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两个误区及调整策略_创新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两个误区及调整策略_创新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及调整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人才培养论文,误区论文,策略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时下高校,尤其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而综观各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做法,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存在两大误区,直接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浮于形式与表面,难以深入推进。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具体表现为“概念化”、“活动化”。

(一)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

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但是,何谓创新人才,无论是高校办学者还是教师,尚缺乏科学的认识。表面上,大家无处不提培养创新人才,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实际上,无非是把创新的标签贴在原有的培养措施上,或者“创新”出一些形式上十分体现“创新”的做法。具体表现在:

1.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论文指标。有的高校提出,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若干篇SCI、EI论文,硕士生在读期间,必须撰写并投递1~2篇核心期刊论文。很多人认为,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但是,这样的举措本身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发表了几篇论文,就意味着人才具有创新性?而且论文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二是博士、硕士,在课程学习和做学位论文之外,哪有那么多时间撰写论文、为论文找发表的地方?三是哪有那么多学术期刊来发表这么多论文?这种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最终导致研究生们为了完成论文量要求,不作深入调查、研究,就凭空构思论文题目,炮制论文,然后四处托人找杂志发表,把撰写论文与学术研究视为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其结果是,学生们普遍急功近利,学术作风不踏实;为发表论文不择手段,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严重;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而论文质量严重下降,学术风气被大量垃圾论文所污染。而在国外学术界,考察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很少看论文发表数量,而重在论文质量。因此,很多学者,开始撰写一篇论文,往往要用两年多时间来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情况,看自己是否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论文的数量上,是十分“低产”的。

2.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性一票否决”。有的高校提出,人才培养实行“创新性”一票否决制,即如果学生所写的论文,被认为没有创新性,就无法通过,相应的,学生就无法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然而,作为一篇论文,从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看,必然需要其中之一具有创新,否则就不成其为论文——要么论点创新,即有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要么论据创新,即对于既有观点,提供新的材料、事实加以论证;要么论证手段创新,用新的论证手段对原有观点进行阐述。从对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应该根据不同人才培养的定位,提出不同的撰写论文要求。国外高校中,往往对本科生、课程研究生,根本不提出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而对准备攻读博士生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提出严格的学位论文要求,因为,从客观上分析,要求本科生、研究生撰写出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论文,实在是过高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人才本身的发展规律相违背。

3.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认为开设一门名为“创新”的课,就能培养创新人才,这显然是教育者把创新知识等同于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一个学生了解了创新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并不等于他就拥有了创新能力与素质。而这种简单等同,反映出教育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理解的偏差。

4.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这是把创新人才培养理解为了“创业人才”培养,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的体现在各个岗位上的创造性工作中。

对人才培养做出发表论文的规定,高调倡导“创新性”一票否决,用创新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用大学生创业来展示创新教育的成果,都是因为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概念化的理解,没有全面理解其真实而深刻的内涵,并把创新教育融进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所致。

(二)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化”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还存在将创新人才培养“活动化”的趋向。

一是把创新人才培养社团活动化。即把创新人才培养,更多交给学生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进行。社团化的活动,虽然采取的形式,学生们喜闻乐见,但是,由于受资金、场地、学生本身视野的影响,社团活动往往存在不规范、随意性强的问题,有的活动积极的社团,一年开展的活动比较丰富,而更多的社团,可能一年只有一、两次小范围的活动。加上国内高校社团学生的自治性差、学术性弱,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难以起到预想的积极效果。

二是把创新人才项目单列化。即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计划项目来展开,常见的有本科生研究计划。本来,此计划始于国外高校,让本科生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由此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国内一些高校,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启动这一项目,投入一定资金,让本科生在指定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科研活动,接受科研训练。教育主管部门也对这样的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2008年计划将用1.5亿元人民币资助1.5万名大学生,学生本人或团队可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实验。但是,这一计划项目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两点。一是课堂教学本身的研究型色彩,本科生研究计划只是课堂创新性教育的延伸,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研究型、创新性为基础,仅有一项孤立的研究计划,是难以起到效果的;二是参与学生的面,不少高校推出的这些计划,参与的学生仅占所有学生的20%~30%,甚至更少,也就是说,有70%~80%的学生其实无法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三是把创新人才培养竞技化。即通过举办相关竞赛活动,以赛促教。去年10月,教育部表示,要重点资助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用意很好,通过举办大学生赛事,可以以点带面,促进高校形成重视科技、重视创新的氛围。但是,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围绕竞赛,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这种做法,有违于主观期望。本来是期望学生们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竞赛是展示他们创新能力的舞台,而现实的效果是,少部分学生被集中训练,更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来,而且,这少部分学生由于集中训练,可能由此拉下其他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人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偏科”发展。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这同样与期望相背离——组织竞赛,是希望促进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中却成为组织教学活动,围绕竞赛而展开,培养学生竞赛所需的“能力”。竞赛与教学的关系发生了错位。

二、产生创新人才培养误区的根源

1.高校对教育教学投入不够。虽然近年来从创新活动、创新项目、论文成果等方面看,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确实颇丰。但是,活动、项目、“成果”的背后,却反映出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不够重视。相对于这些形式上容易组织,成果上容易展示的活动、项目来说,在第一课堂层次,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考察、学生评价这些最需要改变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却没有贯穿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普遍存在的教材内容老化问题之外,高校缺乏有力的办法引导教师重视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近年来,不少高校十分重视科研,采取了一系列方法鼓励教师承接课题、申请经费、发表论文、申报专利。按照高校领导的解释,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可以接触学科前沿,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但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一心投向科研,却无意于用心教学,为了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连备课的环节也省去了,上课便成为对着教材或统一规格的PPT照本宣科。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高校的课堂,普遍延续满堂灌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这不但与不少高校教师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训练有关,还与他们走上讲台前,缺乏带教指导有关,更与他们没有心思思考怎样把课堂组织得生动活泼有关。近年来,由于学生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教师力量匮乏,不少高校不对新进教师进行指导、培训,就让他们走上讲台给学生上大课。另外,在引进、招聘新教授时,不注意考察对方的教学能力,而只关注科研成果,并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在国外实验室、大公司呆过的有发明、有论文的人,也是教学的好手。这导致一些教师只能在讲台上自说自话。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并没有积极性去研究自己授课的每个学生个体,要让他们与学生互动,也就难上加难。

再次,在教学效果考察与学生评价中,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一次性卷面考察,而不是动态的、持续的考察。要做到动态的、持续的考察,就要求教师设计考察内容,组织考察过程,这显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比如,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一项课题研究,那么,就必须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课题,花时间对每个课题的研究进行指点,在课堂上对每个课题进行展示与点评,这种教学,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可能耗费教师数倍于传统课堂的精力与时间。现在的教师不喜欢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业、考察学生,不是因为他们想推进素质教育,而是他们怕自己改作业,花时间评价学生的研究课题。

教师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之中,不愿意花时间构思课堂教学,不愿意投入精力动态评价学生,这样的教学,是很难奢求通过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成果、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而离开了课堂教学这一重要保障,课堂之外的创新活动无疑就成了点缀,成了展示学生创新教育“成果”,并掩盖学生创新教育不足的花瓶,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极其有限。

2.大学办学的功利化。无论是论文指标、还是创新课程、创业案例、创新竞赛,都体现了当前大学办学的功利化。在一些高校领导看来,这些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比起课堂改革,比起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真正提高,见效更快。

对于给学生提出的论文要求,除了把对学生的创新要求简单化之外,高校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校的论文发表总量,在各种大学排行中取得好的名次。近年来,有的高校在社会舆论的呼吁下,取消了对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方能毕业的要求,但更多高校依旧坚持这一要求,并明确表示,学校取消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面临论文数量会由此下降的沉重压力。

对于创新课程,除了可以把本应该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改变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用一门课就简单替代外,还可以在创新教育上“秀”一番,向社会表示,学校重视创新,已经到了专门开设一门课程的程度。但任何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开设一门课在大学中实在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对于创新竞赛,如前所述,很多高校都把其作为展示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

高校办学的功利化,无疑会使高校选择最容易出成绩的地方使力,而不管究竟培养了多少创新人才。创新竞赛遭遇大学办学的政绩思想时,会演绎成为把创新教育精力投向少数参赛学生,并重点关注获奖情况,而不顾及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提高的局面。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调整

改变以上这种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确立人才培养在办学中的中心地位,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并围绕这一核心功能,确立高校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与教学的关系。教师进行科研,应该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应该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实现,并保障高校对教学的投入。只有构建了这样的关系,才可能在具体的办学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发展教学,才可能使得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进入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要让高校确立人才培养在办学中的中心地位,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追逐短期的政绩,不要急功近利。如果不改变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行政化的办学思维,多办几个大学生竞赛,并推行大学生创新计划,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给予经费支持,对于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推动作用不会很大。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须大学拥有更大的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由此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再者,是要建立真正意义的导师制。我国高校针对本科生推出导师制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也曾经让社会舆论一阵激动,认为国内高校终于学起牛津大学,让教授和本科学生们一起交流,引导本科生成长。但激动之余,大家发现,这是“美丽的误会”。在不少硕士生、博士生都无法获得导师指点,一个月见不到导师和导师谈上一次话的情况下,大学哪有那么多的导师来指导本科生?据调查,有些高校的本科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转变的帮助;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这样的导师制,其实与真正的导师制相距甚远。关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林语堂先生曾经说:“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是导师坐在那里喷烟,喷得你天才冒火……是得益于导师制度。”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必须与草地、河边、茶馆、咖啡厅、饭桌、酒吧、书店或彻夜长谈等相随,这种结合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反观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几乎完全没有这种相随关系,不仅本科生如此,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如此。只有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调整到以上这种状态,我国高校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创新人才培养只留下一些功利化的项目与概念。

归根结底,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更应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眼,更新教育观念,打破旧体系,建立新体系更重要;千万不可舍本逐末,不可热了这一头冷了另一头,更不可抓了表层而忽视了深层。

标签:;  ;  ;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两个误区及调整策略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