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Ⅰ)研究概论_音乐论文

西方音乐史(Ⅰ)研究概论_音乐论文

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导论(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论论文,史研究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之一杨燕迪曾在《西方音乐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代表著述》一文中允诺,要对该文所未能包括的断代史研究文献另行理论①。本文便是那次诺言的实现。由于这两篇文章都具有“评注书目文献”〔annotated bibliography〕的性质,又因为两者在内容上形成互补,故而构成“姊妹篇”关系。

既是“姊妹”,则在相似处又见差异。这两篇文章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论域的范围及划分原则上。前文涉及了西方音乐研究的所有主要领域,而本文则专注于断代史研究;前文在论域的划分上遵循着“共时——逻辑”的原则,本文的梳理根据则是历时的次序。然而,读者会发现,尽管有这些差别,两者的论述内容其实是相互通融的。例如,前文中的第3类研究类型“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其内容也可以从断代史的角度予以归纳;反之,不同时期的断代史研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具体作品的考察与解剖,因而也可统属于“分析与批评”这一研究类型。但是,相互通融并不意味着相互重复。所以,才是“姊妹”。

断代史研究在西方国家的音乐史研究中已是一种基本的规范。这不仅表现在图书目录的编排、音乐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研究学者的个人领域选择中。由于学术已高度发达,成熟的学者几乎无一例外必定是某一两个断代中的专家。面面俱到,但蜻蜓点水式的“通才”学者已经成为历史。这种情况与我国相比自然非常不同。

断代史研究“范式”的形成起源于人们力图更有效地把握过去音乐现象的愿望。音乐历史本身是一条混杂着主流、支流以及逆流的长河,环环相扣,从不间断。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对象,历史学家必须采用某种概念性的框架去组织和规范历史所提供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断代的划分正是音乐史家将概念性框架试用到音乐历史现象中的一种努力。虽然断代的划分是人为的,但断代的概念性框架却能够形成一个构筑秩序的磁性中心,从而避免了音乐史变为一盘互不相干的散沙。每一断代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片断,其中音乐风格具有某些清晰可辨的同质性,而同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精神气质也与此间的音乐存在着呼应。从历时的次序看,各个断代之间又构成一种相互依存、承前启后的锁链关系,从中可看到音乐发展多维的逻辑轨迹。因此,断代概念实际上已成为进入西方音乐史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指南之一。

经过近百年的思索与讨论,西方国家音乐史研究与教学中对音乐史断代的时间划分与名称确定已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即:古代时期(——约公元450年);中世纪时期(——约1450年);文艺复兴时期(——约1600年);巴罗克时期(——约1750年);古典时期(——约1820年);浪漫时期(——约1910年);现代时期,或称20世纪(——至今)。在这其中,由于古代时期留存下来的实际谱面文本太少,因而不足以构成一个具有丰实资料基础的研究领域。为此,西方音乐史研究主要是对中世纪、文艺复兴、巴罗克、古典、浪漫和现代这六个断代的研究。

当然,达成共识并不意味着排斥争论。例如,关于各个断代的起止时间线便存在着诸多分歧。又例如,虽然某些断代的名称是从其他姊妹人文学科(尤其是艺术史与文学史)转借而来,但其时间跨度却与原来姊妹学科中的时间跨度并不吻合(如中世纪、文艺复兴)。无论怎样,研究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断代的时间划分与名称标属本身绝不是目的。之所以这样做,是要铺设一块跳板。通过它,我们可以达到对音乐史更丰满、更深刻的理解。

由于断代史将音乐历史长河划分为相对短小的时段,因而便使研究者有可能注意到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久而久之,每个断代便都形成了一些自己独有的中心问题。而所谓研究,其实就是指出问题与回答问题。下面我们将围绕每一断代的主要研究问题,对重要的研究著述文献(西方)做一鸟瞰式的评述,期望能对我国研究界形成“以问题作导向”的研究规范有所裨益。不足之处,恭请读者指正。

一、古代时期

音乐的起源问题可能是所有音乐史研究者都会碰到的重大课题。19世纪曾对这一问题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研究与思考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愈来愈意识到,音乐的最终起源可能是无法追溯的,因为在远古时代,音乐与巫术、祭祀等民俗文化活动是高度融合的。因此,关于音乐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被转移到了音乐学的另一部门——民族音乐学。

本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德国音乐学家之一库尔特·萨克斯在《音乐的源泉》②一书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有关音乐起源的各种问题进行了透视性的阐发。他的另一部开创性专著《音乐在古代世界中的崛起》③则力图证明,西方音乐渊源于亚洲、中东及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明。同时,身为音乐史大家和现代民族音乐学的“教父”之一,萨克斯的广阔视野和智识光彩成为后代学人的楷模。尽管他著述中的某些事实错误和主观解释已被后来的学术发展所更正或超越,但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举足轻重的标准著作。

古犹太、希腊、罗马、拜占庭及早期基督教会时期遗留下了相当数量有关音乐的文字文献和图像资料,这使得音乐学术研究具有了更稳固的基础。学者们关心的中心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去理解当时的音乐状况、音乐的理论基础、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及音乐的论理—美学意义。另一方面,尽管某些音乐谱面文本留存至今,但其记谱方式及准确度均让后人迷惑。为此,关于这些古谱的解释及翻译,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在古希腊音乐遗存至今的资料中,占绝对多数的是有关音乐的哲学—伦理学说和音乐的技术性理论解释。前者包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的音乐论说,后者包括如阿利皮欧斯〔Alypios〕和阿里斯托克森〔Aristoxenus〕等人关于记谱法、声学原理和音阶组织等方面的著作。而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这两方面的内容又是溶为一体的。与文字资料的丰富相对比,谱面资料的匮乏与不准确一直使学者们感到头痛。直到目前,古希腊音乐“哑巴音乐史”的局面似乎还无重大改观。

美国著名音乐学者斯特伦克选编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音乐史料选读》④,其中编入了从古希腊至19世纪音乐史中最具重要意义的代表性理论文献史料,是公认的音乐史教学必备书目。古希腊一些著名哲学家、理论家关于音乐的言论可从中查寻。一本较新且更全面的文献辑读是巴尔克所编的《希腊音乐著述》⑤。

有关希腊音乐思想及音乐哲学最全面和最透彻的评述是美国音乐美学家李鲁曼的《古希腊的音乐思想》⑥。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因其论述对象是一个极其庞杂和困难重重的领域而倍受瞩目。安德森的《希腊音乐中的精神特质和教育》⑦一书,讨论了古希腊人对音乐的道德教育功用所持的观点与态度。

拜占庭音乐对早期基督教圣咏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在1918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奥地利音乐学家、作曲家威勒兹在这一年成功地破译了拜占庭的乐谱。他的两本专著《拜占庭音乐与赞美歌的历史》及《西方圣歌中的东方因素》⑧是权威的标准读本。另一位研究拜占庭音乐的专家是上面刚提到过的斯特伦克,他的研究成果被收在《拜占庭世界中的音乐:论文集》⑨中。

二、中世纪时期

在这个断代中,美国学者里斯的《中世纪的音乐》⑩是世所公认的开创性奠基之作。尽管此书在许多细节及参考文献上早已过时,但在著述的全面、论证的周到、总结前人研究的公正及提出新问题的敏锐等方面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较新近的一本综合性著作是霍宾的《中世纪音乐》(11)。此书是美国诺顿〔Norton〕出版公司推出的音乐断代史丛书中的第一本(12),反映了当代中世纪音乐研究的现状与观念。另外较有价值的中世纪断代史有于得金的《中世纪欧洲的音乐》(13)。休斯的《中世纪音乐:第六艺》(14)是一本全面的研究参考文献目录。

中世纪单音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仪式音乐旋律,后被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关于圣咏的现代研究是要追溯这些旋律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流传中的变化及传播情况,确定这些旋律在仪式中的功能,并归纳这些旋律的音乐风格演变轨迹。在这其中所触及的具体问题有:记谱问题、在口头传统及在手抄文本中旋律的保留、传播和变化情况、旋律调式及结构类型、节奏问题、词乐关系,等等。关于节奏是有固定度量单位还是相对自由的,直到目前还悬而未决。

这方面的权威综合性英语著作是阿培尔的《格里高利圣咏》(15),德语著作是瓦格纳的《格里高利素歌导高论》(16)。穆莱的《格里高利圣咏手抄本》(17)全面介绍、归纳了现存手抄本的状况。有关节奏问题的总结性著作是瑞伯恩的《格里高利圣咏:有关其节奏争议的历史》(18)。在有关格里高利圣咏后期发展的专著中特别应提到的是克劳克的《早期中世纪继叙调》(19),该书对继叙调这一复杂的圣咏种类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并提出富于创见的理论解释,对后人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除了上述专题著作之外,圣咏研究中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重要文章。如美国著名学者特莱特勒由于具有较高的哲学视角和清醒的方法论意识,常常能在研究中提出发人深思的新问题。他的《荷马与格里高利:史诗与素歌的传播》一文借用文学研究的新方法重新审视了素歌的口头流变传统,而《西方的音乐写作的早期历史》又对记谱法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20)。另外,关于格里高利圣咏的起源问题的争论,可参见阿培尔、卡特尔和哈克三位学者的三篇重要论文。(21)

基督教的礼拜仪式包容着基督教的音乐,因而仪式的演进与发展直接影响着音乐。为此,研究仪式与音乐在发展中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对弥撒仪式及音乐的研究。弥撒作为一种最重要、也最具规范的礼拜仪式,从中世纪开始就逐渐成为西方音乐中最有影响和最基本的音乐体裁形式之一。关于弥撒,目前最有价值的研究文献是荣曼的《罗马礼拜弥撒:它的起源及发展》(22),虽然此书是研究礼仪本身的,但对于弥撒音乐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必备书目。瓦格纳的《弥撒史》(23)是唯一一本弥撒音乐的专史综合著作,但稍嫌陈旧。

复音音乐的兴起不仅是中世纪音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西方音乐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分水岭。在这其中,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欧洲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早期复音音乐中的几个主要体裁,即organum之后的Coductus、Clausulae及motet〔经文歌〕就是在巴黎圣母院完成其演进及发展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散见于各个刊物,但即将出版的莱特的《巴黎圣母院的音乐与礼拜:500-1500》(24)将是一部总结性的专题著作。有关复音音乐的记谱法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专门化的研究领域。阿培尔的《复音音乐的记谱法》(25)一书已多次重版,至今仍是标准参考书。帕里席的《中世纪音乐的记谱法》(26)更为简明实用。有关早期复音音乐的节奏、节拍问题最全面的综合性著作是威特的《二十世纪复调中的节奏》(27),但此书中的许多观点及结论已受到后人的挑战。

中世纪时期的世俗音乐还只是教会音乐的依附,处于支流地位。法国游吟诗人的词、曲均有许多保存至今,但关于如何解释、演绎这些曲调中的节奏还无定论。范·德·维尔夫的《游吟诗人的歌曲》(28)是目前不多见的一本长篇研究著作。有关意大利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研究最有价值的文献是德国著名学者费舍尔的《意大利十四世纪及早期十五世纪音乐的研究》(29)。

中世纪后期已出现了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作曲大师。值得注意的现代研究有:瑞内的《纪尧姆·德·马肖》(30),这是一本简明而有价值的评传性研究;本特的《邓斯泰布尔》(31)对这位15世纪初最重要的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做了简略的评述;最新近的杜费研究是法洛的《杜费》(32),作者全面考察了这位处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转折人物的生平、创作及音乐生活背景情况。

三、文艺复兴时期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西方音乐实际上已高度成熟。这不仅表现在优秀作家与作品的层出不穷、创作手段与技法的日趋规范与精致,而且也体现在赞助制度的成形、音乐印刷的发展等方面。然而,对于文艺复兴音乐研究的全面展开却是在20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艺复兴研究处于音乐史研究的中心。由于这一领域研究的进步,才又带动了它的两翼——中世纪及巴罗克音乐研究——的进展。因此,文艺复兴音乐研究在近几十年内所取得的成就是极其巨大的,许多著名学者也都以染指这一领域而感到骄傲。

在所有的文艺复兴音乐综合性著作中,里斯的《文艺复兴中的音乐》(33)仍是一部不可超越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对这一断代的学术研究施加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与他自己在前一部论述中世纪音乐的通论著作相比,里斯在此进一步显示了他消化和控制第一手及第二手材料的超人能力。他以细致、冷静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这一时期近两百年内音乐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荷沃德·布朗的同名著作(34)是另一本优秀的文艺复兴断代史专著。作者布朗是美国战后最杰出的音乐学家代表之一,尤以对文艺复兴音乐、图像学、早期音乐表演实践等方面的研究闻名。这本著作与里斯相比更加简明清晰,在体例安排上“以人带史”,着重于该时期重要作曲家及其创作的论述,因而在教学中使用也更为方便。德国音乐学家布卢默的《文艺复兴和巴罗克音乐》(35)是作者为德语最具权威的音乐百科辞书《音乐的历史与现状》(36)所撰写的两个断代长条的英译本合集,颇具参考价值。

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实践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老辈的德裔美国著名音乐学家洛文斯基。他于1946年出版的《尼德兰经文歌中的秘密半音艺术》(37)一直是研究中争论的热点之一;他的另一本专著《十六世纪音乐中的调性与无调性》(38)则对当时的创作思维提出了富于挑战性的观察思路。尽管洛文斯基的最终结论并非人人接受,但他的影响无疑是极其巨大的。近年来,关于文艺复兴音乐与数字、建筑模型间的象征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艾尔德斯的《晚期尼德兰乐派音乐中的象征研究》(39)是德语文献中的一部优秀专题著作。另外,“模仿弥撒”〔parody mass]是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利用前人已有的作品作为基础进行模拟创作的一种特殊体裁形式,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学者洛克伍德的两篇文章是有关这一问题的必读文献(40)。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地区与宫廷的音乐生活已高度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局面。为此,目前西方音乐学界对该时期的主要城市及著名宫廷的音乐文化生活正在分别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梳理,尤其关注赞助人与音乐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至今已出现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例如上文刚提到过的知名教授洛克伍德1987年出版的新著《文艺复兴时期费拉拉的音乐1400-1505:意大利文艺复兴中一个音乐中心的创建》(41)便受到了学界高度评价。斯特罗姆的《中世纪后期布鲁格斯的音乐》(42)提供了有关15世纪这一佛莱芒人社区音乐生活的生动画面。又如阿特拉斯的《那布勒斯阿拉贡宫廷中的音乐》(43)和芬隆的《十六世纪曼图阿的音乐赞助》(44)均是对一特定地方的音乐生活状况的精细微观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发展很快,几乎可与宗教音乐分庭抗礼,并在这一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同风格的体裁类型。意大利牧歌是这其中的佼佼者,研究成果也最为引人注目。德国大师学者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的堂弟)穷一生之研究心得写成的三卷本巨著《意大利牧歌》(45)是关于该专题最全面的标准著作。罗歇的《牧歌》(46)一书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概述。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专著是美国新一代音乐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纽克姆所著的《费拉拉的牧歌,1579-1597》(47)。有关意大利牧歌对英国的影响以及英国作曲家在这一体裁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最好的研究著作是克尔曼的《伊莉莎白时期的牧歌》(48)。

法语“尚松”〔chanson〕可算是意大利牧歌之外的又一文艺复兴世俗音乐的重要品种,但至今尚未出现全面的综合性论著。关于这一体裁,70年代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出自文艺复兴音乐研究大家荷沃德·布朗(49),而近年来伯恩斯坦在布朗研究的基础上又着重于对“巴黎尚松”这一16世纪特殊品种的深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50)。

文艺复兴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美国音乐学家帕里斯卡以专治音乐理论史闻名,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音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51)一书涉及了当时意大利知识文化界的众多学术、思潮流派,是一本倍受瞩目的思想观念史论著。在文艺复兴器乐研究方面,荷沃德·布朗的《1600年以前印出的器乐音乐》(52)是一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阿培尔的《1700年以前的键盘音乐史》(53)至今仍是这一领域最全面的权威著作。最近以来,“矫饰主义”〔mannerism〕一词被用来形容文艺复兴至巴罗克过渡时的风格倾向,并引起很多争论。玛莉亚·曼尼阿特斯的《意大利音乐与文化中的矫饰主义,1530-1630》(54)一书全方位地论证了矫饰主义的存在及使用这一术语的恰当性。

一些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得到了细致和精深的研究。奥斯特霍夫的两卷本《若斯坎·德普雷》(55)是关于这位尼德兰乐派大师最详尽的生平与作品研究;洛文斯基所编的《若斯坎·德普雷》(56)中收集了有关这位作曲家各方面研究的一些专题论文。瓦特金的《杰苏阿尔多:其人其乐》(57)是关于这位意大利牧歌作曲家怪杰的标准传记。帕勒斯特里那音乐最出名的研究著作是丹麦音乐学大师耶普森的《帕勒斯特里那的风格与不协和关系》(58),此书对作品的统计学性质的细致分析至今仍被认为是风格分析的典范。罗歇的《拉索》(59)及波提歇的《拉索与他的时代》(60)分别是有关这位文艺复兴后期大师的英语和德语研究传记。英国大作曲家伯德的研究进展主要可参考最近出版的一套研究系列:1.克尔曼的《威廉·伯德的弥撒与经文歌》;2.布莱特的《威廉·伯德的歌曲、礼拜乐和赞美歌》;3.内伯的《威廉·伯德的康索特与键盘音乐》(61)。关于威尼斯乐派中代表人物加布里埃利最好的学术性评传是英国著名音乐学家阿诺德的《乔凡尼·加布里埃利与威尼斯文艺复兴盛期的音乐》(62)。

四、巴罗克时期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体裁品种比前一时期更加丰富,因而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方面也更加开阔。歌剧的出现及发展、器乐地位的极大提高等等都给音乐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某一作曲家的专题研究也比以前显得更为突出。这是因为从这时起的重要作曲家的创作已基本进入我们今人音乐生活的“保留曲(剧)目”之中,从而成为今人审美经验的组成部分;而且,众多优秀作品的谱面文本大都保存了下来,有的甚至还有手稿遗存,这都为现代学术的 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

德裔美国著名音乐学家布考夫策的《巴罗克时代的音乐》(63)是这一断代研究的权威典范专著。自1947年出版以来,这本著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理解,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研究。尽管此书已有陈旧之嫌,但目前仍是最全面、最系统的巴罗克断代史。帕里斯卡作为音乐理论观念史研究大家,他的《巴罗克音乐》(64)一书更加注重思想对于音乐创作的影响。由于是一本简明的断代史,此书对于风格与体裁的介绍更多是有选择的评述,而不是全面的考察。

最有权威的歌剧史著作是美国音乐史家格劳特的《歌剧简史》(65)。此书先后三版修订,目前公认是对歌剧这一复杂体裁最可靠的历史考察。克尔曼的《作为戏剧的歌剧》(66)写作体例与格劳特完全不同,偏重对具体剧目的审视与剖析,文笔犀利,思路活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批评佳作,影响很大。这两本书一般被列为歌剧研究最基本的必读书目。

英国巴罗克音乐专家唐宁顿所著《歌剧的兴起》(67)集中考察了歌剧自肇始至17世纪末的歌剧发展概貌。此书详尽地勾勒了促成歌剧诞生的各种思想、音乐及戏剧因素,尤其着重论述了早期歌剧的戏剧内容和法国歌剧的独特贡献。在早期歌剧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富于特色的歌剧中心和歌剧类型。穆拉塔的《教皇宫廷的歌剧,1631——1668》(68)一书讨论了早期罗马歌剧的形成及实践。关于威尼斯歌剧,最近出版的罗沙德的《十七世纪威尼斯的歌剧:一种体裁的创建》(69)得到普遍好评,早期歌剧的研究由于此书的出现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他形成了传统的民族歌剧也有很多研究文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关于英国歌剧,英国本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学问大家邓特著有《英国歌剧的基础》(70),虽出版较早,但至今仍是标准书目;关于法国巴罗克歌剧及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安东尼的《从博热约到拉莫的法国巴罗克音乐》(71),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通论著作。

巴罗克声乐体裁中另一重要的品种是清唱剧。斯密瑟的三卷本巨著《清唱剧史》(72)是这一体裁最全面、最新近的研究专著。作者追溯了自16世纪至本世纪清唱剧的整个历史发展历程,重点集中于巴罗克时期。他不仅对清唱剧的音乐与风格进行了分析,而且也仔细考察了清唱剧的社会功能、所用歌词、演出场所及观众等其他的方面,因此这一研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承认。

路德教会音乐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大发展。以此为契机,德语国家的音乐家开始步入音乐舞台的中心。德国音乐学泰斗人物布卢默与他人合著的《新教教会音乐》(73)是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此书底本原是德文,在英译时做了扩充与修订,对新教音乐中的特殊品种如众赞歌、康塔塔和受难乐等等,均有详尽论述。有关受难乐历史的另一部代表著作是斯摩尔曼的《受难乐的背景:J·S·巴赫与他的先辈》(74)。

器乐音乐的独立与发展可被称之为是巴罗克音乐除歌剧之外的又一特色。这时期器乐组合形式的多样、新型体裁的出现都为学术研究提出了大量的课题。在优秀的成果中,首先必须提到的是威廉·纽曼的《巴罗克时代的奏鸣曲》(75)。这是作者在“奏鸣曲观念的历史”这一总标题下所进行的系列研究的第一本著作,书中涉及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澄清了许多术语、年代上的模糊问题,并且仔细考察了奏鸣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时期的风格演进过程,堪称学术研究中的楷模之作。另一部开创性的杰出著作是博伊顿的《小提琴演奏史:从起源至1761年》(76)。这本书不仅考察了有关早期弦乐的演奏实践,而且实际上也追溯了小提琴音乐创作在整个巴罗克时期的演变历程。有关管风琴和古钢琴音乐的创作,最好的综合性著作是在上一节已提到过的阿培尔的《1700年以前的键盘音乐史》(参见注(53))。在巴罗克后期的器乐中,协奏曲一枝独秀,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器乐形式。哈钦斯的《巴罗克协奏曲》(77)一书是关于这一体裁最为详细的英语著作。在器乐创作的地区史研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东德作曲家、音乐学家梅耶尔所著的《从中世纪到珀赛尔的英国室内乐》(78),此书是作者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论观点研究音乐史的典范著作,尤其注重音乐体裁发展与社会实践要求之间的关系考察。关于赋格这一巴罗克时期最具理性色彩的音乐思维体制,可参见霍斯莱的综述著作《赋格:历史与实践》(79)。另外,巴罗克音乐的表演实践研究近几十年已取得重大进展,关于这方面的主要成果,笔者在本文的“姊妹篇”中已有论及(80),此处不再赘述。

在关于这一时期的个别作曲家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巴赫研究。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巴赫全集编订工作的推动下,学者们采用了极其严谨、科学的方法对有关巴赫的原始资料、档案、手稿等等进行全面的清理和研究,其结果,巴赫作品的年代次序被彻底重新订正了,由此带来了对巴赫崭新的理解。巴赫研究的文献汗牛充栋,我们在此仅提及一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书目。盖林格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81)吸收了新近的研究成果,是较好的一本简明评传。《巴赫读本》(82)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文集,由美国老一辈的巴赫专家门德尔与大卫合编,其中收有同时代人和后人有关巴赫生平、音乐的文字评述。美国学者马歇尔是70年代以来巴赫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J·S·巴赫的作曲过程》是对巴赫声乐作品手稿谱本的精深研究,是近他又出版了文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资料、风格、意义》(83),涉及手稿研究、风格演进及演奏阐释等多方面的问题。目前在美国任教的德国巴赫专家沃尔夫的《巴赫:生平与音乐研究文集》(84)收集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多篇重要文章,很有参考价值。

韩德尔研究是巴罗克音乐学术的另一重镇。朗格的《乔治·弗里德里克·韩德尔》(85)虽遭一些异议,但仍是标准的传记。多伊奇的《韩德尔:文献传记》(86)完全建筑在原始资料之上,是研究性的而非通俗的读物。阿布拉罕所编的《韩德尔:专题文丛》(87)收有关于韩德尔生平和创作各个方面的介绍性文章。英国著名音乐学大家温斯顿·丁对韩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做了系统的研究,其成果是两本巨著《韩德尔的戏剧性清唱剧与假面剧》和《韩德尔和正歌剧》(88)。另外较专门化的研究书籍有哈里斯的《韩德尔与田园传统》(89),拉尔森的《韩德尔的‘弥赛亚’:起源、创作、资料》(90)。

巴罗克时期的其他重要作曲家几乎都有标准传记或权威专著研究出现。关于蒙特威尔弟,最新近的权威评传是英国音乐学大家阿诺德的《蒙特威尔弟》(91)。阿诺德还编有一本《新蒙特威尔弟指南》(92),收集了各方面专家讨论该作曲家生平与创作的多篇文章。美国音乐学的后起之秀汤姆林森的《蒙特威尔弟与文艺复兴的终结》(93)一书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研究之一。汶哈姆所编的《蒙特威尔弟的‘奥菲欧’》(94)是一本非常有学术价值的歌剧手册,其中涉及该剧的创作过程、音乐分析、演出接受史等多方面的内容。英塞的《海因里希·序兹》(95)是该作曲家的权威传记。哈蒙德的《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迪》(96)是关于这位意大利管风琴大师的标准传记研究,关于A·斯卡拉蒂,歌剧权威格劳特晚年所著《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歌剧导论》(97)是较新的研究成果。英国作曲家珀赛尔的研究中一般推荐齐默尔曼的《亨利·珀塞尔:他的生活与时代》(98)一书。悉德尔的《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99)全面论述了这位巴赫先驱在吕倍克城的管风琴演奏和创作活动,受到一致好评。梅勒斯的《弗朗索瓦·库普兰与法国古典传统》(100)是关于这位法国著名作曲家最好的著作。在论述柯莱利的书籍中,一般推荐平切乐的《柯莱利:其人其乐》(101)。在英语世界中,最好的拉莫评传是歌德莱斯通的《让—菲利普·拉莫:生平与作品》(102)。公认最好的德文本维瓦尔弟传记由科尔内德所著,已有英译本出版(103)。

(未完待续)

注释:

①参见《艺苑》(音乐版)1992年第2期,第3页。

②Curt Sachs,The Wellsprings of Music:An Introduction to Ethnomusicologye Ed.by.Kunst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62).

③Curt Sachs,The Rise of Music in the Ancient World (New York.1943).

④Oliver Strunk,Source Readings in Music History (New York.1950).

⑤Andrew Barker,ed; Greek Musical Writings (Cambridge,1984).

⑥Edward Lippman,Musical Thought in Ancient Greece (New York.1964).

⑦Warren D.Anderson,Ethos and Education in Greek Music (Cambridge,MA,1966).

⑧Egon Wellesz,A History of Byzantine Music and Hymnography,2nd ed.(Oxford,1961).——,Eastern Elements in Western Chant,2nd ed.(Oxford,1967).

⑨Oliver Strunk,Essays on Music in the Byzantine World (New York.1977).

⑩Gustave Reese,Music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1940).

(11)Richard Hoppin,Medieval Music (New York,1978).

(12)这套取名为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Music History的丛书目前已出四种,文艺复兴与巴罗克两个断代即出。这是目前最具权威性、最有学术价值的一套断代史专著,在美国已广泛被采用为研究生教学的首选参考书目。

(13)Jeremy Yudkin,Music in Medieval Europe (Englewood Cliffs,1989).

(14)Andrew Hughes,Medieval Music:The Sixth liberal Art,2nd ed.(Toronto,1980).

(15)Willi Apel.Gregorian Chant (Bloomington,1958).

(16)Peter Wagner.Einfurung in die gregorianischen Melodien 3 vols.(Leipzig,1911-21).

(17)Gregory Murray.Gregorian Chant According to the Manuscripts (London,1963).

(18)John Rayburn.Gregorian Chant:A History of the ControversyConcerning Its Rhythm (New York,1964).

(19)Richard Crocker,The Early Medieval Sequence (Berkeley,1977).

(20)Leo Treitler:"Homer and Gregory:The Transmission of Epic Poetry and Plainchant",The Musical Quarterly 55 (1974):333-72.-- --:"Early History of Music Writing in the West," Journal of American Musicology Society 35 (1982):237-79.

(21)Willi Apel,"The Central Problem of Gregorian Chant",Journal of American Musicology Society 9 (1956):118-27;Paul Cutter."TheQuestion of‘Old Roman Chant’:A Reappraisal," Acta Musicologica 39 (1967):2-20;Helmut Hucke."Toward a New Historical View of Gregorian Chant".Journal of American Musicology Society 33 (1980):437-67.

(22)Joseph A.Jungsmann.The Mass of the Roman Rite trans.by F.A.Brunner,2 vols,(Westminster,Maryland,1986).

(23)Peter Wagner,Geschichte der Messe (Leipzig,1913).

(24)Craig Wright,Music and Ceremony at Notre Dame of Paris:500-1500 (Cambridge,forthcoming).

(25)Willi Apel,The Notation of Potyphonic Music 5th ed.(Cambridge.MA,1961).

(26)Carl Parrish,The Notation of Medieval Music (New York,1978).

(27)William G.Waite,The Rhythm of Twelfth-Century Polyphony (New Haven,1954).

(28)Van der Werf,The Chansons of the Troubadours (Utrecht,1972).

(29)Kurt von Fischer,Studien zur italienischen Musik des Trecento und fruhen Quattocento (Bern,1956).

(30)Gilbert Reaney,Guillaume de Machaut (London,1971).

(31)Margaret Bent,Dunstable (London,1980).

(32)David Fallows ,Dufay (London,1982).

(33)Gustave Reese,Music in the Renaissance (New York,1959).

(34)Howard M.Brown,Music in the Renaissance (Englewood Cliffs,1976).

(35)Friedrich Blume,Renaissance and Baroque Music (New York,1967).

(36)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Kassel,1949-79).

(37)Edward E.Lowinsky,Secret Chromatic Art in the NetherlandsMotets (New York,1946).

(38)Lowinsky,Tonality and Atonality in Sixteenth-Century Music(Berkeley,1961).

(39)Willem Elders,Studien zur Symbolik in der Musik der alten Niederlander (Bilthoven,1968).

(40)Lewis Lockwood,"A View of the Early Sixteenth-Century Parody Mass",Queens College:Twenty fifth Anniversary Festschrift,1937-1962,ed.by Albert Mell (New,York,1964).-- --,"On'Parody' as Term and Concept in 16th-Century Music",Aspects of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usic:A Birthday Offering to Gustave Reese,ed.by Jan LaRus (New York,1966)

(41)L.Lockwood,Music in Renaissance Ferrara,1400-1505:The Creation of a Musical Center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Cambridge,MA,1987).

(42)Reinhard Strohm,Music in Late Medieval Bruges (Oxford,1985).

(43)Allan Atlas,Music at the Aragonese Court of Naples (Cambridge,1985).

(44)Iain Fenlon,Music Patronage in Sixteenth-Century Mantua 2 vols,(Cambridge,1980 and 1984).

(45)Alfred Einstein,The Italian Madrigal (Princeton,1949).

(46)Jerome Roche,The Madrigal (New York,1972).

(47)Anthony Newcomb,The Madrigal at Ferrara,1579-1597 (Princeton,1980).

(48)Joseph Kerman,The Elizabethan Madrigal (New York,1962).

(49)Howard M.Brown,Music in the French Secular Theater,1400-1550 (Cambridge,MA,1963).--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nson at the End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Report of the Ten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Musicological Society,Ljubljana 1967 ed.by D.Cvetko (Kassel,1970).

(50)Lawrence F.Beinstein,"The 'Parisian Chanson':Problems of Style and Terminology",Jurnal of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31 (1978):193-240.

(51)"Notes on the Origin of the Parisian Chanson",Journal of Musicology 1 (1982):275-326.

"Melodie Structur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a Musical Style",Studies in Musical Sources and Style:Essays in Honour of Jan LaRueed.by E.K.Wolf et al.(Medison,1990).

(52)Howard M.Brown,Instrumental Music Printed Before 1600:A Bibliography (Cambridge,MA,1965).

(53)Willi Apel,The History of Keyboard Music to 1700 trans.and ed.by Hans Tischler (Bloomington,1972).

(54)Maria Rika Maniates,Mannerism in Italian Music and Culture,1530-1630 (Chapel Hill,1979).

(55)Helmut Osthoff,Josquin Desprez (Tutzing,1962-65).

(56)Edward Lowinsky.ed.Josquin des Prez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Josquin Festival 1971 (New York,1976).

(57)Glenn Watkins.Gesualdo:The Man and His Music (Chapel Hill,1973).

(58)Knud Jeppesen,The Style of Palestrina and the Dissonance 2nd ed.(London,1946).

(59)Jerome Roche,Lassus (London,1982).

(60)Wolfgang Boetticher,Orlando di Lassus und seine Zait (Kassel,1958).

(61)1.Joseph Kerman.The Masses and Motet of William Byrd (Berkeley,1980).

2.Philip Brett.The Songs,Service and Anthems of William Byrd (in preparation).

3.Oliver O.Neighbor,The Consort and Keyboard Music of William Byrd (Berkeley,1978).

(62)Denis Arnold,Giovanni Gabrieli and the Music of the Venetian High Renaissance (London,1979).

(63)Manfred Bukofzer.Music in the Baroque Era (New York,1947).

(64)Claude Palisca.Baroque Music 2nd ed.(Englewood Cliff,1981).

(65)Donald J.Grout,A Short History of Opera 3rd ed.(New York,1988).

(66)Joseph Kerman,Opera as Drama 2nd ed.(London,1988)。此书的杨燕迪中译本已连载于《歌剧艺术》杂志(1990年第2期至1993年第6期)。

(67)Robert Donington.The Rise of Opera (London and Boston,1981).

(68)Margaret Murata.Opera for the Papal Court.1631-1668 (Ann Arbor,1981).

(69)Ellen Rosand,Opera in Seventeenth-Century Venice:The Creation of a Genr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1991).

(70)Edward J.Dent,Foundations of English Opera (Cambridge,1928).

(71)James R.Anthony,French Baroque Music from Beaujoyeulx to Rameau,rev.ed.(New York,1978).

(72)Howard E.Smither,A History of the Oratorio,3 vols,(Chapel Hill,1977-87).

(73)Friedrich Blume,Protestant Church Music (New York,1974).

(74)B.Smallman,The Background of Passion Music:J.S.Bach and His Predecessors (London,1970).

(75)William S.Newman,The Sonata in the Baroque Era 4th ed.(New York,1983).

(76)David D.Boyden,The History of Violin Playing from Its Origins to 1761 (London,1965).

(77)Arthur Hutchings,The Baroque Concerto,3rd ed.(London,1973).

(78)Ernst H.Meyer,Early English Chamber Music form the MiddleAges to Purcell 2nd ed.(London,1982).

(79)Imogene Horsley,Fugue:Hist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1966).

(80)参见《艺苑》(音乐版)1992年第3期,页30-31。

(81)Karl Geiringer,Johann Sebastian Bath (New York,1966).

(82)A.Mendel and Hans David,The Bach Reader (New York,1966).

(83)Robert Marshall,The Compositional Process of J.S.Bach (Princeton,1972).-- --,The Music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the Sources,the Style,the Significance (New York,1987).

(84)Christoph Wolff,Bach:Essays on His Life and Music (Cambridge,MA,1991).

(85)Paul Henry Lang,George Friedric Handel (New York,1966).

(86)Otto E.Deutsch,Handel.a Documentary Biography (New York and London,1955).

(87)Gerald Abraham,Handel:A Symposium (London,1954).

(88)Winton Dean,Handel's Dramatic Oratorios and Masques (London,1959).-- --,Handel and the Opera Seria (Berkeley,1969).

(89)Ellen Harris,Handel and the Pastoral Tradition (London,1980).

(90)Jens Peter Larsen,Handel's 'Messiah':Origins,Composition,Sources 2nd ed.(New York,1972).

(91)Denis Arnold,Monteverdi (London,1975).

(92)D.Arnold and N.Fortune ed,The New Monteverdi Companion (London,1985).

(93)Gary Tomlinson,Monterverdi and the End of the Renaissance (Berkeley and Los Anglese,1990),

(94)John Whenham,ed,Montervedi,‘Orfev’(Cambridge,1986).

(95)Hans Joachim Moser,Heinrich Schutz (St,Louis,1959).

(96)Frederick Hammond,Girolamo Frescobaldi (Cambridge,MA,1983).

(97)D.J.Grout,Alessandro Scarlatti:An Introduction to His Operas (Berkeley,1979).

(98)F.B.Zimmerman,Henry Purcell,His Life and Times (London,1967).

(99)Kerala J.Snyder,Dietrich Buxtehude:Organist in Lubeck (New York,1987).

(100)Wilfred Mellers,Francois Couperin and the French Classtcal Tradition (New York,1968).

(101)Marc Pincherle,Corelli:His Life,His Music trans,by H.E.Russell (New York,1968).

(102)Cuthbert Girdlestone,Jean-Philipe Rameau.His Life and Work (New York,1969).

(103)Walter Kolneder,Vivaldi,trans.by B.Hopkins (Berkeley,1971).

标签:;  ;  ;  ;  ;  ;  ;  ;  

西方音乐史(Ⅰ)研究概论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