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评估标准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处在改革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体育运动学校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观念,创建民主、和谐、平安校园,提升办学层次,使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是当前体育运动学校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德育教育 体育运动 学校 学生
一、德育教育对体育运动学校的意义
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以体育为主,文化科目为辅,体育科目与其他科目不同,体育教学评价由于其特殊性,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具有开放的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对于学生独立品格的养成具有先天的作用;多种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形式结合,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体育教师不能单纯地以一两个运动项目的成绩来给学生进行等级评定,这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阻碍体育运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因素
1.个人因素。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了解放,注重自我意识的发展,主张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认为一味的讲奉献过于理性和空洞,既不无私奉献,也不无奉献而索取;过分强调自身的价值,把成绩的取得单纯地、简单地归功于个人的努力,导致个人主义盛行。一部分学生的理想和信念被扭曲,追求实惠,淡漠政治,在理想面前有利就想,在前途面前有钱就图,轻精神价值,重物质价值,由原来的比学习、比训练成绩、比积极上进转向比消费、比穿戴、比享受,进体校训练的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既清闲又赚钱的工作,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相背离。
2.学校因素。首先没有把学生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念矫正于萌芽状态,注重训练成绩,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注重体育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其次是德育教育的内容空洞,没能与时代的发展合拍,方法简单,认为德育工作就是召开学生大会、学文件、学报纸,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的德育教育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不检查教育效果,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三是学校、社会、家庭没有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和网络,三者之间踢皮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校以训练为主,只强调训练成绩的提高;社会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由学校来完成,轻视了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家庭认为,孩子一旦成为体校学生,就成了专业的运动员,只要刻苦训练就行,至于学生的行为养成等,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三、完善体育运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建议
1.重视学校体育德育价值。体育运动学校的各级领导、教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法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精心筹划,认真落实,以营造一个领导重视、教师支持、学生配合的德育大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塑造德育优良环境的建设中来。学校体育于学生德育来讲,具有独到的作用,要改革学校德育模式,将学生潜在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实践相结合,不再以科目为中心,使学生切实在教育实践中得到道德品质的培养。
2.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自身的认识和要求,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楷模,身动与心动,以良好的内心精神境界外化为身体行为,为学校德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随着体育运动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无论是教练员还是任课教师,都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训练、教学氛围。要畅通师生对话的渠道,形成学生与老师交心的良好环境。可以开展诸如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学生代表向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校园黑板报上开辟学生心语、老师心语等栏目,让学生和老师自由表达。在训练场和课堂上要和风细雨,避免粗言厉语,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立体式教育体系。体育运动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要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社会是德育工作的主要依托、课堂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家庭是德育工作的主要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教育学生用自我教育的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重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赛场上比本领、比品德,在课堂上比修养、比学识,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德育工作新局面;新闻媒体、社会传媒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学生成材的良好氛围,可以开通校园广播,兴办校园节目;家长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用正确健康的言行熏陶学生、引导学生,要教育学生读训并重,在校做一名合格的运动员,毕业后做社会的有用之才。总之,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德育网络必须尽快形成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锡槐 加强中小学理想教育的科学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2]蔡明 德育工作的“三为主”与“三延伸”[J].中小学管理,1996年,02期。
[3]全晓萍 体校学生德育工作浅见[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论文作者:高培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学生论文; 学校论文; 体育运动论文; 德育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社会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