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数学课堂教学的技巧与策略
陈光芝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250399
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既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形成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和积累。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神经元,引领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其前提是教师目中有“人”和心中有“数”。在数学学习中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是一脉相承的。解疑释惑、有价值的精彩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也是融师生数学情感的粘合剂。
一、平时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1.老师的随意性提问,直白浅显。只是追求热闹场面,异口同声,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就章节论章节,缺乏系统性、联系性,有的还是问了一些假问题。直观表现为每讲一两句便问问题,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有时还随意为个别学生不集中精力听课的惩罚提问。这些类型的提问泛滥乏味,利少弊多,不如不问。
2.老师的简单性提问,缺乏梯度。常见的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的提问,表现上似乎是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际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长此以往是妨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有的提问超出学生数学学习范围,不切实际的问题提问难度较大,抑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信心。这也属于简单之列。
二、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技巧与策略
1.问题设计要精彩。教师要把功夫用在常态下的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首先洞悉的是学生的学情,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付诸行动的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很重要和很管用。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较为扎实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巧妙合理提问设计就有了根基。教师设计问题的精彩表现为精当。“精” 是指简明扼要,“当” 是指适合得当。所提问题恰是重点、难点,思考的价值还高。所提问题还要紧密联系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问题的灵活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标,适时、适度、适合。
2.问题提问要创新。在数学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比如在“列方程解文字题”一节中,教师可创新设计两个人赏心悦目的问题。老师在复习引入后,让学生独立解方程:8x-3x=105,2x+13=33,3x-4×6=48,5x-x=18。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第一,你写“解”了吗?第二,你做对了吗?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目呢?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看”、“忘”、“补”都被老师点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而老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地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得也很漂亮。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以后就不易犯此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对答案,看你做对没有?和“你做对了吗?”相比,相距甚远。“你做对了吗?”教师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你怎么知道你做的对与不对呢?问老师、和同学对一对答案,随你啦,显然,对答案更方便些,于是,在老师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却自然而然地展开了。从促进教学效益看这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和创造性的。
3.问题情境要高远。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其实就是课堂上建立高远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探究问题的答案,激发学习兴趣,总结方法规律。高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和情感情景。或做温故知新的知识铺垫,启迪学生根据已知拓展未知。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正迁移。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用“杠杆”把“地球翻转过来”。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不同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熟悉层次,让所有学生品尝跳一跳摘果子的乐趣和辛苦。
4.表述作解要幽默。海因·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教师以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戏弄夸张、惟妙惟肖的动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美”、“行为美”,从而喜爱数学。第一,巧用幽默难变易。用打比方的幽默语言,把生涩的问题内容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第二,巧纠错误强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犯同样的错误。采用训斥或罚重做的方法,虽然会收到短期效果,但不能有彻底的改观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适时地幽上一默,将错误“夸大”,来个“小题大做”,使学生对错误有个高层次的认知,实现自我改正的需要。第三,幽默解疑印象深。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新奇巧妙、幽默诙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的语言,借助形象“物化”抽象的知识,能使学生“拨云见日”,印记久远。
论文作者:陈光芝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老师论文; 幽默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