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_向开旺

(安仁县人民医院ICU 湖南安仁 423600)

摘要:目的 分析并观察呼吸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对患者行常规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探讨治疗效果。结果 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带机时间6——22h,平均带机时间是8±1.36h,有87例患者脱机后可正常自主呼吸,另13例患者需要呼吸机持续通气辅助治疗,3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生命体征,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呼吸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主要是指受严重创伤、肺内严重病症或严重感染影响致使肺毛细血管损伤的一种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等为主要病理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相当高(临床救治死亡率高达30%——50%),因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快速和正确诊断极为重要,采取正确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1]。采用呼吸机通气治疗能快速改善患者呼吸衰竭、各项临床症状等症状,为研究应用效果,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正文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50.5±1.5)岁,所有患者根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排除肺水肿等疾病。包括: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34例,重症肺炎患者18例,急性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者11例,呼吸心跳聚停8例,急性脑外伤12例,多器官衰竭患者11例。发病时间:在24h以内59例,24——72h41例。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严重心律失常及精神异常等患者。

1.2方法

在对患者行常规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形式,46例患者气管被切开,插入带有气囊的气管套管,另外54例患者在手术后直接带上气管插管,严格按照呼吸机操作标准执行。呼吸模式设置为压力支持通气合并呼气末正压。分钟通气量为每分钟5~8 L,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20次,峰流速为每分钟35~65 L,氧浓度为60%~100%,稳定呼气末正压为12~15 cm H2O。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心率、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的等级资料采用t检验,患者年龄、性别、例数以及其他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统计结果显示为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带机时间6——22h,平均带机时间是8±1.36h,有87例患者脱机后可正常自主呼吸,治疗存活率为87%;另13例患者需要呼吸机持续通气辅助治疗,3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治疗死亡率3%,因抢救无效死亡率2例,因肝肾功能严重损伤伴严重感染死亡1%。

2.2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患者在发生急性脑血管病变、重症肺炎、急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心跳骤停、急性脑外伤后,疾病发生后对肺组织造成直接、间接损伤,导致肺间质与肺泡水肿,让肺泡内覆盖有一层透明膜,给肺部气体的交换造成阻碍,出现呼吸窘迫。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全身发绀、双肺湿润且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采取有效、准确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作用[3]。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式较多,最常见的有营养支持、药物支持、对症治疗以及呼吸机通气治疗,总结起来主要分为机械通气治疗与非机械通气治疗两大类型。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同期方式又分为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而非机械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营养干预、血液净化治疗、抗凝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他汀类药物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补充疗法、液体管理与肺水清除等。在本次研究中,对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在对患者行常规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时治疗,减少患者由于缺氧而死亡的可能性。采用呼吸机对其进行治疗,主要是通过外部机械的压力,强行将氧气与肺泡进行交换,为患者提供氧气,应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各项呼吸参数及心率、神志的变化,对维持患者生命有重要作用[4]。治疗结果显示: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带机时间6——22h,平均带机时间是8±1.36h,有87例患者脱机后可正常自主呼吸,另13例患者需要呼吸机持续通气辅助治疗,3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善,充分证实应用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英勋,滕晓辉,宋蕾. 呼吸机联合乌司他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J]. 医学综述,2015,18:3424-3426.

[2]包海波,陈慧峰,刘建鑫,王滨,黎达. 应用捆绑式呼吸机急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02:48-49+51.

[3]邓继延,高洪,严永俊,刘世盛. 早期应用呼吸机对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评估[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8:1415+1418.

[4]陈利娟. 俯卧位通气辅助呼吸机在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2:13+12.

论文作者:向开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3

标签:;  ;  ;  ;  ;  ;  ;  ;  

呼吸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_向开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