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主导模式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_校本课程论文

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导论文,校本课程论文,条件论文,案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0)02-0019-05

许多学校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无从着手,不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在哪里。与学科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现成的教材,这一方面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多迷茫和困惑。事实上,学校通过分析资源优势,追寻学校发展的特色来寻求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切入口极为重要。

一、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条件主导模式是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将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能做什么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强调校本课程独有资源的制约性。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我能做什么?”“我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等。在具体操作中,学校要首先考虑拥有哪些课程资源、教师特色和其他硬件条件等等,再从中选择优势资源进行开发。这是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开发策略。

这种开发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在开发课程前期已经考虑了学校拥有的独特资源,确保有条件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不存在无法实现的问题,因而这种开发模式具有最大范围的普适性,在各种类型的学校均可实行。但在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条件主导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上的偏颇

一所有着军人优良传统的学校在初次开发军人传统这种课程资源时,眼睛只停留在让学生学唱军歌、做军操等浅层目标上;另外一所地处刺绣、印染之乡的学校,在初次开发刺绣这种课程资源时,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刺绣工艺或印染技术……学校在采用条件主导模式开发校本课程时往往会就事论事,不经意间把学生培养成操作工或手艺人,而忽略了开发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素质,如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操作程序上的不恰当省略

条件主导模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一些必要环节。①环境分析。即分析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明确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因素。②课程目标设置。在考虑特定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定位基础上,设定具体目标。③课程组织。即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其成果表现形式有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和辅助材料等。④课程实施。包括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试验、传播、采纳和推广的过程以及教与学的过程。⑤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学校并非遵循如此完整的过程,环境分析、课程评价等环节被忽略了,只凸显了“课程组织”的地位与作用。但即使是这一环节也没有能很好地执行,许多内容也被有意无意地简化了,受到关注的只是最后的成果——教科书。

(三)活动设计上的单一

课程论专家泰勒曾经说过: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特定内容的需要、价值取向、智能发展、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等,需要以特定形态的活动去培养。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课程的价值。在教育中应特别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与匹配,不能用单一的活动去实现全部的发展目标;特定的发展目标应以特定内容的活动来实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应引入全面丰富的学习活动。但在教育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者无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只想通过知识学习这种特殊类型的活动去培养学生一般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价值取向。

(四)活动形式上的不足

活动是校本课程呈现方式上的一大特色,学校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以学生活动的形式来体现。虽然很多校本课程也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但所设计的活动往往因为实施不利而流于形式。如很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爱校情感,设计带领学生围着校园里走一圈的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设计让学生唱军歌,做军操等活动……我们知道,一个有深度的主题探索不可能在短短十几分钟的参观活动就能完成,这样浅尝辄止的活动设计无法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更谈不上情感的内化。

二、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剖析

(一)学校背景介绍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所在的生活社区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有茶场、苗圃、花卉园等,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采访、调查。另外,该校门前有一块空地,经过与当地政府的多次协商,政府同意投资70万元将15亩空地交给该校管理使用,这对于该校而言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目前,该校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少工委等单位协作规划,几经酝酿,将这15亩地建成“少年农学院”,作为无锡科普试验基地,现在已初具规模,建成了农业科普教育长廊、小课题研究方桌试验田、小桃园、梅桩盆景种植基地、植物园、葡萄种植长廊、红领巾小花房及蔬菜种植试验大棚等,今后还将建成小小农展馆、茶文化陈列室等。

(二)条件主导模式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分析优势,确定主题

面对政府投资70万元的这15亩地,学校领导长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拥有的这个独有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创建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个问题,学校领导邀请了有关课程专家,分析了学校的有关条件和特色,认识到学校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学校与江苏省农科院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聘请农科院专家、专业人员辅助师生开展活动,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在他们的帮助下,“少年农学院”已经建立起方桌试验田、农业科普长廊、桃园、盆景种植基地、菜种植试验大棚等,学生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二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等,而且依托当地独特的社区资源,如茶厂、花卉、水蜜桃、桃庄等,在课程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确立了四个研究主题:花与生活、茶文化研究、蔬菜的种植与管理、无锡水蜜桃。

学校领导很清楚自己学校拥有的这些优势,也确立了四个活动主题,但对于如何入手进行开发、以何种形式呈现等问题还是比较迷茫的。学校先后邀请了江苏省教研室及高校专家来校进行沟通交流,邀请专家做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报告,并和教师们一起探讨了下一步具体的工作。

在与专家互动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将活动主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最终确定为四个主题单元:“茶香四溢”、“花与生活”、“桃之韵”、“谁知盘中菜”。在此基础上,各课题组教师与专家一起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次级主题。如把“谁知盘中菜”主题单元进一步划分为种菜浇菜、大棚种菜、读菜说菜和做菜品菜四个次级主题。如下图。

第二阶段:定位目标,设计课程

在专家引领下,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开展课题研讨会,讨论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编写方式等问题。

1.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本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周边农村,虽然他们来自农村,但因家长的溺爱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等原因,这些孩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却不甚了解。因此,作为全省首创的“江苏省农科院无锡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该校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开发目标及策略。首先,将立足本地区,帮助这些农村的孩子了解农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让他们接受一定的农业科普教育,从而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更加了解。其次,学校充分利用这块地的价值,以此为载体,从身边事物入手,打通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其次,学校利用这块地,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脑能力。最后,该校还试图依托省农科院开展小课题研究,组织相关活动,把省农科院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为社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校本课程课题组的教师经过多次讨论确定了茶、花、蔬菜和桃四个单元的具体目标。每个单元又都设置一个总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具体目标,要求具体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置,因此各年级段的具体课程目标是螺旋式上升的。以“谁知盘中菜”单元为例:

3.课程开发的内容

为了达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的教师围绕上面确定的各级主题展开讨论,将主题内容进一步细化。在考虑具体内容时主要考虑各方面的综合,如科学、艺术、社会等。如在《茶香四溢》单元中,既有种茶、采茶、制茶的科学知识,又有品茶、赏茶等茶文化的研究。

4.课程呈现方式

关于课程呈现方式,一开始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教师认为,应该以教案的形式呈现,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有的教师认为,应该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呈现,是学生活动的任务手册。最后在与课程专家的研讨下最终将课程呈现方式确定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活动手册是指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它既是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案和指南,又是学生的原始记录册。

在设计学生活动手册时,学校主要组织了以下人员。

教师个体:作为校本课程实践的主体,在以往多年的指导实践中,已经积累一定的活动设计经验,也设计过一些与此相关的研究活动。他们既是此次活动设计的主要力量,更是今后检验设计是否科学的实践者。因此,教师是活动手册设计的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指导能力,探讨确定各年级课题,在确定课题的基础上,设计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形式,共同探讨学生活动手册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校外课程专家的指导:在学生活动手册编写过程中,密切与校外课程专家联系,寻求他们的指导与帮助,为活动方案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三阶段:阶段推动,实施课程

本校校本课程的推动采用了“先实验后推广”的策略。其实在正式开发校本课程之前,学校已经根据季节在不同年级展开过试验,虽然活动略显零散,但气氛活跃,效果不错。校本课程编制出之后,校本课程在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各选择一个实验班展开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安排在每周四的下午最后两节课进行,执教教师属于校本课程的编制者,课题组的相关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第四阶段:评价修正,反思课程

现在藕塘中心小学正在试验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课题组向部分家长进行了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家长对此普遍持欢迎态度。在实施过程中,每上完一次课,课题组的教师就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讨与反思,对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实施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次活动的内容,并集体讨论下次活动的方案。

三、小结

其实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即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可以积极开发的,如学校的一小块绿地、一个小池塘等,都有其育人的价值,但我们对此往往视而不见或根本不知道怎么利用它。因此,面对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举措。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学校要从自身的特色出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确定教育的具体内容,挖掘学校的特色资源。这体现课程资源的开发思路: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

藕塘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个运用本校独特课程资源来进行课程开发的学校,该校利用本校独有的15亩地独辟蹊径,以此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切入口,真正开创“人无我有”的局面。其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通过资源分析来确定主题。“少年农学院”这一独特的资源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经济,又是文化;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入了学校文化底蕴。

第二,强化教材、学生活动手册的导向作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活动手册的形成是课程形成的主线。它是“规范”与“开放”的结合,活动的设计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让学生在“规范”与“开放”之间自由成长。

第三,强调校本课程的生成性。在学校推进的一系列策略中,学校强调了在教与学两条主线中来形成,最有成效的就是该校的课题研讨课,从实验阶段,通过研讨课来推动发展;到推广阶段,以教师的教、学生的活动为载体进行全方位的推进,它充分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本质要求。

收稿日期:2009-05-07

标签:;  ;  ;  ;  

条件主导模式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