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平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卫生学校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本文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抓手,借鉴管理学中的团队管理的理论,并将其植入德育课课堂,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一系列评价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个性,提升自信,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本文对这一管理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配套制度等,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课堂效率 团队管理 合作竞争
一、发现问题——德育课课堂效率不尽人意
首先来看德育课的投入:中职学习阶段,德育必修课开设两年,还有选修课,学校、老师、学生从时间到金钱,各方面的投入不可谓不大。
那么产出如何呢?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得知18.6%的同学认为德育对学生具有很大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有31.4%的同学认为德育工作对学生无意义或不清楚;有40%的同学认为德育课与将来的职业联系不紧密或没有联系。
当学习的主体不认可某一门课时,不论投入多大,产出都是有限的,因此德育课堂效率不高。
二、问题背后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好处
德育课是真的“无用”,还是不能满足学生当下的需要,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魅力呢?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我们生理上、安全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情感和归宿的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的任务是想尽各种方法,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德育课的好处,形成良好地观念和习惯,增加德育课的产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鉴于上述分析,我借鉴管理学上的理论,在课堂上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一系列成绩评价办法,将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细碎化,让学生容易消化吸收。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竞争中充分展示个性,积极创新,提升自信,学会合作,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当学习的主体认可了这门课,产生了学习动力,我们的课堂效率也就提升上去。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三、管理学中的团队管理
3.1什么是团队管理
在管理学中团队(Team)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目标①。团队管理可说是合作式管理,也是一种参与式管理。
3.2团队管理的好处
第一,团队能聚合互补的技能和经验,达到1+1﹥2的效果。
第二,和个人相比,团队能够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
第三,团队方式可提高工作业绩。
第四,在团队中工作能获得更大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往往与团队的业绩是一致的。
第五,在团队中工作能提高成员的道德水平。
管理学中的团队管理模式已经比较成熟,被很多企业运用,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中借鉴利用,提高课堂效率。
四、运用团队管理提高课堂效率的表现
4.1学生爱上德育课
采取团队管理模式后,同学们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在课堂上经常有讲故事、做游戏、辩论赛、选模范、演小品、办展览等活动,真正还课堂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例如:讲述曾给你震撼的生命的故事,帮助“盲人”过障碍,创业?YES or NO,评选班级正直模范,举办创意作品展等等。在课堂上有思想的火花,有精彩的发言,有睿智的观点,有开心的欢笑,也有感动的泪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通过即时评分制度,同学们始终处在竞争状态,需要在课堂上一直保持着兴奋度,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开动脑筋思考,才能争取到发言机会,确保所在团队分数领先。这样悄悄改变原来德育课死气沉沉,老师一言堂的局面,让同学们爱上德育课。
4.2人人参与德育课
在团队管理下,所有的任务是团队共同完成,全员参与。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要紧张有序地动起来,例如小组讨论、课堂情境剧的表演、模拟法庭展示诉讼程序等要求团队完成。避免了原来回答问题总是固定几个同学的局面,大大提高参与度。同学们还创新性地运用qq讨论组,微信群等互联网社交方式,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行探讨沟通。
4.3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同学们正值活力四射的年龄,他们厌倦照书抄答案的作业,喜欢动手动脑,展示个性的作业。我试着布置一些开放式的,有一定挑战的作业,例如参观大学,博物馆或企业,组织公益活动,为父母做大餐,社会调查、采访等作业。这对一个同学来说能力有限几乎不可能完成。但在团队合作下同学们完成作业的质量超出我的想象。
4.4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
在团队合作交流中,同学们不仅增进了感情,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在实验反馈中,我这样问同学“通过我们的课程你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吗?”有同学说,“与同学交往更加轻松自如。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能从容面对,敢于解决”。有的同学说“跟以前比变得更自信了”。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更加善于与同学们合作做些事情,有团队精神。尊重他人给我提出的意见,听取后再自我改进”。
五、将团队管理植入德育课堂的步骤
团队管理不同与小组讨论教学法。在班级里打造高效团队,创建高效德育课堂是个系统工程。
5.1第一步:团队目标及评价体系的确立
明确的目标对于激发成员的学习动力非常重要。我用分数这种“物质刺激”来评价和肯定同学们的行为,设定的团队总目标是,赢取一个学期平时总成绩的最高分。总目标由每一次课设定的分目标组成,分目标包括完成课堂活动任务和作业的加分和违反课堂纪律的减分。也就是说,每个成员的每一节课的表现都与整个团队最后分数有关。为了获取高分,大家都自觉合作,团队成员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由于课堂秩序井然,省去老师管理纪律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分数只是手段,不是万能的。比如有的团队整体实力较弱,但只要他们尽力去做,实现了自我突破,也应给予高度的评价。
5.2 第二步:团队的组建
人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 ②,目标是通过团队成员实现的,我在团队组建上使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自愿组合。该方法的好处是,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易于沟通。该方法的坏处是:会出现有的各团队人数悬殊的情况;班内出现团队太多,不利于活动开展和管理;有个别同学没有组合成功。我的应对措施是:1 要求一个班级划分6-8个小组为宜,每组成员控制在8人以内;2在组合之前留出1-2次课的表现期,让同学有表现机会,便于双向选择;3 做好思想工作,说服同学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
方法二:随机组合。该方法的好处是:打破原有的交往在圈子,更考验协作精神。该方法的坏处是:缺少默契,易造成内部矛盾。我的应对措施是:1 讲解“木桶原理”,接纳鼓励弱势同学;2 做思想工作:在将来的工作团队也不可能都脾气相投。
5.3 第三步:团队的建设
管理学上根据团队的“成熟度”,将团队的建设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凝聚期、激化期、收割期 ③。德育课上的团队也需要不断建设。我通过组织游戏,完成任务的形式,给予每个团队1-2周的磨合期。如设计自己个性化的团队名称和LOGO,制作团队创意名片等。
每个月公布一次团队得分排名。团队内部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得失,自评和互评结合,表扬先进,同时鼓励帮扶落后。这样既能让每个成员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又能弥补老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遗憾。
由于不同的班级风格不同,在使用团队管理这一模式时,不应千篇一律。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管理模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期待在其他课程领域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摘自《团队的力量:卓越团队成功的八大力量》.周新曜著.地震出版社.2006-10-01
论文作者:孙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团队论文; 德育论文; 课堂论文; 同学们论文; 同学论文; 作业论文; 学生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