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构建“歌唱乐器”的理想结构论文_张媛媛

浅谈如何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构建“歌唱乐器”的理想结构论文_张媛媛

山东省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幼师组 266700

摘 要:人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咬字器官共同构成了歌唱乐器的理想结构,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唱作为一项表演活动其实就是演唱者来操纵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将其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理想合理的歌唱结构和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歌唱乐器 呼吸 发声 咬字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基础薄弱,不懂得如何运用演唱方法去演唱,尤其是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头脑里根本没有“歌唱乐器”这个观念,只是一味地用大白嗓去喊,以致出现白声甚至声音嘶哑的情况。本文主要从如何构建“歌唱乐器”的理想结构来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灌输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发声。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人声,这是任何一种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在歌唱过程中,歌唱者既是“演员”又是“乐器”本身。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些器官的分配和功用呢?或者通俗地说,怎样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调节乐器的元件使歌声更加悠扬、完美呢?

首先来说一下呼吸问题,这显然是老生常谈了。意大利有句老话:“只有懂得呼吸的人才会唱歌。”由此可见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呼吸器官包括肺、胸腔、肋骨以及控制呼吸的两组肌肉群,美声唱法正是基于正确的呼吸方法以及呼吸的控制上的。在歌唱中,深呼吸与高位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拥有强有力的正确的气息支持,才能获得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呼吸,顾名思义,是由两个动作组合而成的,一呼一吸贯穿整个呼吸过程的始末。首先说吸气。在声乐训练课堂上,我们经常说要找到被突然吓一跳的感觉。中国戏曲里有种说法叫“气沉丹田”,在这里和突然吓一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在被吓一跳的过程中,气息就已经自然地沉下去了,可以说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吸气过程中小腹微收的同时肋骨自然撑开(可轻轻咳嗽一下感受肋骨的外扩),与此同时上腹部也就是胃部微微凸出,快动作是在眨眼间完成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是一种惯性。此外还有一个站姿问题,因为只有正确良好的站姿才能在歌唱过程中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要真正做到“松而不垮、挺而不僵”,整个身体机能处于一种有意识的放松状态,尤其注意吸气过程中不要扣肩、塌胸。胸部是自然提起的,胸部过度紧张会使高音变紧变涩。然后是呼气,一定要牢记一点,就是从呼气开始到完成,所有吸气的肌肉都不能放松,而要始终支持胸廓使其维持饱满状态。保持吸气的感觉不能塌腔,这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小腹慢慢微收,横膈肌与腹肌处于对抗的地位,腹内的紧张度是逐渐松弛下来的。在中低音区时,这个互相反作用的力表现得还不太明显,随着音域升高、音量增大,腹部紧张度必然也要随之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要根据音区的高低对歌唱器官作出相应的调整。譬如:唱高音时,声带变薄、缩短、张力变大,后咽壁开的幅度也比较大,能明显地感觉到头腔共鸣。而唱低音时声带相对比较松弛,相应变厚、伸长,张力随之缩小。总体来说,只有掌握自如的控制呼吸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演唱。

再来说一下发声器官。狭隘的一种理解认为嘴是人的发声器官,认为嘴张得越大声音就越好。这种说法是存在异议的,其实唱歌时最良好的状态不在于嘴张的多大,而是看里面的发声器官是否是一个真实“打开”的状态,也就是说软腭是否自然提起、舌头是否自如地安放在下牙槽内。事实上人的发声器官是由咽部、喉部和声带构成的,咽喉部作为可调节的发声器官在歌唱中可根据歌曲的歌唱风格、吐字咬字的需要以及共鸣的效果做出相应的调节。比如说喉咙的调节就有很大的能动性,可根据每首歌的特定需要或者高中低音区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即上下调整、大小调整、前后调整。也就是说发声器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随着音色的变化做出科学的、相应的调整。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经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借用打呵欠的感觉来打开喉咙。这是不无科学的,因为在打哈欠的过程中,舌头会自然平躺在下牙槽内,软腭向上,喉头自然向下安放,这样咽腔就自然打开了。声音着力点在软腭上方的鼻咽处,这样就建立起了一条上达鼻咽腔、下通胸腔的管道,符合我们平日所说的把声音安放在管子里的说法。如此说来,通俗意义上所说的“歌唱家的嘴在咽部”确实是有理可循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是声带:声带是两条接近白色的韧带,像两片韭菜叶,边缘很薄、很齐、很直,位于喉部也就是气管的最上端,其前端共同固定在甲状软骨的交角处,后方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劈裂软骨上。这两个劈裂软骨像门轴一样,带着声带由内向外转动,向内转动时声带闭合发出声音,向外转动时声带张开进行呼吸。声带在呼吸时是打开的,空气可以自由流通,发音的时候则关闭。声带一张一合地运动,当气流从气管里出来的时候通过声带粘膜的震动就会发出声音。

当你建立了良好的歌唱呼吸、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之后,你还必须了解有关歌唱共鸣的问题,因为声音的音质与共鸣因素是分不开的,不同的音质来自不同的共鸣腔体,发声和共鸣是彼此联系的。在歌唱中很难把发声和共鸣截然分开。那什么是共鸣呢?根据人发音的高低不同,人声共鸣分为头腔、口腔和胸腔三种共鸣。

头腔共鸣,更准确地说是鼻腔共鸣,包括鼻腔、鼻咽腔和鼻窦等。鼻腔位置很具体,是歌唱发音中最重要的共鸣体。一般来说头腔共鸣有两种功能:一是使声音更为丰满圆润;二是使声音更加集中、更加富有穿透力。很多人认为头腔共鸣是一个歌唱者的声音状态永保青春魅力的诀窍。确实是这样,很多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的艺术家依然拥有一个好嗓子,这固然和他们不间断的歌唱训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拥有黄金般明亮的头腔共鸣。在寻找头腔共鸣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被要求做一个闻花香的练习,使喉咙和鼻咽腔充分打开,使这一方法寻找到的头腔共鸣会更富持久力。此外,多做哼唱练习也可以找到头腔共鸣的集中点,进而把声音推到“面罩”上做到高位置演唱。这正符合有些学者所提出的“找面罩”。

口腔共鸣,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口腔共鸣比较原始,它主要作用于中音共鸣,能够使声音更加明亮、清晰。但唱歌时必须辅助其他共鸣,否则就会缺乏艺术表现力。

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胸腔共鸣使声音洪亮有力,主要作用于低音共鸣,一般用于中、低声部。

每一种共鸣腔体都有其适合的音区,胸腔共鸣适合低音共鸣,口腔共鸣适合中音共鸣,鼻腔、头腔因容易集中且体积又相对比较小,因此更加适合高音区。当然,如果把各个共鸣孤立开来也是不行的,显然违背了哲学范畴上互相联系的观点。美好的声音不是单个腔体的共鸣,而是三种共鸣的混合体也就是混声共鸣。只是随着音区的变化,三种腔体的分配比例是不同的。

美好的乐音不光指音质、音色悦耳动听,同时也包括咬字的清晰,因此咬字器官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这里的咬字器官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音器官,包括“唇、齿、舌、软硬腭”等。汉语语音包括元音、辅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母音、子音。许多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认为母音是歌唱发声的基础。爱德华·约翰森说:“歌唱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母音的艺术。”由此可见母音之于歌唱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意大利声乐流派中也是以“a、e、i、o、u”五个元音为主线加以训练的。以汉语为例,汉语的子音大部分都在口腔前部形成,它主要依附于元音,因此其响度较差。所以从字面上来看,子音其实主要是结合母音来发声的。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子音是可有可无的呢?当然不是!准确地说母音和子音的关系更像是红花和绿叶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依托的。尼柯森说:“母音构成声响,子音表达意思。”母音和子音结合才构成了词语。由此可见,子音和母音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

人声除了是最美妙的声音外,作为一种“歌唱乐器”,它无疑也是最昂贵的一种乐器。通常我们使用的乐器会定期保养维修,人声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使用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使嗓音始终如一地嘹亮、圆润。所以在歌唱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合理使用“歌唱乐器”,使其能更好地为我所用。

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声乐学习仅仅是刚入门,很多歌唱技巧无法准确掌握,因此必须从理论方面全方位地诠释声音是如何发出的、歌唱器官是如何运作的。

综上所述,人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以及咬字器官是多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歌唱乐器”的理想结构,因为只有拥有流畅的气息、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准确的咬字才能产生连贯的声音,而这种连贯的声音线条可以说是美声唱法的灵魂所在。所以说只有呼吸、共鸣、发声、吐字彼此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保持力量的平衡,形成美好的乐音,进而演绎华彩乐章。

论文作者:张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构建“歌唱乐器”的理想结构论文_张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