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00)04-0099-05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挑战和希望成为国际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个事实。全球化必将深刻地冲击和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它也必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正视这种现实,分析研究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积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加面向世界,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强国。
一、全球化及全球化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特征
(一)全球化的涵义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全球化早期的图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性的和民族性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P.254)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化这个名词一经出现,便很快风靡全球。有人认为,“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没有哪一种关系比世界全球化进程更为突出。”但是,如何理解全球化却众说纷纭,它既是一个多面的、复杂的过程,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全球化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P.17)。
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全球化,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全球化的多维度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一些政客和学者所提的全球化是广义的全球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为此,我们要辩证地理解全球化。
美国学者梅尔·格托夫认为,“从抽象的角度来说,全球化是中性的。它可以促进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社会正义和合作,如在教育、职业再培训、工会化、节能和技术共享等方面的公私联盟和国际联盟。……国际化也可以主要是‘全球性的购物中心’,给最富有的国家和公司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机会,来通过牺牲最贫穷的国家和社会阶层以及整个文化的利益,把世界变成一个大市场。”“从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来看,全球化可能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正义力量,能够推动社会进入现代化;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推动‘落后’的社会‘先进’起来。这在50年代和60年代是很时髦的。事实上,新的全球化生活方式好像是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一元化,只适合于富裕得在钱里打滚的人。”[3](P.1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化尽管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到了一起,双方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但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便可容易地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各种资源、利润。“当前的全球化首先是市场的全球化,是以资本自由为目的的全球化。无论在哪里、何时、为什么、为何、为谁、与谁投资,其目的都是获取最大的利润。”[4]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得到从发达国家传播来的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同时,主要是从属和服务于发达国家。因此,可以说,全球化是当代的霸权主义,它是世界的一种西化,乃至是一种美国化。
(二)全球化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特征
1.现代化特征
全球化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新技术全球普及的趋势将给高等学校从教学科研、管理到基础设施,甚至学校的形式带来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高等学校在相互交往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更新传统陈腐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观念现代化。在教学手段、科研手段、管理手段上要现代化;要充分运用和掌握先进的高新技术成果,如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等来开展各项工作。与传统的以教室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形式具有质的不同的“网上大学”(Virtual University or Meta-University)正在构想和实践,其不受时空限制的新型的组织形式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新的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大众传媒和远程教育系统接受广泛教育的良机。
2.开放性特征
与封闭性的教育相比,在全球化形势下高等教育更具有开放性。各个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广泛的物质的、信息的交流和合作办学。该特征具体表现在:(1)高等教育交流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如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教育观念和情报、教师和学生等等,交流的方式更多、范围更广、层次更高。(2)高等教育交流的空间更加扩大,不仅发达国家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而且发展中国家对此也作出了积极的反映。(3)建立跨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推动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如中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美国的密执安大学、英国的伯明翰大学等16所研究型大学已于1997年创立了“21 世纪大学”,协定成员校之间学生学分相互承认,鼓励学生跨国界流动[5]。(4)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如1993年成立的由全球270多所大学和学院参加的全球网络学院提供1万门以上课程,每天有1.2万人以上访问其网址。美国高校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了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国语的要求等。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增添了有关国际知识方面的课程。如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经贸外语、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新课程。
3.多元化特征
全球化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各个国家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具有不同性,它们各自制订自己的教育法律和规章。同时,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还表现在每个国家内部的教育主题多元化、教育对象多元化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等。这与以往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一元化局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教育主题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投资主题多元化和教育行为主题多元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以往那种以政府出资为主办高等教育的局面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和人才的需要。于是,社区学院、民办高校应运而生。教育对象也从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转变为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习目的及来自不同国籍和地区的学生并存的格局。再者,教育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新格局,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职业教育、在岗教育、老龄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国际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活跃了高等教育的氛围,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效益。
二、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
融入全球化,可以给我们带来巨额的国际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更多的贸易机会,但也必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观念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全方位的冲击。在此,我们来分析一下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挑战。
(一)全球化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高校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前沿。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势、新特点、新矛盾、新问题,给高校的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指出:“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会是十分尖锐的。”尽管“1999,不战而胜”的预言已经破产,但是,西方资本主义企图搞垮社会主义的本性没有改变。以美国不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从根本上是排斥和反对共产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它们从骨子里是不愿看到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强大的。在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发展更成为它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它们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种手段,利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民族问题、西藏问题等各种借口,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网络的发展,高校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的前沿阵地,受到西方国家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它们大肆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腐朽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网上通过各种卑劣的手段和方法输出黄、赌、毒等有害信息,企图毒害师生的思想,搞乱我们的阵脚。
(二)全球化对高校人才资源的挑战
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任何国家都是得才而兴,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全球化时代,人才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而现实的情况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重危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能力不强,加之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竞争中明显地处于不利的位置。同时,由于高校是人才聚居之地,因此,对高校人才资源的争夺愈显白热化。西方国家对人才的掠夺愈演愈烈,政府充当了人才争夺急先锋的角色。美国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果收割器”的“托福”考试,以此来收购全世界的尖子人才。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在移民问题上做文章,大大放宽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跨国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把人才的争夺伸向了每个角落。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加之其它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都需要派遣年轻学者到国外学习深造,获得学位;但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着在较长时期内人才流失的挑战。20多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约30万人,但学成回国人员仅有10万余人。
(三)因教育差距,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挑战
相对于欧洲和北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相关年龄组的30%和50%的大众化程度,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完成,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还很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预计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能接近15%。同时,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相当数量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学术期刊、信息网络建设、资金支持、科研条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也明显地存在着。众所周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当代,各个国家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有高水平的人才作为基础。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进步的发动机,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将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及各种“左”和右的错误思潮。建设和壮大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规范网上教育的内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灌输。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地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围绕邓小平理论教育这一主题,创办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和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站点。对因特网上健康的内容进行支持;对传送敌意和不健康的网站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遏制。我们要树立学生国家至上的理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并强化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所作所为与祖国的发展和未来联系起来,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进行文化和教育的国际交流过程中,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又要注意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二)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综合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要靠人才。一方面,高校的领导者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领教职工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四有”接班人的重任;另一方面,高校的领导者也是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能不能在全球化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巩固和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领导者。首先,要加强党的建设。高校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同志都应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其次,要认真履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在党委的领导下,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工作全面负责。加强学校、院(系)、教研室的领导班子建设,在校内保证政令畅通。再次,要加强民主管理工作。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把民主管理制度化,改革和完善高校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三)强化国际意识,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
第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要理顺高校和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符合国际竞争的需要。第二,开展跨国、跨地区、跨校学籍、学分、学位和证书的认定工作,进行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对我国高校已经开设的许多国际化课程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改革完善,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地理、历史、民俗和宗教等,开阔其视野。第三,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信息、动态、趋势,接触、了解和寻求合适的合作机遇与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积极发挥我国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第四,逐步推进,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由以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主的表层型国际化向以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深层型国际化转变[6]。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世界通用人才。同时,加大留学生交流的力度,由以向国外输送留学生为主向以吸引外国留学生为主转变。
(四)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个人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原动力。同时,创新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效措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科技进步的发动机,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第一,在稳定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高层次创造型人才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和“211工程”,尽快培养大批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人才。第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克服满堂灌、注入式的状况,把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素质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三,要扩大教育的开放交流,坚定不移地执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做好留学人员的工作。第四,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支持教师乃至学生保留工作岗位、学籍进行科技创业活动。高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教师和学生创设优良宽松的环境,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
此外,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国家拨款,社会、企业、个人乃至外国的赞助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添置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改善教师的住房、科研等条件,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