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论文_闫金鑫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论文_闫金鑫

闫金鑫

(唐山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河北063000)

【关键词】初诊;糖尿病;心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429-01

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正在我国快速增长。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引起饮食结构改变,饮食中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来源以动物为主,以至于总热量过剩;同时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遗传和对糖尿病的无知,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由于糖尿病可累积至全身众多重要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并很大程度地增加家庭开支和社会保健开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已变得刻不容缓,我们在保证糖尿病患者身体康复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其心理问题。我科在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针对108例25岁~45岁初诊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干预,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共收治25岁~45岁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其中男8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9岁;体重指数>13%;空腹血糖1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入院后均采用门冬胰岛素餐时皮下注射3/日+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1/晚强化治疗一周。

12方法:通过仔细观察初诊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能够正确应对糖尿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成功控制血糖水平,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

2心理变化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

21否认期:多发生于患者入院后1~3天。由于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且多数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所以患者不能接受自己患糖尿病的事实。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区环境和医护人员情况,消除因环境改变带来的紧张情绪;耐心细致地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能够尽早接受“糖尿病”这一事实,做好应对心理,消除因糖尿病知识缺乏产生的抵触情绪。

22怀疑期:多发生于患者入院后4~6天。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虽然能被动地配合饮食控制与胰岛素注射治疗,是血糖值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患者对采用胰岛素治疗方案持怀疑心理,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就会上瘾,导致用量逐渐增大就像吸毒一样,而拒绝胰岛素治疗,要求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1]这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其观点的错误性,并告知患者外源性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且胰岛素有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优点,增强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信心,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焦虑期:多发生于患者入院后7~10天。患者经过一星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改为预混胰岛素早晚皮下注射,这时血糖值会在小范围内出现波动,患者会认为以前的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出现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安抚患者的情绪,告诉他这只是更换胰岛素治疗中必经的阶段,只要积极配合饮食与运动疗法,正确使用胰岛素,血糖值会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2]

24恐惧期:多发生于患者入院后15天左右。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随着病程的进展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认知不正确,而产生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利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组织学习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相关知识,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接受期:多发生于患者入院15天后。患者运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糖尿病知识相结合,血糖水平控制良好,患者已彻底接受“糖尿病”这一事实,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充分调动其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自身疾病的康复能力。

3结果

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时期给与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患者的信任,能够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展现在护士面前,我们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及时消除患者影响糖尿病治疗的不利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性疾病,它的突然到来会影响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吃饭到如何安排每一天,从如何对手里的人民币精打细算到获得满意的疗效,这个过程中病人必须掌握复杂的饮食和药物疗法,并且提前为各种可能(血糖高了,血糖低了,推迟进餐了)做好打算。决大多数病人不能正确对待,常常生活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阴影中,产生悲观绝望。[3]通过对此类病人的心理分析给以正确的心理指导及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弥补其知识的缺乏,使患者以正确的心态,积极健康的面对糖尿病,确保生活及工作的质量。责任护士通过对病人疾病的了解,与病人的交谈沟通中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的心理护理。正确分析病人处于的阶段给以相应的心理护理:指导情绪对疾病的影响:要把握情绪的杠杆,调节情绪放飞心情,增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增强糖尿病健康教育;为自己鼓掌:不要轻易的否定自己,给予自己肯定及表扬,增加信心;为生活制定新的目标:学会放弃,过分执著会错失一些良机,必要的放弃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4]根据对糖尿病病人悲观过程的分析,从不同的阶段去指导病人调节心态,让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病情,使其知道如因有糖尿病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那么对糖尿病病人的未来生活而言岂不是因祸得福。当病人终于接受疾病,健康的膳食、适当的运动、合理的用药,到最后精神得到了升华。当把疾病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时,这种成就感就产生了斗志。

参考文献

[1]孙渊;;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的原因与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2008,02:112

[2]周鹏;陈美群;刘倩如;;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心理状态调查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4:233

[3]李梦倩,王星,袁也丰,马云青,万爱兰.综合心理干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住院天数的影响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08:23-24

[4]陆雪梅,梁彩莲,黄静文. 健康教育联合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5:35-36

论文作者:闫金鑫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标签:;  ;  ;  ;  ;  ;  ;  ;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论文_闫金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