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_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_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经济效益论文,社会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种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结果,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精神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要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效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能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使人们去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经济领域的商品化会浸透到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畸变,出现只讲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或不讲社会效益的现象。对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及其严重后果,邓小平提出了尖锐批评和警告,指出“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党政机关和精神生产领域中影响不小,有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文艺界、思想理论战线精神污染严重,“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12页。),“有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43页。), 他们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为了金钱就去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用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和形式,用伪科学、虚假广告、文化膺品乃至精神毒品大发不义之财,败坏社会主义党政机关的形象,败坏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威望,败坏思想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光荣称号。这种割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片面效益观和价值观,既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相背离,更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事实上,每个人在满足自己欲望、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时,都必须考虑到他人,顾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如果只管自己而不顾他人,自己的利益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也将陷入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人自危之中。因此,认为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才能获得经济效益而建设精神文明没有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不大的观点,割裂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了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互相转化,更不懂精神文明建设所形成的社会效益可以转化为人们进行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长足的发展,从而取得更大更多的经济效益,无疑是患了缺乏远见卓识的短视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求得经济一时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有大量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生产部门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的责任重大,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大量融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把好精神食粮关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部门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似乎是天经地义的,那么精神文化生产部门和精神文化生产者在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时能否也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目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是物质生产部门也不能不顾社会效益。有的单位和个人只讲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在生产物质产品时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制售假冒伪劣以牟取暴利,建造房屋、桥梁、道路、通信、环卫设施等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肆无忌惮毁损破坏公物或化公为私据为己有,已经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小集体的经济效益尽管有所提高,个人的物质利益也暂时得到满足和实现,但国家却不得不花费巨资填补公物毁损的窟窿、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耗用的仍然是属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金钱,这岂非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经济效益又从何而来? 物质生产部门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只能是社会的无序竞争和社会的混乱。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产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社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认为精神文化生产部门和精神生产者可以也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不仅不科学,更缺乏远见。这种观点认识不到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有其特殊性,每一类精神文化产品都有它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它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需要创造和积累的过程。精神产品的生产首先要以社会效益为前提,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为只有艺术性缺乏思想性或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产品,不仅起不到激清荡浊、振聋发聩的作用,还可能毒害人民的灵魂;只有思想性没有艺术性的作品,无法激起人们阅读它的兴趣、回味其艺术魅力,又会沦为政治说教,时过境迁后变成一堆废纸。只有将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创造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优秀产品,既取得社会效益,也才有最终的经济效益。如果精神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一切以金钱为标准,那么为了金钱,培养人才的学校就可以关门大吉,国家教委可以直接卖文凭而不用花钱办学校,获利手段既简单又快捷,何乐而不为?文学艺术家们既不用体验生活,提炼生活,也不用操心精致与粗糙、高雅与庸俗,更不用考虑思想性与艺术性,凡是能迎合大众口味、能卖大价钱,管它是什么内容,只需妙笔生花巧舌如簧,保管市场火爆。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部门和精神文化生产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只能是社会黄赌毒的泛滥、腐败成灾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恶化,歪风邪气日益猖蹶,社会道德日趋“滑坡”。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精神状态,不仅不利于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也会使经济活动迷失方向,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后使社会变质,“国将不国”!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40页。)精神文明建设所产生的价值认同, 精神文化产品对人们的激励作用,会形成为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力量也无法比拟的。在过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我们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人民的精神生活在本质上是要追求真、善、美,精神文化产品在本质上也就应当尽可能地表现真善美及其与假恶丑的较量和斗争,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也就体现在消费者能够从中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道德情操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深入地分析精神文化产品,我们会发现,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的劳动力价值、生产精神产品所耗费的各种物质材料的价值,这是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可以度量的价值,是经济学上的价值。第二,体现在物质形态产品中的思想意识给予消费者的影响,艺术魅力给予消费者的熏陶,道德理想给予消费者的感染,科学真知灼见给予消费者的启迪,这种精神力量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无价之宝,它的影响可能历经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甚至数千年而不衰,这是哲学上的价值。一种深邃的思想、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篇上乘的科研文章,一帧精美的绘画,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一部震撼心灵的乐章,都不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失去魅力,而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断升值。消费者喜欢它、收藏家保存它,看中的不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物质形式,而是精神文化产品中的精神这一无形的价值。创造这种价值,没有敏锐的理解能力和洞察力,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雅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没有浩荡九霄的凛然正气,没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不可能的;形成这些品德修养、培养出这些能力气质,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不花费心血和汗水,不历经岁月的磨炼又如何能够积累、凝炼、升华?所有蕴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真善美的东西,用再多的金钱都是不可能买到的。金钱不是万能钥匙,物质财富的积聚代替不了精神上的需求,奢侈的物质生活掩蔽不了精神的空虚,真善美是人类的内在追求,假恶丑为世人所唾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为人民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为社会提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正气的、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精神文化产品,这是历史赋予精神文化生产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邓小平指出:“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11页。),“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45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以是否有利于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养“四有”新人和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尺度来衡量。

标签:;  ;  ;  ;  

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