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迷信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_大学论文

大学生网络迷信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_大学论文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之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迷信论文,对策论文,态度论文,因素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6)03—0091—04

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而不良的网络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危害日益凸显。其中,包括网络星座、网络属相和网络算命等方式在内的网络迷信,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和学习生活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是青少年群体中知识程度最高、与网络接触最频繁而且网络知识最丰富的群体,他们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对深入分析和解决青少年网络迷信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004年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20所高校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① 表明,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不容乐观,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不够明晰和坚定,部分大学生甚至比较迷恋。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能够坚决地对网络迷信表明否定态度的只占40.0%,其中持“不相信”和“完全不相信”态度的大学生分别为22.8%和17.2%;而相信网络迷信的大学生比例却达到了12.0%,其中持“非常相信”和“相信”态度的分别是2.9%和9.1%;高达48.0%的大学生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其中持“一般”和“说不清”态度的分别占40.8%和7.2%。 而那些持模棱两可态度的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有条件的持肯定态度的群体。当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滑向相信甚至迷恋网络迷信的泥淖。

要有效地解决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不正确态度,就必须找出大学生群体中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不够明确甚至迷恋的重点人群,以及引发大学生对网络迷信不正确态度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个人属性、面临问题及其社会因素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个人属性之间的关系

个人属性往往是决定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的首要因素。个人属性主要包括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先赋因素主要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基础上的个人属性,自致因素则是指靠个人活动与努力获得的属性。

(一)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先赋属性之间的关系

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收入等是很重要的先赋因素。表1 就是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部分先赋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知,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收入明显影响着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但是,根据不同先赋属性划分的不同群体,对网络迷信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有所区别,但区别不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比例与持模棱两可态度的比例这两个方面。

表1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先赋属性之间的交互分类表(%)

先赋因素对网络迷信的态度

非常相信 相信

一般

不相信 完全不相信 说不清

性别 男 2.7

8.230.3

27.024.77.2 df=5

女 3.2

10.1

52.6

18.18.7 7.4 p=0.000

独生 是 3.7

11.5

43.1

18.915.77.1 df=5

子女 否 2.1

6.738.9

26.318.47.6 p=0.000

16-20岁 3.2

8.542.8

21.416.87.3

年龄 21-25岁 2.5

9.939.1

23.417.47.7 df=15

26-30岁 3.9

9.230.3

34.219.72.6 p=0.011

31-35岁 0.0

10.0

30.0

26.723.310.0

家1000元以下 2.4

7.339.2

24.518.97.8

庭1001-2000元 3.2

11.3

41.7

23.214.16.6 df=15

收2001-3000元 2.6

9.644.5

21.215.27.0 p=0.011

入3001元以上 4.6

12.3

42.7

16.017.17.4

从性别方面来看,在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上,男性大学生群体的比例(51.7%)明显高于女性大学生群体(26.8%);而持模棱两可态度的比例,女大学生(60.0%)却大大超过男大学生(37.5%)。从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属性来分析,非独生子女群体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比例(44.7%)明显比独生子女群体持相同态度的比例(34.6%)为高。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比例也随之递增。16—20岁、21—25岁、26—30岁和31—35岁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所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分别为38.2%、40.8%、53.9%和50.0%。同时,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比例随之递减。1000元以下、1001—2000元、2001—3000元和3001元以上不同家庭收入段的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所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分别为43.4%、37.3%、36.4%和33.1%。

(二)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自致属性之间的关系

政治面貌、文化程度、所在高校类型及其所学专业是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而形成的个人属性。通过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政治面貌、文化程度、所在高校类型及其所学专业等四个自致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分析发现,各因素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同时,不同自致属性区分的不同群体在对网络迷信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差别不大,但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比例与持模棱两可态度的比例的差距则比较明显(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自致属性之间的交互分类表(%)

获致因素

对网络迷信的态度

非常相信 相信

一般

不相信 完全不相信 说不清

在校专科生

3.0

6.543.8

24.914.77.0

文化

在校本科生

3.1

9.141.3

22.217.17.3 df=15

程度

在校硕士生

2.4

10.9

38.8

21.618.47.9 p=0.005

在校博士生

1.5

12.9

28.0

29.525.03.0

中共党员 1.8

10.0

38.7

22.719.07.8 df=10

政治

共青团员 3.0

8.741.0

23.416.77.2 p=0.089

面貌

群众 3.9

12.6

43.2

15.018.07.3

高校

公办高校 2.6

9.140.3

23.617.37.1 df=5

类型

民办高校 5.7

8.745.8

15.216.08.7 p=0.000

所学

文科 3.4

10.6

46.8

18.713.27.2 df=5

专业

理工科

2.5

7.736.3

25.820.47.3 p=0.000

表2结果表明,随着文化程度的上升,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比例显著上升,持模棱两可态度的比例则持续下降。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分别为39.6%、39.3%、40.0%和54.5%;模棱两可态度的比例分别是50.8%、48.6%、46.7%和31.0%。从政治面貌来分析,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普通群众对网络迷信的否定比例分别是41.7%、41.1%和33.0%,由高到低排列。从高校类型看,公办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否定的比例(40.9%)比民办高校大学生持同样态度的比例(31.2%)高出近一成。从所学专业分析,文科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否定的比例(31.9%)远低于理工科大学生持同样态度的比例(46.2%),而文科大学生持相信态度的比例(14.0%)又高出理工科大学生(10.2%)近4个百分点。

从表1和表2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群体中女性、独生子女、年龄较低、家庭收入高、文化程度低、民办高校和文科背景的普通大学生,更有可能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或模棱两可的态度,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可能性更小。因此,越是具有这些属性的大学生,就越有可能是相信或难以分辨网络迷信的重点人群。

二、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大学生面临不同问题之间的关系

迷信是人们难以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难以有效处理和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时,采取的一种心灵逃避与精神麻醉的方式。虽然迷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减弱,但披上科学外衣的网络迷信,有可能使大学生在面临种种自身难以解决和辨认的问题时,不自觉地陷入相信网络迷信的泥坑。表3的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紧张、是否能够确定发展方向以及是否满意教师道德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表3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不同问题之间的交互分类表(%)

不同问题的表现形式对网络迷信的态度

非常相信 相信

一般

不相信 完全不相信 说不清

人际关系 是

6.1

10.6

39.6

24.113.95.7 df=5

是否紧张 否

2.9

9.140.9

22.817.27.3 p=0.000

是否无法确

1.8

8.046.4

20.715.08.1 df=5

定发展方向

3.5

9.637.9

23.918.36.8 p=0.000

是否满意教

7.4

20.6

25.1

20.616.69.7 df=5

师道德水平

2.7

8.541.6

22.917.27.1 p=0.000

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在对网络迷信的相信程度上,感到人际关系紧张的大学生的比例(16.7%)高出人际关系不紧张大学生(13.0%)3.7个百分点;而持“完全不相信”态度的比例,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为13.9%,人际关系不紧张的人则达到17.2%。无法确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否定态度的比例只有35.7%,而能够确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的比例达到42.2%,相差6.5个百分点。是否满意老师道德水平也成为大学生对待网络迷信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满意老师道德水平的大学生,相信网络迷信的比例只有11.2%;而不满意老师道德水平的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却高达28.0%。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迷信之所以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缘于对遭遇的困难和问题难以解决和处理而不得已采取的逃避措施。网络迷信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精神麻醉剂。

三、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网络影响之间的关系

网络的飞速发展,迅速渗透青少年的许多生活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新的生活方式。已往事实证明,如果某种生活方式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越广,人们对它的依赖度和信任度越大,就越有可能不加选择地受到该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影响。现实表明,青少年价值观念、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的信息获取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他们对网络的信任度不断增高。由此,网络迷信就极容易地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认同。

(一)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网络对自己各方面影响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未普及之前,家庭、学校和传统媒介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起着决定作用。但是,网络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并高速扩张,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有逐步取代传统因素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

调查表明,当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与学校”,或为“传统媒介”时,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基本一致,即持相信态度的比例较低而否定态度的比例较高。从表4分析,当“家庭与学校”或者“传统媒介”是主要影响因素时,无论是理想信念或道德伦理,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事务或恋爱婚姻等方面,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均在10—15%的范围内,而持不相信态度的比例则一般在38—44%之间,持模棱两可态度的比例则是在45—50%之内。但是,一旦网络成为主要影响因素时,这类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大幅攀升,对网络迷信的模棱两可的态度也明显降低,更能表明他们对网络迷信的明确态度。无论是理想信念或道德伦理,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事务或恋爱婚姻等方面,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均在30—50%之间,比起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与学校”或“传统媒介”时持相同态度的比例一般高出20个百分点,持模棱两可态度的比例则一般低20个百分点,持不相信态度的比例则基本近似。

表4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各方面的主要因素的交互分类表(%)

各方面影响 对网络迷信的态度

的主要因素 非常相信 相信 一般 不相信 完全不相信 说不清

理想家庭与学校

2.9 8.8

42.0 23.315.37.8

信念传统媒介 2.3 9.0

40.6 22.619.06.4 df=10

网络 11.723.4 18.2 22.120.14.5 p=0.000

道德家庭与学校

2.5 8.0

43.4 22.616.17.3

伦理传统媒介 3.7 10.4 36.9 24.018.36.7 df=10

网络 6.5 25.0 22.2 23.119.43.7 p=0.000

人际家庭与学校

3.0 8.5

42.4 22.916.46.8

关系传统媒介 1.9 9.8

37.1 24.818.87.6 df=10

网络 8.6 34.4 21.5 16.112.96.5 p=0.000

处理家庭与学校

3.1 8.4

41.8 23.116.37.3

事务传统媒介 2.2 10.4 40.0 23.917.85.7 df=10

网络 9.6 41.0 18.1 13.314.53.6 p=0.000

恋爱家庭与学校

2.8 8.7

41.8 23.416.47.1

婚姻传统媒介 4.6 11.1 40.5 21.316.46.1 df=10

网络 4.5 25.0 31.8 23.512.13.0 p=0.000

同时,在大学生受网络影响的不同方面中,人际关系和处理事务等“行为要素”受影响的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理想信念和道德伦理等“抽象要素”的相应比例。这与价值观念决定现实行为的理论之间似乎存在不一致性。其实,该现象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过程是由现实行为的改变再到价值观念的转变。毕竟“行为要素”属于人的表层行为,更容易发生改变。而价值观念等“抽象要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深层性,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二)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从大学生从网络获得信息量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主要表现为网络信息依赖。信息依赖既表现为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的依赖,更表现为将网络上的信息作为主要的获取对象。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3月对全国15所高校进行的调查表明,互联网是大学生的第一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活的第一媒体。从而表明大学生对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的依赖度非常高。同时,网络上有着海量的信息,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此次调查就着重从大学生从网络获得信息量占获取总信息量的比重,来分析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与对待网络迷信的态度之间的关系。表5 的数据表明,从网络获取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比重越高,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就越大。当网络信息量只占到总信息量的1/4时,大学生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只有10.5%;当网络信息量比例升到2/4—3/4时,肯定态度的比例则达到15%左右;当大学生只是从网上获取信息时,对网络迷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则陡升至34.1%。可见,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途径和内容两方面的依赖,导致了他们对网络迷信的不正确态度。

表5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从网络获得信息量的交互分类表(%)

对网络迷信的态度

非常相信 相信 一般 不相信 完全不相信 说不清

网络获取 1/4

3.4

7.1

45.0 22.615.76.2

信息量占 2/4

1.7

13.5 39.5 22.417.15.8 df=15

总信息量 3/4

3.8

10.8 40.6 19.319.36.1 p= 0.000

的比重全部 14.6 19.5 14.6 22.022.07.3

(三)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大学生对媒体信任之间的关系

信任程度决定着态度取向。大学生对不同类型网站及媒体的信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网络迷信的态度。

表6 大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与对不同网站和媒体信任度的交互分类表(%)

对不同类型媒体对网络迷信的态度

的信任程度非常相信 相信 一般 不相信 完全不相信 说不清

很不信任5.3

13.8 32.4 17.819.411.3

对国内门 不信任 2.9

8.6

42.1 19.419.47.6

户网站的 一般2.6

8.7

42.8 22.516.66.8 df=10

信任程度 比较信任2.5

7.8

40.1 26.116.66.8 p=0.215

很信任 3.8

11.6 38.9 21.916.67.2

很不信任4.8

8.2

31.5 21.424.29.9

对国外网 不信任 2.5

8.6

39.8 22.718.77.7

站的信任 一般2.9

7.2

42.7 24.015.97.3 df=20

程度 比较信任1.9

10.2 44.8 21.716.25.2 p=0.000

很信任 6.2

18.6 31.4 21.114.58.3

很不信任6.0

11.2 31.6 17.222.811.2

对国内党 不信任 3.2

13.9 42.7 18.916.35.1 df=20

报党刊的 一般2.9

11.0 41.2 22.214.68.1 p=0.000

信任程度 比较信任2.3

7.8

42.7 23.517.66.2

很信任 2.7

6.3

39.9 25.717.97.5

表6的数据是大学生对国内门户网站、国外网站以及国内党报党刊的信任程度与他们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之间的具体表述。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国内门户网站的信任程度与对网络迷信的态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门户网站并没有保持好自律,在很多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也有相当多的网络迷信的相关频道与内容。网络迷信最早发源于海外和境外网站,网络迷信的形式多样,内容也更多。如果大学生更信任国外网站,那么他们对网络迷信就越相信,而不相信的比例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大学生对国内党报党刊的信任程度越高,则他们对网络迷信就越不相信,持相信态度的比例就越低。

四、治理大学生网络迷信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找准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工作和重点监控教育

通过调查研究,相信甚至迷恋网络迷信的人只是大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属性。而这些共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属性,使他们组成了相信网络迷信的重点人群。因此,相关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重点解决重点人群的态度问题。从影响他们态度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属性,尤其是那些可以改变的自致属性出发,制订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工作,从而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网络迷信的影响因素。

(二)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和网络本质等相关知识的传授

网络生活方式的快速形成与网络伦理规范建设滞后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难以避免网络负效应的影响。因此,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网络伦理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落实。要对大学生群体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增强自律意识并形成正确的网络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进行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是解决大学生网络迷信的治本之策。

同时,在学校教育和舆论宣传中,主要强调网络技术的教育与应用,大学生主要掌握的是网络使用的技术知识;但忽视了对网络的本质探讨、对网络所应秉持的态度及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等知识的传授,未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复杂属性,使大学生形成了网络就是科学、全面、正确的化身的错误观念,大学生对网络现象不审慎选择就全盘接收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本质等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

(三)提高文化程度和科学意识

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对网络迷信就越不相信。有更多科学知识背景的理工科学生,对网络迷信的态度就比文科学生更为理智和正确。从中可以得出的启示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正确对待科学工具的态度。要积极培养他们拥有科学知识的同时而不迷信科学工具的意识,从而使他们有着良好的科学意识来鉴别和分析所遇到的任何事物,并作出科学决策。

(四)降低大学生对网络的信息依赖度

对网络的信息依赖决定了大学生难以摆脱网络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降低大学生对网络的信息依赖度是解决大学生网络迷信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及其传统媒介等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加大传统媒介、图书馆和教师等信息源在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中的作用;二是要加强传统媒介、教师等信息源传播的信息的吸引力,使其传播的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内容,降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与主导意识。

(五)充分发挥门户网站和党报党刊的作用,净化网络环境

当前的门户网站并没有有效地承担起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科学的网络态度和健康的网络信息的责任。因此,加强和改进网络门户网站,大力净化网络环境,从而使互联网形成正确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健康的网络信息和正确的网络发展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对网络负效应的免疫力的大小。同时,也要加强传统媒介,尤其是党报党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理论熏陶与成长成才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不沉湎于网络,也就为他们思考和鉴别网络不良信息提供了基础。双管齐下,将是减少大学生网络迷信的有效方法。

收稿日期:2005—09—25

注释:

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组织实施。该调查是以全国高校大学生为总体样本,采取分层多阶段等距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的4000名大学生为调查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问卷3774份,回收率为94.35%,所有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标签:;  ;  ;  ;  

大学生网络迷信态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