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冲击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省论文,粮食生产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57(2000)05-0005-05
目前,随着我国加入WTO谈判的进展,中国“入世”的日期已日益临近。我省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大省,而扩大粮食市场对外开放又是我国加入WTO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如何应对“入世”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已成为当前我省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入世”给我省粮食生产流通带来的冲击
1.粮食价格将受到冲击,再难维持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迷。而国内玉米、小麦、稻谷三大主粮品种在粮食保护政策的支持下,购销价格居高难下,虽经三次下调,仍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由于进口粮食增加,尤其是在按配额向我国进口的低关税粮食的冲击下,国内粮食市场供给压力加大,价格必然要向下滑动,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今后靠行政手段来制定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的作法越来越难以行通,市场将成为决定粮食价格的主要机制。
1999年中美主要粮食品种保护价格比较 美元/吨
小麦玉米大米 大豆
美国 98.174.4143.3 194.1
中国 151.8(海南)96.4(吉林)198.3(吉林)207.2(龙江)
2.粮食生产将受到冲击,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加入WTO后,由于优质低价的进口粮食增加,国内对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减少,粮食生产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冲击。一些效益低的粮食品种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将相对减少。我省种植的几大主要粮食品种,具体影响如下:
玉米:根据中美双边协议的规定,中国在入世的第一年要提供450万吨的进口关税配额,并在2004年增加到720万吨。且私营比例分别要达到总配额的25%和40%。近几年来,我国玉米年供给量已超过年消费量近1000万吨,库存大量积压,扩大进口势必加剧国内供过于求的矛盾,造成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同时,在当前国内种植结构调整中,扩种玉米又成为南方解决早籼积压的主要措施。我省玉米生产规模较小,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优势不大。入世后,在南方玉米需求减少和进口玉米增加的挤压下,一定时期内播种面积和产量将不得不有所调减。但我省可利用地域优势,就近开拓邻国的玉米市场。玉米仍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并在种植面积中保持首位。据资料显示:1999年,日本进口玉米1625万吨,占世界玉米进口总量的22.2%,韩国进口825万吨,占11.3%,分别居世界玉米进口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稻谷:目前我省的稻谷虽然大量积压,但“入世”对我省的稻谷生产影响并不大。按中美,中加等协议,在入世的第一年,中国要提供的大米进口配额为250万吨,并在2004年逐渐增加到530万吨,其中近一半配额将用于进口中等大米,这在客观上加大了我国稻谷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矛盾,使国内稻谷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现阶将稻谷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主要农产品中有最大的国际比较优势,入世以后,我省大米出口机会也相应增加,前景较为乐观。现在稻谷虽然大量积压,但国内外市场价格已降低到近年来最低点,必然还会回升,仍可适当发展。大豆:是当前我省种植结构调整中用来置换玉米的主要品种,受进口影响比较大。根据中美和中加双边协议规定,中国在入世第一年要提供170万吨豆油进口配额,并在2005年增至330万吨,关税水平要降低到9%,大豆进口关税要在入世后立即降到3%。由于大豆进口配额无法实施,未来大豆的进口量将保在较高的水平,这将给国内豆油和大豆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始终是大豆净出口国,1996年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1999年大豆进口量已达到432万吨。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大豆生产成本低,可开垦耕地多,增产潜力大。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在大豆生产方面缺少优势,市场主要在国内,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当前国内大豆价格较高,主要是由于去年国内大豆减产5.6%,以及前期进口大豆减少造成的。
小麦:是我省正在发展的种植品种,当前数量很少,受影响也不大。根据中美中加协议的规定,中国将在入世后第一年提供730万吨的进口关税配额,并在2005年前逐步增加到930万吨。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一直是小麦进口大国,年均进口量1000万吨以上;1996年以后,由于国内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进口量逐年减少,到1999年我国的小麦进口量已不足50万吨,这正是美、加、欧各国要求中国提供进口小麦配额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小麦生产比较收益低,竞争能力差,“入世”后小麦进口量将重新增长,这对小麦生产发展较为不利。但进口小麦加上运费和关税后,与国内小麦价格大体相等,而且在双方都逐步减少农产品价格贴后,国产小麦的价格和品质劣势有望减少。
据美方公布的中国粮食关税配额清单 单位:万吨
项 目
小 麦玉 米大 米
1999年总产量 11500 12234 14070
入世当年关税配额 730
450
260
2004年关税配额
930
720
530
配额中私营企业份额
10%
25-40%50%
3.现有的粮食生产结构将受到冲击,出现新的调整。我省各种粮食作物的比较收益将发生新的变化,在边际效益的作用下,比较效益好的、市场畅销的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就会增加,比较效益差的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就会减少,从而使种植结构更加优化,以适应国际大流通的要求。
4.粮食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将受到冲击,并相应减少。我省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虽然超过国内平均水平一倍,但也只有4.05亩;而美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700多亩,法国每个农业经营者平均耕地577亩;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规模效应或劳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在国外一些廉价进口农产品的打压下,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必然要下降,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尤其是去年,我省许多地区农民收入呈负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5.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将受到猛烈冲击,垄断收购更难维持。我国现行的“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和粮食垄断收购办法将更难维持,粮食流通过死,市场机制难以发育,继续下去,国家既包不下来,也补贴不起。实际上1999年出台优质优价和部分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等一系列政策,已经使垄断收购开始松动,并走向名存实亡。同时,我国“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也将发生变化,南方沿海的一些玉米消费大省(市),可利用近海和口岸优势,进口外国价格较低的玉米,对国内北方产区的依赖程度减弱;北方产区的玉米将就近出口到日本、韩国、等邻国,现有的“北粮南运”流通格局将被“北粮南运”和“南进北出”并存的国际粮食流通大循环所代替。
6.国有粮食企业受到冲击,改革压力加大。加入WTO后,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不仅很难与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里的国外大公司抗衡,打破垄断收购后,甚至连国内的一些其它粮食企业也竞争不过,而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加快改革步伐,真正走入市场已势在必行。
7.国家粮食保护政策受到冲击,面临新的课题。目前,我国的粮食保护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集中在价格保护和储存费用补贴上,而在生产环节上体现的较少。加入WTO后,根据乌拉圭回合的《农业协议》,产生贸易扭曲的“黄色”政策,包括价格支持、出口补贴等都要予以削减。对基期没有进行出口补贴的农产品禁止今后再实施。我国玉米在基期时价格较低,基本没有出口补贴;而现在出口的玉米每吨则需要补贴人民币368元。如取消补贴,玉米短期内难以继续出口,将转向以内销为主。但加入WTO后,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是立即停止,还是有一个缓冲期的谈判还没有结果,仍待讨论。
二、加入WTO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我省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带来冲击,同进也带来机遇
1.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后,必将进一步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出发,合理调整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2.有利我省农产品出口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入WTO后,可以使我国在世贸组织的135个成员国和地区取得无歧视的贸易待遇,减少多边和双边贸易中的磨擦和压力,农副产品将更多更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相应的市场利益。
3.有利于畜牧业发展和粮食深加工和转化。加入WTO后,受粮食价格降低的影响,国内畜牧业和粮食深加工的原料成本下降,出口竞争能力增强,销路将扩大。但是,根据中美等协议的要求,肉类产品进口关税也要降低,牛肉要从目前的45%降至2004年的12%,家禽肉从目前的20%降至2004年的10%。这就意味着我省畜牧业生产既面临着原料价格降低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关税降低导致国外肉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力增强的不利形势。但由于目前我国猪、牛、羊肉价格均比国际市场低50%以上,比较而言,还是有利因素大一些。
4.有利于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随着进口粮食的增加和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必将进一步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对粮源的垄断,推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粮食市场体制。
5.有利于我们开扩视野。增强现代经济意识,更好地引进外国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我省农业现代化步伐。
三、我省粮食生产流通“入世”对策
1.合理制定粮食保护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近年来,我省一些主要粮食品种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产量仍然有增无减,严重积压,顺价销售困难,主要是由于保护价格过高,范围偏大,使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难以发挥造成的。因此,今后我省在主要粮食品种保护价格制定上,应按着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使其只有在价格长时间下滑、跌近成本时才发挥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应让价值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依靠市场来形成价格。现阶段,在我国玉米消费总量中,作为口粮食用的部分已经很少,90%以上都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料,今后几年,玉米有可能完全退出保护价格收购范围,我省应做好应对准备。
2.加快调整步伐,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当前我省种植业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市场导向,突出效益原则,在继续保持粮食现有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加快种植业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一是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压缩普通玉米面积,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水浇豆,水浇麦和市场看好的小杂粮等其他作物面积,严格控制玉米越区种植,减少玉米水分含量。
二是调整粮食品质结构。按照资源秉赋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优良品种、专用品种、特色产品和各种绿色食品,以特用玉米开发为龙头,扩大优质粳稻、小麦、高油、高蛋白大豆和优特杂粮种植面积,淘汰劣质滞销品种。
三是调整粮食区域结构。按照区域发展,适地种植原则,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山区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人参、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以及水稻、大豆和特用粮食品种;中部地区要继续发挥黄金玉米带的优势,以特用玉米、优质水稻、大豆、小麦为主攻方向,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作物,发展农牧结合型农业。西部地区要把优化经济结构和优化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杂粮、水稻、水浇豆和水浇麦种植,大幅度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并按照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推广紫花芷苜蓿、羊草、鲁梅克斯等优质饲草种植。据测算,在本世纪的前10年,我国新增加的粮食消费基本都用作饲料粮,而用优质饲草作饲料的效益将比用粮食作物作饲料的效益高出50%。
新一轮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板块加减模式,必须注重质量调整,努力降低粮食成本,稳定和压缩总量,调优存量,实现种植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同时,要注意压缩同一熟区主推品种数量,逐步实现区域品种相对化和优质化。
3.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我们要抓住“入世”带来出口环境改善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人多地少,劳动力价格低廉,根据国际分工理论,应当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和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通过国际贸易,换回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粮食作物,实现优势互补,以获取更为丰厚的回报。目前,全球关于基因改良产品的争论有可能进一步升级,日本等国对美国生产的转基因大豆已明确限制,这就为我省大豆出口提供了希望。因此,我省应注意限制引进美国转基因大豆种子和试验基地,争取占领日本等国的市场。
4.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知识经济正在向我们走来,在本世纪里,技术创新是农业进步的基本动力,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使农业长盛不衰,活力无穷。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微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出现和应用,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革命性作用。现代农业的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每一个新品种的培育成功,都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结构,使过去一些比较效益保护价格和种植结构节余下来的财政补贴费用,拿出一部分转投到农业科技领域,重点用于培育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农作物品种,改进载培技术,搞好种植示范和技术推广,使技术进步成为我省农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5.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育粮食市场体系。要根据当前农业生产新形势和“入世”的需要,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适度放宽粮食收购政策,允许有一定资金和经济实力的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收购粮食。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搞活粮食流通,形成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又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使粮食企业走进市场,参与竞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国有粮食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快自身改革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法规,搞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与农民合作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粮食大市场。要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和运销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粮食流通方式和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搞活粮食流通。
6.着重发展畜牧业生产。畜牧业是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继之而起的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省粮食多,草地和秸杆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又是劳动密集的产业。因此,必须把畜牧业置于当前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猪、牛、羊、鸡、鹅、等畜禽生产,优化品种,提高饲养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搞好畜产品加工增值,使畜牧业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7.搞好粮食深加工转化。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增值的最大环节。例如玉米不仅是“饲料之王”,而且还是用途最广的工业原料,深加工产品达几千种,广泛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化工、医药等各个领域,有的产品附加值超过了玉米原值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其它粮食作物加工增值的潜力也很大。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粮食深加工转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资与合作,提高粮食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向多次精深加工发展,形成以加工业拉动农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格局,提高粮食产业综合效益。
8.推进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今后各地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中,要积极鼓励扶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和流通企业向生产领域延伸,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民家庭种植为基础,以专业化服务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通过“公司十农户”、“企业十农户”的形式,把粮食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拉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我省农业化市场化组织程度和综合实力。
“订单农业”是伴随粮食产业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粮食购销形式。即粮食加工企业或流通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的要求,与农民签定合同。农民在种地前就已知道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企业则可以通过订单形式,获得符合要求的、比较稳定的原料来源;供需双方直接联系起来,都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抓好产销衔接和协调工作,为加工企业和农民牵线搭桥,不断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9.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完善检疫制度等非关税措施。加入WTO后,虽然消除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都有转向了严格的检疫,即环保技术标准要求的新贸易壁垒——绿色壁垒。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畜产品和粮油食品中的危害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含量(即3R)的检疫条款和环保技术标准要求是相当高的。而推行农业标准化则是跨越这道壁垒的“绿卡”。面对“入世”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要从英国的“疯牛病”,韩国的“口蹄疫”等事件中吸取教训,尽快改变我省农业目前生产无规范,质量无标准,检疫不严格,处理不彻底的局面,从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价格取向等多方面引导农民走向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抓好化肥、农药的监控和无污染农药的研制与使用,做好病虫害治理和畜禽疫病检查防治工作,加快实现兽医卫生与国际标准接轨,为畜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进口农畜产品的检疫制度,确保进口产品的安全,这也是我们限制国外农产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重要措施。
10.合理设计农业保护政策。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同时又是弱质产业,现阶段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加入WTO后,我们虽然不能在价格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面给粮食生产以过度保护;但可根据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技术推广、灾害保险等方面给粮食生产以多层次的支持。例如,按照有关支持农业的条款(即“绿箱政策”),我国每年对农业有关的投入可达480亿元;而近几年我国对农业的年均投入只有270亿元。今后我们可从实际出发,把新增的200多亿元补贴主要用于生产领域,使保护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我省也应积极向国家争取这方面的投资。
[收稿日期]2000-06-27
标签:玉米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玉米补贴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畜牧业论文; 价格保护论文; 种植业论文; 小麦论文; 农民论文; 进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