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与林地价值比较研究--兼论退耕还林效益_退耕还林论文

坡耕地与林地价值比较研究--兼论退耕还林效益_退耕还林论文

坡耕地与林地价值比较研究——兼论退耕还林的效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地论文,耕地论文,退耕还林论文,效益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退耕还林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计划从2001年到2010年,用10年时间退耕还林还草2.2亿亩,工程完成后,25°以上的陡坡耕地基本上全部退耕造林。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分析退耕前后土地价值差异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退耕还林工程的价值、效益问题。

1 农用地价值的界定

影响农地的价值量的因素很多,如土地预期收益的大小、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与资本供需关系等都将对土地价值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

1.1 耕地价值确定

耕地是一种珍贵、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价值是多方面的。第一,耕地的市场价值是从它所产生的劳务和商品的价值得来的,主要取决于种植作物的收益,其价值体现为土地上最适宜农作物所带来的地租量的现值。第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还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及安置大量农村劳动力、维护社会安定的社会责任。第三,耕地的环境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耕地作为一种田园景观,有其存在价值。耕地价值有多种方法进行估算,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因此,可用收益倍数法估算耕地的价值。

1.2 坡耕地的负面效应

坡面由于受重力和水力的双重作用,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第一,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坡耕地为了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常常全面清除杂草,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大量裸露,加之顺坡开沟开厢,致使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大量流入河湖水库,使得水库淤塞,河床抬高,加大水患灾害。

第二,养分流失,土地质量下降。据农业部门典型调查,长江流域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地的各项肥力指标值都远远低于平地或缓坡地的同类指标值。

第三,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土地生产力低,投入产出率低。由于坡耕地保肥固土能力差,肥力极低,种植作物品种有限,且种不保收,土地生产力十分低下,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也很低。

1.3 林地价值的估算

林地价值由林产品价格和林业用地价格两部分构成,不仅有市场价值,而且还有巨大的非市场价值。林地上可以生产各种林木产品,是商业性木材的提供者,可以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此外林地经济价值还体现在旅游方面,提供能源方面。还可以通过水土保持、削减洪水等生态经济效果,产生间接经济价值。然而林地的非市场价值远远大于其市场价值,甚至无法用市场价值来衡量。林地作为天然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它能补给大气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它还是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殖场所,起着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巨大作用。北京市1999年对全市林木生态价值进行测算,生态价值为林木产出价值的13.3倍。此外,它还拥有文化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林地经济价值可以通过将未来收益贴现进行估算。

2 林地与坡耕地价值差异经济学分析

2.1 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根据土地质量的差异,马克思又定义了级差地租的概念。他认为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有三种:(1)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2)土地位置的差别;(3)在同一地块上各个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由前两种条件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Ⅰ,由后一种条件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Ⅱ越低,土地投资者的积极性越高,越有利于集约化经营,因为土地上的连续投资不断带来的利益,会驱使土地经营者追加投资,而降低级差地租Ⅱ的办法就是让农户尽可能签订长期的土地承包合约。而我国规定的耕地与林地的承包期是不同的,因此级差地租Ⅱ也是不同,从而影响其价值。承包期长,有利于农民长期不间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和合理经营,提高土地使用价值。目前我国林地承包期比耕地长20年,因而从这方面来看,林地的价值大于耕地。

2.2 土地稀缺理论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由其自然供给的绝对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质量的差异性及报酬的递减性等因素决定的。它不仅表现为土地供给总量与土地需求总量的矛盾,还表现在特定区域某种用途的土地特别稀缺。从我国耕地与林地的数量来看,耕地总面积仅19亿亩左右,而林地总面积达29亿亩左右,加之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从这个层面上讲,耕地的稀缺性较林地更为明显。土地稀缺论认为土地稀缺性决定土地的价格,那么从稀缺的角度来看,耕地的价值高于林地。

2.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当某一项目的实际成本或利益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来实现或根本不能进入市场交易(而且也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一般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它包括三个步骤:(1)识别项目的费用和效益;(2)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3)对经过贴现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对比。公共工程的效益并不等于同于公共工程本身所产生的直接收入,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一项公共工程,正确估计退耕还林工程的效益与成本,可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比较坡耕地与林地价值,可以初步估计还林后的效益更大,有四类效益:使用价值、存在价值、选择价值和准选择价值(Roger Permen,1998)。当然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也相当大,这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生态透支所获得的收益,今天不得不为此支出较大的成本。

2.4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或效益,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外部经济有正负两种,其效果有利的称为正的外部经济,其效果无利而有害的为负的外部经济。林地具有极大的公益功能,正外部性明显,这已得到社会的公认。耕地尽管也存在部分正的外部性,但不及林地。况且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危及江河湖库,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其负的外部性明显。所以从这方面比较分析,林地价值远高于坡耕地。

3 退耕还林工程绩效问题探讨

3.1 退耕还林产生的影响

3.1.1 对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的影响

退耕还林带来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必然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而我国退耕地区大多分布在西部,人均耕地较少,本身多是缺粮的省区。退耕将会使人地矛盾,尤其是人与耕地矛盾加剧,增加粮食生产压力和运粮的压力,区域性粮食供需问题尖锐。但退耕还林对粮食也有积极的影响。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退耕土地多是陡坡地,生产条件差,粮食单产低,投入产出比率低。在坡耕地上进行投入的边际效益必然会低于投入到非坡耕地的边际效益,这同样会带来粮食单产的增加,进而增加粮食总产(封志明等,2002)。所以说,提高未退耕土地或称剩余耕地的生产能力尤为重要。

3.1.2 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退耕引起农户实际耕地面积减少,致使粮食减产,导致种植业收入降低,使部分农民的预期收入在一定时间内有所下降。湖北省退耕还林区咸丰县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117元。但另一方面由于退出的耕地大多是低产田、望天田,对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影响不大,相反,退耕的农户从事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扩大了,可寻找新的生产门路增加收入。此外,不同地区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生产条件差,单产较低的地区,退耕农户从国家得到的补助粮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3.1.3 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退耕还林地区由于农民粮食产量和收入的相应减少,国家免征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实质是对农户退耕之后的利益损失进行直接和间接补偿。但减税必然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据四川省的调查,下降幅度一般在3%~10%之间。四川康定县1999年财政收入为2096.7万元,实施生态工程和退耕还林后减少到1500万元。

3.2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

通过以上坡耕地与林地价值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退耕还林工程有着巨大的效益,当然也存在一些成本或费用,本文仅讨论前者。

3.2.1 不同时间序列的效益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长远看,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首先,该工程将会带来长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同时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是全国生态环境的屏障。退耕还林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偿还我们曾经对生态环境的“透支”。其改善生态环境的效益是长期而巨大的,它将使社会公众长久地从这项生态建设工程中获取利益。

其次,长期的经济效益与短期的不利影响并存。退耕还林对以土地为生的农民的影响既有直接的(耕地减少),也有间接的(农民家庭经营结构改变);既有短期的、不利的(农民收入在近期内有所减少),也有长期的、积极的作用(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工程将彻底改变落后的耕作生产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生产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走一条早治理、早受益、早致富的新路,也为改善生态环境赢得更多时间和主动权,同时也节省大量的治理支出。

3.2.2 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的首要目标是追求生态效益,当然工程的实施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就林地而言,追求林木产品的经济收益不是主要的目标,如果盲目追求片面、短期的经济价值,而忽视退耕还林的生态价值,那将会违背退耕还林的初衷。但农民更多地是注重经济效益,关心自己的生计。如果这部分效益无法保证,退耕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生态优先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3.2.3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退耕还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国家要生态效益,地方要财政收入,农民要出路,多个利益和矛盾交织在一起。既要着眼于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同时还要保护农民的利益。退耕还林的政策和措施必须把工程长远的根本利益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农民成为利益主体,找准农民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退耕还林工程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标签:;  ;  ;  ;  ;  ;  

坡耕地与林地价值比较研究--兼论退耕还林效益_退耕还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