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论文_张志宇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论文_张志宇

内蒙古永亨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高层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好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重大。为了确保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损害,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容、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做好防震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

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1.2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1.3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时须慎重或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此外,可以采用钢骨和钢管混凝土柱以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

2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分析方法

2.1 场地和地基的选择

选择有利的建筑场地,最好选择有利地段,为减轻高层建筑物的震害。当无法避开时,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在选址时,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应加强地基勘察,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不利地段,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尽量避开不利地质环境,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如活动断层、溶洞、局部突出的山包等。

2.2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的做到规则,尤其是抗侧力结构应该尽可能的简单化,从而保证可靠性和承载力分布的均匀性。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应该选择形状比较规则的图形,这样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能够确保建筑整体的承载力均匀分布。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不规则的结构平面,造成建筑结构质心和刚心出现交错,这样一旦出现地震,一些和刚心距离比较大,刚度不足的构件就会发生侧移,受到较大的地震力的影响,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住而发生损坏,最终导致建筑由于某个构件的损坏而发生倾斜和倒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防止抗侧力结构横向刚度突然出现变化,应该使垂直方向的抗侧力的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的递减。

2.3 建筑结构材料的选取

除了结构设计之外,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质量的高低以及选择的正确与否都会对抗震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在本质上就是对建筑中各个构件的延性进行整体的协调和把握,最后总使建筑整体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能够保持稳定。在钢筋的使用上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韧性较高的产品。垂直方向受力钢筋应该选择热轧钢筋,等级至少达到HRB400级和HRB335级,而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和HPB300级热轧钢筋。在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考虑抗震的性能,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还要兼顾建筑的成本和造价控制,尽可能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在,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位置。

2.4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除了一般的抗震设计之外,还需要进行隔振以及消能减震设计,从而达到最佳的抗战效果。首先在场地和地基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密实度较高的地基,从而在地震发生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的破坏,减少共振发生的可能性。根据建筑的实际需要设计建筑的隔震系数,选择相应的隔震支座,同时考虑风力对建筑所产生的载荷。在建筑构件的选择上应该使用延性较好的材料,从而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的破坏。

2.5 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体型是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结合设计经济条件综合考虑与确定,结构体系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应优先选用不承受重力荷载的构件如框架填充墙构件。应根据建筑类因素,抗震结构体系必须具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可避免因部分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抗震概念设计在选择建筑结构的方案和采取抗震措施时,首先要考虑地震动的性质及其对建筑影响,将橡胶垫层放置于上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应注意地震的不确定性及其一定的规律性,用以吸收震能量。

3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

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结语:

高层建筑抗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在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我们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对高层建筑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工作设计出抗震性能优良的工程,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郭继武. 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徐正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张巍. 免拆墙模复合剪力墙体系保温性能与抗震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

[4]王涛.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

作者简介:张志宇,男。身份证号码:1526301985****7737

论文作者:张志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  ;  ;  ;  ;  ;  ;  ;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论文_张志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