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寻求解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寻求解放和建设社会主 义,推动共产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无产阶级及其他革命人民,尤其工人阶级的政党,在自己 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其立场、方法和基本观点。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不 仅在党章总纲中将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且在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时,使其成为中国宪法 的基本原则。但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将是我们永久的课题和话题。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解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在坚持的前提下发展的问题。由于马 克思主义是马、恩等先辈以他们掌握的人类社会已经终了和正在发生的全部历史事件为案例 ,把“每一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作为“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 的历史的基础”(注: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32页。)进行充分研究产生,并经过100多年实践检验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 坚持它,就是坚持了科学,就能保证我们的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这里讲的发展 ,是坚持前提下的发展,发展后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只是其表达形式已与具体 的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也更生动,更具活力和指导力。
1.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以工人阶级 解放和共产主义实现道路为对象,在积极研究的同时积极从事实践,逐渐摸索出的一系列基 本 原理和规律,是科学。因此,要发展它,我们必须有科学的态度。(1)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 灵魂是一种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作为一种观念前提、价值取向、思考准则和行 为方法,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予以指导。(2)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等于马克思主义者的著 作和结论。我们必须认识到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一种载体,是将分析、研究的结果用文字 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文字的中介障碍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论著作所论之事,论的过程 ,结论都会有特定性和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学习理解的只能是实质和灵魂。(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通过对事的发展 规律的掌握,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并将人们的介入作为主动力量,引导事物向有利于人们 自己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共产党人来说:“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毫 无意义。”(注:江泽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第282页。)(4)马克思主义并不直接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马克思晚年曾明确告诉 人们“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当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 其中生活的那个特定的环境”(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421页。)。因此,任何人想偷懒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去找现成答案, 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5)马克思主义是在人们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马、恩留 下的宝贵遗产之一,就是坚信实践对理论的修正作用。他们一生都在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 如恩格斯晚年看到“在这几年间,对原始家庭形式研究,已经获得了很多成绩”,发现他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这里必须用心地加以修订和补充”后,便不顾年老体衰 ,作了许多补充,使其充分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并为其写了近万字的序言。(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4页。)
2.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基本方法。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如果脱离 这一点,就不再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其目的是促使人们的行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并通过积极实践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实现对全人类的解放。其基本观点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 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 观、剩余价值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论、联合论、公有制论等,其中,最核心的观点 就是人民性和实践性。(1)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对我们来说,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 发点和归宿。所以,违背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是假的。(2)人民的利益分为暂时利益和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正确处理和协调, 否则就会伤害人民利益,遭到人民抵制。(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在这里,因此,我们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4)人民利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在马克 思主义视野里,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在活动中 ,人实际上是参与和介入事物运动。作为实践的主体来说,主观愿望是要求实践能实现目的 。(5)实践需要不断进行。由于人和自然、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必须进行持续交流,所以, 实践决不能中断。而实践的一般规律是,认识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 它表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基于对自己能力、手段的功能、客体性质,对实践过程 作出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的认识及其使用的正确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事物 发展的结果在预料之中,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则需要用新的实践纠正,这样,人类的认识 也就逐渐走向深入。而人对事物的认识走向深入,也就走向自由王国。
3.正确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我们一切目标的实现都依 赖实践活动,而实践的过程又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为实现目的去改造客观世界。因此,我们 要从事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目的,就必须对客观实际有最大限度的认识。“如果一个方程 式的已知各项中没有包含解这个方程的因素,那我们是不能解这个方程的”(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421页。),我们在实践 前,就是最大限度地找出这个方程式的已知因素。(1)弄清要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其实质是 要求主体在行为之前,必须弄清楚做事的目的,并由目的界定所要做事的性质和对行为产生 指引作用。这是一个宏观的,不可或缺的环节。(2)会有多少人可能从中受多少益。决定人 的行为深层动力是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关注,所以这是动员群众的关键。(3)做事的外部环境 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知彼”的问题,我们必须弄清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我们实现自 己的目的有什么影响,并设法调动积极因素和化解消极因素。(4)自己有多大能力。这一点 要说明的是,人的能力在某段时期内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学习、动员、积累是会不断增长 的,如果我们在一定时期内目的虽然明白正确,但能力却不够,我们就必须沉住气,积累力 量。(5)对事情发展未来作出的正确预测。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此事作为对象相对于我们来 说,都处于某种自在状态,其有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当我们作为一种物质力量介入后,运动 方向将会被我们干预和诱导,但仍是有方向的,我们必须作出预测,(6)注意新事件的利用 。由于事物本身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每一种因素,所以在实践过程 中,总会碰到出乎预料的东西,此时,我们必须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4.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激活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条的关键词是“勇于”和“激活”二字。 理论受保存形式的局限,很难记载下他们意思外的情景的全貌,再加上我们解读者的特定性 ,我们的理解是存有误差的。因此只有勇于实践,才能激活所学。能激活理论知识的实践中 包含的“勇”有自己的特征。(1)冷静面对意外。实践者面对总是生动具体的情景,其中包 括很多意外。这时的勇敢表现为冷静。(2)勇于反思。意外的打击,必然使一些人气馁和退 缩。这时候不能直面问题,反思自己的整个实践过程,进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对各种事件 重新定量定性不能算勇敢。(3)果断承认并纠正错误。承认和摒弃自己错误,以高昂的斗志 开始新的实践,让实践和认识在相互影响中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是要成就事业的人应有的 ,也是最难的,最考验马克思主义者勇气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此时必须表现出特别的积极 、勇敢。有这样的主观条件的实践,必然使理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理论的缺点得到完整 的展示,从而使我们能正确选择修正和完善的突破口,理论因此而复活。
5.用实践的结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定情境下的人们必须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对事 物发展前途和相关因素及其作用作出预测,并安排适当的防范意外的措施。但人们不可能完 全认识未经变革的客观事物。所以,当人们认识和纠正错误,用新的思路解决了问题时,会 得 出新结论,我们必须用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出其是规律还是 偶然,并在偶然中找出规律。(2)加以归纳和提炼,并用精确的理论语言概括、表述,防止 人们误读。(3)赋予这些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促使人们在实践中遵守和尊重,保证其对 同类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
二、国际共运史反复证明只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 义的威力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那时到现在,已经150多年了。 在这150多年里,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推动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留 下 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它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和实践 ,尤其是工人运动相结合,加深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发展马 克思主义,把自己的事业推向前进。
1.马克思、恩格斯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马、恩原来并不认识,由于对社会的共 同关注,使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在结识后共同深入分析现实社会, 撰写和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脚步并未停止。(1)关于哲学, 最初创立时,所论仅包括唯物史观。但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写了《 自 然辩证法》,才把自然界发展规律纳入唯物辩证法的视野。(2)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很 早就开始。恩格斯1843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已经很好,但他们,尤其马克思,将 自己后半生精力花在上面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在生前仅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而对其它 两卷不断补充修改,到去世也未完成:(3)对巴黎公社的看法也在不断深化。巴黎公社是马 、恩生前见到的唯一的无产阶级政权,他们对它是有感情的。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不支持巴黎 革命,后来却不仅热烈歌颂和肯定,而且写了著名的《法兰西内战》。但到晚年,他又指出 ,“且不说这不过是一个特定条件下的城市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 者”(注: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422页。)
。(4)对《共产党宣言》恩格斯也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指出其一些过时之处,并 说:“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 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列宁主义的胜利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列宁主义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形成后,能不断指导着布尔什维克人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及新经济政策的制 定和实践,其原因不能不说是列宁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分析方法,列宁用这些方法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 他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2)发现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时代,而 该时代最深刻的经济根源是垄断。在这样一个时代,帝国主义各国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其链 条上有许多薄弱环节。(3)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在战争中其薄弱环节是矛盾最深、最复杂的 地方,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危机。(4)无产阶级要通过发动群众,在这些薄弱环节上促进危 机的发展,再利用危机发动革命,从而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5)利用无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不断变革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是列宁晚年理论上最重大的 突破,也是留给我们的关于建设的最宝贵的遗产。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但随着内战的结束,人民的反对声此起彼伏。列宁发现建设社会主义远没有那么简单, 为此领导人民搞了新经济政策,几年后,经济实现了恢复,苏联人民在以后的几十年都牢牢 记住这段生机勃勃的好时光,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在进行改革时也从中受益。
3.苏联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1922年苏联成立,此后的建设史上, 苏联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1991年,苏联解体了。究其原因,不能不说是僵化。邓小平同 志 曾说“可能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李忠杰:《苏联十大历史公案》,求实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127页。)但今天看来,苏联曾经是全方位的僵化。(1)思想僵化。在列宁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内民主是充分 的,个人意志要成为组织意志,必须说服多数,《真理报》还开辟了供大家争论的版面:“ 让人人都来进行辩论,探求道路和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2页。),但三十年代的大审判,使不同意见者被消灭了 。从此,党的领袖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一代言人、某一个行为和思想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的 唯一的裁决者,谁一旦被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则后果极为严重。(2)建设模式的僵化。 当初苏联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基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在帝国主义的环伺之中 。只有集中一切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才能维持苏维 埃的生存,斯大林在论战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后来却成了社会主义本身。(3)党际关系僵 化。共产国际成立后,由于革命的需要,各国共产党与之形成了隶属关系,共产国际也给各 国共产党极大帮助,苏联党在国际的地位形成了对国 际的领导权。但国际解散,特别是共产党在亚欧一些国家取得政权后,苏联党仍把自己摆在 老子党,马克思主义掌门人的位置,使党际关系宗法化,严重伤害了其他国家党的感情,导 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4)对国际形势和自己的任务判断僵化。列宁曾经判定其所处的时 代是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是对的。但事隔几十年,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主题,苏联人却仍为 战争与革命军备竞赛。这些僵化,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马克思主义停止在某些领袖的认 识水平上,失去了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的能力。列宁当年已经感到,“如 果不进行有系统的顽强的斗争来改善”,“那么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基础还没有建成之前 灭亡”(注:《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311页。)
。到苏联晚期,“执行机关的权力太大了,被选入各种国家和行政机关的人数占到 我国成年居民的三分之一”,其中形成了一批窥视着国家财产的权贵,而“居民的基本群众 却被排出在实际参加解决国家和社会事务之外”(注:新华社《参考资料》,1988年6月30日。)。长期的军备竞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 平并未随着武库充实不断改善,并不坚实的国民经济基础被拖垮。这样,为人民长远利益牺 牲暂时利益的行为变成了对人民利益的永久牺牲,人民变得冷漠、软弱、消极,在很多关系 自己命运的事情上,只能“默不做声”(注:(苏)布尔茨基,《赫鲁晓夫在苏联的历史地位》,《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7期。)。最为严重的是,布尔什维克党内已经没有精通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人才。这样,当他们意识到僵化模式必须改革时,已经不可 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继往开来、能打开局面的创意,从而出现理论上的某种 失语。所以他们在对待人物、历史和现实问题上常常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如赫鲁晓夫对 斯大林的批评,已远不是列宁主义的态度。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前,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 事先公开起义时间,是一种怎样的错误。但列宁对此事最后的评价是“当然,季诺维也夫和 加米涅夫的十月事件不是偶然的,但是此事不大能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克主义 不大能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337—443页。),但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对斯
大林却进行了肆意的歪曲和丑化,被描绘成暴君、迫害狂、自大狂、唯意志论者、小丑、战 争中的胆小鬼、歇斯底里者、无耻者、丧心病狂者、自吹自擂者(注: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苏联史)参考资料》第1辑,云南师范大学
历史系1987年2月。),已近于妖魔。戈尔巴
乔夫则走得更远,他认为,苏联的“政治体制几十年来,不是在法制范围内组织社会生活, 而主要是执行强制命令和指示”,“口头上宣传民主原则实际上却是独断专行。在讲台上宣 扬人民政权,实际上是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大谈民主制度,实际上是践踏社会主义方式 准则。缺乏批评和公开性”,“在几十年里障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使大批人被害,造 成了无法估量的精神和思想损失。”(注:新华社《参考资料》,1988年6月30日。)这样,就否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几十年的光辉历史和 社会主义事业的连续性,使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幻灭感。他和他的伙伴面对着必须改革 的形势时,也只能认定,“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的方 面,即 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注: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从而背叛科学社会主义,瓦解了苏联 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版图,给原苏联人民带来了多年的动乱。
4.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推动自己的事业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人 民已经为反帝反封建和实现现代化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马克思主义被送到中国,并同刚刚走上历史舞台的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 中国共产党在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 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纵观这段历史,我们看到,我党是这样走过来的。(1)通过对马列主义 的 学习,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和党内错误思想的斗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逐渐使其成为全党 的指导思想。(2)通过对新中国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教训的总结,摸清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如今我们沿着这条路上向前迈进。(3)在反反复复思考、实践过程中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认识更深,方法也更熟练,特别是我们认识到“坚持马克 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坚持毛泽东同志说的实事求是”(注:冉隆勃:《福利国家溯源》,《西欧研究》1987年第3期。),使我们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实质和精髓。
5.西方各工人党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为工人阶级谋利益的实践和对现存社会的批判方面 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西方工人组织很早就采用合法斗争形式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到现在仍 有许多工人政党活跃在西方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以来,还有一些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自 称作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家(我们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森堡、卢卡契、葛兰西、 柯 尔施、沸洛姆、马尔库塞等。他们,特别是工人党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进行无情批 判和对工人阶级利益的追求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1)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主题,通过对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批判,在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同时,也使人们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产生警惕。(2)利用资产阶级的宪法和民主争得相当数量的议会席 位,保证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可以得到适当的表达,并影响资产阶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使人民得好处的同时,也促进着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的量变。(3)通过选举获得执政权。这又 使他们能运用政策制定权对社会财富进行转移支付,创造了一系列著名的福利国家。如今这 些国家“政府支出占国内总产值的45%到60%不等,社会福利支出又占政府支出的三分之二左 右”(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11页。)。固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有许多应当批评之处,但不可否认,他们已逼使资产阶级 “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碍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注:曹玉文主编:《西方人看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49页。)。特别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来看,都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注: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10页。),使理论视角较早转向研究和平、发展主题的相关问题,所以其很多结论,对我们也不乏 启示作用。
三、面对新世纪,我们只有加快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仍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对全球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及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划时代的技术革命,以及在此基础上 产生的知识经济对我们的发展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因此历史赋予了我们加速发展马克思主 义的新使命。
1.尽快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精深博大的理 论体系,但由于“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注:恩格斯:转引自《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页。)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仅对其哲学、政治等理论了解较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精 致,将使社会结构及关系更加复杂,各国各民族联系也将更为紧密而多样,认识这个社会, 难度在增加,角度在改变。因此我们必须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我们重 视不够的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理论,过去我们更强调的是制度上的打 碎和重建。(2)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在国家未消亡之前,一种制度往往是通过权利、义务 的安排来影响生产方式的,而法又将这种权利、义务明确化、有限化、规范化,其价值不言 而喻。所以,法学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方法,但我们却了解不多。(3)经济 学的方法。由于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马克思对旧政治的批判始终采用了经济的方法,所以 他把他的《资本论》叫《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但我们对经济学方法,特别是现代经济 学,掌握得很不够。(4)数学的方法。马克思对数学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他说过,“一种 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注:马克思:保尔·拉法格,《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学应 当更为重要。但我们目前,懂数学的人实在太少,故对事物能定性,但难做到准确。(5)其 它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态度是,“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每 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注:江泽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第253页。)。但我们整体上讲是缺乏足够的 自然科学知识的,因此,在回应自然科学变化上,常常比较迟纯。
2.对现实社会的各种变化作出迅速反映。由于媒体的发达,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大事件,都 会传递给我们,同时又从我们身边流逝,而其中不乏与我们的事业关系密切的东西。因此,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以非常的主动性去关注、捕获、分析、定性。(1)有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 望。这样才可能对新事物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浓烈的兴趣。(2)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的事业, 特别是人民的事业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从而保证能从新事件中选择出与人民利益关系重 大的重点。(3)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主要做到正确分析新事物与人民利害关系 ,使我们在决定应对策略时,能趋利避害,促进人民利益的实现。(4)面对新事物能保持必 要的冷静和进行适当的等待。这是因为每个事物,只有在充分发展、相关信息有足够释放时 , 我们才能认识事物全貌,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才会高效。
3.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实际问题上。这是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 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切入点,也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党的十五大指出:“一定要以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注: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页。)。在目前的形势下 ,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尽快回答的题很多,这里仅简要列举。(1)改革、稳定、发展关系和 公平与效率问题。(2)实现西部大开发的高效进行问题。(3)资源、人口、环境问题。(4)产 业结构升级问题。(5)国家机构、事业单位改革问题。(6)反腐败问题。(7)全球化和多极化 问题。(8)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问题。(9)我党如何实现“三个代表”。(10)上述问题对揭 示自己正在干的事的规律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归宿问题,研究的意义在这里得到体现。
4.及时总结前一段实践的得失成败。由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 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注:刘文涛:《四大革命导师传·马克思》卷首,红旗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所以实践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我们必须 进 行一番总结,找出预料中和出乎预料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和作分别处理。(1)用规律性认 识深化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或由此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结论,并将其汇入马克思主义中。 (2)对经过该阶段实践证实但未经反复检验的结论,应该在以后的同类实践中加以检验。( 3)对纯粹的意外,也要推断其可能性,并在实践中求证。
5.努力学习。热爱学习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本色,马克思就曾为我们树立光辉的典范,所以 连柏林警察总监的秘密报告都称赞“他脚趾间的精神财富要比其他一切社团和人们脑袋里的 精神财富还多”(注:江泽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第282页。)。因此,这里只说怎样学的问题。(1)应当有重点地学。“最根本的是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6)。(2) 要树立正确的学风。学风问题指的是,“究竟是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49页。)。对此,邓小平同志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经验。一是 把人民当父母,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 我的祖国和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82页。)。二是相信实践,“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三是相信本本会过时,而且过时是好事,“如果有一天这些讲话失去重新 阅读的价值,那就证明社会已经飞快地发展了。那有什么不好呢?”(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49页。)(3)要刻苦。“在科 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6页。)。(4)要学分析方法。为此,“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 的问题的联系”的方法,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从他们的分析案例中找出来、学到手。
6.努力培养干部。自然王国没有止境,我们的探索也必须前赴后继,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培 养千千万万的年轻干部。(1)选拔出优秀苗子。要做到这点关键有三。一是充分利用国民教 育形成的人才平台,从人才群中着眼于未来选优秀年轻人;二是把握好标准,必须按“德才 兼 备”标准推选。只有忠于事业,忠于制度和法律,敢为人民事业奋斗,建功立业的人,才可 能成为真正马克思主义者。三是为干部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主要是保证人才能在公开、公 平、公正的条件下竞争,在竞争基础上选拔。(2)给干部适当的待遇。这个待遇包括物质和 荣誉,保证其对社会承担责任和作出贡献后,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能在劳动仍是谋生手 段的条件下,干事业同时谋了生。(3)充分发挥干部教育的功能,关键是党校教育的功能。 党校教员必须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感,学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所面临的 实际问题,反驳错误思想,捍卫马克思主义阵地,为党校这个党性锻炼熔炉增温;必须保持 良好的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遵守纪律,忠于职守,勤奋学习。学员也必须端正态度 ,即把学校学习期间看成是总结、思考、分析、提高的机会,而不是混文凭和休养。学校的 各种服务也应围绕此展开。(4)为干部提供锻炼机会。要把年轻干部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 忠诚、坚韧;放到金钱和利益面前,锻炼其廉洁,让他们在处理突发的复杂事件中锻炼其冷 静、敏捷、原则性等心理素质及果断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者。(5)建立科学的培养制度。主要是使我们的干部培养能在规范的有保障的条件下进行, 即减少随意性,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资本论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