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_市场经济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0)12-0004-0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边界”

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始终无法绕过它的“理论边界”这一难题。这里所说的“理论边界”,实际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范围。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具体意见分歧很多,但无外乎两种意见: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二是上述理论和实践都可上溯到三中全会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这两种意见的分歧即使在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明确的界定之后,仍然广泛存在于思想理论界,并时常表现出来。因此,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首先还要对它的“理论边界”加以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边界”,首先是指“历史的边界”。这个“历史的边界”,既包括这个理论体系的前边界即历史起点,又包括这个理论体系的后边界即历史结束。由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后边界不好研究且现实意义不大,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去涉及这个内容,因而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它的前边界上。在这个问题上,意见纷纷,莫衷一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一致,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改革开放肇始。党的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界定,就是这种意见。

一般来说,在党的文献已作出结论之后,不会再有人去讲其他意见,毕竟党的文献也是在综合理论界意见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始终存在不同意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抵上可能出于两种原因:一是相当一部分研究毛泽东思想及相关思想史的学者,在那段历史中找出了无数的关于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和苏联模式的中国式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思想,有些思想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预见性,于是由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非常长远,不应当加以割断。如果仅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如何评判并无副作用;而如果因此就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文化大革命”也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小阶段,那就必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全泛化了,这显然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来含义。二是有少量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持有可以理解的特别崇敬之情,同时又对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特别是那些不好的东西加以放大式的抨击和排斥,始终坚持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成一体。这种思想感情无可厚非,但在理论判断的科学性上是站不住的,毕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有许多实质性的不同之处,混淆二者的区别对理论和实践均有极大的消极影响。综合分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边界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是合理的、科学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后边界问题,人们现在还没有多少明确的论述,但从学理的彻底性而言,对这个问题也需要有个明确说法。按照中央文献的判断,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时期是一个“很长历史过程”,到共产主义时期,还要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1](P293)。因此,目前我们可以暂不去管它,只是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这一基本点就可以了。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边界”,除上述历史边界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形态之间的边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可以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形态。从列宁开始的各国共产党人,从本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其理论贡献均可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相并列,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形态的发展,但它在理论层次上并不能与经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提并论。强调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思想理论界时常总会有人有意无意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形态如何不适应现代实际,并由此拔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地位,是不符合理论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实际的,也是不严肃、不科学的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一个理论的边界问题。一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模糊视角看,这个判断是可以成立的。但仔细推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说,它是经典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论证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的必然性,二是预测(前瞻)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受制于我们难以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科学的分析,我们只得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限于当代中国,这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交叉了,但把二者完全重叠起来,并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方面来说,它虽然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列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又不仅仅涉及社会主义的内容,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这又可以说是超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一的理论范围。由此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具体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延伸。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或者说,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许多成功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形态再指导实践,这个事实又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就是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有人把它或它的那部分与实践联系更近、理论抽象不足的内容称为策略理论。由这种区分又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成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较新的概念,理论界已有一些论述,但基本上是从通俗化来理解的。但仅仅从通俗化讲大众化又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即使是经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也是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形式上的区分,主要还是概括性或抽象程度不同,从而指导意义的范围不同。我们今天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从实践中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又要回到实践中去(用浅显而科学的道理掌握群众),重点在于“真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有一个表现形式上的“边界”问题,即只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的理论,才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任何用繁琐的论证、复杂的体系、费解的概念堆砌出来的理论体系,都不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一个不那么符合定义要求但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经验、特点和规律的系统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方法和逻辑思路

无论何种理论体系,都无外乎两种构建方法,一是专题式,二是逻辑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已经公诸于报刊、书本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官方组织编写的,还是民间理论工作者自发编撰的,都给人一种“拼盘”的感觉,各自的特点(差别)其实就在于各个专题、概念的排列组合方式,甚至有时将两个列出的体系大纲对照来看,发现它们之间不过是有几个专题在排列次序上有所不同而已。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终归受制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程度和现有理论工作者的认知水平,不可苛求。我们当然不能等到各方面条件完全具备之后再谈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也就必然地只能对现有条件加以现实地利用,做到在目前条件下达到最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是要保证将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理论边界”之内的东西)无一遗漏地包括进去;二是要对这些理论成果尽可能地加以科学地概括,即区分出概念(范畴)、规律、战略方针、策略政策等(不这样做就会出现“大拼盘”体系);三是要按照一定的层次(既可从抽象到具体,也可从具体到抽象)将这些概括出来的理论形式,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加以排列和组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防止完全的专题式的“拼盘”,又要在不得已排列专题时尽可能讲究逻辑性,二者兼顾是现实的选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概括、对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观念提炼所得出的概念,不应生硬甚至有生造的痕迹,毕竟我们构建理论体系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不是为极少数人提供玩弄文字游戏的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还要进行很长的历史过程,从中会出现无以计数、无可估量的新思想,它们都要能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加以体现,换言之,我们目前所构建的理论体系肯定只能尽可能地反映现有的实践及其概括,但它不能妨碍今后的新思想能充实到这个体系中来。

我们如果确立起一个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核心概念),那就应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化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融合为一个整体,将它们各自的概念、理论观点分别归于不同的范畴、规律等方面。从前面分析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和思路上讲,这样做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但在现实政治层面,它又是存在严重不足之处的,那就是它虽然在理论上(科学上)是成立的,但不利于从历史的角度区分三大理论形态的相互联系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且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点,就没法构建出一个像理论体系那样的理论体系,而改写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了,虽然这样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它显然又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及其实践的发展。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必须设立专门的章节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并且在这一部分也要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大的思路上讲,首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的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不可逾越的程序。在这一点上,理论界虽然没有直接的论述,但相关的讨论则始终在进行。还在上世纪探讨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时,就已经有了大量的这方面的论述,由于后来先后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这些内容渐渐不再被提起。仔细推敲一下,可以发现那时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些探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无法预料到后来会有新的理论发展阶段和理论形态,往往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者等同起来(当时中央的相关文献也有这类提法),论者的思路非常开阔,因而那些观点在今天仍有较大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都是在某个特定的主要方面(前者是执政党建设,后者是科学发展)对邓小平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当然不否认二者在宏观层面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上有全新的论证和概括),从而前期人们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有关基本概念、核心概念的思考,在今天看来仍有值得借鉴的方面。

理论界上世纪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有多种说法,主要是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发展,二是现代化建设,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根本上说,三者是完全一致的。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概念,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从大的方面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搞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就是吸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认定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如果单就这一点来说,毛泽东领导的实践也是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从其实质而言,那个时期基本上只有“社会主义革命”而几乎没有“现代化”(至多只有一个现代化的抽象目标)。只有在邓小平领导的实践中,现代化建设才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但在“左”、右两方面的干扰反复出现的情况下,邓小平一再强调,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搞现代化建设,但这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3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概念始终被提及、被引用,从未有过改变。胡锦涛同志最近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奋勇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因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符合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状况。

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可以由此推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其他内容。从大原则讲,为了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得到健康发展,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个现代化所要达成的目标,既有经济方面的富强,又有政治方面的民主,也有文化方面的文明,还有社会方面的和谐;无论是现代化建设的哪个方面,都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有效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为了使现代化建设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如此等等。总之,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为核心,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或者说,按照这个思路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具有明显的、较为深刻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如前所述,无论是按照专题式还是逻辑式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体系中现有三个理论形态的相互关系,而这部分内容又是不可或缺的。在目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条件下,只能在这个理论体系的总论部分加入这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回答三大理论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着重阐明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推动作用,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这一突出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

1.逻辑式构建。从理想状态看,以逻辑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好先从核心概念讲起,依次排列出其他概念(范畴)和规律。目前这样做其实已基本具备条件,毕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都已定型并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如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这一体系的其他概念就都可以推出,如社会主义本质(相对于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等等,同时还可上升为三大规律,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把这些概念(范畴)、规律全面阐述清楚,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科学,就很有学术的“味道”,人们学习起来也不困难。但这样做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那些还难以形成理论概念的内容,即基本属于战略策略的内容,在这个体系中就没有“位置”了,如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方略、“一国两制”构想,等等,把它们放在哪个概念(范畴)或规律之下都不太合适。

2.内容专题式排列。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分为三大块:基本理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如果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就包括上一段中所列举的那些概念(范畴)和规律,发展道路则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策略要求,发展模式则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实现的基本方式。这个内容排列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都作出了全面的阐释,而且对实践具有直接的对应效果。但要深入思考起来,“发展模式”这一部分是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值得推敲,因为对“发展道路”这部分内容是否属于理论体系就已有争议,更不用说处于它的下一层次的“发展模式”了。

3.折中方法。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按两大部分加以排列,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包括概念(范畴)和规律,第二部分是策略理论,包括各种仅次于概念和规律的战略策略思想,对它们加以系统的归类并分别加以阐释,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样当然不免会出现专题式的排列现象,但如果在内在逻辑上加强和理论阐释上深入,还是会有较好效果的,这里的关键是把握理论阐释的度,过于理论化或政策化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以上设想成立,那就需要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加以深入思考,在将这些概念(范畴)、规律、战略策略分别加以科学阐释之后,才算是真正确立了理论体系。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体系的各项内容中,研究的重点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难点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只有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算上真正确立起来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内容,在中共中央的文献中均有表述,但还需作进一步论证和阐述。中共中央文献在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先后提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我们不应当把这些内容直接看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因为它们不仅有交叉重叠,而且并没有完全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有的全部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2](P33)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的要求,而并没有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些内容。

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启蒙运动时期确立的资本主义的那些基本原则(概念),如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等,在今天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并已深入民众心灵之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当我们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时,我们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体现出来的本质特点,也应当有一个科学、简明的表述。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原则和规范,如“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等,这些在原则上都是对的,但远不够简明,特别是难以兼顾表达对社会、对人民整体、对个人日常生活规则的一致要求。在我们已有的各种原则中抽象、提炼出简明有效的概念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集中精力加以探讨。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近30年来取得了重大进步,其推动力可分若干层面,但最重要、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很多积极作用,我们现在还没有把它全部发挥出来;市场经济也有很多消极作用,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祛除办法。至少从形式上看,东西方的人们都还没有看到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已有几百年发展历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区别,而找不到这个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难免继续被西方部分学者、媒体称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我们自己也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回顾当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时的状况,可以见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论证远不够充分,甚至谈不上经过了必要的论证。直到现在,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还仅仅限于“资本主义有计划”,其基本依据是恩格斯晚年的一个判断:“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3](P410)至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个判断,还只是从中国已有的现实来看的,到底是目前中国需要市场经济才说它具有必然性,还是说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就应当有市场?没有人指出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今天我们看到因市场经济而出现的问题无法解决,就是因为当初的科学论证不够;我们所以在理论上没有科学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在实践中计划经济难以为继了,从而把搞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性了。今天我们必须补好这一课,否则继续前行会出危险。

从根本上说,我们以前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齐界定为只是某种手段,实际上是说与社会制度无关,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样都可以随便用这两种手段。从形式上看似乎如此,但我们为什么又在市场经济之前冠以社会主义的限定语呢?如果我们找不到某个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就必须重新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严格地从科学论证的角度看,作为手段的计划和市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个层次的东西:计划、市场是手段,不关乎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涉及社会制度问题且二者密切相关。这个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和方法,不是很容易解决的。本文只能提出这个问题,期望与理论界同仁共同深入探讨。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容易构建了,而一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就显示出来,从而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最终确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才能在内容上得到不断充实而长久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标签:;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