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管理与21世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洋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世界经济的增长、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均离不开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传统的海洋产业如海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旅游业、海洋发电、海洋生物工程,都正在为人类社会做出与日俱增的贡献。
然而,人们在索取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海洋环境的整体性和脆弱性,意识到海洋环境的破坏会给人类带来无法挽回的危害。在此形势下召开的“第24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把主题定为“海洋管理与21世纪”,就是要把现在以及21世纪的有关海洋的地方社区、区域合作与全球组织结合起来,形成连贯一致的综合性海洋管理体制,这将会是21世纪世界经济秩序的样板及组成部分,对我国和世界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海洋的贡献
海洋形成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特色,它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的大部分生存空间是海洋,地球上97%的水存在于海洋,这决非巧合。近几年,海洋探测的结果发现一些完全不同的深海生态系统,从而促使我们用新的方式考虑生命的起源问题。
海洋对天气和气候起着决定作用,对气温起着稳定作用。研究表明,海气交互作用、海平面升降、厄尔尼诺现象、赤道暖流、季风和极地冰川是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其中对全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寒冷的两极(北极和南极)和酷热的赤道,它们控制着全球短期和长期的气候变化。极地的冰期和间冰期对海平面的升降也起到主导作用。对南极及其冰盖的勘查研究表明,在始新世期间,南极是一个风和日丽、气候湿润、森林覆盖、花草丛生的地方,到早渐新世才开始变冷,出现冰川,到晚第三纪则全部被冰雪覆盖。因此研究海洋与天气气候的变迁,对深刻了解地球环境的演化是十分有益的。
本世纪60年代开始的深海海洋勘探为地球科学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也为全球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由海底勘探得到的海底沉积物,其存在年份是从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增加的,这有力地支持了海底扩张学说。深海海洋勘探还提示了最古老的洋壳年龄不超过1.7 亿年,而陆壳岩石的年龄最大可达35亿年。这是因为新洋壳产生于洋中脊,老洋壳俯冲并消亡于海沟。全球板块构造学说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地球本身的认识,而且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如国际地壳上地幔计划、国际岩石层计划、大陆超深钻计划、深海钻探计划,以及大洋钻探计划等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深海海洋勘探对海底多金属矿产的发现和开发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锰结核和铜、铅、锌、金以及银矿床是目前已知的主要矿种。到1993年底为止,已发现了139个块状金属硫化物矿床, 其中最大的一个硫化物矿床储量达10000万吨, 而一般的储量界于数百万吨至数十百万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矿藏还仅是不到1 %的洋壳表面上勘探的初步结果。
海洋面临的挑战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从海洋中取走数以十亿吨计的生物资源,而倒进了数以十亿吨计的有害物质。为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对食品资源的巨大需求,海产养殖和海洋捕捞得以迅猛发展。但同时,又对海洋环境和海产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养虾对热带国家的沿海环境造成了破坏,养鲑鱼则对温带地区的海底造成了破坏。海洋渔业的捕捞量在1989年达到最高峰。此后,尽管全球的捕捞船队不断扩大,年捕获量却逐年下降。
更引人注目的是,随着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的逐年增加和对海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每况愈下。1995年,中国对渤海、黄海区56个重点河口和79个重点污染源排放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渤海沿岸217个排污口不分昼夜向渤海排放污水。仅1995 年一年流入渤海的污水总量就达28万吨,污染物总量达70万吨。渤海沿岸的一些海域,海底淤泥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竟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2000倍。专家们估计,渤海的环境污染已达临界点,若再不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十多年后渤海将变成“死海”。届时即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需要200年。另外, 海水中营养盐(无机氮、无机磷)污染的加重还会导致微小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成红色,形成“赤潮”,这种赤潮能杀死包括鱼、虾和贝类在内的多种海洋生物。
海洋的综合管理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本世纪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随之带来的海洋污染,已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纳污容量)进行综合管理。这既要靠系统健全的政策法规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又要靠高科技,二者缺一不可。法制不健全、管理混乱、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组织、各自为政是目前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一大屏障,人类对海洋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仍然不够,总体开发水平比较低,还存在着滥开发的问题。
应该承认,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远不如对太空和陆地的了解深刻。这是海洋资源的分散性和所需技术的高难性阻碍了人类对海洋,尤其是深海的认识和开发。因此,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以及核技术等是认识和开发海洋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世界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一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特别是深海开发技术,二是发展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监测技术。
海洋和平大会再次重申了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原则:“人类共同的遗产”原则,包括经济发展权、健康环境的拥有权及和平生活的权利;公正原则,适用于国与国之间,又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同时也适用于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间;合作原则,建立共同管理区或共同开发区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平解决有关海洋争端的原则。
同时,大会号召全世界各族人民,通过适当的渠道与机制,在政府、国家、地方,科学界、工业界、新闻界,国营与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各层面上,采取如下行动:各国应批准和执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联合国环发大会所通过的各项公约,提供相应的体制和法规框架;科学家应当在规划和决策方面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所有的教育层次上,强调海洋事务中的物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海洋在生命起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科研与开发应当顾及到大众的需要与利益;新闻界应当认识到他们有责任适当强调下一世纪的海洋管理问题。
从地理上说,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在对海岸和海洋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的同时,如何使海洋管理体制与新公约所建立起来的体制结合起来,并相互强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沿海社区引进生态技术项目, 使传统技术与高科技结合起来。提高渔民的生活水平,防止沿海大城市的失控扩张。赋予极端贫困者,特别是其中的女性参与决策的权利,使她们加入到更广泛的海岸管理进程中去。
(2)分析沿海大城市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以及海洋污染对这些城市,特别是其中最贫困地区所造成的危害。
(3 )适当调整区域性的计划与结构,促使区域性海洋计划的单一管理方式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管理方式。
(4)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 《海洋法公约》和其他新达成的协议的要求,建立区域性中心,培训人员,建设和开发社会所接受的、无损于环境的海洋技术。
(5)发展区域性海洋环境监测信息传播网络。 加强区域性合作及其组织的发展,在区域性组织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
(6)建立“世界港口城市联盟”, 负起《海洋法公约》与《跨界种群与高度洄游种群协议》赋予港口国家的新责任,发挥港口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7)创立与区域、 国家和地方等各层面的机构都有着适当联系的世界海洋大会或者其他类似的论坛,借此从整体上考虑国家和非国家实体在海洋空间中相互紧密联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