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民族定义辩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大林论文,定义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斯大林以历史的、严谨的态度给民族所下的定义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学术界对民族的定义争论不休甚至引起某种混乱,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采取了片面性的理解。只要全面辩证地看待斯大林的民族定义,那么,就会还其本来意义上的深刻理论内含。
关键词 斯大林 民族
多年来,中外学者在研究和使用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其结果,不但没有消除分歧,反而争论越来越大,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产生了许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民族定义。这些定义又都是在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基础上修修改改,改来改去,万变不离其宗。原定义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新定义更是天南地北、词不达义,或是语义重复、逻辑混乱,在学术争鸣中不能自圆其说。斯大林作为政治家虽然有严重错误,但他在民族理论上的建树与贡献却是有目其睹的,我们不能因人废言。因此,正确理解和释义斯大林民族定义非常重要。
一
任何科学定义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因此,要科学完整地理解斯大林的民族定义,首先必须弄清它产生的具体历史背景。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专门为“民族”下过定义。但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都揭示了民族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民族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独特地拥有一定的方言和地域”的部落融合成一个民族。列宁认为,“民族应当有它发展的地域”,“一个民族应当有它共同的语言、心理和生活条件等特点”①。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的完整定义形成较晚,它是由斯大林完成的。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以后,沙皇帝国的反动统治更加黑暗,成了各族人民的监狱,民族问题更为严重。而俄国党内民族主义思潮又日益泛滥,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阐述民族定义、民族发展规律,从而为制订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理论依据(原则),指导俄国的革命运动,就成了很迫切,很重要的事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从列宁那里得到启示,并受列宁的委托,根据马恩列的有关论述,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的学说,在1912年底和1913年初写出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首次对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在后来1929年写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书中又基本上重申了前书中的定义,但在用词上与表述上更为精确。这个定义是这样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②。这个民族定义,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由物质生活出发,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中揭示了民族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说来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具备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或要素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三层意思之和构成了斯大林完整的民族概念,并以此为其他各种各样的人们共同体相区别。
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迄今为止,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的定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者普遍使用,也为欧美和日本不少学者所接受。
二
有人认为,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定义是对两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民族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民族而没有普遍意义。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虽说斯大林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定义得自于资产阶级民族这个民族的典型,但它是科学的。因为典型是事物特征的最一般、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它对同类事物也就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不同类型的民族,例如,前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他们在发展程度上也确实存在着差别,不承认这一点也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共同经济生活为例,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了把原料产地、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修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商品生产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经济小生产单位的分散性,铲除了封建壁垒并把小的地方市场扩展为广大的全民族的市场。这种情况下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与处在封建社会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相比较当然要密切得多。在共同地域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冲破了封建社会各个地区之间的孤立和割据状态,形成一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统一。在语言上,民族语言的共同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在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联系的密切、地域的统一、语言的共同性,共同文化心理素质得到了发展。同时,由于资本主义民族运动的兴起和高涨,民族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只是民族特征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民族类型),而各种类型的民族都具有四个民族特征,这是毫无疑义的。
也有些学者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也广泛适用于前资本主义民族的观点表示赞同,而是否适用于当代民族则有异议。他们认为,随着当代民族的发展,一些民族在语言、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已经丧失或正在逐渐丧失,只有“民族自我意识”还存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已经不适用于这些民族了。对于当代民族来说,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和文化生活只是他们的过去,只有“民族自我意识”才是非常突出的。
这是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片面性的理解。因为,一是斯大林民族定义肯定了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四个特征并不是同样突出的。产生有先有后,丧失有早有迟,所以没有必要认定,当代民族的各个特征必须同时存在,表现得同样突出,否则就要修改斯大林民族定义。二是“民族自我意识”也是一种次生现象,是民族其它几个要素相互作用,对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得以存在产生的一种总的影响,表现为一种次生的现象——民族自我意识。所以,既然承认“民族自我意识”的存在,就不能否认和轻视民族其它几个特征。三是“民族自我意识”只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民族四个特征之外的另一个特征,也不等同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所以,斯大林民族定义仍适用于当代民族,具有普遍的意义。
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人提出修改斯大林民族定义,主要是对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看法不一,特别是对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认识,分歧更大。从国外看,苏联学术界从1954年到1980年,在有关书刊和辞典上,民族定义总在修改,其中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三个特征的表述始终未变。只是对“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提法不一。如苏联近几年出版的《简明政治辞典》对民族的表述是这样的:“民族是历史性的人们共同体,它在经济生活、语言、地域和表现于共同习俗特点上的民族性格方面有着稳定的共同性”。最近苏联学者克留科夫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他说:“民族是以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婚姻范围等联系为形成条件,以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客观特征,而以自我意识和自我称谓为根本要素的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社会共同体”③。还有的苏联学者认为,斯大林民族定义中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应当属于民族形成的条件而不是民族的特征。
国内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民族的“四个要素还应增加一个……即民族的共同名称”④也有的学者主张把“共同的民族意识”、“共同的文化”作为民族特征之一。⑤还有的学者提出“风俗习惯可以列为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⑥。
综观所有修改意见,对斯大林定义中民族的历史性、稳定性均无争议。对四个特征中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认识也无太大分歧,至少都承认这几个特征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上。许多学者认为,斯大林对这一问题没有讲清楚,对这一特征的表述应更为明确。其实,斯大林用的“共同心理素质”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同一民族的人感党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自己人的这种心理”⑦。只要完整深刻地理解“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内在含义就不难看出,修改后的民族定义,不是更为完整科学,而是更为片面。尽管还保留了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基本骨架,但远不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三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之所以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争论不休,首先在于静止地、片面地理解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如说:“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形成的条件而不是民族的特征。对于民族形成的条件和民族特征本身,也应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观点来观察。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历史在不停地前进,一切事物都随之千变万化,民族及其特征也不例外。在民族初成阶段,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既是民族形成的条件也是民族的特征,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民族交往增多,产生了大杂居、大交流的情况,这些原有的民族特点也就不成其为特点了。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因素,对于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两个因素固然要稳定得多,但它最终还是要消失和趋于消失的。如满族就是其中一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语言和共同物质及精神文化因素也就成了一个民族由以形成并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维持的条件了。其次,对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没有统一的表述和正确的认识。学术界在研究和探讨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过程中,对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表述和释义异常多种多样。如“民族性格”、“民族特征”、“民族性”、“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感”等。但从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基本上是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把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同于“民族自我意识”,等同于“民族性格”,等同于“民族感情”,等同于“共同心理素质”。这种对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认识的混乱而不统一,也是学术界对斯大林民族定义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
只要完整地、历史地、辩证地理解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就不难认识到它的科学性和普遍意义。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7卷第78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
③《民族研究》1986年第6期第32页。
④《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第11页。
⑤《民族研究》1986年第5期第2页。
⑥《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第56页。
⑦《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第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