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珠海 519000
【摘 要】建筑屋面防水工作作为整个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做好建筑的层面防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工程案例,对高层建筑屋面防水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分析,保证了屋面的防水效果,可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建筑用地逐渐减少,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得高层建筑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面临人们日益高涨的物质需求和建筑质量要求,过去的建筑施工技术则无法满足现代高层建筑施工要求。尤其是在屋面施工中,其防水施工处于重要地位,对建筑的建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屋面的渗水、漏水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造成人们经济和生活上的损失。为了保障工程质量,更好的确保屋面工程的美观性和防水性,对其防水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为地上21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79.3m,总建筑面积约63799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28199m2、地上建筑面积35600m2,工程基础结构为筏板基础,主体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强度为8度,框架及核心筒抗震等级为一级、其余部分抗裂等级为三级。
2 屋面防水设计
本工程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屋面总施工面积约1600m2,分为标高79.4m处地砖面上人屋面和83.5m处水泥砂浆面不上人屋面,表面分别设置10mm厚彩色釉面防滑地砖和15mm厚DS砂浆保护层。屋面大面刚性防水为50mm厚配筋防水混凝土,柔性防水采用3mm厚双面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5mm厚单面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的防水方案;另外,为保证防水效果,部分不上人屋面配合使用2mm厚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屋面上人部分和不上人部分构造层次见图1。
1—涂料饰面;2—抹3~5厚DBI砂浆,内压入一层玻纤网格布;3—DEA砂浆粘贴70厚岩棉复合板抹灰,板缝塞憎水膨珠砂浆;4—8~10厚DP砂浆找平;5—Φ6钢膨胀螺栓锚托件;6—砌块墙体;7—15厚DS砂浆保护层;8—3厚双面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5厚单面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9—2厚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10—20厚DS砂浆找平层;11—60厚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找坡;12—钢筋混凝土屋面板;13—30厚保温砂浆,DP砂浆抹面;14—钢筋混凝土侧墙;15—40厚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找坡;16—20厚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压入耐碱玻纤网格布;17—混凝土砌块踏步;18—10厚彩色釉面防滑地砖;19—50厚防水混凝土;20—0.4厚聚氯乙烯塑料薄膜隔离层
3 屋面施工工艺
屋面部分主要施工工艺流程:基层处理→弹线找坡→保温层施工→找平层施工→防水层施工→隔离层施工→面层处理。
3.1 基层处理及找坡
(1)首先将屋面基层杂物、灰尘清理干净,并剔凿结构表面浮浆,如结构平整度符合要求可不做找平层,但必须将坑、洞、凹凸不平的结构表面修补平整;穿结构管道、结构孔洞在保温层施工前,需用细石混凝土塞堵密实。
(2)按屋面设计坡度及流水方向,确定屋面坡度走向和保温层厚度范围。
(3)将找坡线弹在女儿墙、柱墩上,并确定排水沟、水簸箕的相应位置线。
3.2 施工缝与分隔缝设置
在做找坡时要求尽量少留施工缝。若施工过程有困难而必须留施工缝时,需用木方挡好断槎处,并在接槎处涂刷水泥砂浆,使前后铺设的找坡层结合良好,同时做好已完工找坡层的养护工作。为减少防水层的伸缩和翘曲变形,防止和限制结构裂缝的产生,找坡层以4m为间隔进行分格,分别在女儿墙四周、出屋面墙、通风道等部位留出分格缝,分格缝四周交圈,缝宽20~25mm。
3.3 保温和找坡施工
屋面保温层采用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保温材料导热系数≤0.054W/(m•K);另外,在砂浆保温层最薄处找2%的坡。
3.4 找平层施工
找坡层施工完毕后,立即采用20mm厚DS砂浆进行结构找平,注意表面一次压光,并将屋面的阴阳角部位抹成R=50mm的圆弧;在压光时需防止出现漏压,并把出现的死角、砂眼抹平整。找平层抹平、压实后,在24h后对表面浇水养护,养护时间—般不小于7d,干燥后即可进行防水层施工。
3.5 防水层施工
3.5.1 修整基面
对找平层抹平,表面洁净、光滑、无明水、无开裂,接茬平整,平整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平缓变化;基层表面发现有高低不平或较大凹坑时,要采用1:3水泥砂浆抹平。
3.5.2 涂刷基层处理剂
在干净的防水基层上,对防水墙及基层表面满涂一道冷底子油,涂刷要均匀、不露底,待表面干燥、触感不粘时,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3.5.3 细部加强层处理
对于阴阳角、管道根等处的转角部位,在铺设防水卷材之前先做加强处理,保证卷材加强层在转角两侧的长度不小于250mm。根据细部尺寸剪好后,在细部试铺一下,待尺寸形状合适后用喷灯烘烤底面进行铺设,并压实铺牢。
3.5.4 弹线定位
在已经处理好的干燥基层表面,按卷材的宽度留出搭接缝的尺寸,并弹好铺贴卷材的基准线,卷材搭接的长、短边均≥100mm,然后按基准线进行卷材的铺设施工。
3.5.5 铺设防水卷材
屋面卷材防水层,均采用3mm厚双面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5mm厚单面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两层防水卷材均采用满粘法施工。
(1)铺设第1道卷材时,不需打开整卷卷材,用一根钢管插入卷材中心的芯筒,然后将卷材抬至待铺位置的起始处进行铺设。起始端卷材铺设完毕后,缓缓揭去卷材隔离纸并向前移动,沿基准粉线向前滚铺卷材。
(2)铺完一幅卷材后用长柄滚刷,由起始端开始,彻底排出卷材下面的空气。然后再手持压辊将卷材压实,粘贴牢固,以此铺设完毕第1道自粘卷材。
(3)铺设第2道卷材时,将自粘卷材粘接面向下平铺在第1道卷材上,从一端开始将隔离膜缓缓揭开,与第1道卷材进行粘贴。相邻卷材之间为搭接相连,长、短边搭接宽度均为100mm,刮板赶压保证搭接边粘接严实。大面卷材铺设完毕后要进行封边,封边尺寸≥10mm。
(4)防水层做完并验收合格后,采用50mm厚刚性防水混凝土作保护层。施工时不可破坏防水层,甩茬部位首先采用塑料布将其盖严,再用砖和砂浆压实保持封闭,局部再用胶合板加强保护。最后检验屋面排水系统是否通畅,可在雨后或持续淋水2h后进行;屋顶花园部分需作蓄水试验,蓄水时间≥24h。
3.6 面层施工
3.6.1 不上人屋面
不上人屋面只需在防水层上抹15mm厚DS砂浆保护层,采用1.5m×1.5m中距U形塑料条分缝。
3.6.2 上人屋面
(1)根据水平标准线和设计厚度,在四周女儿墙的墙体上弹出面层的标高控制线。
(2)上人屋面采用10mm厚彩色釉面防滑地砖,依照屋面砖的尺寸留缝大小,排出屋面砖的放置位置,并在基层地面弹出十字控制线和分格线。个别放置砖部位出现不整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砖缝,避免出现小于1/4边长的板块。
(3)铺设结合层砂浆前将基层湿润,并在基底上刷一道素水泥浆,随刷随涂抹1:3水泥砂浆。
(4)用橡皮锤对干拌料找平后浇适量素水泥浆,再将砖放在找过平的干拌料上,用橡皮锤按控制线调整标高,砖缝宽度为3mm。大面积铺砖应分段、分部位,并随时用2m靠尺和水平尺检查平整度,铺设完毕后用砂将砖缝填满、扫净。
4 节点防水做法
4.1 防水卷材收口做法
收头部位(图2)施工要点:1)女儿墙等部位卷材采用Φ6mm射钉固定,中距500mm,射钉位置出墙高≥250mm;2)外墙的卷材收口固定后,使用铝合金压条;3)部分墙体外有玻璃幕墙遮蔽。
4.2 设备基础防水做法
设备基础(图3)施工要点:1)设备管根部位聚合物水泥防水粘接料抹出弧形装饰效果;2)设置防水加强层,L≥250mm,在设备顶部平面收头;3)砂浆与卷材间的分格缝灌砂沥青嵌缝。
4.3 水落口做法
雨落口(图4)施工要点:(1)水落口杯上口的标高应设置在雨水口的最低处;(2)防水层贴入水落口杯内不小于50mm;(3)水落口周围500mm内坡度≥5%,并采用防水涂料或封闭材料涂封,厚度≥2mm;4)水落口杯与基层接触处应留宽20mm、深20mm凹槽,并嵌填密封材料。
4.4 排汽管做法
排汽管(图5)施工要点:(1)屋面排气管端口设置在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内;(2)管根处浇筑上径50mm的混凝土装饰墩;(3)设置缝宽为20mm的分格缝,并用密封材料密封,分格缝间距≤1000mm。
4.5 出屋面风井做法
出屋面风井(图6)施工要点:(1)出屋面风井一边留口,具体尺寸参照设计,风井顶板下沿高200mm、外沿150mm;(2)为保证此处保温效果,做防水前预设20mm厚胶粉聚苯颗粒;(3)卷材加强层上翻250mm处采用Φ4mm射钉固定,并用铝合金压条;(4)风井顶抹水泥砂浆层时,从中心向外设置2%的坡度。
5 结语
总之,屋面的防水建设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除了选择符合标准的防水材料以及相应的防水施工技术外,还要好防水设计工作和施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层面的防水质量,防止房屋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渗漏现象,以保证房屋建筑的使用质量,从而延长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提高工程效益。实践证明,本工程施工完成后,屋面部分并未发现任何渗漏现象,得到各方一致好评,达到了预期目的,对类似工程的屋面防水施工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建新.高层房屋建筑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探究[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B09):324-324
[2] 张继荣.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探究[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5(9):20-21
[3] 杨正船.房屋建筑屋面防水施工技术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
论文作者:罗文剑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屋面论文; 卷材论文; 砂浆论文; 防水层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论文; 上人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