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珠三角区域经济融合:生产要素市场流动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香港论文,生产要素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生产区,至2003年,全省有69%的地区 生产总值来自珠三角。这要归因于香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带来生产技术、管理知识 及香港国际市场的联系等有利因素,创造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出口世界市场,形成了专业 分工优势互补的香港与珠三角两地经济融合模型。有部分学者将珠三角多年来的经济发 展评论为农村工业化的本土发展模型(Lin,2001和Ma & Lin,1993),[1][2]忽略了香 港与珠三角透过经济融合推动两地经济长远发展的作用。本文的主旨是探讨经济融合的 基本理论,说明不同程度经济融合与不同层次经济政策之配合的关系,并对生产要素自 由流动政策进行分析,特别着眼于两地人才流动的检讨。(注:近期有关的讨论,把珠 三角扩展为泛珠三角。虽然本文只着眼于珠三角,但是文章的立论方法与结论仍可以应 用于香港与泛珠三角层面。)
一、经济融合理论的讨论
有关经济融合的讨论,可追溯至Heckscher于1935年所写的Mercantilism。[3](注:
Merchantilism的瑞典文版本于1931年面世。)经济学家何时开始对经济融合作出有系统 性的讨论?一般皆首选Viner于1950年出版的有关关税同盟一书。[4]其后,其它较受重 视的文章有Meade(1956),Gehrels(1956)和Lipsey(1957)。[5][6][7]
经济融合的应用可分为三大类:地区性、全球性和功能性。但是,不同的学者对经济 融合的应用总是有不同的定义。[8](注:Lipsey(1976)指出,由于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研 究兴趣,不容易定出融合的单一定义。)总括而言,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多认同 经济融合为一种手段或过程,使参与经济融合的国家能够透过多层次政策的协调,进行 经济专业的分工,实行优势互补的合作。要达至此目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要自由 流动,并且要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成员国政府的决策及功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 而提高经济融合组织内成员国的经济福利水平。此外,参与的成员国会采用某程度的共 同对外政策,以维持相互之间的利益。
经济融合的程度有低有高,Jovanovic(1992)一文有系统地解释不同程度的经济融合组 织,[9]最低程度的融合是自由贸易区,其次是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最高 程度的融合是总体经济同盟。最低程度融合的例子是北美自由贸易区,较高程度融合的 例子是欧盟(EU)。[10](注:Salvatore(1994)对北美自由贸易区与联盟的差异作出详细 的探讨。)不同程度的经济融合,是取决于多层次政策的协调。表一详列出五种政策, 成员国因应不同程度的融合作出不同层次政策的遵守。
参照下页表一,自由贸易区的融合程度最低,区内成员国只着重相互间的贸易不设关 税与配额的障碍。然而,总体经济同盟的融合程度最高,不单是包括不设贸易壁垒,容 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且强调成员国经济政策的一致性。
有关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融合程度有多深?如何定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有 一点不可遗忘,传统的经济融合理论,应用于国与国的关系。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 政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有高度自治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自主权。珠三角是中国的一个 区域,在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方面没有独立性,所以,我们不能把传统的经济融合理 论全盘应用于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再者,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美国 传统基金组织(Heritage Foundation)连续九年把香港评为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 方,也有一些其它的评论把香港评为自由放任政策的最后堡垒(The last bastion of
Laissez-faire)。至于珠三角,它是南中国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然而,珠三角的经济 发展策略不会大幅偏离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之下,我们不能全盘采用在 表一所列西方经济融合理论的分析架构,来讨论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我们要从一 个切合以上独特的背景与制肘的角度出发,去讨论两地的经济融合。无论如何,参看表 一有关多层次政策的协调,不难发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策是两地区经济融合的主要出 路。下一节,我们先回顾香港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资料。
二、香港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概况
相对于广东全省,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表二的数字显示,在1990年,珠 三角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广东的1.26倍,至2003年,数字上升至2.30倍;同期间, 珠三角的外贸出口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基本趋势都高于广东的比例。珠三角经济高速 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层次经济改革的推行与落实,另一方面是珠三角与 香港经济融合所产生的合成效应。珠三角经济改革措施主要有下列数项。
给予外来投资的税务优惠;对外商投资机会给予充分弹性,投资形式包括合资经营、 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等;聘用劳动力的自主权;使用土地的自主 权;各种工业改革制度例如生产责任制;准许外资银行进驻,进行有限度的银行业务; 简化政府部门的行政措施。
以上各种经济改革措施如何驱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不是本文的主旨,这里不作详述 。[11][12][13][14](注:有关的参考资料,首选Vogel(1989),其它主要的数据包括Wu (1989),Bell,Khor & Kochhan(1993),与Sung,Liu,Wong & Lau(1995).)另一促进珠三 角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因是其与香港经济融合之下专业分工所带动的。表三显示,在过去 多年的经济专业分工之下,珠三角的第二产业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半,香港的制 造业占其生产总值却一直下滑至数个百分点,成一个强烈对照,于香港的总产值之中, 有超过80%是由服务业所产生。这些数字反映两地的分工,香港专注于市场推介、融资 与管理等服务环节,而珠三角的优势在于工业生产。引文至此,我们作出一个小结,以 上的讨论带出一个初步证据(a prima facie case)——香港与珠三角经济融合的专业分 工效应。
三、香港与珠三角生产要素融合的讨论
基本经济学导论简洁性指出,生产要素主要分为三大类:资本、土地与劳动力。(注: 也有评论指出,专业分工之下,会诱发货物的流动(transportation),简称货物流。本 文对此方面的讨论省略。)本文就以此分类,讨论香港与珠三角经济融合的发展历程, 是否达到自由流动的基本要求(free mobility of factors)?
(一)资本市场的融合
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催化储蓄为投资,[15](注:贝多广(2004) 一文讨论中国多年来储蓄转化为投资机制与发展资本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的长远发 展,而金融部门正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当然中介。下面对两种主要金融子市场状况进行 分析。
1.银行市场
香港拥有成熟和高效率的银行制度。随着中国的经济活动不断扩大,其经济实力在国 际市场上备受注目。多年来,大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加上贸易盈余的累积,令中国的外汇 储备不断上升。纵使中国已是世界的主要贸易国,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活动,但是它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交易仍实施外汇管制。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帐流通受到政府政 策的限制,不能与外部需求调合,其经济发展步伐总会受到阻碍。在这个问题上,香港 可发挥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充当中国与世界市场之间货币 流通的桥梁。事实上,人民币除了近年在香港市场上广泛流通外,中国最近已准许香港 银行试办个人人民币业务,这是香港银行业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外,以中国银行为首 的中银集团在香港的银行界扮演一个十分活跃的角色,1997年后,中国银行已是香港纸 币的发钞银行。总的来说,香港与内地银行市场的融合基调相当稳定活跃。
2.股票市场
当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两地区的股票市场上的合作前景会非常广阔。早 于1993年,一些广东企业如广深铁路、深圳高速等以H股形式到香港上市,至2004年10 月底,共有68家H股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此外,另有78家红筹公司上市。截至2004 年10月31日,香港股票交易所50间市价总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中,中国H股公司占6家, 中资红筹股公司占10家,这16家公司共占香港股票市场总市值的20.7%,金额达12300亿 港元(香港交易所官方网站,www.hkex.com)。除了集资之外,内地企业透过市场力量, 提高企业的管治水平,推广企业的国际形象。当内地企业纷纷谋求海外上市的同时,外 资企业寻求渠道在内地上市的呼声也受到关注。珠三角有毗邻香港的优势,借助香港成 熟的投资银行环节及其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掌握,协助外资企业在深圳(或上海)上市 ,配合内地核准外国机构投资制度(QFII),香港可协助国际投资者更积极地参与内地增 长迅速的经济,继续成为受欢迎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现时内地沿海大城市的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从历史经验看,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这个 地区已经可以从一般纯资本输入,发展为输入与输出的双向流动。除了QFII外,内地核 准国内机构投资制度(QDII)也正在出台,这正是引导香港与珠三角和内地资金相互流动 的重要一步。
(二)土地市场的融合
由于土地没有流动性,土地市场的融合是透过生产者投资土地作生产投入,和土地使 用者自由流动所带动,相对资金市场(或劳动市场,下节讨论),土地市场的融合或许未 及前者的强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物业市场发展迅速,物业价格的总体趋势是 不断上升,物业买卖的活动相当频密,亦局部带动部分香港人在珠三角置业,作为第二 个住宅或商业旅程之用。据估计,于2004年,香港居民购买内地物业的单位数目有2.3 万个,金额达129亿港元(香港商报,27-10-2004,P.A2)。另一方面,香港各大地产发 展商在内地亦有庞大的物业投资,如长实集团、新鸿基集团和新世界集团等,在内地物 业市场的投资总额十分庞大,当中,较受瞩目的地产发展项目或许是长实集团在北京王 府井的东方广场项目。至于中国资本公司在香港的地产市场的投资也有很多,当中以中 信集团较为活跃。
(三)劳动力市场的融合
现时,香港厂商在珠三角的投资巨大,雇用超过440万劳动力,远远超过香港的总劳动 人口(350万)。(注:于2004年,在广东省,香港公司雇用超过500万员工,因为香港在 广东的外来直接投资约有88%集中在珠三角,所以,简单估计,香港公司在珠三角雇用 超过440万人(信报财经新闻,16-10-2004,p.10)。)此外,也有不少香港居民到珠三角 和内地工作,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内地制度的阻碍。在2003至2004年,约有23万香港居 民在内地就业,这个数字是1992年的4.3倍(香港商报,9-8-2004,pp.B1与A3)。北上内 地工作的香港居民有九成在广东,绝大部分在珠三角,有八成香港居民从事行政、管理 和专业的工作。他们周日在内地工作,周末才跨境回香港。至于内地人到香港工作方面 则关卡重重,不易获得签证。
近年,香港政府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据了解,在2004年1-9月份,共有3342名内地 专才通过此计划在港工作仿效外国引入“计分制”。此计划的推行,规模虽少,但在社 会上却引起了不少的回响(香港明报,6-12-2004)。表面上,输入专才会冲击香港大学 生的就业机会,然而,这是一种忧虑吗?究竟香港输入内地专才会给香港带来什么影响? 两地专才自由流动总的是坏或是好?这是本文一个的着眼点,因此,我们会多讨论一些 劳动力市场融合的问题。首先,我们指出,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城市,外国人才流入 香港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特别限制,只需通过简单的签证程序即可来港发展,在1997-200 1年,平均每年约有1.67万人外地专才来港工作。反观内地专才到香港工作则面对诸多 的限制。可是,长远来说,透过竞争,会促进香港的竞争力,刺激香港的经济增长,反 过来会开拓更多的就业机会。至于香港企业作为经济体系的一个单位,又如何看待输入 内地专才?对企业来看,从哪里输入专才,不是它们关心的问题。当企业透过聘用外地 专才而有更大的发展,自然有更多的空间聘用本地专才。诚然,为什么企业取内地专才 而弃本地专才,这正是两地专才竞争力的问题了!以美国为例,每时每刻都有专才进入 美国市场,但是,美国的经济持续强大,无惧外来专才会影响美国经济。或许,香港社 会是时候反思为什么害怕内地专才的流入,却不怕外国专才的流入!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如何在人口的自由迁移及居留限制上取得平衡?由于长期生育率下 降及人均寿命上升,香港的人口结构不断老化,且看老年人口的数字,65岁或以上的人 口在2003年占整体人口12%,至2033年,这个比例会上升至27%;同期间,15岁以上的人 口比例会由16%下跌至11%,而劳动人口比例的基本趋势却预计会逐年减少。再者,香港 统计处估计,现时老年抚养比率是0.16;30年后,比率会上升至0.43。从经济分析角度 出发,当老年人的支出抵消了劳动人口储蓄增长的时候,整体的香港储蓄率将随之而下 降,损害整体社会投资,影响经济增长。所以,一个大都会城市要维持经济活力,决不 可忽视人口老化的问题。且看中国大都会——上海的人口情况。1993年,上海人口有13 55万,当中有60万是流动人口;当时上海的出生率较死亡率低。至2003年,上海人口却 上升至1634万,包括300万流动人口。简单计算,上海于过去10年,每年人口增长平均 有1.9%,主要归因于各地进入上海的流动人口。(注:恒生经济月报,“香港人口变化 的挑战”,2004年10月。)
要加快香港与珠三角经济融合,促进经济长远发展,两地人才交流是必须的条件,那 么,香港输入内地专才的计划应向哪一个方向发展?
首先,香港输入内地专才不应设上限,对输入内地专才的政策,要与输入外籍专才政 策相同,一视同仁,同时应有一个开放及高透明度的评核机制来检讨计划的效果,此外 ,香港输入内地专才的计划要公平及宽松一些,容许内地专才连同家人到港居住,并着 实检讨内地居民迁移香港的政策,这可舒缓香港人口老化的情况。在2004年11月初,中 国人民银行公布,容许中国移居香港及海外居民,将资产合法地转移,此措施有助内地 资金与人才流入香港,而香港也应同时检讨人口政策,为两地资金与人力流动注入新的 动力。其次,在输入专才的同时,香港要确保有足够的人才资源投资,香港人才才有机 会发展,使香港不会长期及过分依赖外来专才,危害香港经济的长期发展。
无论如何,香港政府的输入专才政策要有一致性,不可自相矛盾。最近于2004年12月 初,香港政府着实检讨人口政策,一方面扩大及放宽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另一方面为了 纾缓人口老化,以及减轻新移民学历技能偏低对人口及经济的影响,香港政府有意仿效 外国引入“计分制”,以年龄、学历、技术、财富等因素去评分(香港明报,6-12-2004 ),期望能够输入更多较高素质年轻专才到香港工作居住,这将能够大力促进香港与珠 三角两地人力市场资源的流通!
四、结论
香港与珠三角的经济融合,主要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包括资本市场、土地市场与 劳动力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于内地经济改革初期,以香港资本流向珠三角为主。至 今,两地资本相互流向已十分紧密,特别是第二阶段CEPA落实后,容许珠三角及内地企 业自由到香港从事经济活动,大大提升两地资本的相向流动。在土地市场,随着资本流 动及人力流动,香港与珠三角在土地资源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互补,特别是香港居民在 珠三角房地产市场的参与已相当活跃。在劳动力方面,两地的人才交流只基本维持单向 流动-香港居民到内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工作,而内地人才到香港就业的数目则微不足 道。原因是香港对内地专才到香港工作有所限制;相反地,海外专才到香港工作基本上 并不困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十分没有效率的,从公平的角度来说,也令人难 以接受。人才交流是经济融合理论架构内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内容,若然人才不相互流 动,会有碍两地人力资源的竞争,不利两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最后我们强调一点,要全面发挥经济融合的优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只是一个条件, 其余的条件包括中央下放权利等等,令香港与珠三角有更多的弹性、灵活性和主动性。 中央可考虑把香港与珠三角的合作作为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试验区,务求在合作的 大前提下有规划、方向与具体性的深入部署并适当地落实执行。简而言之,透过生产要 素的自由流动,加上经济政策的相互配合,珠三角及整个内地都可以更多地利用香港的 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与资本营运,促进各自本身的经济建设,开展合理分工,达到长远 合作发展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