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的回顾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院校论文,职业技术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09)19-0057-05
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历史回顾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开始进行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1959年10月2日,原国家劳动部党组给李先念副总理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培养技工学校师资的师范学校。劳动部党组在报告中提出:“现有的六百多所技工学校缺少教师近1万人……大量培养师资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了建立技工教育师范学校的紧迫性。国务院批准了劳动部党组的报告,建立4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这4所学校分别设在天津、上海、沈阳、开封。后更名为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属专科层次,由原国家劳动部主管。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4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先后停办,下放到地方改制为技工学校。
根据1964年7月刘少奇在天津对半工半读教育所作指示的精神,1965年3月,天津市成立了天津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培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该学院建有机械、化工、电机、无线电4个系,各系分别建在天津磨床厂、天津有机合成化工厂、天津新安电机厂、天津渤海无线电厂,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该院由天津市教育局主管。1964~1965年,招收高中毕业生599人,“文革”期间,该校停办。
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和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的建立,表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不仅注重发展半工半读技工教育,同时对培养技工教育师资也予以高度重视,把培养技工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发展我国技工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革”结束后,为解决技工学校教师来源问题,国家计委、教育部于1979年1月10日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增设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计劳[1979]09号),该报告提出:“目前,技工学校的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解决师资问题是办好技工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13位国务院领导圈阅批准,同意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即: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山东技工师范学院、河南技工师范学院。后来实际招生的只有两所学校,一所是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一所是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由劳动部直管;吉林技工师范学院于1979年开始招生,1983年吉林技工师范学院由吉林省直管,更名为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天津技工师范学院于1980年开始招生,1983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关于如何解决职教师资问题,《决定》提出:“师资严重不足,是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矛盾。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决定》指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解决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来源的重要途径。这体现了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做法,特别是对建设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的高度重视。
从1979年到1988年的9年间,我国先后建立了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见表1。
这期间是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发展的时期。在这11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是经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院校,其他院校均为地方举办的院校,大多是由普通高校的分校或专科学校升格为独立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建立,扩大了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的数量,开始了对职教师资培养方法、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此期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首先进行了招生制度改革。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84年开始招收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对学生加强了技能训练,注意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开始探索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的方法和途经。
1994~2000年有4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被合并到其他高等院校,分别是:上海技术师范学院1994年被合并到上海师范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6年被合并到河北师范大学;山西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被合并到山西师范大学;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被合并到浙江万里学院。
1998年原广东民族学院改制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共有8所。这个时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规模趋于稳定。
在此期间,原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1998年),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2000年)。
为了交流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经验,这些院校从1986年开始,自发组成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协作会。1992年在协作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委员会(简称“职技高师委员会”)。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同志指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要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职技高师委员会通过组织会员单位进行协作研究,完成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36个专业目录的研讨制订工作,这些专业目录一直沿用至今。制订了农艺教育、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服装与工艺设计教育3个本科专业的示范教学方案,组织了各专业50余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完善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评估指标体系。
在此期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对毕业生实行技能考核,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在大学毕业生中首先实行了“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于1992年首先在技校生源专科生中实行“双证书”制,从1993年开始,在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生中实行“双证书”制。他们的教学成果“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于1997年获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一体化”教师的核心内涵是:要求培养的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师,这是职教师资素质的本质特征和专业化基本要求,已成为“双师型”教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中,也提出了“培养未来的教师具有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既教理论课又教实践课的能力”,说明这一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符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实际,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
2001年至今,我国教育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也使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校的发展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得人们从名称上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混同为专科的高职院校,给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招生、引进人才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有7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更改了校名。它们是: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2002年)、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3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4年)、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2005年)、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05年)。
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普通高校的合并形势,促使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吸纳其他院校,扩大规模,增加了专业数量和招生数量。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都通过合并其他院校扩大了规模。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使得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范围扩大。已由单纯的培养职教师资,扩大为既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也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功能得到拓展。通过多年的发展,这些院校的办学实力增强,提高了办学层次,已由培养专科、本科毕业生提升到培养硕士层次毕业生。2002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首先成功申报硕士授予权。之后河南科技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等已先后成功申报硕士授予权。这些院校继续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和“双师型”教师教育理论,取得了丰硕成果。2005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科技学院总结提出的“实施‘四双工程’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与实践”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不仅完善了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也丰富了“双师型”教师教育理论。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的启示
(一)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决策,是为解决职教师资来源不畅矛盾的重要举措
师资在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合格的、高素质的师资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就要有合格的师资,而合格职教师资的来源,需要相应的院校来培养,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管理的具体措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新型院校。如果说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对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仅限于建立专科层次的技工教育师范学院,那么第二代领导人不仅继承了第一代领导人的做法,而且提出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承担培养职业教育所需的师资。可以看出,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不仅是我国第一、二代领导人的共同期望,也是两代领导人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作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更明确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保证职业学校的“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若干”之意应是新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规模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或基本适应。所以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为了培养适应职业学校“专业需要”的合格师资,解决职教师资来源不畅和职教师资短缺的矛盾。
(二)坚持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沿着开创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特色之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的基本经验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既不同于普通工科类院校,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是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的新型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这些院校都坚持了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都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培养职教师资的途径、方法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依靠本院教职工攻难克艰、奋斗拼搏的结果。
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总结的“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办学模式,凝聚了该院老一辈教职工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在教职工中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在讨论中,始终坚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中职学校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教师为导向,统一教职工的思想和认识,并组织教师、管理人员深入到职业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让他们向自己的服务对象学习,听取职业学校对办学工作的建议。这些工作对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改革招生制度到教育教学改革,从加强技能训练到实行技能考核,都得到了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十几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使“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办学模式获得国家认可,为填补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空白作出了贡献。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在办学过程中,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本专业工种中级及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中职学校专业技术教学的需要。学生的技能训练一般都是在本校的实训基地进行,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注重增大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实训设备的购置和更新,为学生实训提供比较好的条件。针对过去大学生能说不能做的弊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产中敢于动手、敢于实践,成为能文能武的新型人才。
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建院初期经费紧张,国家资金投入不多,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因此,学院多渠道争取资金购置实训设施,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共争取到18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和日本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无偿援助18亿日元,使实训基地建设得以完善,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此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设施更新是这类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十一五”期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教人才培养比例已达到大体相当,但中职教育师资不足的矛盾突出。2008年中职学校平均生师比为23∶1,中专学校的生师比已高达31∶1。究其原因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太少,使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来源少、数量不足。我国支撑普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师范院校共有142所,其中普通师范院校136所,重点师范大学6所。而全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仅有8所,占全国师范院校总数的5.6%,很难形成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体系,更难以满足职业学校新进合格教师的需要。导致职业学校大部分新进教师不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进到职业学校后需重新培训,既浪费资金又浪费人力,长此以往,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贻误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50年的发展历史看,其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应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事业,以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更应坚持多年来在办学中形成的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办学风格,继续创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职业学校需要的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一体化师资,更好地发挥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