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特区发展工业的九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九大论文,特区论文,关系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海南要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就要处理好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支柱产业与非支柱产业、轻工业与重工业、大企业与小企业、企业家与民主管理、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业化与现代化等关系。
[关键词] 海南特区 工业化 支柱产业 “看不见的手” 环境保护
建设新兴工业省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海南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些关系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保证新兴工业省目标的实现。
一、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九五”乃至2010年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海南经济特区当然也是如此。但海南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规模小,目前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投资上亿、十亿、百亿的项目比比皆是,能否简单地把这些新建项目归纳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或粗放型经济?我认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首要标准是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需要、市场的需求,是否有广阔的市场,如是,就不能将其归之为粗放型经济。这是因为,粗放与集约是相对而言的,其根本的区别在于:能否高效率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一个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很高,如撇开市场需求来看,当然是集约型的;如果该企业产品根本就没有市场需求,不仅没有高效率,而且是负效率,那它不仅不是集约型经济,而且连粗放型经济也算不上,是负经济。所以,考察经济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不能只看微观资本效率,而是首先要看宏观资本效率,即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海南近几年新上的工业大项目,几乎全是国家非常需要,市场极度短缺的短线产品,加之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因此,这些项目虽然是新建项目,但应属集约型经济,是集外延、内涵于一体的扩大再生产。
其次,新建项目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粗放经济,还是内涵扩大再生产、集约经济,要看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否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从外延到内涵、粗放到集约的过程,往往也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资本有机构成由低到高的过程,这是不证自明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品只是对原材料的简单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水平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的增加。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加工深度大大提高,机械装备技术水平现代化,资本有机构成高,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虽然经济增长也是通过新建项目的外延形式实现的,但其实质是内涵扩大再生产。海南原来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也主要是原料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十分低下,资本有机构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经济增长只能是粗放型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而近年所上的项目,绝大部分以工业品为原材料,资本有机构成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的经济增长只能是集约的、集外延与内涵为一体的扩大再生产。
所以,海南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重点应该是:根据国家需要、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资本有机构成,加快工业现代化步伐。在这个前提下,上新项目,不仅无悖于集约型增长的要求,而且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当然,对我省传统产业的发展,就不能走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增长的道路,而应该走以“挖潜、革新、改造”为主的内涵扩大再生产道路。要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传统产业焕发青春,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二、支柱产业与非支柱产业的关系
支柱产业的选择并不是主观随意的,有着客观的标准。国家计委《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曾列出了我国四大支柱产业的九项标准,其中主要的有:工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要达到5%左右,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高;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大体在1.5左右;具有高于GNP增长率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等等。
我省36个工业行业中,1994年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8%以上的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63%;食品加工业11.71%;饮料制造业9.87%;食品制造业9.84%;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73%;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8.05%。由于工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太低,因而我省没有一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达到5%左右。支柱产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确定支柱产业时,虽然要看其现状,但更要看其发展趋势。1995年七大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9.65%,到2000年将提高到83.5%以上。七大支柱产业的崛起,将极大地改变海南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将从1995年的14%提高到2000年的25%左右。
工业大发展不能四面开花,八方出击,平均使用力量,必须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即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选择有限目标突破,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七大支柱产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达到支柱产业标准的要求。从海南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七大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抓住和解决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其它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是因为,支柱产业具有极大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和旁侧效应,它们的发展将极大地带动工业其它行业和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关系。工业内部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必须注意处理好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海南工业的基础,在发展支柱产业时,不能对传统产业弃之不顾,而应该努力提高它们的产品开发能力、市场竞争力,为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协作配套产品、积累资金、输送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是朝阳产业,目前在我省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起步。其中有的产业经过发展有可能替代旧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因此,必须予以注意,协调好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作好它们间的衔接工作。
三、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关系
世界工业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主;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工业为主;工业化后期,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后工业化时期,以信息和服务业为主。在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轻重工业的关系是不同的。在初期,由于技术、资金、需求弹性等多方面的原因,工业主要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以最终需求为对象的轻纺工业;而在中后期,逐步具备了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大的重化工工业,以深加工、高附加值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工业就开始居于主导地位。海南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工业长期欠发展,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来没有超过15%。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太重,重工业太轻的问题十分突出。1990年前,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5%左右,1994年仍占65%以上,轻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重工业则长期发展不足。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NP在300—2000美元之际,经济发展将进入重化工工业发展阶段。我国1994年人均GNP为438美元,我省1995年人均GNP达650美元左右。因而,无论从大环境还是从小环境来看,我国、我省都正处于发展重化工工业的最佳时期。
我省具有储量丰富、开采前景广阔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橡胶资源、铁矿资源、石英资源等,发展重化工工业得天独厚;汽车、摩托车工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已有腾飞之势。“九五”期间,我省确定的工业项目中,绝大部分是重化工工业。预计2000年比1995年新增的工业产值中,重化工工业产值将占70%以上。因此,重化工工业是七大支柱产业中的重中之重,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这些产业上,确保重化工工业的迅速崛起,进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重化工工业,并不是要忽视轻工业的发展。且不论轻纺工业中的饮料食品、化纤纺织、浆纸也是我省“九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即使是其它轻工业,也应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加快发展步伐。这是因为:首先,与全国轻工业发展水平相比,我省轻工业十分落后。轻工业在工业中虽然占比重较大,但这是在工业欠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是在工业发达情况下的产物,就整体情况来看,我省轻工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轻工产品的需要,甚至连一些简单的轻工产品还要从内地购进。因此,轻工业并不是发展过头了,而是远远不足,必须加快发展。其次,轻工业在我省税利总额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1994年,轻重工业税利总额为119880万元,其中,轻工业为71049万元,占税利总额的59%。再次,发展轻工业也是热带高效农业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我省热带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连续五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为轻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如果轻工业不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就不能解决农副产品的加工问题,就会影响热带高效农业的发展。所以,重点发展重化工工业,丝毫不意味着要放松轻工业的发展;相反,真正重视发展重化工工业,就必须一刻也不松懈地抓紧、抓好轻工业。
四、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
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呈现出二重趋势:一是工业生产趋于集中化,表现出生产要素和产品越来越集中于大企业,大企业规模扩大的势头很猛;二是工业生产趋于分散化,表现出专业化、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一部整车(机)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是由许许多多个协作配套专业厂生产出来的。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应该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是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
我省的企业组织结构与大工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制约工业大发展,影响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首先,我省的企业组织结构集中度低,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太低,小型企业占比重太高。截止1994年底,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仅73户,占企业总数的7%;小型企业984户,占企业总数的93%。产品的集中度、市场占有率都非常低。其次,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水平低,企业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一方面,许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两头在外,即市场在外,协作厂家在外;一方面,岛内许多小企业没活干,另一方面,一些名牌产品(如新大洲摩托车)的零配件又没有人干,不得不到内地去寻找协作伙伴。因此,必须对我省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首先,要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要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力度,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围绕七大支柱产业,重点扶植、组建一批以优势产业、名牌产品、拳头产品为龙头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以椰树、椰风、恒泰等企业为核心,组建几个天然果汁集团;以某个或某几个大糖厂为龙头,组建糖业集团等等。
其次,从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入手,促进大企业发展,引导小企业发展。要按照产业政策,通过企业联合、合并、兼并、委托经营、授权管理等方式推动生产要素从重点限制的企业(产业)向重点支持的企业(产业)转移。世界工业发展史表明,资本集中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它是使企业生产迅速达到经济合理规模的重要条件,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证,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早认识,早行动,就能赢得主动权,否则就会被动。我省已经采取措施,将几个国有企业通过委托经营方式交由一些大企业经营管理,通过产权转让的方式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了重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一步应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增量控制上,要制定产业准入政策,规定新建企业必须达到的最小经济规模,以此防止规模达不到经济合理要求的小企业的产生,防止小企业过多导致的无序竞争。
再次,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推进专业化协作,形成一大批小型巨人。小型企业是市场经济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是市场竞争、企业竞争的前提条件。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小型企业在数量上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处理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关系,既要注意培育、扶植大企业,使大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又要保护小企业的利益,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企业家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创新能力,能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将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较低的生产力转化为较高的生产力的人,是工业化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是厂长(经理),但厂长(经理)不一定是企业家。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风险意识、领导艺术和科学管理能力的企业家队伍,是实现我省工业腾飞的关键环节。
现代化、社会化的工业大生产没有企业家的权威是不可设想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混乱,效率低下,经营失败。只有建立权威的经营决策系统,生产指挥系统,灵敏的执行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才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工业化不能没有企业家的权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仅仅有企业家的权威,显然是不行的。这是因为,工业化需要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需要有民主管理。这不仅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而且也是由市场经济的民主性质决定的。50年代鞍钢人在“鞍钢宪法”中创造性提出和实践的“两参一改三结合”,不仅对我国工业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工业企业管理也发生过深远影响,并且被许多国家的许多企业广泛采用。
因此,在工业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他们一展英才提供英雄用武之地;又要教育、培养广大职工树立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把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共同为海南工业化贡献力量。
六、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的关系
海南工业发展,在历史上就非常不平衡。1987年,海口、农垦、琼海、昌江、琼山等五市县(部门)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2.29%;1994年海口、农垦、琼山、万宁、儋州等五市县(部门)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8.49%;东北部的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等五市县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7年的52.72%增加到1994年的63.35%。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在全省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从1987年的20.9%下降到1994年的8.79%。
经济、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在制定“九五”工业发展战略时,如何处理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实行平衡发展战略,重点投资工业欠发展地区;还是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重点投资发展极,着力于培养新的经济“火车头”。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某一时空条件下的必然现象。从政治上、感情上讲,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投资,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但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顽强地通过各种形式发挥自己的作用。欠发展地区,由于人的素质、基础设施、聚集效应等方面的原因,投资效益不如较发展地区;投资体制改革后,投资主体是企业,资本追逐利润规律决定企业将把资本投向利润丰厚的地区,而不是相反。因此,东北部地区、西部工业走廊将继续是工业投资的重点,并将在“九五”乃至下个世纪取得显著的成效,成为海南工业的“火车头”,带动其它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
利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培育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新的发展极。海南目前能够起到带动、辐射作用的发展极只有海口,这是远远不够的。培育、塑造新的发展极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在选择新的发展极时,要注意发展极的空间分布,特别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带动、辐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方作为发展极。根据“依托港口和有港口依托的城市,突出临海型工业布局”的原则,三亚应该是南部的发展极。三亚是南部经济增长的发展极,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能否发展工业。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工业一定会导致污染,破坏环境,影响旅游,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观念,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传统意义上有污染的油气化工工业,只要采取得力、有效措施,未必会破坏环境;而没有工业的旅游城市,不可能成为发展极,不可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可能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倒有可能会出现“绿水青山枉自多”的现象。因此,只有重视发展三亚的大工业,才能使其成为我省南部名符其实的发展极。
经济欠发展地区,在工业大发展中应大力发展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优势产业,特别是热带高效农业和以农副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以及风情旅游业。只有服务于发展极,才能得益于发展极,才能在发展极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七、“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
在工业大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分别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毫无疑问,市场机制在工业大发展中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资源应该配置在哪些部门、行业、企业,企业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是由市场决定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规律决定着资源的流向。近几年海南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充分表明了这一点。经济规律以不可抵御的力量,顽强地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因此,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研究、认识利用市场机制、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大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即接收、贮藏、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和“机会主义”(以“搭便车”或钻法律空子、或以不法手段谋取利润的倾向)行为,势必导致市场失效。为了克服市场失效,降低交易成本,企业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的方式,增加经济运行过程的确定性,提高微观效率。其具体表现是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追求规模效益。19世纪70年代以来,垄断组织、垄断企业是其实践的证明;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则是其理论上的总结。企业制度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市场失效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失效问题。因此,市场经济还需要有政府的适当干预,特别是在一个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市场体系还残缺不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政府对工业大发展的适当干预并不是说政府要直接组织、参与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和工业发展战略;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明确鼓励、限制、反对发展哪些产业;制定产业组织政策,在反对垄断,保护竞争的前提下,鼓励发展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提高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引导小企业向专业化、协作化方向发展;制定工业技术进步政策,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抓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步伐,推进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收集、整理、发布国内外工业方面的经济技术信息,为企业服务;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
八、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工业化发端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就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我国部分地区也程度不同地重蹈了这种复辙。海南在建省前,工业主要是轻工业且发展十分缓慢,因而尚未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基本上还保留着蓝天、白云、绿树、碧水的优雅生态环境。“九五”期间,海南工业要大发展,而且主要是发展重化工工业,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因噎废食,畏惧工业化,绕过工业化。需要的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都是硬指标,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新观念;克服抓工业发展容易见成效、见政绩,抓环境保护劳而无功的错误思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内涵,不仅要有促进当地工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内容;更要有保持山长青,水长秀,为子孙后代留饭碗的内容。在工业项目选择上,反对急功近利,提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
要从法律、法规、制度上规范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要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工业项目与环境保护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使工业污染逐步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到生产全过程控制。要严格执行全省的国土综合规划。在工业布局上,贯彻东轻西重北综合的方针,把油气化工、冶金建材、盐化工业、浆纸工业等项目集中在金牌、洋浦、八所、梅山等几个点上,把有限的污染源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实行集中处理和综合防治。乡镇工业发展要相对集中,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造成污染源分散,难以治理情况的出现。
九、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但工业化并不等于现代化。作为现代化一个方面的工业化,不可能孤军深入、单兵独进,而需要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的配合和同步的变化。
工业化需要有现代化的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有的是在高度集权的政府领导下实现的;有的是在高度分权的政府领导下实现的,没有一个适用一切情况的固定模式。但不同的模式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前者政府在工业化、现代化中起主导作用,虽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却难以保证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者企业和市场在工业化、现代化中起主导作用,虽然不一定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一般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市场机制、企业应在工业大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作好规划、协调、服务工作。因此,必须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小政府、大市场”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工业化过程中,政府既要做好“公共用品”的供给工作,保证企业对公共用品的需要;又要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地方、企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与全国相比,我省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步伐是比较快的,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履行工业发展规划、协调、服务、宏观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机构大大精简,职责也非常明确。但与工业大发展的要求相比,行政管理体制也并非尽善尽美,还需要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如行政管理体制如何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何处理宏观管理与行业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工业管理体制中的作用等。
工业化需要有现代化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发展、对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省虽然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但还不稳定、不完善,还处在试运行的磨合阶段;还有一些体制改革上的难点需要克服。如国有企业改革迄今为止,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社会保障制度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国民待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等。海南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不可能再靠向中央要优惠政策,而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创造出具有根本意义的体制优势。体制转变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变革,新体制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保证作用。因此,应按照中央的部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大趋势,加快改革步伐,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争取早日建成高度开放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体制优势弥补政策优势弱化所留下的空间,以体制优势促进工业大发展。
工业化需要大批现代化的工人。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劳动者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常规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机械、技术和管理制度,发展工业的硬件大踏步迈向现代化;与此同时,现代意义上的工人还没有形成,刚从农民、小市民转变而来的“工人”们的思想道德,还没有根本的转变,还仍然在踱传统的方步,就会出现“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四有”新人,加快人的现代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