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岭南影视艺术史初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岭南论文,中国论文,艺术史论文,影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当中国成为环太平洋地区经济腾飞的巨龙,引起了全球的瞩目的时候,人们无不为中国珠江三角州都市链的形成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惊讶。而当他们探讨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成就的奥秘的时候,亦不能不对它的文化动力,对幅射整个珠江流域的岭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岭南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史上成就辉煌的地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史上孕育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时代伟人的先进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复出和南巡后,最有经济活力和大胆想象的当代中国跨区域文化之一。岭南文化的研究,是解开中国古代的文化昌盛,近代的中国觉醒,当代的中国腾飞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在岭南文化的研究热中,岭南影视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扩展岭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在当代影视艺术这一最具有大众文化特色的重要文化领域,借助影视艺术这一人类的新的观察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深入探寻岭南文化的历史底蕴、生命脉膊、审美走势及最新动向,巩固和加强岭南文化事业现有的领先世界的影视文化传播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的全面振兴服务。
岭南影视的范围,与岭南文化的大范围一致,包括了粤港澳及桂琼一带。从影视史的角度看,这是由广州作为早期岭南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地位,从珠影的中坚作用、深影的中介作用,从广影对岭南土著民族生存状况和文化内涵的揭示,从海南立省后影视业的发展及潜力,从香港在岭南影视文化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对于岭南影视的研究范围和意义,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一是它打破了电影与电视的界限,一是它冲破了海峡两岸三地大中华电影的传统研究方法,因而引起了它究竟有无客观根据和研究价值的怀疑。
其实,岭南影视的研究范围和意义,是与岭南地区的地理、历史及其文化渊源,粤港澳的密切交往和“九七”后的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从中国地域大文化视角看,将香港与岭南地区合并研究具有必然性。论人缘,粤港地区人民具有血缘关系;论语缘,粤港间同操粤方言,没有语言障碍;论地缘,香港原属广东,桥连河通,唇齿相依;论业缘,粤港澳与桂琼的影视业相互影响,关系密切,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视听文化传播业最发达,电视频道最多的地区之一。
从中国影视艺术史看,华南重镇广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被众多学者称之为当今与京、沪鼎足而立的中国商业文化中心之一,在影视、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方面尤其领先。而地属岭南,文通华夏,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是中国最早拍出走向世界影片的东南亚最大影城(注:该片为香港1913年出品,1914年在海外放映的《庄子试妻》。),在将本土影视节目打入世界文化市场方面颇有经验,同时也是一块各国电影自由竞争的乐土,九七年后向与岭南电影一脉相承,与中国电影连理共枝。如果在岭南影视出产地方面排除了广州、深圳和南宁,亦即抽去了岭南影视艺术的脊梁,而排除了香港,也将无法一窥岭南影视艺术的发展与全貌。至于影视兼论,则是根据目前影片多赖电视传播,电视节目亦少不了电影,影视套拍,演员双栖,影人加盟电视剧创作的现象,以及日益普遍的影视合流趋势而定,自有其时代的必然。
因此,站在历史与美学的高度,当可宏观洞见中国岭南影视艺术研究的深远意义。
从眼前看,一是有利于中国影视研究的深化。通过岭南影视艺术研究,可以了解香港电影与大陆电影尤其是岭南电影的关系,丰富已有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和尚未全面开始的中国电视艺术史研究成果,为最终包含大陆、港台在内的大中华影视艺术史的研究、为大中华电影创作的合流繁荣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以及影视艺术互动共荣可能性的综合研究和美学把握作必要的理论铺垫;
二是有利于岭南和内地久已有之的影视合作与事业发展。有人认为,从中国电影发展的角度,中国电影要首先拿下珠江口的港澳电影市场,取得票房的成功和社会的强烈反响,才可进一步沿“口”南出,在新、马、泰、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上立足,最终走向世界(注:列孚:《大陆电影走向世界之八,首要拿下“珠江口”?》,香港《新晚报》1987年8月7日。)。这是颇有见地的。通过对有关岭南影视史,包括对涉外片和移民者形象的分析,可以清除所谓的“九七”阴影,加强粤港澳和内地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为香港回归后,与祖国母体文化的血脉相接和更加畅通,寻找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可能性,为中国影视的走向世界,创造更良好的契机;
三是有利于岭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有利于中华地域文化研究。从岭南影视艺术这一最现代化、最大众化、最集中表现了岭南文化精神的时代风采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层面,可以清楚认识中国不可逆转的改革潮流和壮丽前景。
要而言之,从长远看,岭南影视艺术研究,将以粤港澳为窗口,为岭南与内地,以及与台湾携手描绘一幅大中华影视文化以至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提供丰富的审美素材和艺术理论的思考线索,它有利于中国“一国两制”架构的实现,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和祖国统一。
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学术探索还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蒂,岭南影视艺术的繁荣和成就,要靠政策的宽松平正和岭南影视艺术家们的努力,要靠中国影视界以至全国整个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及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毋需讳言,无论是岭南影视艺术或其它艺术,在现实社会均有受意识形态制约的一面,但人类社会真正伟大的艺术终将以其巨大的力量超越传统偏见并激起人类的心灵共鸣。这正是我们认真评析、充分肯定以及寄厚望于以一国两制、血脉相连为基础的岭南影视艺术的目的所在。
二
自1896年电影引进中国后,岭南电影与本世纪中期勃兴的本土电视一起,竞争交融,互惠繁荣,在既显出荣耀与辉煌,也掸落泥沙和沉渣的上百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长,其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的珍藏。
为揭示岭南影视艺术之成就及其发展趋势,论证的取材范围与审美视角将与一般只论电影的史著有所不同。它以艺术电影史为主导方向,重点对中国岭南一地的电影艺术,作纵的描述和艺术的分析,兼及工艺电影史、经济电影史、社会电影史及影视美学的内容(注: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和实践》,转引自《电影史和电影编史学》,见《电影艺术》1989年第12期第50页。),以及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与岭南电影艺术同步发展,互为影响的岭南电视艺术。
解析岭南影视艺术史,主要不在于了解其影视技术的改良过程,而在于研究它的创作观念变化及其对人民审美要求的满足程度。这是“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注: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的缘故。正如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夏衍所说:“近一个世纪的电影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电影工作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的历史(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6)夏衍:《电影》,第1页,(7)据《全书》条目分类目录第3页,27种电影样式为:历史片、 传记片、社会片、政治电影、政治片、战争片、体育片、儿童片、童话片、科学幻想片、喜剧片、西部片、惊险片、侦探片、间谍片、灾难片、恐怖片、强盗片、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歌舞片、音乐片、风景片、功夫片、性电影、预告片等。)。”
岭南电影的艺术史,正是众多岭南影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披荆斩棘,奋力创业,变化观念,改良艺技,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的历史。它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长期艰辛的艺术实践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逐步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影片样式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创作了数量几占中国影视作品之一半的大量作品。
它的百年足迹,由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已经历了中经省港大罢工和抗战的发轫期,中经国共内战的复兴期,中经文化大革命的转型期,以及中经中英签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整合期,走过了一段曲折崎岖的道路。从其出品的8000余部影片中,从与转型期后的岭南电影同步,发展迅猛,已进入当代卫星电视和有线联网时代,录制了数千部(集)电视剧和艺术片,以更长的篇幅和更便捷的审美方式,与电影并驾齐驱,为岭南地区今天成为世界最大的华语影视节目的出口基地。
岭南电影的发轫期,由1896年电影传入岭南开始,至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在此期间,其拓荒者们从中国文学名著和本土粤剧艺术吸取营养,创作了与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于1913年同年诞生的,具有多重范式意义的《庄子试妻》,确定了岭南电影的基本美学框架,并以响应全民族的抗战影片为本期的最高成就。
岭南电影的复兴期,自战后1946年岭南恢复出品电影始,至1957年结束。在此期间,岭南电影消除了前期两次电影中止期的沉重打击,在自办影业的粤剧名伶和迁港避难的上海影人的努力下,以戏曲片和伦理片的苦药,温慰在连年战火中妻离子散的劳苦民众的破碎心灵,由前期的注重艺术功利价值,转为更注重其伦理价值。
于1958年诞生了主导意识电影和电视,却受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及港岛暴乱冲击的岭南影视业,在至1978年止的转型期间,以“一国两制”电影并秀和影视艺术争雄的新格局,以及香港影坛国粤语双轨制的武侠功夫片竞争,分别强调了各自影视艺术的主导意识和商业价值。
至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后,岭南影视艺术进入了全面整合期,它以香港新浪潮电影、岭南探索片、南国都市农村片回应时代大潮,在商业化主流电影更为重视市场经济规律,甚至不惜以鬼怪片、色情片去渲泄港民的“九七”恐惧和及时行乐情绪之际,毅然以历史人物片和合拍片的呼唤,点起追求中国影视艺术美学价值的火炬,赢得了世界性的崇高声誉。
从岭南影视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中,从它由强调功利价值、注重伦理价值、追求商业价值到呼唤美学价值的四阶段变化中,可以看到它的独特审美内涵和丰富的影视样式。
它们分别是以史为镜,或戏说或写传,追索岭南近代伟人足迹,赞扬创业者拚搏精神,为中国古今风流人物剪影的传记历史片和行业俊杰片;表现了岭南和集百越民族,放眼海外,情牵海峡两岸三地的民族片和涉外片;血火交织、斗智斗勇,追逐打斗,以正压邪,承传了英雄主义精神的军警谍战片;跳荡都市节奏,表现改革新风,以上海为参照系的都市写生片和农村渔乡片;悲欢离合,导人向善,童语顽心,作着南国玫瑰梦的伦理爱情片和少儿青春片;讽刺权贵,娱乐人生的喜剧片;地方味浓,百花争艳,载歌载舞,自我观照,点燃华夏艺星之光流溢舞台神韵的戏曲舞台片和艺人歌舞片,以及在中华武林幻界的侠衫魅影里,扬威立德,剑舞拳击,仙风道骨的武侠功夫片和灵幻片等,各自具有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社会意义和卓然独立的审美意义,代表了岭南影视样式的基本组合和主要成就。
在这八大部类的艺术中,出现了各种艺术追求和不同的美学趋势,值得引起注意。那种不尊重起码的历史常识与科学定见,一味“戏说”历史、戏写人物的创作,自己终究难免被历史戏说,而态度认真,以史写人的优秀历史故事片,才有较强的生命力。而在民族众多的开放的岭南,如何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开放时代融为一体,表现时代的精神和岭南民族风情美,以及境内外民众的“两制”文化交往,是民族片与涉外片,也是追求都市个性,表现改革时代新风的岭南都市农村片所不可不解决的难题。
三
岭南影视艺术具有地域性鲜明的美学特色,它是建立在岭南文化基础上,以粤语和国语双语制为主,兼用潮语、客语、厦语等方言的中国地方电影,具有独特的电影语汇和方言神韵,非通方言者难究其详。其佳作以趋新、求美、善变的潜质,将鲜明的地域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化为骨血,以现代大众传媒形象地表现了革命先驱忘我无畏的牺牲精神,中华儿女开拓奋进的昂扬斗志,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美好心灵,在南疆大地上生动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一国两制”的光明前景。
目前在大中华影视圈内,与岭南电影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美学风貌,卓然独立的,主要有上海、北京、西安、长春、台湾等地的影视片。
上海电影曾有过全国影业独占八成的荣耀(注:据有关资料统计,1925年前后,全国175家影业公司中,沪上一地就有141家。),深受其益的岭南电影也曾对它帮助不小,如当时的著名电影家有许多都来自岭南。上海电影以丰厚博大的海派文化为底蕴,几乎集纳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全部光荣,同时也经历过一个由满足半封建半殖民地小市民庸俗浅薄口味,向适应国内反帝反封建民族抗争和人民求自由、争民主需要的嬗变和文化积淀的过程。
自50年代以来,上海影片风格的演变,表现出一个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工业城市特有的沉稳、凝重,以及所谓求新,功利,随俗的三大审美特征(注:张振华:《“上海电影”的诞生及其美学特征》,见《电影艺术》1992年第3期第63—65页。)。 它深深眷恋着过去的辉煌,切齿诅咒文革的黑暗,却又疑惑于今日既得利益的丢失;精于算计成为它票房不败的保证和举步维艰的路障,人口的膨胀和移民文化城特色的淡化,又束缚了它原有的蓬勃活力。但90年代以来,上海向市场经济的跨进以及和粤港影视界的联手,则使它重现了长江龙头巨埠的威武雄姿,更显海派文化和影视艺术的大气与磅礴。
中国早期的北京、西安、长春、台湾等地的电影,远不如上海,它们大都是从50年代以后,才逐一展现出地方风采的。
北京城里,现已形成了据一国之都文化优势,以宏博伟大的京派文化为底蕴的影视风格。北影以改编文学名著及表现文化古都的风貌见长,京味十足而富于沧桑感,但过于沉郁深重的民族使命感和政治历史氛围,对其艺术观念的创新也产生了某些既有助益也难免压抑的作用,在现实题材上难以取得如同名著片、历史片那样的辉煌。有赖驻京童影、青影的活力,以及八一影厂在军事片方面,取得的表现神州沉浮的“大决战”系列巨片的成功,终于为京都电影赢得卓越成就。
笼罩古国故都文化氛围的西影,与新中国电影诞生地的长影,向以农村片和工业片著称。前身为满映的长影,最早由共产党人接管,有过拍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最早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电影《桥》的光荣,被尊称为共和国电影的长子,但除了塑造行业英模并以“大兵回乡”片轰动一时外,在艺术上并未取得如同成立虽晚,却后来居上,高举中国“西部电影”大旗,拍出了《老井》、《红高粱》、《人生》等片的西影那样的,为国内外影坛瞩目的实绩。
就共同的审美倾向而言,西影与长影的出品,均以民族忧患意识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见长,在现代都市风貌和市民生态、心态的表现方面,似缺少如同粤、沪的《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大潮汐》那样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此外,在中国影坛上富有荆楚文化和川蜀文化地方特色的潇湘与峨嵋,也是两家重要影厂,风格独秀,佳作不断,但近期在适应市场经济潮中也似显后劲不足。
台湾是中国除岭南之外产片最多的地区,与岭南地区的香港有着极为密切的电影事业联系,90年代拥有大小270多家影业公司(注: 《中华民国七十九年电影年鉴》有关资料统计,见该书352—363页。),高峰期年出品影片达300余部,同国内各地比,仅次于香港, 但最近则有大幅下降的趋势,每年产片仅20余部。
受香港新浪潮电影影响,台湾影视片于80年代冲破官方意识束缚后,以乡土片的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文明的冲撞裂变见长,在亚洲和世界影坛均有获奖,而某些出于政治功利需要而歪曲中国史实的影片则如过眼烟云。可以说,在中国,目前只有内含香港的岭南影视,才拥有足以与上海影城和北京、台湾影城的辉煌,以及与中国北方各地影坛的杰出成就相媲美的实力。
公认为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城,是祖国的南大门,中国古代海外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因过去战乱频繁,不适合电影业的存活而一度中断电影出品,但其在岭南电影发轫期的开拓、人才培养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共和国建立后,广州以华南影城著称,与广影、深影和腾飞太空的岭南电视携手,成为岭南影视艺术繁荣的脊梁。
香港则一直是岭南电影的重要根基,在战后取代了上海成为华语电影的出口基地,目前电影产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印度,若按人口平均则属世界之最。目前在岭南影视圈和亚洲传播业居特殊地位的香港,在弘扬中华文化和展示岭南影视艺术魅力方面贡献甚多,与大陆及台湾影视关系密切,是海峡两岸三地大中华影视的重要一翼,它与岭南内地一起,构成了幅射海内外的岭南华语影视的独特景观。
岭南影视的成就虽大,却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土壤,其整合期的影视佳片,就多数与内地合拍而成。但这无损于它的光芒,反而更使得它的成就带有特殊的审美意义,那就是,岭南影视艺术及其市场观对中华影视的优化与贡献,它不仅丰富了中华影视宝库的收藏,同时使岭南影视独具三大美学特色。
其一首先是岭南影视的地域性美学特色。拥有众多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特别行政区、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国内三大经济特区的岭南,是中国特殊地区最多和实行改革以来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华南重镇广州和国际大都市香港历来是大陆与世界交往的传统桥梁。这一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的优势,粤港澳和民族区域享受的特殊政策与国情需要,为岭南文化市场的繁荣、主旋律及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极有利的开放环境,并由此形成了岭南影视面向海外及国内,勇于开放并开拓文化市场,广采博收,合拍联手,多元汇萃,川纳百流,兼有外来文化优势和强烈时代气息的特色。
岭南影视的多元性也是它的美学特色之一,它既是国际文化市场大开放的需要和结果,也是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产物:它得益于一地两制,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岭南影视目前所享有的内地及台湾均不具备的宽松优越的创作生态环境。在影视片内容与形式上,它表现为现代与传统的、西方与东方的观念混杂、多种视听娱乐元素的交融和追风抢拍,产生了许多边缘不清的新影视片样式,以商业化的精美包装、高密度的娱乐信息见长。
与岭南影视的地域性、多元性美学特色相辅相成的,是它的民族性美学特色。它尤见于岭南风光一时的戏曲片、野艳的民族片、淳朴的农村片、宣扬民族美德的伦理爱情片、境虚情真的灵幻片,以及弘扬中华武德的武侠功夫片之中。这些片种的佳作是殖民时代至今,岭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脐带,它飘逸清俊,芳华四溢,令中华影视自立于世界影视之林而无愧,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岭南影视由于地域的局限和过于多元化散漫化带来的浅薄与低俗,而这一浅薄与低俗的泛滥,正是大量岭南影视平庸之作的致命伤。
如果说,岭南影视的多元性美学特色,主要来自于它的地域性优势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它之所以形成民族美学特色,正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结果。它的成长离不开中华文化母体的哺育:从抗战片的拍摄到战后影业的复苏,从40年代开展华南影片清洁运动,到取得《珠江泪》等一批高水平的写实影片的实绩,从华南进步文化中心在香港的两度确立,到上海影人与香港影坛的积极合作,都对岭南电影促进甚大;而国内文化大革命,对香港写实文艺片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的。实际上,过去长期被人视为中国影坛异端的香港电影,作为岭南影视不可分离的部分,近百年来一直是或密或疏、时分时合、日益紧密地与国内电影的发展,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联系的。
当然,岭南影视在取得突出成就之外,也有许多要认真总结的失误,作为其重要一翼的香港电影,也暴露出大量平庸之作甚至文化垃圾成堆的严重现象。近期对于电影类型、价值取向和市场萎缩的惶惑,颇令人不安,其所出现的色情片、鬼怪片、黑帮片的大肆泛滥,遭到了有识之士关于“香港电影美育教育不足”(注:黄碧云:《香港电影美育教育不足》,香港《中报》1987年4月16日。) 甚至于“香港电影已死?”(注:古远清:《香港电影虽生犹死》,《羊城晚报》1996年11 月5日。)的严厉批评,这确是应予警惕的。
这将是关系到岭南影视何去何从的问题。诚然,岭南影视与大中华影视一样,现已漂浮于市场经济大海,风急浪高,需奋力图存。但她绝不能走好莱坞之路,而只能走“一国两制”条件下的中国化及岭南化之路。
这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中国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由岭南影视类型片的优秀之作、美学特色所证实的、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的成功之路。世界影视包括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照搬好莱坞的一套,绝拍不出具有特色的岭南影视的代表性类型片,也不可能审美的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本文为作者自撰《岭南影视艺术史记》一书的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