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中的五种短期总供给模型_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的五个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总供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供给(或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出或总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称为总供给曲线。西方宏观经济学关于总供给曲线的讨论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对于长期总供给曲线,西方学者的分歧并不大,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则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并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就目前来看,西方学者就以下两点达成共识:第一,都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不同的;第二,都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但是,在如何更好地从理论上对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加以解释的问题上,西方学者却存在着分歧。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五个模型(其中,前四个模型与某些市场的不完全性有关,第五个模型则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做一综述,从一定意义上丰富人们对总量供给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进而为理解西方学者关于经济政策问题的主张提供若干理论背景。

一、刚性工资模型

为了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强调名义工资的惰性。在许多行业,特别是那些工会化的行业,名义工资是由长期劳动合同确定的,所以,当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名义工资不能迅速调整。即使在没有由正式劳动合同加以约束的行业,劳资之间隐含的协议仍有可能限制工资的变动。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名义工资在短期中具有刚性。

刚性工资模型正是强调了刚性的名义工资对经济的总供给的影响。(有关刚性工资模型的经典论文参见S·费希尔:《长期合同、 理性预期和最优货币供给规则》,载《政治经济》,1997(2)。 )这一模型强调的价格水平与总产量的关系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在名义工资具有刚性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实际工资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更加便宜;第二,较低的实际工资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劳动力;第三,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会使经济的总产出提高。这种价格水平和总产量的正向关系意味着当名义工资不能调整时,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的特点。

为了更清晰地表述这一总供给理论,假定经济中的劳资双方就名义工资问题进行谈判,双方都有一个目标实际工资,这个目标实际工资是使劳动的供求达到均衡的实际工资。劳资双方基于目标实际工资和关于价格的预期按下式来确定名义工资:

W=ω×P[e]

其中,W为名义工资,ω为目标实际工资,P[e]为预期价格水平。

若记P为实际价格水平,用P除上式,得:

W/P=ω×P[e]/P

上述关系式表明,如果实际价格水平不同于预期价格水平,实际工资就将偏离其目标水平。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实际工资就低于其目标水平;反之,当实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价格水平时,实际工资就高于其目标水平。

刚性工资模型的另一个假定是劳动的需求量决定就业水平,也就是说,劳资双方的谈判并不事先决定就业水平。企业关于劳动的需求函数为:

N=N[,d](W/P)

这一函数揭示的是较低的实际工资与较多的劳动需求相对应的关系,其图形如图1(a)所示。

经济中的产出由下述生产函数来描述:

y=f(N,

生产函数曲线显示在图1(b)中。

图1说明了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a)图为劳动的需求曲线。由于名义工资的刚性,当价格水平从P[,1]上升为P[,2]时, 实际工资从W/P[,1]下降为W/P[,2],较低的实际工资提高了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劳动需求量从N[,1]增加到N[,2]。(b)图为生产函数曲线, 当经济中的就业量从N[,1]增加到N[,2]时,总产量从y[,1]提高到y[,2]。(c )图所显示的总供给曲线概括了价格水平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当价格水平从P[,1]上升为P[,2]时,产量从y[,1]增加到y[,2]。

总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y=y[,f]+a(P-P[e])

这一总供给函数所揭示的是未预期到的价格变化使实际工资偏离目标实际工资水平,进而影响劳动的雇用水平,最终影响到经济的产出水平。

二、工人错觉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也强调劳动市场。 (有关这一模型的经典论文参见M·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载《美国经济评论》,1968(3 )。)但与刚性工资模型不同,工人错觉模型假定,为使劳动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工资可以变动。这一模型的关键假定是,工人暂时混淆了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这一模型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对于劳动需求,与通常情形一样,假定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则有:

N[,d]=N[,d](W/P)

对于劳动的供给,该模型假定劳动的供给量依赖于工人所预期的实际工资,具体而言,劳动的供给函数为:

N[,s]=N[,s](W/P[e])

工人们虽然知道名义工资W,但不能知道实际的价格水平P。当要作出劳动供给决策时,工人们考虑的是预期的实际工资。预期的实际工资可表示为:

W/P[e]=(W/P)·(P/P[e])

式中的P/P[e]可以被看作是工人关于价格水平的错觉。所以, 劳动供给函数可表示为:

N[,s]=N[,s]((W/P)×(P/P[e]))

上式表明,劳动的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和工人关于价格的错觉。为了看出这一总供给模型的含义,考虑如图2所示的劳动市场均衡。

在图2中, 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均衡的就业水平,工资可以调整,以使劳动市场出清。需要指出的是,图2中劳动供给曲线的位置, 从而劳动市场的均衡取决于工人关于价格水平的错觉P/P[e]。

当价格水平P上升时,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如果工人已预期到价格的这种变化,那么P[e]将与P成比例地上升。在这种情况下, 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均不发生变化,从而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保持不变,名义工资与价格上升相同的幅度。

反之,若工人没能预期到价格水平的上升,这时P[e]不发生变化,从而在每一实际工资之下,工人愿意供给更多的劳动。因为他们认为这时的实际工资比实际的水平要高。P/P[e] 的增加将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劳动供给曲线的右移会降低实际工资并提高就业水平。在理论上,由价格水平上升所引起的名义工资的增加,会使工人们认为他们的实际工资更高,从而促使他们供给更多的劳动。但实际上,名义工资的上升将小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原因在于:厂商比工人具有更多的关于价格的信息,并且意识到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工人,进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总之,工人错觉模型是说,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的偏离使工人改变劳动供给,进而改变就业水平和产量。因此,这一模型关于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与刚性工资模型相同,即:

y=y[,f]+a(P-P[,e])

三、不完全信息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暗含的一个假定是企业比工人有关于价格的更多的信息。与此不同,不完全信息模型假定工人和厂商在价格方面的信息不存在不对称的情况。(有关不完全信息模型的经典论文参见R·E·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英文版,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1。)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定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产品而消费很多商品。由于经济中的商品种类非常多,供给者不能在所有时候观察到所有产品的价格。他们都很关注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但却不大关注(或不可能关注到)他们所消费的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由于不完全信息,生产者有时混淆了经济中价格水平的变化和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这种混淆进而影响了关于生产品供给的决策,由此形成了价格水平和产量的短期关系。

考虑一个生产者对小麦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反应。按照这一模型的假定,该生产者通过销售小麦获得收入,然后用这一收入去购买他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显然,该生产者所选择生产的小麦的数量取决于小麦相对于经济中其他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如果小麦的相对价格较高,则该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回报,倾向于生产更多的小麦。反之,则倾向于生产较少的小麦。

另外,当该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时,并不知道小麦的相对价格。作为小麦的生产者,他密切关注着小麦市场且知道小麦的名义价格。但该生产者并不知道经济中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因此,该生产者必须用小麦的名义价格和他对经济中价格水平的预期来估计小麦的相对价格。

下面再考虑一下如果经济中包括小麦价格在内的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上升的情况。一种可能是,该小麦生产者预期到价格的这种变化,当他观测到小麦的价格增加时,他对小麦的相对价格的估计并没有发生变动,也没有改变他的产量。

另一种可能是,该生产者并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的上升(或没有增加这么大的幅度),当他观测到小麦的价格上升时,他不能确信经济中的其他商品价格是否会上升(这种情形对应于小麦的相对价格没有变动),抑或只是小麦的价格提高(这时小麦的相对价格提高)。理性的推断是每种情形都会有一些,该生产者从小麦的名义价格的上升推断出其相对价格略微提高,因此,他会生产更多的小麦。

当经济中的价格水平没有被预期到上升时,经济中所有的供给者都观测到他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将上升。他们都认为其所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已经上升,于是经济中的总产量将会提高。

总之,不完全信息模型表明,当产品价格超过预期价格时,生产者将提高产量。这一模型也意味着,经济中的总供给函数为:

y=y[,f]+a(P-P[e])

也就是说,当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偏离人们预期的价格水平时,总产量也将偏离其自然率水平或潜在水平。

四、刚性价格模型

刚性价格模型强调,相对于需求的变化,企业并不立即调整其产品的价格。(有关刚性价格模型的重要文献参见L·波尔、N·G ·曼丘和D·罗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产出—通货膨胀的交替》, 载《布鲁斯关于经济活动的论文》,1988(1)。)一些西方学者认为, 有时产品价格是由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长期合同确定的,即使企业与客户之间没有正式的协议,企业为了避免其客户因价格频繁变动而带来的麻烦,也尽量使其产品价格稳定。有的经济学家还提出了菜单成本概念。菜单成本这一概念旨在说明改变一个既定价格的行动肯定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些成本包括印制新价格目录、将新价格通知销售商等方面的费用。更形象也更现实的是,这些菜单成本包括通知客户的时间、客户对于价格变化产生的不悦情绪以及企业为决定是否应该改变价格所做的努力等。

考察一个具有某种垄断实力从而拥有其产品定价权的厂商的情况。该厂商对其产品价格的决策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一是经济的价格总水平P,P越高,意味着厂商的成本也越高,因此,价格总水平越高,厂商对其产品的定价也越高。二是经济的总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由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在更高的生产水平上是增加的,因此,需求越高,厂商对其产品的定价亦越高。

厂商对其产品的定价模式可表示为:

p=P+a(y-y[,f])

式中的p为厂商产品的价格,a为大于零的参数。这一方程表示,厂商的产品价格依赖于经济中的整体价格水平P 和相对于自然率水平或潜在收入水平的总产出水平。

现在假定经济中有两类厂商,一类厂商总是根据上述方程来制定其产品的价格,另一类厂商则按他们对经济条件的预期来制定价格,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为:

p=P[e]+a(y[e]-y[e][,f])

式中,右上方带有e的字母表示该变量的预期值。为简单起见, 假定这类厂商预期到经济的产出已处于其自然率的水平,从而a(y[e] -y[e][,f])=0,则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就简化为:

p=P[e]

现在就用这两类厂商的定价规则来导出总供给函数。为此,需要确定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它可以表示为两类厂商各自价格的加权平均。若用s表示第二类厂商在经济中所有厂商中所占的比例。 则经济的总体价格水平可表示为:

P=sP[e]+(1-s)[P+a(y-y[,f])]

上式经整理,得:

P=P[e]+[(1-s)a/s](y-y[,f])

上式右边的两项被解释如下:首先,在厂商预期到更高的价格水平时,也预期到更高的成本。于是第二类厂商先将其产品的价格提高,继而又引起经济中的其他厂商亦将其产品价格提高。因此,较高的价格预期导致更高的实际价格水平。其次,当产出水平提高时,对产品的需求也将提高,于是经济中的第一类厂商将提高其产品价格,这又导致了更高的价格水平。总之,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取决于第一类厂商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于是,总体价格水平取决于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将上式改写,则得到人们熟悉的总供给函数:

y=y[,f]+a(P-P[e])

其中,a=s/[(1-s)a]。与前面的其他模型一样, 刚性价格模型表明,产出偏离自然率水平与价格水平偏离预期价格水平有关。

五、微观基础模型

微观基础模型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厂商供给行为基础上的,这一总供给理论没有将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作为其要素。(参见J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文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按照西方学者的有关说法,短期总供给曲线可如图3所示:

这条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揭示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更多的产量。换句话说,为了得到更多的供给,就必须提高价格水平。在低产量水平处,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或有弹性),而在高产量水平处,它是相对陡峭的(或弹性较小)。其原因在于,在低产量水平处,比如在图中的A点,经济中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工人与机器的利用率不足, 因此当价格水平略微上升时,例如从P[,0]上升到P[,1]时,就会引起非常大的产量增加,即产量从y[,0]增加到y[,1]。

在很高的产量水平处,比如在C点, 机器与工人都以接近于各自最大的生产能力工作,很难再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可能非常之大。相应地,这就需要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很大,比如说从P[,2]上升到P[,3],才能取得产量的少量增加,即产量从y[,2] 增加到y[,3]。

在y[,f]处,经济已经达到了最大的生产能力。 为了用可供使用的机器生产出这个产量水平,需要每个劳动力都从事工作。y[,f] 就是经济的充分就业产量或潜在产量。在潜在产量水平处,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人都被雇用。总供给曲线中的垂直部分,反映了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的生产能力。

下面给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种形状的供给曲线的一种推导。如图4所示。

按照微观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供给曲线被解释为一个行业中所有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一个典型厂商供给曲线包括两部分:如果价格太低,生产就不合算,退出该行业会更好,图 4(a)以P[,0]代表这一价格;当价格超过P[,0]时,价格越高, 厂商就会生产得越多, 直到达到某个生产能力水平[图4(a)中的Q[,c]]。这时,不论价格是多少,厂商都不能生产出超过该生产能力的产量。由于大多数厂商都是按一个特定的生产能力设计的,当厂商的产出接近于Q[,c]时, 厂商的供给曲线将变得垂直。

市场供给曲线是通过将每一价格水平上每个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加总后形成的,如图4(b)所示。当价格为P[,0]时, 市场供给曲线是较平坦的,产量的增加只能通过增加开工厂商的数量来达到。当所有厂商都处在开工状态时,进一步的产出增加就要求价格的上升,价格越高,供给越多,直到达到行业的总生产能力。

总供给曲线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导出,如图4(c)所示。由于经济中的总产出只不过是所有不同行业产出的总和,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也反映出市场供给曲线的形状,即在有超额生产能力时,曲线较平坦,而当经济接近全部生产能力时,曲线则变得较为陡峭。

标签:;  ;  ;  ;  

宏观经济学中的五种短期总供给模型_宏观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