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中的技术与科学——对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再认论文,马克思论文,科学技术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似乎不能只从其科学技术观的角度去理解,也即理解为科学技术具备着生产力的功能。与这种所谓“功能论”的理解不同,我们更倾向于从其生产力组成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把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的内在组成因素。由此“内在论”出发,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基本含义就应该是:科学技术等于生产力,或科学技术内在于生产力。
一、技术是生产力的组成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基本组成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1〕, 而生产力便是这个过程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它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中,在人这一方面,是“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2〕; 而人自身的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则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 在自然方面,自然物质本来就处于普遍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其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各种自然力时刻都处在有规律的变化之中。马克思认为,这些自然的自然力也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因素,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他说,这些自然力一旦“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便“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4〕;又说, 人在生产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产生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5〕可见,生产力决不象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人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是由人的自然力和自然的自然力共同组成的 。
但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又不是这两种自然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它们的对立统一。从人这一方面来说,如果他不与自然界发生作用,那么他身上的自然力就只能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6〕并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同样, 自然的自然力在没有被纳入到生产过程之前,也只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力,并未成为人在生产中所要占有并利用的那种自然力。所以,生产力的组成,就应该是由人所引起、调整和控制的这两种自然力在相互作用中的对立统一,从发展上讲,就应该是这两种自然力在对立统一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既然生产力是人的自然力和自然的自然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和应用,那么就必然要提出它们是以何种方式或方法相结合的问题。对此,马克思的回答是,它们是以技术方式相结合的。
马克思曾在论述人在生产中以何种方式占有自然力时指出:“自然力作为劳动过程的因素,只有借助机器才能占有,并且只有机器的主人才能占有”;〔7〕并进一步指出:“正象人呼吸需要肺一样”, “要利用水的动力,就要有水车,要利用蒸汽的压力,就要有蒸汽机”。〔8〕这就是说,人要占有自然力, 并把自身的自然力与自然的自然力结合起来变成生产力,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而采取何种方式,则要根据自然力的性质来确定,不同性质的自然力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它们之间应该是自洽的、匹配的。在这里,人采用水车占有水的动力(一种自然力),采用蒸汽机占有蒸汽的压力(又一种自然力),就是人在把自身的自然力与作为自然的自然力的水的动力和蒸汽的压力结合为生产力时所采取的两种具体方式,这两种方式不是别的,正是人们在最一般意义上所理解到的技术,即水车和蒸汽机是技术。
然而,机器作为生产力组成的技术方式,它也是在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上被生产出来的,也即“它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9〕, 它的制造与生产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对此,马克思也给予了分析。马克思认为,作为大工业的主要生产资料的机器,最初是由工场手工业的熟练的机械工人,“依靠个人的力量和个人的技巧”,“操纵他的小工具”,通过工场内的和工场外的分工协作制造出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在工场手工业中,我们看到了大工业的直接的技术基础”;并说,当“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在技术上同自己的手工业以及工场手工业基础发生冲突”,大工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即“用机器来生产机器”〔10〕。这就是说,机器最初是工场手工业这种技术基础活动的结果,后来才是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即大机器工业活动的结果。可见,所谓技术,就是人们在一定分工条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即人的自然力),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如小工具和机器),进行生产的方式或方法体系,实际上也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各种自然力相互结合或被运用的诸种方法的总和。
不难看出,马克思对生产力的组成及其运动发展的分析,是以技术的状况及发展水平为其着眼点的。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一切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相应技术的存在和进步为其根据的,技术内在于生产力,它不仅是生产力得以组成的内在根据,它的进步也是生产力取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所谓“技术是生产力”,就决不仅仅意味着技术的某种生产力功能,而是从生产力的组成和发展上去观照技术的本质,并从技术的角度去说明生产力的组成和发展。
二、科学是生产过程的因素
与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组成方式一样,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也是“科学的应用”,科学也是“生产过程的因素”、“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它发挥着生产力的“职能”。〔11〕这表明,马克思也是从生产力的组成上,或内在于生产力的角度去看待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的,而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马克思是把科学当作生产力的智力因素来看待的。
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经验规则为基础的传统工匠技术与分化于自然哲学的自然科学开始有了接触,技术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这不仅从其理论前提上激发了人们的批判热情,从而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对科学的需求,从而为科学的发展以及大踏步地进入生产领域,成为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奠定了基础。而另一方面,与这一技术的科学化进程相伴随,由于以大机器和对自然力的控制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取代了以人的体力和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手工劳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革。马克思指出,正是在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需要——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12〕可以说,也正是在这种生产方式下,马克思分析了生产力的组成状况,阐发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智力因素的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之成为生产力的智力因素,首先就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本身的制造以及动作规则、功能表现有关。使用机器以大规模地占有自然力,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最显著特征,因而机器本身的制造便具有潜在的基础性意义。但机器的制造,既不是人凭借其想象或所习得的经验所能为,更不可能是自然界的某种自发创造,它必须要以人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前提才有可能。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创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3〕这就明确地揭示了机器的制造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过程,知识的物化过程;而作为知识物化的产物,机器中凝聚着知识,它是“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马克思语),它的构造原理、运作机制无不体现着自然规律的作用,因而表现为知识的力量,成为人类利用自然,驾驭自然的智力器官。在这里,马克思把科学和机器结合为同一事物来看待,一方面,科学的存在采取了机器的形式从而表现为现实的物的力量;另一方面,机器的制造和动作又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力量。这就使我们不难领会,马克思是在怎样一种意义上把科学视为生产力的智力因素了:如果机器是以现实的生产手段加入生产过程,并发挥着生产力的作用,那么机器的生产力实质上就是作为智力因素的科学,也即生产力中的“科学”以机器的物的形式获得了生产力的质的规定。
在经济学理论中,机器通常是被置放在高度抽象的固定资本的范畴下来考察的。马克思根据机器的生产力本质,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科学是固定资本的属性的观点。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生产力”;又说:“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就同劳动相对立而被吸收在资本当中,从而表现为资本的属性,更明确些说,表现为固定资本的属性,只要固定资本是作为真正的生产手段而加入生产过程。”〔14〕马克思的这一观点,需要我们深长思之。科学作为固定资本的属性,当然是针对固定资本中包含着科学而言的,就这一点来讲,固定资本的生产力有如机器的生产力,也是由于科学植根于其中的缘故。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时注意,科学作为固定资本的属性,是要以它被资本吸收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唯有被资本吸收的科学,才能成为资本乃至固定资本的属性,也才能是“直接生产力”,而没有被资本吸收的科学,它就是与“劳动相对立”的“社会智慧的一般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不是生产“物”的生产力,而是生产知识的生产力。
无论是被资本吸收而作为物的生产力的科学,还是与资本相对立而作为知识的生产力的科学,我们认为,这两点都是马克思的科学是生产力思想的合理组成部分。换句话说,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对科学的存在状态所做出的一种整体刻画,它揭示了科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就是生产力(包括知识生产力)这样一个事实;同时它也说明,生产力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力,是包含着和积淀着科学的生产力,是科学化了的生产力。
三、科学与技术:“内在论”的历史根据
我们揣测推类,主张对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作“内在论”的理解,看来基本上是不偏离马克思的思想脉络的。但是,至少在近代以前,作为生产力组成方式的技术还不能完全被称作是“科学的”,也即它的智力前提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高度,还只是在世代积累的经验规则的范围内绕圈子。所以,在技术的长河中,要恰当地说明后起的科学是如何锲入生产力的,便成为“内在论”的一大课题。
科学发韧于经验规则而又高于经验规则,这肯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经验规则是与技术直接同一的,因而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已经为科学的产生做出了充分准备。科学的产生,除了需要具备前科学阶段的几乎所有的智力因素外,还必须具备与实际的技术活动相分离的条件。马克思说:“在以前的生产阶段上,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发展成为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力量,因而整个说来从未超出制作方法的积累的范围,……。”他还进一步把这一过程看作是“手和脑还没有相互分离”。〔15〕手和脑的不分,必然妨碍经验规则向科学理论的上升运动,并危及到技术进步环节中的科学化进程。
然而,手和脑的分离,又是要以科学的相对独立的发展为基础的,只有通过科学化的提升运动,经验规则才能从热衷于实际制作方法即技术的范围里摆脱出来。马克思指出:“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力量”;“科学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经验、观察和通过实验方法得到的职业秘方的集中,另一方面表现为把它们发展为科学;科学的这种应用,……同样是建立在这一过程的智力同个别工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相分离的基础上的”。〔16〕这就是说,科学的独立发展,离不开经验规则,但它又通过反作用于经验规则,将其提升为科学。而经验规则被提升为科学的过程,也就是它与自身相同一的技术的分离过程,手和脑也由此分离开来。反之,手脑的分离又是经验规则上升为科学所付出的合理代价,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从经验规则上升为科学,的确需要对于来自技术上的实用兴趣抱以暂时冷漠的态度,因为此时的科学主要关注的是对经验规则的审查批判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它需要获得短暂的闲暇来考虑自己的事。在西方近代的前二百年时间里,科学的大踏步发展几乎都是在与生产技术的相对疏远中取得的,它们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其间只是生产技术为科学输送了大批的“问题”。但是,张力同时在更深层次上被打破。当经验规则在与技术的分离中被提升为科学时,经验规则的技术也悄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它也同时被提升为科学的技术。西方近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正是处于科学化进程的技术的一次大规模爆发,它显示了技术的力量,但更主要地显示了科学的力量。
经验规则上升为科学,这反映了近代科学赖以产生的智力基础。但科学的产生还有一个理论历史的传统,这就是自然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讲,经验规则只有与一向遮蔽于自然哲学的科学传统相碰撞,才能产生控意义的科学。
总之,技术的智力前提(经验规则)通过科学化而使技术发展为科学的技术,科学由此锲入技术史而使生产力从智力组成上转变为科学的生产力,这就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经由技术的科学化而进入生产力的历史。这个历史,从总体上来讲,是技术的智力前提科学化与科学的技术化从而是生产力的科学化交织攀升的过程。因此,“内在论”的观点也有其历史的根据。
注释:
〔1〕〔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201—202页,第424页。
〔2〕〔3〕〔5〕〔6〕〔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 第202页,第190页,第56—57页,第202页,第419—422页。
〔4〕〔7〕〔9〕〔11〕〔12〕〔15〕〔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69页,第569页,第364页,第570页,第570页,第570页,第571—572页。
〔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 第210—220页。
标签: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