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贾云飞[1]2017年在《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增加了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甚至死亡的风险。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病情进展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而后进一步进展为原发性肝癌,是其自然病程。少数慢性乙肝病例可直接发生肝细胞癌,但是大多数病例都是在发生肝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肝细胞癌。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疗目标。在国内,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即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国内的肝癌患者有80%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因此,建立在临床上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从而预测患者的肝癌风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探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目的1系统地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用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筛选肝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且对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2观察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的影响,为临床减少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5148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化数字分组的方法,将所有病例按7:3分成两组,即建模队列为3604例,验证队列为1544例。在建模队列通过对19项一般资料变量和基线血清学指标进行COX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建立肝细胞癌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划定界值,并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在建模组和验证组评价该模型的预测准确性。2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513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西医治疗组29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22例,两组均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根据辨证加用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和络舒肝片的1种口服,比较两组的肝癌发生情况,以及在不同肝细胞癌发病风险评分层、不同临床分期的肝癌发生情况。观察终点为确诊肝癌或随访时间达到5年。结果1通过对建模队列360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ALT(谷丙转氨酶)、TBil(血清总胆红素)、GLB(球蛋白)、ALP(碱性磷酸酶)、CHE(胆碱酯酶)、NE#(中性粒细胞计数)、LY#(淋巴细胞计数)、PLT(血小板计数)、Urea(尿素)、HBeAg(乙肝e抗原)、HBV DNA定量等14项参数与肝细胞癌风险相关。经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Log10HBVDNA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建模队列利用年龄、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HBV DNA定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求出这叁个连续变量的Youden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从而求得最佳临界值将它们进行分层:年龄>46岁和年龄<46 岁,PLT≥120.3×109/L 和 PLT<120.3×109/L,HBV DNA≥5.9 log10copies/ml和HBVDNA<5.9 log10copies/ml。将分层后的变量以及性别、是否肝硬化两个分类变量一同在COX比例风险回归中做向前逐步法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这5个因素是5年内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从而建立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癌风险预测评分模型。该评分模型的分值范围为0-9分,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03,当Youden指数最大时,临界值为6分,敏感度为71.7%,特异度为79.8%。因此总评分<6分的病例为低风险组,≥6分的病例为高风险组。利用验证队列的病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求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07。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治疗前的基线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治疗5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26.6%vs 33.7%,Log-Rank P=0.034<0.05);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评估为高风险(6-9分)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组5年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31.9%vs 44.6%,Log-Rank P=0.023<0.05),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评分模型评估为低风险(0-5分)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5年肝癌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Log-RankP>0.05);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18.3%vs 33.1%,Log-Rank P=0.003<0.05),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5年肝癌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Log-Rank P>0.05)。结论1采用年龄、性别、是否肝硬化、基线PLT(血小板计数)和HBVDNA定量建立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发生肝细胞癌风险的预测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2抗病毒联合中医药治疗对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尤其对治疗肝细胞癌风险评分高风险层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更具优势,并且主要是减少代偿期患者的肝癌发生。

杨铂[2]2016年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活血化瘀方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挖掘文献中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的理论基础和方药规律,抽提核心处方,通过临床对照初步观察其疗效,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提供理论支撑和临床借鉴。方法:系统回顾分析活血化瘀法治疗慢乙肝的理论基础,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40年来国内临床文献中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慢乙肝的用药规律,抽提出治疗慢乙肝的核心处方,并将该处方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其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保肝、抗肝纤维化方面的疗效。结果:慢乙肝发病的病理因素包括湿、热、毒、瘀、郁、虚,其中湿、热、毒、郁、虚诸因素均可导致血瘀。通过数据挖掘抽提了以丹参、赤芍、当归、白芍、虎杖、白花蛇舌草、柴胡、郁金、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核心处方及随证加减用药规律,该处方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优势。结论:湿、热、毒、瘀、郁、虚诸因素并存、胶着是慢乙肝的基本病机,血瘀是影响病程演变的关键因素,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慢乙肝治疗的各个阶段。基于临床文献数据挖掘抽提的核心处方,以丹参为核心,配伍涉及清热利湿、疏肝健脾、益气养血等诸类药,体现了《金匮要略》治“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的用药法则,对治疗慢乙肝有一定优势。

陈北昌[3]2017年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i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重大感染性疾病,是影响全球公众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是肝癌,威胁患者的生命。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发病率都很高,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却非常少,而且治疗效果均不是非常理想。抗HBV治疗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就现有的抗HBV药物进行综述,为从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及研究的人员提供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

杨广栋[4]2012年在《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居于我国法定传染病首位。近年来,现代医学在抗病毒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远期疗效仍然是困扰患者和临床医师的难题,而中医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节的治疗方法,在远期疗效和保肝、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特色和优势,显示出了较广阔的前景。本研究在课题组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作为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规律和疗效评价研究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临床科研基地建设的部分内容,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病例调查研究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专家辨证与现代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做了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病例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自2010年09月起至2012年3月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北京市地坛医院、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沈阳市传染病医院、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陕西省中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例调查,按照统一要求填写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专家辨证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候分布特征。结果:①基于专家辨证的17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候分布情况如下:肝郁脾虚(886,49.6%)、湿热中阻(317,17.7%)、肝气郁结(248,13.9%)、肝肾阴虚(224,12.5%)、肝胆湿热(223,12.5%)、血瘀证(222,12.4%)、脾虚湿困(132,7.4%)、脾肾阳虚(95,5.3%)、肝阴虚(51,2.9%)、气虚证(46,2.6%)、肝血虚(28,1.6%)、肝火上炎(27,1.5%)、寒湿内阻(23,1.3%)、气血两虚(12,0.7%)、气阴两虚(10,0.6%)。②6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达频数超过40%以上的症状、体征有:体倦乏力73.3%,不耐疲劳69.5%,脉弦69.2%,神疲懒言‘59.1%,烦躁56.9%,小便黄赤56.9%,腰膝酸软48.3%,口苦48.1%,健忘42.6%。③基于因子分析的636例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研究共得到22个因子,最终经专家组内讨论认为,合并为8个因子较为符合临床,分别是脾虚、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郁、肝郁化火、肝气犯胃、肾虚。④基于聚类分析的636例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研究,经专家组内部讨论,最终得到6类证候,分别是肝胃不和、湿热中阻兼血瘀、肝郁血虚并寒热错杂、肝郁脾虚、脾虚湿困兼肝郁、肝郁化火兼肾虚血瘀。结论:①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血瘀证、脾虚湿困、脾肾阳虚,上述八个证候出现频率高,均超过5%,可以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核心证候,反映出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候分布情况。②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血瘀、肝郁、脾虚、湿热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的主要方面,湿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启动因素,血瘀、肝郁、脾虚是疾病发展的主要转归。③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组成更复杂,寒热错杂,每证多有兼加,更符合临床实际,血瘀可兼见于湿热中阻、肝郁化火、脾虚湿困等证,而没有单独的成为一个辨证分型。

佚名[5]2011年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

佚名[6]2011年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指出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马红梅[7]2013年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佚名[8]2005年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

任红[9]2005年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策略——2004年全国乙型肝炎治疗策略专家峰会纪要》文中研究指明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和中华肝脏病杂志共同举办的全国"乙型肝炎治疗策略专家峰会"2004年11月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叁地隆重举行。来自全国肝脏疾病治疗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就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面临的挑战和治疗策略、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和进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有12位专家作了学术讲演。

徐倩, 熊振芳, 马利, 周琼, 吴辉坤[10]2018年在《中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限为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由2名评价员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5.3软件对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恩替卡韦单用治疗比较,中药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RR=1.26,95%CI(1.16,1.37),P<0.001(7篇文献)]、改善临床症状[RR=1.99,95%CI(1.80,2.21),P<0.001(5篇文献)]、降低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MD=-2.81,95%CI(-3.63,-2.00),Z=6.75,P<0.001(4篇文献)],提高治疗12周后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RR=1.60,95%CI(1.29,1.97),P<0.001(3篇文献)],但两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后的血清HBV-DNA阴转率及HBeAg变化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用疗法,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确切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慢乙肝发生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D]. 贾云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慢性乙型肝炎活血化瘀方药研究[D]. 杨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3].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J]. 陈北昌.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

[4]. 慢性乙型肝炎证候分布特征研究[D]. 杨广栋.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5].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J]. 佚名.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1

[6].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佚名.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1

[7].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佚名. 传染病信息. 2005

[9].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策略——2004年全国乙型肝炎治疗策略专家峰会纪要[J].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0]. 中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J]. 徐倩, 熊振芳, 马利, 周琼, 吴辉坤.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标签:;  ;  ;  ;  ;  ;  ;  ;  ;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