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课文#183;概念#183;定义-从高考试题开始_高考论文

说明性课文#183;概念#183;定义-从高考试题开始_高考论文

说明文#183;概念#183;定义——从一道高考题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明文论文,定义论文,概念论文,高考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在今年的上海市语文高考试卷上,阅读部分开篇即选用了涉及“知识经济”问题的现代说明文。文后第5小题如下:

根据文章,“知识经济”指的是_________。

该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经济”这个概念,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笔者认为:出卷者非常敏锐地抓住了“知识经济”这个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理解“知识经济”这一重要概念。作为检测学生理解、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设计这类试题无疑对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类似的题目在若干年来的全国卷与上海卷高考试题中已是多次出现。例如1985年全国卷在“语文知识及运用”部分摘选了当时高中教材上《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一文中的下述段落: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状的浆体,沿着斜坡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文后有一道试题为:“根据上文提供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严密的定义(写入方格里,连标点在内不能超过45个字)。”

1993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摘选了《新华文摘》上一篇关于“创造思考教学”的说明文,其中第一段: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定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本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文后第23小题为:“根据第一段,把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浓缩在下面的句子中间,注意句子通顺。填充部分(文字、标点)不超过55格。

创造性思维是_____________思维活动。”

同年的上海卷则选用了一篇关于核电站的说明文,其中两段为:

铀235有一个特性,即当一个中子轰击它的原子核时, 它能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释放出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如果有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再去轰击另一个铀235原子核, 便引起新的裂变。以此类推,这样就使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这就是裂变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核能就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文后第二28小题为:

“裂变链式反应”指的是

A当一个中子轰击铀235的原子核时所产生的裂变反应。

B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再去轰击另一个铀235的原子核所引起的新的裂变反应。

C能持续不断地释放能量的反应。

D能持续不断进行的原子核裂变反应。

从上述一系列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给概念下定义,确实是考核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有关概念的含意并用流畅、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

逻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得出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便形成了事物的概念。而概念则主要是通过下定义这一揭示其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即概念内涵)的途径来把握的。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要把握“人”这个概念,那么必须首先抓住“人”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能制造并使用工具,再按照特定的模式“概念+判断词+本质属性和特征+该概念所属类别”下定义如下:

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由此看来,今年上海卷第5小题, 正是要求考生从选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几句话中找出能反映“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有关语句,从而得出定义如下:

“知识经济”指的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逻辑学的定义规则告诉我们,下定义一般不采用否定的形式。因为定义中一旦出现否定形式,只能表示被定义项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能反映被定义项具有某种属性,当然也就无法明确揭示概念的内涵了。

因而,有些考生以同是该文结尾部分含有否定意思的语句作答:“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的新型经济。正是犯了上述大忌,无法得分。

1985年全国卷第3小题的答案是:

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地表径流的冲蚀挟带,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泻的急流。

1993年全国卷第23题本身已经提供了定义的基本模式,只要根据题目要求从第一段中找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加以概括整理放进去即可: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同年上海卷第28题虽说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但同样需要考生认真分析原文,抓住关键语句,从而判断出正确选项为D。

(三)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以高科技、新观念为核心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对广大中学生加强体现这种浪潮的有关自然科学、高新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现代说明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早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共识和行动。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本世纪70年代末年起,法国、西德、日本等国就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编入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说明文,并把指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书写各种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列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有目共睹的是,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特别是科技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状态。一个高中毕业生往往读过文章之后因概念不明而不得要领,这是显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笔者认为:除了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机构应当转变观念、跟上形势、采取措施外,语文教师首先应当重视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为了强化学生把握概念的能力,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给高中学生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概念与概念相互关系等方面的逻辑学基本常识。

80年代全国统编高中教材曾把逻辑学常识列入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后来,由于这类知识理论性太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全部取消。

其实,一般的高中生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知识,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结合实际传授诸如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之间的几种基本关系乃至推理三段论等逻辑学常识不仅必需,而且可行。一旦学生了解了这些常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乃至写作时说明事物、议论说理能力都将明显提高。

2.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抓住每一个运用定义说明的地方,指导学生通过概括定义明确概念。

例如,在《眼睛与仿生学》一文教学中,对“仿生学”和“视觉仿生”两个概念的把握无疑是重头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最后两段分析、归纳,给“仿生学”下定义如下:

仿生学是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原理去改善现有的或创造新型的机械系统、仪器设备、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的一门新兴边缘科学。

在这个基础上,“视觉仿生”的定义便呼之欲出了:视觉仿生是指探索人和动物眼睛奥秘的仿生学研究工作。

3.鼓励学生实现上述能力的迁移。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应当在经过一定的指导训练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说明文并养成迅速弄清概念的习惯。

一旦学生具备了准确把握概念的能力,无异于在说明文阅读和写作中如虎添翼。那就不仅是在会考或高考试卷上与此类问题相遇时能稳操胜券,也将为他们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或直接走上社会带来莫大的好处。

标签:;  ;  ;  ;  ;  ;  

说明性课文#183;概念#183;定义-从高考试题开始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