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广森训诂著作音注商兑论文

孔广森训诂著作音注商兑论文

孔广森训诂著作音注商兑

张 妍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 孔广森是清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在音韵和训诂方面都卓有成就。其训诂著作有《大戴礼记补注》和《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其中音注材料共331条。今选取其中音注存疑的10条进行辨析,其中对释义标音对应存疑的有4条,“支”“脂”“之”三韵混用、“祭”韵与“志”“至”混用的有3条,标注古今字问题的有2条,组合成词存疑的有1条。

关键词: 孔广森;训诂著作;音注;商兑

孔广森,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山东曲阜人。他推崇郑玄之学,师承戴震,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为十八类,其中阳声韵九部:原类(即元部)、丁类(耕部)、辰类(真、文)、阳类、东类、冬类、侵类、蒸类、谈类;阴声韵九部:歌类、支类、脂类、鱼类、侯类、幽类、宵类、之类、合类。孔广森精通《公羊》学、《大戴礼》学,著有《大戴礼记补注》(以下简称《补注》)和《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以下简称《通义》),其中音注材料共331条。学界对孔广森各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从孔广森的思想价值和学术地位来评价孔氏的生平、古音学等,只有牛兴芬的《〈大戴礼记补注〉训诂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和孙敬友的《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简论》(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涉及到孔广森训诂著作的音注材料分析,但牛兴芬只解释了“服与僰”“射、举与誉”“内与纳”等十几条音注材料,孙敬友只解释了“昩”“登来之、得之”“邓扈乐、圉荦”三条,没有涉及到孔氏的误注材料,因此,本文将对孔广森训诂著作的音注进行专门的分析探讨。

一、释义标音对应存疑的辨析

(1)穆穆纯纯,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职。(《补注》第25页)

孔广森注:职,主也。职音志。

按:孔广森解释“职”为“主也”。“职”上古音“章母职韵入声”,“志”是“章母之韵去声”,根据王力先生所划分的三十韵部可知,“职”“志”韵部职韵、之韵可对转。但根据孔广森所划分的韵部,“职”“志”两字都在之部,上古声韵地位相同。

将实践教学引入《商品学》课程虽然能提高教学效果,但要求授课老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授课教师不断学习、充实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细心观察生活、相当了解商品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渗透。但是当前基于高校不断扩招的原因,许多教师的业务能力并没有达到课程设计所要求的水准,部分老师还没有社会实践的具体经验,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迫在眉睫。

“职”《广韵》读“之翼切”,为章母曾摄三等开职韵入声,解释作“《尔雅》云:职,主也,常也”。而“志”读“职吏切”,为章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即孔氏将入声字“职”注为了去声。事实上,“职”在中古时期有去声读音,《集韵》:“职,逸织切,《说文》刘杙。”此为以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但所训释义并不符合文中的解释。

第三种最为方便,通过远程办税端。2019年1月1日,个人所得税手机APP和电子税务局PC端(https://its.sdn-tax.gov.cn/)将正式上线,届时,纳税人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填写相关信息,直接可以将信息传递到税务部门,由税务部门网络推送到任职单位的客户端中。

综上,孔广森用直音法将“职”注为“志”,或体现他“古无入声”的古音观。根据传统训诂中对“职”的注音,“职”当依《广韵》注为“之翼切”,章母曾摄三等开职韵入声,表示“主也”。

(2)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补注》第86页)

孔广森注:勿音没。

按:“勿”“没”上古音都为“明母物韵入声”,声韵地位相同。“勿”《广韵》读“文弗切”,微母臻摄三等合物韵入声,表示“无也,莫也。《说文》曰:‘州里所建旗也,象其柄,有三斿。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而在《集韵》中,“勿”有两种读音,“文拂切”与《广韵》中“文弗切”是同一读音的不同切语,音义相同,今读“wù”;“莫勃切”与“没”同小韵,明母臻摄一等合没韵入声,今读“mò”,表示“卹勿,搔摩也”。

孔广森在此用直音法将“勿”注为“没”,“勿勿”应表示“勉勉”之义。陆德明《经典释文》中有音注“勿音没”,但其下解释为“注同卹勿,搔摩也”,而“勿勿”下注音“如字”,即应读为当时广泛使用的读音“文弗切”。

孔广森在此用“读若”标注读音的同时,也解释“瘠”的含义,认为文中“大瘠也”之“瘠”与“国无捐瘠”之“瘠”表示同一种含义,这一解释有误。“国无捐瘠”之“瘠”应表示“瘦弱”,“大瘠也”之“瘠”在此表示“疾病”之义;同时,根据后文解释可知,其他版本在音注时都作“大渍也”,均表示“疾病”之义。

(3)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眜。(《通义》第246页)

孔广森注:《释文》云:“娄,力俱反。邾人语声后曰娄。”

按:“邾娄”即邾国,春秋时诸侯国名。“娄”《广韵》有两种读音,“力朱切”表示“《诗》曰:‘弗曳弗娄。’《传》曰:‘娄亦曳也。’”来母遇摄三等合虞韵平声,今读“lǘ”;“落侯切”表示“空也,又星名,亦姓,邾娄国之后”,来母流摄一等开侯韵平声,今读“lóu”。

孔广森在此标明对“娄”注音的出自《经典释文》,“力俱反”为来母遇摄三等合虞韵平声,此与《广韵》中的“力朱切”为同一读音的不同切语。此外《经典释文》中,“娄”还有读音“力往切”,表示“数也”,《广韵》中“娄”无此音。孔广森引用《释文》:“娄,力俱反。邾人语声后曰娄,故曰邾娄。《礼记》同《左氏》《谷梁》,无‘娄’字。”即“邾”“娄”古音应相近,“邾”古音“端母侯韵”,“娄”古音“来母侯韵”,声母为舌音,韵部相同。孔氏此处更加认可《释文》中的注音,认为“娄”的注音应读为“力朱切”,而根据《广韵》来说,此处“娄”应注音为“落侯切”。

(4)大灾者何?大瘠也。(《通义》第368页)

孔广森注:瘠,读若苏林音“国无捐瘠”之“瘠”。《曲礼》注引此传,字直为“渍”。《吕氏春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

孔广森用“上支反”为“祁”注音,此为禅母止摄三等开支韵平声,与《广韵》所分韵部不同。《经典释文》中有“祁,上支反”的注音,这是由于陆德明在作音切时,对“支、脂、之”三韵不加辨别而造成的。孔广森在此引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也没有加以区分,而且在他所处时代,支部和脂部合为同一部,故注音混用。

按:“瘠”《广韵》读“秦昔切”,为从母梗摄三等开昔韵入声,表示“病也,瘦也”。根据文中含义,“瘠”在此应表示“疾病”之义。而“国无捐瘠”出自《汉书·食货志》:“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此处“瘠”表示“瘦弱”之义。

综上,孔广森在此作注“亟,去例反”“亟,去冀反”,可能是引自《经典释文》,也可能是因为清代之部、祭部、脂部合流,所以孔氏作此音注。

综上,孔广森将“勿”注为“没”,或依据古音注音,但根据《广韵》《集韵》《经典释文》中的材料分析,“勿勿”应读“文弗切”,表示“勉勉”之义。

有学者对于中药重金属污染情况特别关注,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评价。赵连华等[8]得出这5种重金属的污染率在9.33%~26.35%,并且因为产地不同污染情况不同。郭兰萍等[9]以《中医药——中药材重金属限量》ISO国际标准为依据,分析了中药材中Pb、As、Cd、Hg 4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的超标率分别为3.46%,4.03%,2.91%,1.41%。而重金属元素一旦进入人体后,由于其半衰期较长,在人体内的含量不断增高后,会诱发人体内的各种疾病[10]。

在产品技术要求的条件得以满足的情况下,为减少产品生产成本,原材料和元器件同样也要考虑其经济合理性,选用最经济合理的原材料和元器件。从而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

二、支、脂、之三韵混用,祭韵与志、至混用

(5)孔广森对“亟”的注音有3条,分别是: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设备先进到车站信息数字化、网络通信平台、信息共享要求的标准化,信息自动采集、测量、控制、保护、测量和监控功能,根据变电所需要的实时自动控制,支持智能电网,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功能先进、协同互动等。它是整个电网的心脏,在电网中起主导作用。

自从A、C处被锯后,大约1个月时间,AB段的A处横截面上长出一圈新的东西,BC段的C处的横截面上一点东西也没长,而这时的AB段和BC段都是活生生的。到第3个月,发现A处横截面的伤口愈合了不少,这时C处横截面的伤口没有一点愈合现象。这时的AB段和BC段也没发现缺水现象。4个月后,A点的横截面不断的愈合,而BC段的生气渐渐减少,到了霜降时节,AB段活、BC段死亡。

孔广森注:比,毗志反。

②言行亟变,从容谬易,好恶无常,行身不类,曰无诚志者也。(《补注》第196页)

孔广森注:亟,去例反,下同。

③何以书?讥亟也。(《通义》第311页)

孔广森注:已上诸“亟”字,并音去冀反。

按:“亟”《广韵》中有两个读音,本义表示“急也,疾也,趣也”,《说文》:“亟,敏疾也”,读为“纪力切”,见母曾摄三等开职韵入声;后引申表示“数也,遽也”,读“去吏切”,此为溪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孔广森在给“亟”作注音时,文中都表示“屡也”,即在《广韵》中应为“去吏切”。而孔氏音注中,“去例反”为溪母蟹摄三等开祭韵去声。“去冀反”或引自《经典释文》,为溪母止摄三等开至韵去声。

孔广森在为训诂著作作音注时多引用《经典释文》中的音切,万献初(2004)在《〈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中指出,《经典释文》中有“祭韵有与志、至混用的情况”。孔广森在引用《经典释文》时,也没有对这些读音加以区分;同时,古音韵发展到清代,之部与祭部、脂部已经合并为一部。根据《词林正韵》,《广韵》中的支部、脂部、之部、微部、齐部、祭部、泰部、灰部、废部都合为一部。也就是说,到了清代,之部的“去吏切”和祭部的“去例切”、脂部的“去冀反”发音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是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提升的过程的,也就是说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审美意趣和审美偏好,实际上是与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息息相关的,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因此现代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从传统文化当中吸取营养,实际上也是在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当中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是为现代服装设计成果本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

(6)请于宾曰:“奏投壶之令曰:顺投为入,比投不释算,胜饮不胜。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三马既立,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补注》第232页)

“天晓,为什么?”镜心羽衣扶起倒在石头旁的壶天晓,惊恐不安地问道,“你明明可以躲开的……你是怕……所以……”

①天子自为开门户,取玩好,自执器皿,亟顾环面,御器之不举不藏,凡此其属少保之任也。(《补注》第72页)

孔广森注:亟,屡也。亟,去例反。

其次,要将学术上突出的人选用到中层管理岗位上。大学是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的学术组织,大学领导者要具有学术意识、学术精神和学术推进能力。那么作为学术的直接组织和生产单元中的中层管理者必须是具有学术能力和学术上颇有成就和影响的人。所以在选任中层管理者时就要重视和把握他们是否懂学术、能学术和推进学术。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在“媒体资产管理”概念被引入广播电视行业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GY/T 202.2-2016 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的出台和媒体资产管理思想和技术的日趋成熟完善,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建立长期保存并方便利用的数字资料库,实现对音视频资料的有效管理。

按:“比”孔广森所作注的反切为“毗志反”,此反切出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並母止摄三等开志韵去声。在《广韵》时期,“比”有多种读音,“房脂切”为並母止摄三等开脂韵平声,表示“和也,并也”;“卑履切”为帮母止摄三等开旨韵上声,表示“校也,并也”;“毗至切”为並母止摄三等开至韵去声,表示“近也,又阿党也”;“必至切”为帮母止摄三等开至韵去声,表示“近也,并也 ”;“毗必切”为並母臻摄三等开质韵入声,表示“比次”。根据对读音的分析,“比”在《广韵》时期为多音字,声母为唇音帮母或並母,韵部在脂部和臻部,在脂部的多声调不同。

“比”在《广韵》时期韵部多在脂部,而孔广森所引用的“毗志反”,却在志韵。万献初(2004)在《〈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中指出,陆德明的韵母注音有“支、脂、之”三韵不分的情况,如《经典释文》中“‘鸱’注‘尺尸反’1次、‘尺夷反’4次、‘尺之反’5次,《广韵》‘夷’读支韵、‘尸’读脂韵、‘之’读之韵,确属陆德明三韵不分”。

综上,孔广森在作音注引用《经典释文》的读音时,没有对“支、脂、之”三韵加以辨别;同时,至清代“支、脂、之”三韵已合流,《词林正韵》中,《广韵》的支部、脂部、之部、微部、齐部、祭部、泰部、灰部、废部都合为一部。根据文中含义,此处“比”应读“毗必切”,表示“比次”,即“并列、排列”之义,故孔氏注音有误。

(7)众莫可使往者,于是伏甲于宫中,召赵盾而食之。赵盾之车右祁弥明者,国之力士也。(《通义》第526页)

孔广森注:祁,上支反。

按:“祁”,此处表示人名,为区分多音字,孔广森在此用反切注音。“祁”《广韵》有两个读音,读“渠脂切”,为群母止摄三等开脂韵平声,表示“盛也”;读“职雉切”,为章母止摄三等开旨韵上声,表示“地名”。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仿真时间为2s时,负载越大,流经液压缸的流量越小,说明泄漏量越大,越影响活塞速度的大小。

三、注古今字问题辨析

(8)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补注》第67页)

孔广森曰:接,读为捷,古今字也。

法理与道德究竟孰重孰轻?这里“我”做了深刻的思考——“我知道作家是靠感情亲近世界,而法官确实靠准绳去衡量世界,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我却想:一个好端端的人一辈子活活摽在一个丧失理智的疯子身上,这就符合道德、符合人性吗?”

按:“接”上古音为“精母叶韵入声”,“捷”为“从母叶韵入声”。“接”“捷”上古韵部相同,声母为舌头音;区别在清浊之分,“接”的精母为清声母,“捷”的从母为浊声母,故读音当相近。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接”“捷”韵部当在合类。“接”《广韵》读“即叶切”,此为精母咸摄三等开叶韵入声,表示“交也,持也,合也,会也”;而“捷”读“疾叶切”,此为从母咸摄三等开叶韵入声,两者的区分同样是在声母的清浊。

此处孔广森用“读为”将“接”注为“捷”,并认为它们应为古今字。而事实上,“接”“捷”应为古假借字,因读音相近,“接”假借作“捷”,表示“速也”。此外,《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杨倞注:“接读为捷,速也。”清代高翔麟《说文字通》:“接,通捷”。

(9)遂者何?秦大夫也。(《通义》第497页)

孔广森曰:即西乞术也。《左氏》曰“术”,此曰“遂”,古今字耳。《学记》“术有序”,《月令》“审端径术”,郑司农并读为“遂”。

按:“术”上古音为“船母物韵入声”,“遂”为“邪母物韵入声”。“术”“遂”上古韵部相同,声母船母为舌音,邪母为齿音,声母读音不同。由于“术”“遂”为叠韵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有“以双声叠韵字代本字例”,即古叠韵字可相互假借。

此处孔广森认为“术”“遂”为古今字,而事实上,由于“术”“遂”叠韵,应为古假借字。文中的“遂”是指“西乞遂”这个人名,“西乞遂”“西乞术”为同一人。此外,《墨子·号令》:“术乡长者、父老、豪杰之亲戚、父母、妻子,必尊宠之。”岑仲勉注:“术、遂,古通用。”

③设计不够规范。如工程等级标准与其规模、所处的位置以及重要性等不符;混凝土衬砌渠道不设伸缩缝,或者衬砌厚度确定较随意;附图不全,图纸的绘制、标注及说明不符合有关要求,特别是定型设计可操作性差等。

四、成词存疑

(10)成庙将迁之新庙,君前徙三日斋,祝、宗人及从者皆斋。徙之日,君玄服,从者皆玄服。(《补注》第199页)

孔广森注:《少牢馈食礼》:“主人朝服,主妇被锡衣移袂”是也。锡即緆字,《燕礼》“幂用綌若锡”,今文为裼,《说文解字》曰:“緆,细布也。”主人朝服用布,锡衣亦用布为宜,旧改读“髲髢”。广森疑焉。

按:此处孔广森作注,对前人将“锡衣”改读为“髲髢”的观点并不支持,对此持有怀疑的态度。

首先,“锡”上古音为“心母锡韵入声”,“髲”为“並母歌韵去声”,“锡”“髲”声韵地位不相同,但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锡”“髲”都在支部,为叠韵字。根据《广韵》,“锡”读“先击切”,此为心母梗摄四等开锡韵入声,表示“赐也,与也,亦铅锡”;“髲”读“平义切”,此为并母止摄三等开寘韵去声,表示“头发也”。可见在《广韵》时期,“锡”“髲”读音不同。

其次,“衣”上古音为“影母微韵平声”,“髢”为“定母歌韵去声”。“衣”“髢”韵部微韵、歌韵可旁转,但声母影母为喉音,定母为舌音,即“衣”“髢”声韵地位不同,但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衣”“髢”都在脂部,为叠韵字。根据《广韵》,“衣”读“于希切”,此为影母止摄三等开微韵平声,表示“上曰衣,下曰裳”;“髢”读“特计切”,此为定母蟹摄四等开霁韵去声,表示“髲也”。可见在《广韵》时期,“衣”“髢”读音亦不相同。

《仪礼·少牢馈食礼》:“主妇被锡衣移袂,荐自东房。”汉代郑玄注:“被锡,读为髲髢。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髪,以被妇人之紒为饰,因名髲髢焉。”根据郑玄的观点,此处应是“被锡”读为“髲髢”。

“被”上古音为“滂母歌韵平声”,“髲”为“并母歌韵去声”。“被”“髲”声母滂母、并母都为唇音,韵部都为歌韵,读音相近。《释名·释首饰》:“髲,被也。”根据《广韵》,“被”“髲”都读为“平义切”,此为并母止摄三等开寘韵去声,“被”表示“被服也”,“髲”表示“头发也”。可见在《广韵》时期,“被”“髲”读音相同。

“锡”上古音为“心母锡韵入声”,“髢”为“定母歌韵去声”,“锡”“髢”声韵地位不同,但根据孔广森的韵部划分,“锡”“髢”都在支部,声母心母为齿音,定母为舌音,即“锡”“髢”为叠韵字,即“锡”为“髢”的假借字。

综上所述,《少牢馈食礼》:“主人朝服,主妇被锡衣移袂”中应是“被锡”读为“髲髢”,为“髲髢”的假借字,是古代对妇人的一种刑罚。孔氏组合成词有误,将“锡衣”合为一词,故存疑。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宋]陈彭年等.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5][宋]丁度等.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清]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M].郭晓东,陆建松,邹辉杰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9][清]孔广森.诗声类[A].张诒三校点整理.孔广森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10][清]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2.

[12]万献初.《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唐作藩.上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5]王力.清代古音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3.

[1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9]牛兴芬.《大戴礼记补注》训诂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0]孙敬友.孔广森《公羊春秋经传通义》简论[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Kong Guangsen’s Book of Explanantion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in Discussion

Zhang 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

Abstract: Kong Guangsen is a famous ancient phonologist in the Qing Dynasty.His exegetical works include “Da-Dai-Li-Ji and General Meaning on Jing” and “Zhuan of Gong-yang-chun-qiu”, which include 331 sound notes.Today, 10 of them are selected for discriminating.Among them, there are 4 doubts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meanings of the dialec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zhi(支)”,“zhi(脂)” and “zhi(之)” is mixed with “ji(祭)” and “zhi(志)” and “zhi(至)”.There are 2 notes for explain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aracters, and 1 note for the composing of word.

Key words: Kong Guangsen;the book of exegesis;the pronunciation of exegesis;discussion

作者简介: 张妍,女,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  

孔广森训诂著作音注商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