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政治教育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7)12-0059-04
学校是德国一个重要的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机构,是青少年政治观发展,形成最系统化、最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在西方学者看来,“学校向青少年传授关于政治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作用的知识,向儿童提供各种政治制度和关系的具体观念,并灌输社会的各种价值和态度。学校可以在形成对政治竞赛的各种不成文规则的态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P46)从入学起,政治教育便贯穿德国青少年的每一个教育阶段,乃至进入社会后依然会有诸多继续接受政治教育的机会。
一、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以政治认知发展为基础的政治品格的形成,并能够有效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最终完成自身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作为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两个关键词,[2]既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基础,又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其中,政治认知是政治参与的基础,有效的政治参与又必须以充分的政治认知发展为前提。
在青少年政治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德国政治教育不仅重视各种政治知识的传授,更加强调政治技能的培养,注重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因为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完备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才能为将来进行政治判断、从事政治活动、选择适当的政治行为奠定基础。在个体政治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受到重视。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传统“教育观”、“修养观”[3]对学校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实践也同样影响重大。政治认知的目的在于政治能力的提升,在于政治品格的形成,因此,它注重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知识的内化。而这又需要学生依靠社会政治实践的体验,即所谓“知行合一”。
德国学校政治认知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有能力和热情参与社会政治。德国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接受和认同政治体系及其政治文化的重要参量。在联邦德国成立的最初十几年里,历史传统的惯性使得德国民众对政治体系的取向相对被动,属于臣民取向而非参与者取向。这既影响到新生的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又影响德国民众的政治忠诚。因此,政治参与不仅仅是德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成为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越高,政治体系对公民意愿的反应就越敏感,这样也就提高了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一体化和认同感,直接促进了政治体系的稳定。”[4](P57)
二、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国政治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与课程设置主要以历史课和政治课为主,它们在青少年学生的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中,政治课在引导学生的政治兴趣,使其具有独立的政治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最终完成政治社会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治课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青少年将来的社会参与,如参与政治选举、参与职业利益代表大会、参与社团、组织以及公民团体等社会政治生活。历史课则一方面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历史的传授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又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纳粹统治,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坚决抵制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学说。这两门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史课向学生展示国家与民族的过去,政治课则是让他们认识国家和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上,与政治教育基本目标保持一致,既有明确系统的学科知识,又有层次分明的能力目标。在知识点上囊括了德国和世界历史、社会、经济、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国际政治等领域的基本事实、概念、范畴体系、理论模式等,构建了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在能力方面包括独立获知的能力、描述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综合评价能力、运用理论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和历史问题的能力等,这些又构成了系统的能力结构。比如,高中阶段政治课的教学和毕业考试范围涉及经济、社会、政治体系与政治进程、国际政治四个领域的内容。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能力要求包括:(1)与内容有关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对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包括能够判断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能对政治经济形式及矛盾冲突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判;对社会、政治、经济有自己的观点并能充分地表达。(2)与方法有关的能力,即学生能够规范地运用该学科领域的方法和技能;能恰当运用学科概念;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和素材,并且在运用中反映自己的见解。[5]历史课的内容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当代五个历史时代。在这五个历史时代中,又以现代和当代这两个历史时代相对重要。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能力要求包括:(1)与内容有关的能力,即能够确定历史时代的能力;能够借助拓展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实和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对历史事实和问题给予评价的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过程和结果的现实意义加以辨析和描述的能力。(2)与方法有关的能力,即具备恰当的运用学科概念的能力;区分原始史料和历史评述的能力;分析、评价原始史料的能力;对史学家的评述加以评价的能力。[6]
可见,德国中学政治教育中这种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并存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学生对本国的历史、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理想作出价值判断,并加以认同,提高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完成政治社会化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在大学阶段,受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修养观”的影响,政治教育倾向于政治素养的“自我养成”,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和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隐性教育”。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在某种程度上都承载了政治教育的功能。得益于中学阶段扎实的政治知识与技能储备,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在大学前已初步形成,所以大学阶段的政治教育并不继续安排系统的显性课程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政治教育的弱化,而是以一种更为高级的层次和形式体现出来。大学时期的青年已经开始接触随处可遇的政治教育实践,体验式政治参与与自我的政治修养达到交融统一。如果说,中学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着眼于基本的政治知识与能力,大学政治教育则为建立在这些知识与能力基础上源于实践体验的政治品格的升华。
三、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德国学校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注重“问题式”和“探索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德国社会实际,从现实问题切入,通过让学生独立调查、分析、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实践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社会政治问题及其价值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以及责任感。在具体问题的选择上,多从某一社会问题、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重大政治事件和冲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弄懂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获得某一主题,接着熟悉知识,探知与主题相关的事实,进而分析问题,形成判断;对有争议的政治历史事件、人物、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形成了“入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判断”的完整的教学过程。
同时,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在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围绕某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政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包括研读教材——确立课题——指导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几个阶段。
1.通读教材。这是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课的起点和基础,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课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课题。研读教材时可依据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白、角色表演、图片展示等。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为确定研究课题奠定基础。
2.确定课题。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一般来说,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至于确定什么样的课题主要取决于教师选取的视角;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受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3.指导研究。这一环节是该教学方法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其次,要制定学习方案。如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为例,其学习目标包括:(1)明确问题的性质和意义;(2)了解有关纳税人的基本常识;(3)明确国家有收税的权利,公民有纳税的义务;(4)培养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习方案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拟定调查提纲——采取走访或邀请当地税务工作者座谈等形式——按组完成调查报告——全班交流,各组指定代表发言。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主要有:根据计划先分头开展走访、调查、座谈、查阅资料等活动,掌握必要的案例和数据,了解不同的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对上述活动中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最后确定执笔人撰写调查报告。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这一活动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显得复杂、繁琐,但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4.成果展示与评价。这一环节既是活动的总结也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活动作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过程。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以后,小组成员在教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和适当否定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并反思活动过程的疏漏与不足,进而激发他们继续进行探索的欲望。
可见,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具有较大的难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种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青少年学生将来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都大有帮助。
当然,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之中。社会实践始终贯穿在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全过程。通过学习旅行、参观访问、学生社团等形式开展的课外活动也是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比如,为帮助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德国的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参观二战遗址或纪念物,乃至安排他们赴以色列和波兰这样有重大历史渊源的国家进行考察旅行。这种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的感观体验无疑能极大地促进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德国学校还充分利用政治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如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编辑出版的周刊《政治教育信息》是一份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经过文化部长联席会议的批准,向德国所有的中小学发行。它以鲜明的主题、深刻透彻的分析、详实生动的背景资料为特色,深受政治教育教师的青睐,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一种新颖的、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学校还与承担政治教育的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广泛合作,根据青少年的兴趣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诸如音乐、戏剧、舞蹈艺术表演和电影等轻松活泼的文化艺术形式,增加与那些远离政治的青年的交流对话,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们的社会价值观与基本政治观。
四、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经历了二战后不同时期的演变,在“政治社会化理论”和“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课程思想”的指导下,当代德国学校构建了系统的政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该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行为能力的发展要求,又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使青少年政治人格的塑造与德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该课程体系在纵向上注重教学内容的递进与衔接,在横向上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与优化,并以显性、隐性和活动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渐进性、系统性、渗透性等特征。德国学校在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模式、教学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处在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能够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笔者以为,我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系统优化原则,重视显性、隐性、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综合利用,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体系建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过程,应当遵循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规律,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规律,“知”“情”“行”辩证统一的规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