价实的皇家林园的文化底蕴,高昂的门票又不能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去处,自然不能产生出竞争力。

三、虚拟战略原则

虚拟战略原则,也可称为定位战略,是指区域要在大区域范围中对本区域的功能进行定位,并努力使这一定位得到大区域中公众和政府所强烈认同。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把区域外的地域、社区和居民“当作”区域的一部分来考虑。由此产生出“虚拟版图”、“虚拟社区”、“虚拟居民”等概念[2]。

这一原则可以这样简单地从这么一个事实来理解:当中国未改革开放时,几乎是无法吸引外部资源的,因为中国是个自我封闭的区域。而今天全球的资源拥有者把中国当作世界上最值得投“资”的一个地方,因为中国将自己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来定位。这样我们不仅拥有13亿的中国居民,而且拥有几十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虚拟居民”。

厦门鼓浪屿的旅游发展战略是讨论虚拟战略原则的另一个实证。面积仅1.8平方公里、居民人口仅2万人的鼓浪屿,其最有潜质旅游资源要算“音乐”这一主题。鼓浪屿要以营造全国性、国际性的音乐圣地作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就有个大区域中的定位问题。比如,一年一度的鼓浪屿的“鼓浪屿之春”音乐会,仅是一个面向鼓浪屿2万人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果这个音乐会能认同为厦门的“鼓浪屿之春”,那将成为面向厦门全市200万人的文化活动;如果能被确定为福建的“鼓浪屿之春”,那么3000万福建人将成为潜在的会节旅游市场;如果能命名为中国的“鼓浪屿之春”——全国性的音乐节,那么鼓浪屿的“虚拟居民”将包括13亿的中国人。笔者认为,鼓浪屿的特殊地位和条件经过努力完全能成为中国的音乐之都。

四、规模战略原则

规模战略原则,是指应努力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各种形式,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应是个更大的范畴,是区域中生产的某类产品或某种行业的规模经济。区域经济达成规模经济可有如下不同方式:

1.企业规模经济——区域培育和扶植一、二个企业,使其达到规模经济,以获取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如,四川绵阳大力扶植长虹企业,使其由于具备规模经济而富有竞争力,成为中国家电业界中的头号巨人。又如,地处贫困老区的福建上杭县政府,起初由政府出资、出人员组建紫金山矿业公司,开发利用当地金矿。在企业初成一定规模并具有相当经济效益时,政府股本和人员逐步退出企业,大力吸引外部资金和人才,使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2.团组规模经济——区域培育几个中等规模的同类型企业,由于它们在一个较小地域中集聚,从而产生出企业间的高度相互关联性、互补性和竞争性,使得这一区位成为这一产品中产量具规模、品种较齐全、生产效率高、知名度高的产地。如,江苏吴江市邮电电缆团组经济是由七、八个中等规模的邮电电缆生产厂家构成了团组规模经济。虽就单个厂家而言,它们都没有什么强的竞争力,但成为团组经济后,该区域成了我国竞争力最强的邮电电缆生产区位。

3.板块规模经济(亦称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区域培育由一大批生产相同产品和相关产品的小企业集聚成群体如专业村、专业镇等,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在此产业集群中通过有效的竞争和协同,获得最佳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多品种、多档次、多品牌、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中小企业集聚体,产生出极强的竞争力。如,福建晋江市陈埭运动鞋板块经济是由3000多家沿运动鞋产业劳动分工的制鞋和生产鞋辅料、零配件以及销售鞋、设计鞋等大大小小企业构成,形成极强的集群竞争力,成为中国运动鞋之都。

福建省在“十五”经济结构调整中提出了“大经济板块”,虽然比本文讨论的产业集群的概念要宽得多,但比过去经济发展规划中泛泛讨论机械行业、电子信息业等要更有针对性和更有可操作性。福建省提出的重点发展的六大经济板块分别是:福州信息产业区、厦门信息产业区、闽东南汽车及配件生产基地、厦门为中心的工程机械和飞机维修生产基地、湄洲湾石油化工区、厦门海沧石油工业区。

4.品牌规模经济——区域政府通过对区域某一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以品牌资产为纽带,将诸多的小型同类企业捆绑在一起,借助品牌营销手段,以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这虽然是一个概念上的无形集聚,但现实生活证明了它同样是个有效的规模经济。如,福建沙县政府用“沙县小吃”品牌将数万家夫妻店捆绑在一起,以馄饨、拌面为主品种,打出“一元钱进店,二元钱吃饱”的响亮口号,紧紧抓住廉价快餐市场,创造出遍布闽省及周边地区的一个松散型的“沙县小吃”大连锁网络。

5.产业链规模经济——区域通过引导企业进入一个产业链,按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分工,这些企业集聚成该产业链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大型“虚拟企业”。如,福建福州市青口的东南汽车城是一个中小企业产业链集聚产业组织,占地2400亩,由33家独立企业组成(现已发展到57家),第一期生产规模为6万台。交易成本在边界上实现优化:集群内的企业可自主地向集群内外自由供货和采购。由于交易成本低的好处,绝大部分企业的业务发生在集群内,加上供应链管理的支撑,使其在规模经济要求极苛刻、资金密集度极大、竞争极度激烈的行业中,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在短短的数年间,已挤身我国旅行车市场的头一把交椅。

产业链集聚的概念同样被应用到福建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中。福建确定在“十五”期间要重点培育的九大产业链是:新一代数字音像,通讯终端及网络产品产业链,规模化计算机和软件及集成电路系列产品产业链,汽车与修船系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链,工程机械和输变电设备及线缆系列特色机电产品产业链,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系列产品产业链,森工造纸业产业链,纺织服装及制鞋产业链,建筑建材产业链,旅游业产业链(这比本文前面讨论的产业链概念同样要宽得多)。

6.加盟集聚规模经济——通过特许经营方式、许可证生产方式或其它加盟方式,以一个强大“盟主”为核心,将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起来。如,象麦当劳连锁店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其总店为盟主的、分布全球各地的几千家小企业的巨大集聚体,因为这些企业与总店之间只存在被授权与授权的关系,并无产权关系发生。

五、协同战略原则

协同战略原则,是指要善于整合资源,努力创造和争取区域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包括内部资源协同效应和内外部资源协同效应。通过整合,将分散的资源变成集中的资源,无效或低效的资源变成有效和高效的资源,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要有甘当和当好配角的精神,主动地让自己的资源为他人所用,通过这样的安排使资源变得更有价值、更有竞争力。

成功创造外部协同效应的一个实证是:浙江的宁波港主动与上海港对接,使它从一个省级大港变成世界级大港的一部分,其地位从而得以大大增强。

福建莆田市将分布在该市江口镇的原有的电子表组装业和后来在江口落地的台通、新威等数个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加上附近的赤港华侨农场,整合成福建莆田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区,很快被批准为福建省3个电子信息高科技产业园区之一。这是一个区域内部资源整合而产生竞争优势的实证。

六、乘势战略原则

乘势战略原则,是指要善于乘借大区域中正在发生或将出现的新趋势,抢先切入,实现赶超。新趋势出现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原则上对任何区域都是均等的。这一点对后发区域来说尤其有意义,因为其要在传统领域上实现对先发区域的赶超是很困难的。现实中,情况往往是随着时间变化和由于基础不同,结果使得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愈来愈大。但在新发展机会上,几乎所有区域都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实现赶超的最好机会。

福建省建国以来之至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因其作为对敌斗争的最前线,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在改革开放初期,福建抢先启动了邮电业现代化进程,迄今为止,福建邮电通信业这一方面的基础设施仍在全国保持前列位置,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

七、结语

福建行政学院举办的第四期“区域经济竞争力县长研讨班”学员应用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原则探讨他们所工作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撰写的研究论文,为深化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理论及实践的认识提供了很好的佐证。该系列论文包括莆田县林更生的《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业》,浦城县蔡宗杰的《建设“生化新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同安区李虹的《发展旅游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柘荣县吴传安的《发挥特色优势,构筑闽东药城》,上杭县林旭的《实施扶强扶优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01-12-10

标签:;  ;  ;  ;  ;  ;  ;  ;  

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原则及其应用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