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试论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闻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定位和意义
新闻生产力的科学理论依据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论证过“新闻生产力”这一理论命题,但在科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时,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认为“精神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发展一定条件下的产物,是生产的特殊方式,并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由于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对象就会产生。他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马克思看来,“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力,”以及“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即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更是非物质生产“即精神生产领域”的特殊现象。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包括新闻、出版、艺术在内的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存在和运动的现象,是工业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了“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进而概括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人类全部社会生产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精神生产是第二性和被决定的。但是精神生产还有其相对独立性,包括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马克思在写作《哲学的贫困》时,也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这里的“文明成果”自然包括新闻生产力的成果。可见马克思所指的生产力观念是一种大生产力观念。
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生产自然界与生产人类社会自身的能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分工促成了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的分化,两者生产力因而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生产力形态。物质生产力主要面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而新闻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大生产力观念表明,新闻也是一种生产,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它就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条件下资源配置、竞争调节等经济运行的特征。过去,我们对有关精神生产、新闻生产、艺术生产的研究重视不够,其实精神生产或新闻生产或艺术生产必然地合理地含有商品经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的生产的全部特征。引入文化生产力或新闻生产力的概念,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生产力标准的评价尺度。生产力应是包括文化生产力或新闻生产力在内的整体性社会生产力,它使得生产力标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所谓文化生产力,狭义的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们各种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人们文化素质的能力。广义的概念还包括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上。所谓新闻生产力,它属于文化生产力的范畴,是指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对象相结合而形成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舆论引导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人才资源开发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是指媒体营造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新闻舆论的能力,是由新闻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在新闻生产力中居于核心地位;产业发展力,是指媒体创造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市场价值的能力,是由新闻出版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是新闻生产力的基础;人才资源开发能力,对舆论引导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承认文化的产业属性,突破了文化不创造价值至多是转移价值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是顺应了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当今社会,随着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很快,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第一,舆论导向与引导水平的不协调。主流媒体能够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力地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指导性强。但是可读性不足,在改进新闻报道、提高引导水平,尤其是在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非主流媒体面向受众,面向市场,可读性强,但往往容易在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和批评报道等方面出现导向上的偏差。第二,主流媒体体制与其发展的不适应。近年来,随着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相继组建,新闻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现行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当中,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制约着新闻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人才结构不合理。新闻出版业人才结构主要由管理人才、采编人才和经营人才构成。现在,一般的采编人员并不缺少,缺少的是专家型的记者编辑,最短缺的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要解决好新闻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主要矛盾,就必须以深化新闻出版业改革为动力,从根本上消除束缚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决新闻出版业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因此,深化新闻出版改革,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是解决新闻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必然要求。
二、认识和遵循新闻生产力的规律
新闻生产力作为完整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商品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又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其特殊性主要源自于新闻生产力的特殊功能、特殊结构与特殊的发展过程。
新闻生产力兼具直接参与和间接作用社会生产力的特殊功能。它的功能,一方面生产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新闻产品,另一方面生产和影响“生产力主体”的素质,从而主导和引领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生产力的这种特殊功能将愈益加强,发挥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新闻生产力兼容着作为经济基础组成部分和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二元结构。它通过商业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新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财富,成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通过发展新闻事业,提供非商业性的公共新闻产品提高人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效益,成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内外互动与要求不断创新的过程。新闻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新闻生产力发展的内部二元结构关系要求,新闻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适应经济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新闻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一个要求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方法,才能增强活力,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全面繁荣,满足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新闻生产力兼具直接参与和间接作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殊功能,兼容着作为经济基础组成部分和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二元结构,同时是一个内外互动、要求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因此,新闻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一特殊规律可概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与新闻自身发展规律的统一。因此,遵循这一规律就必须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新闻事业全面繁荣与新闻产业快速发展的统一。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必须遵循特殊的规律,必须把握规律得以社会实现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遵循的规律转化为成功的实践。
三、创新体制和机制,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
新闻出版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和机制创新。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关键是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
创新新闻出版体制,主要是建立党委领导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体制。创新体制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媒体的领导,有利于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出版微观主体的改革思路可概括为:主流媒体,如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这些新闻出版单位仍然实行事业体制,是属于公益性的。非主流媒体,除党报、党刊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以外的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都转制为企业。例如,传媒集团现实的矛盾是,传媒集团的主流媒体,主要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公益事业服务,非盈利机构,不能搞股份制,不能融资,不能经营资产;而传媒集团的公司性单位却可以转制为企业,转制以后的新闻出版企业允许兼并重组、跨地区经营,打破专业分工界限,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存在于传媒集团内部的这一矛盾如何破解,这是传媒集团体制创新的核心所在。基于上述分析,改革的思路是:传媒集团宣传部分按事业体制模式运行,经营部分剥离出来,按企业体制模式运行;在集团党委统一领导下,主流媒体按事业体制模式运行,公司性单位按企业体制模式运行。
目前,国内的传媒集团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就一些传媒集团内部组织管理结构而言,仅是传媒组织联合体,集团化整合功能还有待提高。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经济规模的快速壮大,分散和稀释了传媒集团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加之原有长期游离于市场化之外的事业体制,形成现在的传媒集团在经营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技术管理创新等诸多方面,与经过改革开放并融入市场的工商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传媒集团并非是集团内部人、财、物的简单累加,而应是以提高集团经营效益、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化为己任的指挥领导组织结构。传媒集团的发展,要有前瞻性,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实现机体功能再造。在传媒集团体制和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要改革体制和建立一套严明的管理流程,打造一支有规模、有质量、有素质、有纪律、有秩序的管理团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有的传媒集团按照“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对所属主要媒体分别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企业各种关键资源、能力的最佳规划和安排,而这些要依靠建立一整套先进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机制来实现。
创新新闻出版机制,主要是建立正确导向、富有经营活力的新闻出版微观运行机制,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就是要求新闻媒体遵循新闻生产力规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人才资源开发能力。
首先,通过新闻产品生产机制创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过去,人们思想比较单一,接受信息的渠道比较少。现在人们接受的信息多元化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活跃。要让主流舆论发挥引导作用,就需要有“规定动作”,需要通过一个时期不同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来形成社会舆论,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就要把握正确导向,落实“三贴近”要求。主流媒体是党的喉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主流媒体同时又是人民的喉舌,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把“党的喉舌”和“人民的喉舌”这两个功能同时发挥好,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进一步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要在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等方面充分发挥舆论先导作用。落实“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面向市场。贴近群众是核心,群众是新闻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贴近了群众就是抓住了市场。所以,要把新闻产品生产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制定出带有法规性的一系列制度或章程,从根本上保障新闻产品生产创新的实现和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这就是要制定有利于遵循新闻生产力规律,有利于多产新闻精品,有利于把握舆论导向和提高引导水平的科学的新闻产品生产规则。主要是建立健全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改进机制,社会热点问题新闻报道的引导机制,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以及舆论监督的加强机制、典型宣传的创新机制等。创新是新闻报道永恒的主题。要建立以人为本、以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着力点的受众主导型新闻报道模式。新闻报道要在正确体现党的主张的同时充分地反映受众的心声,把受众所急、所想之事报道好、解决好。这样,就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自身优势的发挥是创新的基础。每家媒体都有自身的优势。平面媒体可以使报道深刻,广播电视可以突出现场感,网络媒体具有互动性。即使同一种类型的媒体,也有不同的优势。在进行报道时,媒体应该主动发挥固有优势,形成特色。角度的选择是创新的关键。由于媒体自身受众定位不同,影响的人群不同,传播手段不同,这就使各个媒体在完成宣传任务时可以从不同于别人的角度来选择报道切入点。报道角度的选择常常能使报道形成不同于别人的特点。精心策划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充分准备和精心策划,是新闻报道出彩的保证。对于策划应该包括理解的意义,选择报道手段,确定报道角度,把握报道节奏等不同方面。策划工作特别需要做到“知己知彼”,要重视研究过去的报道和其他媒体的报道,从比较中确定自己的报道特色。表现方式是创新的主要内容。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好的报道形式不但可以增强报道的效果,而且能够形成报道特色。
其次,通过新闻产业经营机制创新,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创新新闻产业经营机制,就是要做大做强媒体主体经营,培育发展多种经营;就是要以资产重组为纽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传媒集团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新闻产业的最大化最强化;就是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和跨越式运作。市场化运作,其实质是资本运营。介入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争取超常规发展,加速规模扩张,并通过资本运营,盘活经营性资产,激活无形资产,提升传媒集团品牌影响力和规模效益。跨越式运作,是指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甚至探索跨国经营。例如,有的传媒集团在充分考虑产业链关联性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能力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路径,从而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积极介入多元产业的经营。从品牌建设入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新闻内容方面狠下工夫;从挖掘现有终端客户入手,重新调整传媒集团的市场定位,充分认识传媒集团的本质是“内容提供商”,面对集团所拥有的广大客户群开发新载体,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媒体资源多渠道、多层次销售,以求获得效益最大化。从发展相关产业出发,探索完善产品供应链价值体系,筹划向上游产业和下游领域延伸,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运用既定媒体品牌优势和社会公信力及影响力,发展和培育与之关联密切的行业,逐步涉足如教育、旅游、会展、印刷材料、造纸等领域,以充分挖掘变现自身潜在的资源优势,等等。
第三,通过新闻队伍建设机制创新,提高人才资源开发能力。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创新方面,要改革用人制度,优化人员结构,注重绩效考核,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媒体具有鲜明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征。媒体的发展和壮大,要依靠一大批高素质的采编人员和一个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导方式应是激励,其根本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行业运营一直处于最佳状态。“人人参与,人人管理”乃是任何企业得以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建立有利于提高人才资源开发能力的各种有效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竞争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有的媒体,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实行内部职称评定制度,动态管理,全员竞争等;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如有的媒体运用岗位测评划分ABC三类行政、经营、管理岗位,按贡献逐步拉大新酬差距。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保障人才积极健康地发展。要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媒体管理、采编、经营等各类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努力造就一批理论素养好、党性强、具有战略思维、国际眼光和政治家素质的领导人才;一批精通新闻出版业务,熟悉现代传媒运营,具有企业家素质,具有把握市场、参与竞争尤其是参与国际传媒业竞争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一批专业基础坚实、精通外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专栏作家等优秀采编人才,使媒体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提高人才资源开发能力,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传媒业舆论引导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才能有根本保障,才能促进新闻事业与新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传媒集团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舆论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传媒产业论文; 经济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 新闻集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