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佳木斯中心医院 154002
摘要:目的 浅析肌钙蛋白I和CK-MB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近2年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50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46.9±12.4)岁,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在发病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肌钙蛋白I和CK-MB水平。结果 发病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分别为(86%、100%、100%、100%、100%)、(24%、84%、100%、92%、64%),发病4小时及48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8小时、12小时、24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I较CK-MB升高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关键词:肌钙蛋白I;CK-MB;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及心肌酶,但临床中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明显心电图异常,因此快速有效的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探讨肌钙蛋白I和CK-MB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近2年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46.9±12.4)岁,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1)年龄大于18周岁,本次就诊临床资料完整。(2)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内科学分会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每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4)患者急性心肌梗死起病4小时以内。
1.3 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患者入院初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经血清标记物、造影等排除者。(3)入院后因介入性诊疗操作引起的医源性死亡。(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药物有过敏者。(4)急性肺动脉栓塞频发早搏、II度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者。
1.4 研究方法 在研究对象发病4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抽取5mL静脉血,血样抗凝,放入离心机内,3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取上层血清,置-15℃冷冻冰箱保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使用金标免疫层析法检测肌钙蛋白I,当肌钙蛋白I大于0.16ug/L判断为阳性;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CK-MB,CK-MB大于25U/L判断为阳性。以上操作严格按试剂盒及说明书进行。
1.5 评价标准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病4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发病不同时间的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比较 发病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分别为(86%、100%、100%、100%、100%)、(24%、84%、100%、92%、64%),发病4小时及48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8小时、12小时、24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欧美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50万。急性心肌梗死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2]。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寻找特异性、敏感性高的心肌标志物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有积极作用。
我们本次研究发现发病4小时及48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急性心肌梗塞超早期,肌钙蛋白I较CK-MB升高更快[3]。肌钙蛋白I有3种亚型:快骨骼肌亚型、慢骨骼肌亚型和心肌亚型,它们在骨骼肌或心肌中的表达分别受不同的基因调控。心肌损伤后,肌钙蛋白I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到血液,升高的肌钙蛋白I可长时间在血中监测出。而肌钙蛋白I在正常人中含量非常低,几乎检测不到。当心肌细胞因缺血或破坏时,肌钙蛋白I迅速上升,进入血流。而且血肌钙蛋白I 的动态变化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高度一致[7]。我们本次研究使用免疫金技术进行肌钙蛋白I检测。其优点是需要测定的标本少,可以床旁快速监测,尤其是对病情变化迅速的急性心肌梗塞的检测,可避免CK-MB血液标本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地点限制,而且肌钙蛋白I对鉴别心肌炎与骨骼肌损伤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中发现发病8小时、12小时、24小时肌钙蛋白I和CK-M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急性心肌梗塞起病后8小时~24小时,CK-MB诊断价值较高。但是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时不适用于14岁以下的儿童,因为婴幼儿和儿童的CK-MB均高于成人[4]。此外引起CK-MB增高还有其他混杂因素,如外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人血清CK-MB亦升高。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钙蛋白I较CK-MB升高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参考文献
[1] 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1895-1898.
[2] 郭玮,潘柏申.心肌肌钙蛋白一心肌损伤的确定生化标志[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11,15(1):8-10.
[3] 漆良琴.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医学用途及检测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0,15(1):7-8.
[4] 李华宁,刘傲雪,彭钰茹.两种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结果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 . 吉林医学,2010,19(l1):3031-3032。
论文作者:杜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小时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蛋白论文; 心肌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阳性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