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旅游岛人地关系研究进展_人地关系论文

国外旅游岛人地关系研究进展_人地关系论文

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岛论文,研究进展论文,国外论文,关系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2-0095-02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岛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1],旅游业比重占GDP20%的31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7个为岛屿[2]。旅游型海岛①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脆弱,是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国外学者较早关注旅游活动引起的海岛人地关系失调问题,从旅游者活动、旅游设施建设、社区参与、居民与游客的环境感知等方面来研究人对地的影响,然后用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法来解决海岛人地关系的困境。系统分析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研究进展,有利于给处于起步中的我国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主要内容

1.1 监测、研究人对地的影响

在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特别关注旅游对海岛生物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文化生态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较多关注南极周边的海岛旅游开发及其对鸟类的影响[3],此后,热带与亚热带海岛渔业资源、珊瑚礁受游客的破坏则为学者们所忧虑[4-5]。

小海岛地区普遍缺乏淡水资源,旅游业的兴起加剧了淡水的紧缺。西班牙政府于2002年对马略尔卡岛(Mall orca)旅游业征收了“环境生态税”(Eco-tax),但仅能短期内抑制一部分旅游用水[6]。马尔代夫也因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源[5]。

旅游型海岛环境容量有限,旅游活动和建设受到较大的限制。Victor B Teye[7]以太西洋百慕大(Bermuda)为例,认为大量私家车和城市化破坏了小海岛的自然美景,影响旅游型海岛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解决办法是控制人口增长[5],积极利用岛外资源[8]。

旅游型海岛有独特的文化,而旅游作为一个外来强势文化对当地文化有破坏作用。例如,巴厘岛有很多反映农业生产和宗教仪式融合的典礼和艺术,但是大规模旅游开发之后,居民对海藻的传统利用、捕鱼、文化礼仪和当地社区娱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除非修订政策,否则当地文化将陷入衰退[9]。

居民与旅游从业人员对海岛环境感知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旅游对环境的影响[8,10,13]。例如,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Balearic)的居民对旅游的环境影响已有负面的感知,墨西哥赫尔伯克岛(Holbox)的居民较热衷于自然资源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反对海岛城市化和旅游开发。

1.2 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ichard W Butler)[14]根据产品周期理论,在旅游型海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地演化的6个阶段,这实际上是人地关系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Dimitri loannides用它来检验塞浦路斯旅游的发展,发现从参与阶段至发展阶段,客流逐渐增加,配套设施也相应增加,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进入多元化稳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叠加了“外来者”的强烈影响,人地矛盾复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状态,但是对未来人地关系没办法进行预测,并且对“人”的调控没有具体的措施,缺乏实践指导作用。还有学者认为旅游从业人员对海岛气候变化在较长时间里有一个适应与响应过程[15],如减少CO[,2]的排放,这是旅游型海岛人地相互作用动态过程的另一种反映。

1.3 人地关系的调控方法与途径

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岛旅游开发大多集中在海岸带,人地矛盾尤为尖锐,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美国在1971年立法对海岸地区进行综合管理(ICM)②。南太平洋海岛国家水资源协作联盟借鉴ICM方案,要求成员国要关注海洋渔业、国家公园保护、淡水保护,治理污染物等[16]。

人力资源教育与培训。小海岛在发展旅游业时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恶化了当地的人地关系。马尔代夫旅游收入存在着严重的“漏损”,反映当地居民文化素质与技能都较低,许多旅游岗位为外劳代替的现实。通过外国援助来提高当地居民技能是一条捷径[17]。

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途径[18-20]。为旅游者提供海鲜、住宿设施及其他物品等是海岛社区参与的主要方式。在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协调利益主体关系。为了使社区参与规范化,Meinhard Doelle与A.John Sinclair[21]提出规范公众参与海岛环境评价的具体方案。

管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鉴于“泛生态旅游”和“伪生态旅游”给海岛自然、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破坏,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3年提出管理生态旅游方案。澳大利亚学者提出物种保护、资源节约、环境清洁的生态旅游管理策略[22]。Meaurio 和Murray选取人口压力、财富和消费、技术水平等指标,并利用PSID模型构筑了小海岛发展中国家(SIDS)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监测体系。区域性的行动方案《加勒比海地区可持续旅游政策框架》与《萨摩亚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00)》也致力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监测和评价,这对其它海岛国家或地区可持续旅游的具体实践有借鉴意义。

精心设计旅游规划。精心的旅游规划能减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旅游收益[23]。 Michael J.Keane总结爱尔兰海岛旅游业实践经验,构建了项目规划、增强与减弱、机遇与挑战、选择、实施、评估6项策略性规划模型。该模型被南太平洋海岛小国成功应用[24]。

实行环境质量认证。欧洲蓝旗(Blue Flag)论证分别从水质、环境教育和信息共享、环境管理、安全与服务4方面对海岛旅游区和旅游码头制定了27个具体标准,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对海岛地区制定了各自的生态标签论证标准。澳大利亚还于2002年向国际生态旅游年会提交了全球生态标签论证标准(草案)。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海岛人地关系。但是旅游标签标准也受到置疑,一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仍存在很多陷阱,二是旅游生态标签标准本身多引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而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缺乏科学评价。

协调(海岛)与客源地的关系。海岛人地关系与客源地人地关系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对旅游型海岛“人”的调控,必须结合海岛与客源地“人”的调控[25]。 Douglas Lockhart认为北塞浦路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加强对欧洲各国的旅游促销。Fathimath Ghina也认为要解决海岛国家与地区存在严重的人地矛盾必须依靠外援,如官方发展援助、外国直接投资。

重视社会网络与地方感[26]。Bob Mckercher和Candace Fu探讨香港东北部旅游型海岛塔门洲居民不因该岛经济、环境恶化仍留在该岛的原因,发现传统的社会网络、地方感,以及对故居的眷恋对当地人地关系和谐起着稳定作用。

加强管制。管制学说起源于法国,目前已被不少发展中国家用来管理旅游型海岛资源[27],Marcus B.Land认为东南亚旅游型海岛发展须建立与环境协调的政治体制、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等。

此外,更多的学者把上述协调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方法综合起来:一是发展以岛为基地的经济(旅游业);二是寻求外援;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关注传统资源管理、决策的方式,采纳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法[2]。

2 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方法

国外旅游型海岛研究重视传统理论与现代理论相交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较深刻地揭示旅游型海岛复杂的人地关系。

2.1 分区规划

这是地理学者常用的方法。William Gladstone[28]认为保护红海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关键是进行合理区划。M Kent[29]在马略尔卡岛湿润分区的基础上叠加旅游活动的影响强度,试图探讨各区的人与水资源的矛盾程度。南太平洋瓦努阿图的实践表明必须对海岛自然灾害进行分类、调查、分区、防护,才能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11]。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运用

投入与产出研究。投入产出状况反映区域人地系统的潜力,Jeremy Northcote,Jim Macbeth[30]把旅游行业的产出分为游客收益、财政收入、经济收益、环境收益、社会收益和文化收益,时间上把旅游收益分为潜在收益、需求收益和现时收益。该理论框架应用于澳大利亚的罗德岛(Rottnest),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能值分析。D Verdesca,等[31]提出(旅游型海岛)海岸带地区产业发展的经济有效能值分析,该研究试图用能量平衡来统一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并提出能值公式③。

旅游生态足迹。Stefan Gossling,等以塞舌尔岛旅游业为例,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得出旅游业对该岛的影响有能源消耗、设施占地、生活消费等。通过对旅游业生态足迹分析,塞舌尔群岛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保护较成功。

2.3 行为科学理论的运用

国外学者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较注意从人的环境心理、行为方面来研究人地关系问题。首先,利用当地居民的景观(美感)感知来指导规划[32]。这主要通过受访者对不同时期的旅游与非旅游建筑景观照片进行评分,从中选出受旅游影响的景观与区域,有效地指导规划专家的策划与设计。其次,利用居民的环境感知来揭示环境保护状况。最后,利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析旅游人地关系的协调状况[33]。国外学者在分析居民与游客的感知、行为时,也注意受访者的个人属性、文化、经济差异对感知、行为的影响[34]。总体而言,旅游型海岛环境感知仅能反映人地关系某个侧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结合景观调查、历史资料,才更有指导意义。

2.4 管理学中利益主体理论的运用

1971年美国提出的海岸带综合管理就是一个协调各利益主体的框架体系。探寻不同利益主体(如学生与当地居民)对海岛景观的价值认识,能给规划专家更好的启示与信息[35]。Sanjeev K.Sobhee[36]在毛里求斯的长期观察证明,协调旅游从业人员与渔民的关系,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的多样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5 野外调查、问卷分析与遥感、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国外地理、环境、管理学者在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问题时较常用野外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他们开始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来分析旅游对海岛沙滩的影响,景观建筑对海岸带侵蚀的影响,较直观地分析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3 国外旅游型海岛研究尺度与主要区域

早期的研究仅限于地方尺度和区域尺度来分析人地关系问题,而今,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小海岛在全球变化过程中的响应,传统产业(渔业与种植业)的衰退和旅游产业的兴起,客源市场的拓展等,研究视角比较多元化[2]。此外,从小尺度中探寻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的增长点。

关注的区域首先是旅游业发达的区域,如地中海岛屿、加勒比海岛屿、太平洋夏威夷岛屿等。地中海与加勒比海是传统的海滨旅游目的地。欧美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些海岛旅游研究中有不同程度地反映。夏威夷是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传统度假地,其人地关系变化也为学者们关注。其次是生态、社会脆弱地区,如南太平洋海岛、东南亚海岛、印度洋海岛、南极周边海岛。这些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地壳变化最明显的地区,风暴、地震、泥石流、海啸常常对这些海岛产生巨大的影响。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0年斐济政变,印尼巴厘岛频繁发生针对外国游客的爆炸,无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三是新兴的海岛旅游区,如韩国的济洲岛、日本列岛、台湾岛、海南岛、香港岛等[26,37]。

4 国外旅游型海岛研究评价与启示

4.1 总体评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研究进展加快,特别对SIDS旅游开发产生的人地关系问题表现出较大的关注。在研究视角方面,从自然、人文方面综合研究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从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在传统地理学的分区理论基础上,结合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科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采用信息技术对旅游型海岛的环境变化、人为影响进行动态研究,为旅游型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技术保证。

同时,不难看出,目前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基本上还是以人地关系的某个侧面进行研究,缺乏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各个要素系统、整合的研究;研究的尺度较多从区域、全球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人地关系问题,从微观尺度来研究的较少;研究区域多集中于地中海、加勒比海、南太平洋海岛国家与地区,对新兴的海岛旅游目的地,如中国内地、韩国、日本周边海岛研究仍显不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仍以定性为主,重视现场调查、问卷,构建较简单的评价模型,而结合遥感技术获取相关时段的景观变化数据来评判人地关系演替等方面,仍较欠缺。

4.2 对我国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的启示

目前,我国滨海(海岛)旅游收入5052亿(2005年),已占海洋经济的第一位,并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显示出我国及周边地区对海洋(海岛)旅游产品的强烈需求。但是,传统上社会各界对海洋关注不够,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在研究内容方面还停留在对海岛旅游地的认识,如海岛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研究[38-39];旅游型海岛的旅游产品的设计、市场拓展[40-42],景观房产等[43];旅游活动对海岛生态环境的影响[44-47]。研究旅游活动对海岛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少[48]。在调控、协调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方面研究薄弱,已有的成果仅限于区域合作[49-50],对海岛旅游区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研究海岸带旅游区综合发展方面缺乏理论创新与实践。在研究成果方面,除了环境方面外,多迎合政府决策的偏好,较少从地理专业背景,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对海岛旅游区人地关系作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以一般概念定性分析为主,这可能与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地理学界、环境学界、旅游学界长期忽视海岛旅游开发中人地关系数据收集、监控、整理有关,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定量分析和新技术使用。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旅游型海岛研究将迎来一个新的契机,学术界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4.2.1 拓展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的领域和地域,推进研究深度

学术界应当系统研究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组成要素,探讨其时空演变和耦合状况,揭示其内在机制;在传统分区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利益主体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行为科学、环境伦理理论,并借助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研究的地域除了岛陆、海岸带外,还应当包括海洋旅游活动区,以及海岛区外的客源地;在现有县级以上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基础上,必须对乡级、村级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们在海岛可持续发展中更处于弱势地位。

4.2.2 及时探讨、总结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相关问题

加强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尤其是海南岛、舟山群岛、鼓浪屿与湄洲岛。对这些海岛人地关系案例研究进行总结和提升,可以为我国省级、县(市)级、乡(村)级尺度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调控提供对策。

4.2.3 加强定量研究和信息技术的使用

在传统野外调查、问卷、访谈的基础上,结合“3S”技术,获取精确的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数据,选用合适的统计模型、生态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旅游型海岛人地协调方法。

4.2.4 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必须首先关注以下4个问题:①外来游客的介入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的影响;②旅游型海岛相关利益主体的研究与人地关系的调控;③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④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途径。

注释:

①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一般某产业产值占到GDP总量8%以上就可称为支柱产业。按照此定义,可以把旅游产业占所在行政区域GDP的比重超过8%以上的海岛称之为旅游型海岛。

②海岸带综合管理包括:一般使用,可持续使用,季节性的保护,特殊的保护,海洋公园;海岸带管理方法:许可证的批发、水质监督、环境质量监督、渔业监督、基础设施布局、应急规划、土地使用管理、危险物资管理。来源:Holthus,1987,P25。

③IEex:IEex=EX/AV。其中,IEex为有效能信息的附加值,EX为某个生态系统中的能值相对数量,AV是现有价值。

标签:;  

国外旅游岛人地关系研究进展_人地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