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哲学命题(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深邃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人的心目中,哲学家也许是专门思考的“思想者”,也许是口出狂言的“神经紊乱者”。无论怎样评说,这些圣哲已远离尘世,步入其“理想王国”。然而,他们深邃的思想和富有哲理的命题,却历经千古而不衰。虽说众多哲学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领略一下先哲们的思想与风姿,肯定是有价值的。他们在您的心中或许会产生阵阵涟漪,或许只像水过鸭背一样不留下任何记忆,这都无关紧要,权当您观看了一部电影,或欣赏了一场交响音乐会,或浏览了他人精彩的网页,或在“QQ”中与“E网情深”者进行了一场心的碰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要说:您正在摆脱权威的束缚,学会独立思考,以谋求精神上的自主自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我”。这难道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哲学也永远不会终止。愿您在这次思维的旅程中有所收益,至少是学会“爱智慧”,学会求索,学会思考。
我们究竟如何面对历史上的哲学家?在此,我不想饶舌,我倒欣赏与推崇哲学家罗素如下的一段话:“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此;惟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采取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的态度应该尽可能地类似于一个人放弃了他所一直坚持的意见之后的那种精神状态。蔑视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前一部分,而尊崇便妨害了这一过程的后一部分。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么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像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阔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罗素:《西方哲学史》]好了,还是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哲学家深邃的哲学命题吧!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西方哲学发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的第一人为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哲学是从泰勒斯开始的”,“每本哲学史教科书所提到的第一件事都是哲学始于泰勒斯”(罗素语)。泰勒斯是希腊的七哲之一,七哲中每个人都特别以一句格言而闻名。泰勒斯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这一命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命题。
本原或始基的希腊文是Arche,英语译作Beginning。Arche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开始、发端、起源;一是指政治上的权力、统治、国王等。显然,在泰勒斯那里是指第一层含义。亚里士多德对“本原”的解释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最初由它而产生,毁灭以后复归于它。“水是万物的本原”其意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产生于水,最后又复归于水。水是万物的元素,万物都由它所构成。
“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标志着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古希腊时代是人类认识刚刚从神话传说向哲学思维过渡的时代。具备从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现象之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一般东西的能力,是人类进行哲学思维的基础。泰勒斯的“水”是“思辨的水”。“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命题从字面上看是简单的,但人类认识的长河中,能够从多种多样的事物中抓住一个本原性的东西,从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抽象出一个“一”来,则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水平的第一次飞跃。泰勒斯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正是因为他是第一个用抽象、凝练的哲学语言提出了万事万物惟一本原问题,并给予解答的第一人。
“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是在感性经验基础之上作出的超经验的概括。泰勒斯提出这一哲学命题,与他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他为什么偏偏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问题,后人作过一些猜测与解释。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他看到了万物都要靠水来滋润;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水对希腊人特别宝贵;有人认为可能是与希腊人对海上贸易的依赖有关;还有人提出可能是与当时人们将海神和水神当作万物祖先的神话传说有关。凡此种种,我们今天无从考证,也许上述因素对泰勒斯的影响都存在。但有一点是不能否定的,这就是:泰勒斯的哲学命题是古代人们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泰勒斯第一次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看成一个统一体,一个由某种物质构成的统一体,并且致力于寻求世间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寻求千变万化的世间万事万物中的不变的东西。这是从理性出发对世界的思考,它既不同于神学宗教对世界的解释,也不同于神话史诗对世界的形象描述,它是一种理性思维,一种逻辑思维。因此,后世的哲学家们称这一哲学命题是在感性经验基础之上作出的超经验的概括。
“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泰勒斯的这个命题,用自然来解释自然,而不是用神来说明,以“水”这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取代了虚无缥缈的神。这一命题的提出,使人们的眼光从神学转向自然,从愚昧转向智慧,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也表明了科学精神的萌芽。
当然,“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因为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或共同本质寓于个性(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表现出来,但共性是个性的抽象与概括,它不同于个性,不能与个性划等号。作为世界本原的是物质(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与概括)而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泰勒斯将“水”这样的特殊物作为普遍物来看待,用一种特殊的感性事物来解释说明其他事物,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这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存在极大的局限性的。后来,他的朋友和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曾提出世界的本原不是“水”,而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无限”,将泰勒斯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泰勒斯的哲学很粗糙,但却能激发思想与观察。“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对以后的哲学乃至近现代科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哲学是从泰勒斯的这个命题开始的。”现代许多大物理学家(如海森伯)在论及自然科学基础,尤其是原子物理学或基本粒子物理哲学问题时,总要回顾泰勒斯的“水”的本原思想,认为它是原子物理学的“第一块烧饼”。“从泰勒斯到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物质概念的发展,对解释物质基本性质乃是一个巨大进步。”“从泰勒斯到德谟克利特这些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系统思想,最后必然会提出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的问题。”(海森伯:《物理学的自然解释历史》、《自然科学基础的变迁》,德文版,21、162页,1980。)
无独有偶。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仲在《管子》的“水地篇”中提出了一个相同的命题——“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真可谓哲人所见略同!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被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提出了“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哲学命题,而且他比米利都学派又前进了一步,提出了万物皆变的理论,既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永无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一方面,他留下了许多至今为人们乐于传诵的至理名言,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物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是他对事物永恒变化的形象描述。“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流向你的水永远是不同的水,而第二次踏进河流的你也不是过去的你。”对赫拉克利特的这种动态哲学观,后人常将它称之为“变化的哲学”、“流动的哲学”。
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中,也暗含着对相对静止的承认。赫拉克利特承认人们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是由于河水的流动和变化,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说:“我们跨进,又没有跨进同一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他还列举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来解说“对立面统一”的道理。例如:“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同一条路。”“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饥饿使饱食成为愉快,疲劳使休息成为愉快。”赫拉克利特用简短的语言阐发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当你踏人这条河流时,已经不是原来那条河流了。这就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定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走向了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赫拉克利特对相对静止的承认,更表现在他对运动规律的恒常不变性的承认。在他看来,世间万物生生不已,运动不止,然而,它们所遵循的规律不仅是永恒存在的,而且是不变的。他将这种规律称之为“逻各斯”(Logos)。在希腊文中,“逻各斯”具有多重含义,它既指“语言”、“话语”,又指“原理原则”,同时又含有“命运”和“必然性”的意思。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来代表事物的运动规律,正是充分活用了“逻各斯”这个概念的多重含义。“逻各斯”不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原则,而且也是人们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到的世界规律,是决定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性。在他看来,“逻各斯”不仅存在于自然物中,也是人人共有的东西。万物皆变,但万物的变化必须遵循“逻各斯”是不能变的,“逻各斯”本身也是不变的。在这里,他表达了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是稳定的、不变的思想。
古代哲学是走向自然或荒野的哲学。奔腾不息的河水,正如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曾触发了众多哲人“生生不已”的感叹。中国的孔子也曾经站在河边,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感叹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里,孔子将抽象的时间变化转化为具体的河水流逝。如果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同样能得到赫拉克利特的结论。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变的理论虽然始终不曾成为希腊哲学的主流,但他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则是无法否定的。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是用被改造和完善了的辩证方法来建构其哲学理论大厦的。黑格尔认为:“思想深邃的赫拉克利特将哲学的开端推向完美。”(威廉·魏施德著、李文潮译:《通向哲学的后楼梯》,1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我们也随时可见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影子。20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构造的“过程哲学”,也许算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一个现代变种。现代德国哲学家尼采也极力赞赏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他曾说:“赫拉克利特永远不会过时。”“人类永远需要智慧,因而永远需要赫拉克利特!”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为古希腊哲学“智者学派”(也称为“诡辩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是古希腊第一个以传授知识收取学费为生的职业教师。普罗泰戈拉提出的最著名的一个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它存在时,事物存在;它不存在时,事物不存在。”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一个感觉主义的命题。在这里,“尺度”既“标准”,而“万物”乃是我们面对的“对象”。整个命题的意思就是:判定事物的真假、是非的标准是“人”,是人的感觉。他举例说:同样一阵风刮来,对于感觉冷的人来说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来说就是不冷的,概括地说就是“事物之呈现(也可以说存在)于每一个人,就是像他感觉到事物的样子”。因此,这一命题是一个感觉主义的命题。这一点从他主张“知识就是感觉”的说法中也可得到印证。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点具有唯物主义(承认感觉只有接触客观事物才能产生,感觉来源于客观世界),又可以走向唯心主义(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事物,或认为感觉是主观自生的)。普罗泰戈拉的失误就在于他没有找出主观感觉的客观来源,而是将主观感觉强加于客观事物,得出了事物的性质是由每个人的主观感觉决定的错误结论,滑进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也是一个相对主义甚至唯我论的命题。在这一命题中,“人”指的不是作为类的人,而指的是作为个体的(即“个人”)。这样,每个人的感觉就成为了判定事物性质的标准。对某一事物,我认为它存在,它就存在;我认为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一切以我的主观感觉为转移。因此,这一命题就成了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相对主义的哲学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对“万物皆由神灵决定”观念的强烈冲击。在古希腊,宗教神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提出,将人的作用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否定了神灵作为尺度的可能性,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确实,在神灵的问题上,普罗泰戈拉采取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态度。他曾在一部书的开头写到:“至于神,我既不能说它们存在,也不能说它们不存在;因为要认识这一点困难很多,问题太晦涩,人生太短促。”(《古希腊罗马哲学》,138页,商务印书馆,1961。)由于这几句话,他被雅典当局驱逐出境,其著作也遭到焚毁。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大进步。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们大多侧重于探寻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论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自然界是如何存在与变化发展的。普罗泰戈拉不仅继承了早期哲学家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而且将这一观点引申到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上,移到了人的认识领域。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朵智慧之花。
普罗泰戈拉一生主要研究治国齐家的学问,使哲学由面向自然转为面向人与社会,为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代哲学家波普曾评价说:“他认识到有必要区分人类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环境,即他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而“社会科学的开端至少应追溯到普罗泰戈拉的诞生”(《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9页,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苏格拉底:“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也许是古老格言的启示,苏格拉底提出了“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
“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反映了古希腊哲学研究的转向,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年轻时对于自然哲学怀有极大兴趣。后来,他发现自然哲学专注天上的事情过多而无视人类自身,而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应是自然,而是人的心灵和理性。于是,他开始探讨人的问题,研究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事情。他在哲学研究上的这种转向,使得人及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进入到哲学中来,从而改变了哲学家只研究自然、研究人以外的对象的缺陷。我们似乎可以说,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对本体论发起攻击的第一人。后人评价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甚至将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称之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建立在怀疑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他曾认为“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他已经开始对那些未曾经过自己深思而从外界植入脑中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直面自己,审视自己的心灵和理性。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认识自己,就是要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探讨和研究,去理解人的心灵、理性,理解人类的知识。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做真正有道德的人。这种主张表明,他在哲学史中第一次发现了真正哲学意义上的“自我”,发现了研究人本身的重要性。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新转折:探求宇宙本体的自然哲学被束之高阁,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人的知识和伦理问题开始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事,即关于人自身及其心灵、理性的有关问题,至于自然界的起源、深化及其发展规律这些“天上的事”是人力所不能胜任的,研究这些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才是重要的,了解自己才是哲学的真正目的。黑格尔曾说:“‘认识你自己’,这个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表达了精神本性的绝对命令。意识在本质上包含着这样的意义:我是自为的,我是我自己的对象。”按照黑格尔这样的意思来理解“认识你自己”,那么,“哲学家的工作只在于把潜伏在精神深处的理性揭示出来,提到意识前面,成为知识——哲学的工作实在是一种连续不断地觉醒”。这样,从“认识你自己”出发,就引申出以人自身及其心灵和理性为研究对象的认识论。
苏格拉底对人类自身的探讨是从理性主义原则出发的,它主要探求的是人的道德本质。如何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区分好与坏、善与恶这些理念入手。在他看来,善的理念决不是一种处在于人类并强加于人类的东西,而是合乎理性、内在于人的灵魂的东西,是理性本身的必然要求。因此,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心灵和理性,“照顾自己的灵魂”。在论及苏格拉底的这一命题时,黑格尔曾经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为思维的人。”[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62页,商务印书馆,1960。]在此,黑格尔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与苏格拉底的“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作了一个比较,认为苏氏的这个命题和普氏的命题具有同样的意义,区别只在于在普氏那里,人还只是个体的感性的人,而在苏氏这里,人则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这当然是一个进步。
苏格拉底的这种以人类自身为本体、以认识自我为途径、以探求符合人类理性原则的“善”为目的的哲学,对后世的哲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黑格尔,他们将苏格拉底哲学中的“理念”和理性精神的内涵加以深化和扩展,提升为统摄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一种普遍的本质。在20世纪,专注于对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体——人展开探讨,终于形成了一股国际性的人本主义潮流。(待续)
标签:泰勒斯论文; 苏格拉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命题的否定论文; 古希腊哲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 哲学史论文; 普罗泰戈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