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新兴医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摘 要】目的:分析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小陷胸汤治疗。结果:在心电图以及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加味小陷胸汤;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同时也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一种严重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心绞痛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疼痛持续时间和程度增加,临床治疗如果不及时、不合理,病情则可能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发现,在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中医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1]。我院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纳入标准:满足《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患者;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19例、21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3±5.2)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7.9±1.3)年。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22例、18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57.1±5.6)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4±1.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抗凝、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在心绞痛发作时应及时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加味小陷胸汤治疗:药方的组成为:三七粉7.5g(冲服)、黄芪20g,半夏15g,黄连5g,瓜蒌25g,用水煎服,每天1剂。两组患者均给予为期3周时间的治疗。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心电图改善的判断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的次极量运动试验结果表现为阴性,急性心电图表现为正常则为显效;治疗后后患者的次极量运动试验心电图或者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回升0.05mV或者T波段平坦变直立则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次极量运动试验或者静息心电图没有改变则为无效。②心绞痛改善的判断标准:治疗后患者的硝酸甘油用量和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超过80%则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硝酸甘油用量和心绞痛发作频率的减少幅度为50%-80%则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幅度小于50%则为无效。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则为总有效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情况分析
在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管腔严重狭窄并不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纤维帽薄、脂质核心大,并且存在剧烈的炎症反应,其炎症细胞浸润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胞因子和巨噬细胞参与。在这个病理基础上引起斑块内出血、斑块溃疡、斑块糜烂、斑块纤维帽发生裂隙、表现上有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等因素导致。
中医学将不稳定型心绞痛归属到“心痛”、“胸痹”等范畴[3]。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机定义为“阳微阴弦”。中医学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主要为气虚,标实则为痰瘀互结[4]。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其中一种病机主要为热瘀痰结,痰瘀化热。《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火太过,少气咳喘,炎暑流行……,甚则胸中痛,胁痛、胁之满,两臂内痛”,火热之邪对津液造成煎熬,进而形成痰,血受热的影响而成瘀。《圣济总录.伤寒统论》指出“毒热内瘀,则变为瘀血。”《素问.刺热》指出“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导致卒心痛”,也就是说如果情志不舒,郁而化热,热甚者导致邪正相争,进而 引起心痛。《医林改错》指出“血受热而煎熬成块。”以上文献描述,充分说明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过程中,热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
针对痰热瘀阻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中应以祛瘀止痛、宽胸散结以及清热化痰为主,因此选择加味小陷胸汤治疗[6]。《伤寒论》为小陷胸汤的出处,药方中的瓜蒌为君药,具有通胸膈之痹,理气宽胸以及清热化痰的作用;半夏和黄连为臣药,黄连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半夏则具有消痞散结、燥湿化痰的作用;黄连和半夏两种药物,一苦一辛,和瓜蒌联合使用,则润燥相互结合,具有清热涤痰的作用,而且能让散结开痹的效果增加。黄芪具有补脾益气的效果,能治心痛之本;三七具有化瘀定痛的作用;上述诸药合用具有痰热清瘀血祛的效果,进而实现治胸痹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加味小陷胸汤能让内皮细胞的生长活性有效提升,同时对内皮细胞的凋亡进行有效抑制,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有效保护[7]。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5.0%;在心绞痛改善情况方面,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5.0%,在心电图以及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本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8]。
总之,临床中在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时,加味小陷胸汤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景君,王蕊,徐京育.加味小陷胸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02:123-124.
[2]王海燕.加味柴胡陷胸汤治疗痰热型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4:410-411+415.
[3]潘勇.丹参饮合小陷胸汤加味治疗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4,18:125-126.
[4]彭丹,冯波,夏洪东,唐鸿彬.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290-291.
[5]陈海霞,李平.三七小陷胸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浊化热兼瘀血)对照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08:30-31.
[6]余承学.中医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05:220-221.
[7]朱璞.手拈散加味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5,03:91-93.
[8]刘杨,尤可.加味八珍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03:233-234.
论文作者:吴红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心绞痛论文; 加味论文; 不稳论文; 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3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