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浅谈科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以作品《重庆交大:破解沙子土壤化密码沙漠有望变绿洲》为例论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浅谈科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以作品《重庆交大:破解沙子土壤化密码沙漠有望变绿洲》为例论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浅谈科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以作品《重庆交大:破解沙子土壤化密码 沙漠有望变绿洲》为例

毛林涛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最近,重庆交通大学好消息频频,学校治沙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种的牧草很受牧民欢迎,与此同时,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种植的蔬菜已进入重庆超市,送上市民餐桌……笔者之所以如此关注重庆交通大学治沙团队的科研进展,缘于三年前这一项目尚未人知时,对其进行了独家报道,在重庆卫视刊发的新闻——《重庆交大:破解沙子土壤化密码 沙漠有望变绿洲》不仅于2017年荣获第二十届重庆新闻奖一等奖,此后还被评为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三等奖。作为获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科技类新闻,这条新闻为何能获得评委的认可?报道又还有哪些缺点与不足?科技新闻采访与写作中,需要格外注意哪些问题?下面笔者与大家来回顾分享这条新闻的采编过程。

选题的确定

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类“科技创新”层出不穷。2016年9月,笔者接到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发来的消息,他们服务的一位专家“在沙漠试种庄稼成功”,希望采访报道。作为一位新闻人,乍一听到这样的消息,肯定很兴奋,因为这样的事件很有新闻性:沙漠里面竟然能种庄稼!?沙漠真能种庄稼吗?沙漠里怎样才能种庄稼?沙漠里种庄稼可以大范围推广码?这一系列的疑问,会引导每一位观众,深度参与这一话题之中,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杨译:“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scholar type, a thousand are written to a single pattern and none escapes bordering on indecency. They are filled with allusions to handsome, talented young men and beautiful, refined girls in history. ”[5]2

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新闻人,面对这样的选题,除了乍听时的兴奋外,细一思考,又有深深的担忧:因为沙漠里如果真能种庄稼,这样的科研成果完全可以获诺贝尔奖,这么重大的事件,为何会以这样的方式见诸媒体?此外,近年来国内外各种学术造假的新闻并不鲜见,作为责任主流媒体,在重大科技事件的报道中必须谨慎。

在与事件核心人物——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教授电话沟通后,笔者带着顾虑决定和科研人员到位于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实地调查一番。从银川下飞机,到试验地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车内的交流中,易校长的过分低调(自己不出镜,希望让科研团队成员赵朝华博士接受采访)进一步加深了疑虑,为了解更多信息,笔者使出了激将法,“您不愿出镜接受采访,是对自己的科研项目没有信心吗?”这一话题的抛出,马上激发了易教授的想说服我的“斗志”,在这样的交锋中,也让我了解了更多项目乃至国内外沙漠治理方面的信息。

科研人员解释说,在科研中,“他们首次发现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主要是因为土壤颗粒间存在万向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土壤能以温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并起到保持水分、肥料以及透气的作用。因此,找到了万向约束,就等于找到了沙子向土壤转换的密码。此后,经过4年实验,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环保高效的万向约束引入方式,也就是向沙中添加一种植物性纤维黏合剂。经过改造,‘一盘散沙’就能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为形象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笔者请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发现添加了这种植物性纤维黏合剂的沙子就能够蓄水,而没有添加黏合剂的沙子则不行,让观众眼见为实。

车出银川平原后,告别塞上江南,一路上基本都是戈壁,直到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在漫漫黄沙中行进约20分钟,一行人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漫天黄沙中,一片20多亩的绿洲给人带来难以言说的喜悦。所谓眼见为实,科研人员既然沙漠中种出了一片绿洲,至少能说明他们的科研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以此为立论点,我们开始构架新闻叙事的结构。

新闻的构架

中国水利:粮食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请您谈谈国际上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灌溉方面的发展动态。

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借用航拍,报道一开篇就通过记者出像的方式,将沙漠中的人工绿洲带来的视觉震撼展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科研人员、当地农民的采访,叙述这片绿洲不仅农作物长势良好,而且还构造起一个拥有75种植物以及多种动物的生态系统的事实。话题叙述到此,沙漠能种庄稼的事实已经摆在观众面前?下一步该回答的是:沙漠为何能种出庄稼?

尽管目前C形臂X线机及导航辅助手术使置钉成功率增加,但螺钉穿透骨壁进入椎管仍不能完全避免,可引发硬膜损伤出现脑脊液漏[14]。本研究术中攻丝扩大钉道后3例(0.40%)出现清亮脑脊液漏,为早期操作缺乏解剖参考标记,螺钉位置偏内偏下所致。

报道的遗憾

讲了“是什么”、“为什么”的故事,作为科技类新闻,这样的科技成果是否能走出试验田、进行大规模推广是记者必须回答的问题。遗憾的是,在这一板块的采访中,尽管经过多方努力,始终没有邀请到业内权威专家来为这一科研成果“站台”,最终的新闻结尾是内蒙古阿拉善盟发改委以及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两位官员的看法:“这个生态恢复项目,它主要的本质是改变了沙子的属性,让沙子具有土壤的性质,而且最主要的是能够生长植物”;“这项技术呢,对于我们整个乌兰布和沙漠,乃至是全国全世界的沙漠,沙漠治理、沙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相信在内蒙古或者在全国全球,都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对于这样的科技创新,治沙领域专家的采访无疑会比相关官员更具权威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其实直到采访归来,对这一科技创新的怀疑从没从心底彻底消除。因此,在后期写稿时,记者严守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观点局限在“破解沙漠土壤化密码”、试验取得成功上,不下绝对性的结论。因为对于科技新闻而言,对真实性其实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即使技术是真,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果把握不好“度”,新闻真实性的底线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被跨越,必须警醒。

新闻播出后,引起各方反响,重庆一著名投资人观看新闻后,迅速与科研人员对接投资,进行产业化推广。在资本的助力下,治沙试点面积迅速扩大,目前有关实验已经在内蒙古、新疆、四川、福建以及中东国家阿联酋同时推开……

标签:;  ;  ;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浅谈科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以作品《重庆交大:破解沙子土壤化密码沙漠有望变绿洲》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