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申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闻国奥队队长、申花小将申思向中国足协提出了转会申请。笔者对申思此举深表赞同。
众所周知,申思是一名技术型球员,其传球、控球和任意球技术在国内绝对属于一流。因此,他在戚务生倡导技术型踢法的国奥队中成为策划和组织进攻的重要人物之一。可是,申思在上海申花队却长期坐冷板凳,鲜有上场机会。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申花队兵多将广,徐根宝在排兵布阵上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范志毅、刘军、萨莎;吴兵、朱炯皆是中场好手,就连朱琪、吴承瑛也可担当中场大任,因而申思要想成为主力中场,就得与这么多人一起竞争,其上场机会自然很小。二来申恩属于那种纯技术型的球员,拼抢和对抗能力较差,防守又不积极,因而在徐根宝的打“抢逼围”的上海队中显得很不合拍,纵然他有上佳的技术,也不能得到徐根宝的重用。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身的发展前途,申思毅然提出了转会的申请。笔者以为,这无论是对中国足球,还是对申思个人都是一件好事。就是对上海申花队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相信还可以赚取一笔转会费。而且申思作为一名极具潜力的年轻球员是绝对不愁没有人要的。
然而,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也许即使是这种三方都受益的事情对于申思来说也仅是一厢情愿。据闻,上海市有关方面出于称霸中国足坛的雄心,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上海足坛是只能进不能出。因此,种种迹象表明,申花队即使同意放人,也只可能是“行政调动”到上海大顺队或浦东队。但愿传闻为假,否则又会给中国足坛带来一大悲哀:一方面,甲A诸队乃至国奥队都奇缺中场人才,而另一方面, 极有前途的中场新秀却长期不能在全国最高级别的联赛上得到锻炼。这种人才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也许上海足坛能受益一时,但受损失的却是整个中国足球。一直处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列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一向以开通、精明而闻名的上海人,该不会如此置中国足球的整体利益于不顾而只会为自己打小算盘吧?人才的合理流动是促进中国足球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而地方保护主义则永远只能使中国足坛成为一潭死水!愿上海有关方面,特别是某些行政机关能以中国足球的整体利益为重,三思而后行。其实,用行政手段来干预足球队本身就是一种极端不合理的咄咄怪事。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透过“申思现象”看其本质,则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中国足球近两年来实行了职业化、坚持搞体能测试之后,的确是在进步。但中国球员在综合素质上的低能却仍没有多大的改观。现在驰骋在甲A赛场上的这拨球员和以前相比, 最显著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身体素质方面。球员的身高、体重、速度、耐力明显加强,而比赛则比以前更加具有实战性和对抗性,更加强调在“动”而不是在“静”中完成技术动作,因此,比赛显得激烈得多。但是,在技术领域,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身体素质的提高速度。比赛节奏加快了,但传、接球的失误也增多了,而小范围内漂亮的过人和流畅的配合更是难得一见,于是,队员的技术反而给人一种普遍呈下降趋势的感觉。一方面,在技术上稍占优势的南派球队不仅在技术上和原来相比没有多大提高,而在体能和力量上的劣势地位也似乎没有多大改变,这样,单一的南派打法已越来越难以在中国足坛立足。广州队今年战绩不佳即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在数量上占多数的北派球队技术之粗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就连徐根宝也承认,上海队的技术不行,其他球队就更不用说了。而先前一直倡导技术型踢法的国奥队在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这样的亚洲三流球队的较量中,队员脚下技术明显不如对手的惨痛现实,也向中国足坛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中国球员大致是两个极端:技术好的体能差,体能好的技术不行。一句话,就是中国球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差。于是在今天更多地强调体能的大环境下,申思作为典型的技术性球员而成为徐根宝“抢逼围”理论的牺牲品也不足为怪了。
令人可喜的是,国家队和国奥队主教练戚务生已敏锐地察觉到了中国球员的这一最根本的顽症,而提出了国家队队员要具有超强的综合能力。这一选才标准的确立,无疑给中国球员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也为使中国足球走上技术加力量的正确发展道路起到了引航的作用。
在这种新的形势和机遇面前,作为国奥队队长,申思是否也应从自身找找原因,好好地反思和总结一下呢?假如他还不能在拼抢和对抗的能力下有所突破,那么不仅转到其它球队后照样会坐冷板凳,而且他在国奥队中的正选位置也将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