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贸关系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论文,新趋势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岸加入WTO后,随着两岸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市场开放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势,对未来两岸经贸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合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形势的变化
入世后,大陆市场进一步开放,进口限制逐渐减少,台湾也扩大开放大陆产品项目,推动着两岸贸易的持续发展。其中,2002年1月16日,台湾“行政院”通过首批开放大陆物品进口清单,总计开放项目达2126项,但在台湾有关产业公会与企业的反对或压力下,将其中的68项延后开放,并于2002年2月15日正式公告开放2058项大陆产品进口项目(其中包括啤酒、香烟等835项农产品与牙膏、传真机等1223项工业品),历年累计开放大陆进口物品项目达到7696项,占总体开放进口量的72.5%以上。同时,台湾“农委会”于6月初建议,开放大陆黄豆、玉米、饲料等67项大宗谷物以及部分水产品进口。
在这一背景下,在今年初台湾对外贸易保持低增长甚至对部分地区出口呈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两岸贸易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1-5月,两岸贸易额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20%,远高于其他地区,从而使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区。同期,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额达190亿美元,占台湾出口市场的30%以上,远超过美国(20.6%),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事实上,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对美国的出口比重就开始下降,对大陆及香港出口比重持续上升。到90年代中期,台湾对香港(包括转口大陆)出口比重一度接近美国市场比重(1995年台湾对美国与香港出口比重分别为23.7%与23.4%,1996年分别为23.2%与23.1%)。1997年初香港一度跃居台湾最大出口市场,但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对香港出口有所下降,美国才保住台湾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趋缓及大陆入世的市场带动效应,台湾对美国出口受挫,对香港及大陆出口相对上升,2001年台湾对香港与美国出口比重再一次接近(分别为22%与22.5%),今年l-5月,香港及大陆又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在未来东亚区域经济进一步整合与两岸贸易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台湾出口市场将进一步向包括香港在内的大陆倾斜。
另外,由于台湾对大陆部分产品的开放,引起岛内代理大陆名牌产品销售的争夺战。年初台当局开放大陆啤酒、香槟、威示忌等7种酒及香烟,岛内企业展开代理权之争。2002年初,大陆最大家电集团海尔与台湾最大家电集团声宝率先进行策略联盟,开创了两岸企业界合作的成功范例。青岛啤酒在4月中旬首次进入台湾市场,销售良好,代理商计划将每周发货量由初期的8万个标准箱增加到16万个标准箱,希望在1到2年内销量达到5万吨。这已引起在台湾高档啤酒市场占主导的日本啤酒厂商的关注。最近,台湾当局计划再开放大陆白酒进口,预计将引起新一波市场争夺战。同时,台湾也积极向大陆推销台湾的名牌啤酒与香烟。
入世后,台湾当局也适当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政策。台湾“经济部”于2002年4月修正公布“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第七条,将台商赴大陆投资产业类别项目由现行“许可类、禁止类与专案审查类”正式调整为“禁止类”与“一般类”;同时公布“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制造业及农业禁止类之产品项目”清单,列为禁止类的制造业减为106项,农业产品项目减为436项,而农工产品改列为一般类的产品项目达到8163项(制造业7087项,农产品1076项),产品开放比例高达93.82%。同时,对各界关注的是否开放台湾半导体产业即8英寸芯片赴大陆投资事宜,经过一番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妥协,台湾“行政院”于3月29日宣布有关开放8英寸芯片厂赴大陆投资设厂的政策说明:将在有效管理及建立相关配套措施前提下,小规模、低度开放;开放项目以芯片厂旧有设备(含8英寸及8英寸以下)作价投资者为优先,新设备2年后再议;采取总量管理方式,至2005年前以核准赴大陆投资3座8英寸芯片厂为上限。条件是,申请赴大陆投资厂商须在岛内有相对投资及技术提升,即须在完成l2英寸芯片厂建成并达成量产后才能提出申请。
在入世后大陆市场开放与台当局对台商大陆投资政策调整下,今年以来,台商对大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依台统计,今年l-5月,台当局核准对大陆投资金额1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9%。台商对大陆投资还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除对电子信息产业及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外,对颇具前景的生物科技投资有明显增加趋势。台湾统一国家开发公司与台湾神隆公司共同成立的统一神隆(开曼)公司在大陆投资重点确定为中草药与其他科技领域。二是开始关注对东北、西部地区的投资。日前,一个大型台商代表团赴辽宁考察与洽谈投资,在沈阳与大连签署投资项目58个,协议投资金额近8亿美元。一些台商也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商机,积极增加在西部的投资或参与西部开发的工程项目。三是更加看好入世后的内销产业与市场布局,积极建立或扩大营销据点。四是积极进军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领域。
二、台开放大陆资本入岛政策,大陆企业触角向台伸展
入世前,台湾当局不开放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并规定其他对台投资的外商企业的大陆资本所占股份比例不得超过20%。入世后,台湾当局这一政策不符合WTO的非歧视性规定,采取逐步开放的政策。
2001年8月召开的“经发会”达成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共识:以“循序开放”的原则,逐渐“开放陆资赴台投资土地及不动产;配合加入WTO,开放陆资来台从事服务业投资;逐步开放陆资来台从事证券投资,并以QFII制度(外国证券投资机构)对陆资作有效管理”。台湾“行政院”因应入世要求,于2002年1月16日宣布,放宽大陆企业持股在三分之一以下的外资企业投资台湾服务业,第一批优先开放商业、通讯、金融等58项服务业,占台湾入会服务业特定承诺清单的半数以上;于2002年3月27日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及《香港澳门关系条例》部分修正条文草案,将适度放宽大陆资本赴台投资,大陆地区人民、法人或其第三地投资的公司,经许可后可在台湾从事投资;并参照侨外资核准制度,另行建立一套陆资赴台的管理机制。4月2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该法修正案,大陆人民、法人及团体等机构,可经由第三地等方式赴台投资土地与不动产,初步规划的投资对象比照外商投资,投资对象与范围共包括“重大建设”、“整体经济投资”(观光旅馆、观光旅游设施、体育场馆,住宅及大楼,工业厂房,工业区、工商综合区、高科技园区及其他特定专用区,海埔新生地之开发,公共建设)与“农牧事业”(经政府公告的农业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项目及)三大类,预计7月公告实施。台湾官员认为,预计大陆企业可能优先投资除与“三通”有关的交通建设项目外,主要是“整体经济投资”项目下的观光旅馆、旅游设施、工商综合区与公共建设等。不过,目前,台湾当局只是完成法律修订工作,还没有正式开放实施,预计2002年7月宣布开放时间表,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会很快成为现实,并开创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的新格局。
尽管台湾当局还未正式开放实施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与岛内企业的投资合作事宜,但两岸企业界己通过各种方式展开合作,进军台湾市场。据台湾媒体报道,目前,大陆或香港中资企业与台湾宏国、荣美建设、樱花建设、长亿实业、长谷建设、宝成建设等十多家企业洽购在台的不动产与物业或进行合作开发,预计在台当局政策正式施行后,双方在不动产领域的合作开发或投资将会有所增加。
两岸民间企业在岛内的合作也取得重要进展。大陆深圳雷天公司推出的锂离子电池因体积小、单价低、效能高,为市场所看好,于年初正式授权台湾雷天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在台湾的代理制造商。3月中旬,台湾青啤公司取得大陆青岛啤酒集团在台湾的制造、代理、经销权,并通过青岛啤酒集团香港公司名义在台投资,双方计划将共同投资15亿元新台币在屏东设立年产能5万吨的啤酒厂,未来再将产能扩大至10万吨,预计2003年6月完工投产。4月2日,大陆光大集团与台湾日光国际兴业公司签署采购代理合约,由日光公司在台湾岛内成立“两岸商品采购服务中心”,成为大陆企业在台设立的第一家采购中心。预计未来两岸企业在岛内的合作将会迅速增加。
台湾公布的开放大陆资本投资服务业第一类行业清单
行业
开放清单主管机关
商业服务业
会计师除外的会计、审计及簿记服务业“经济部”
所得税签证之外的租税服务业
建筑师与专业技师之外的其他建筑、工程、综
合工程与都市规划、景观建筑服务业
电脑及相关服务业*
研究与发展服务业*
部分租赁服务业
其他广告服务业
管理顾问服务业及相关服务业*
技术签订与分析服务业
运输设备之外的设备维修服务业
摄影服务业
包装服务业
会议服务业
其他商业服务业
通讯服务业
国际快递陆地运送部分
“交通部”
录音服务业
营造及相关
营造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含疏浚业) “内政部”
工程服务业
配销服务业
经纪商服务业(不含中药部分)
“经济部”
批发交易服务业(不含中药部分)
零售服务业(不含中药部分)
经销(不含中药部分)
环境服务业
附属于自然景观保护咨询服务业
“内政部”
金融服务业
再保险及转再保险服务
“财政部”
健康与社会
医疗设备的出租或租赁服务业“经济部”
观光及旅游
观光旅馆 “交通部”
服务业一般旅馆
提供食物服务
娱乐、文化
运动会行销、组织及其他娱乐服务业 “体委会”
及运动服务业
运输服务业
空运服务 “交通部”
小客车的租赁旅客运输、汽车货物及集装箱运输
公路运输设备维修
各类运输的辅助性运输服务业
*有条件开放服务业。
资料来源:台湾《工商时报》,2002年1月17日。
三、西岸金融业合作加快
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WTO,为海峡两岸金融服务业领域的往来与合作创造了新的条件与机遇。台湾当局加快了两岸金融业往来的政策调整与开放,于2000年底率先开放保险业与证券业赴大陆设立办事处,先后有新光人寿、国泰人寿、富邦产险与明台产险等台湾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办事处,最近大陆保监会又批准国泰人寿(成都)、中央产物(东莞)、东泰产物(上海)、富邦人寿(北京)与台湾人寿等5家第三批台资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台湾证券公司则早在台湾当局政策开放之前就通过香港公司的名义在大陆发展,目前已有元大京华、群益、元富、日盛嘉福、建弘、金鼎、倍利、国际、宝来与统一等十多家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了办事处,有些已变相经营相关业务。
尤其是2001年6月,台当局正式开放台湾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后,8家银行获得批准,进而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申请。今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世华与彰化两家银行分别在上海与昆山设立办事处,并先后正式开业,标志着台资银行正式登陆。与此同时,台湾华信银行投资的美国远东国民银行在今年1月与台湾宝成工业持股八成的上海华一银行签订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显示两岸金融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入世后的新形势下,台湾当局加快开放两岸金融机构直接通汇,于2001年6月修正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开放台湾地区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或称境外金融中心)与大陆地区金融机构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大陆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等进行直接金融业务往来。开放业务范围包括收受存款、办理汇兑、签发信用证及代理支付款项等,以便利台商资金调度。今年2月15日,为配合开放两岸直接贸易往来,台当局有限开放台湾外汇指定银行(DBU)与大陆银行直接办理汇款及进出口外汇业务。今年3月17日,获准在大陆设立办事处的世华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与大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3家银行开办直接通汇业务,成为台湾首家商业银行与大陆国有银行直接通汇的银行。同时,已获准在昆山成立办事处的彰化银行OBU也已和大陆光大银行进行直接通汇。
据台“财政部”统计,到今年2月15日,除已有28家台湾银行及15家外国银行在台分行的OBU获准与外国银行在大陆分支机构或大陆地区海外分支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外,已各有10家台湾银行与外国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获准与大陆银行进行直接金融业务往来,其中到1月底,这20家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办理两岸金融业务的金额已达32.8亿美元(工商时报,2002年4月1日);到今年2月底,全体OBU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29亿美元,OBU资产总额增至515亿美元(工商时报,2002年4月2日),显示台湾厂商利用OBU作为资金调度的意愿升高。这种变相的直接通汇,将使两岸之间通汇时间缩短一半以上,节省中间环节的手续费,还可方便台商节税与调度,节省成本,提高竞争力。
另外,为配合入世后开放两岸直接贸易与大陆企业到台投资,台湾当局也研究开放两岸直接通汇及评估人民币兑换及大陆地区票券及有价证券如何定位问题,预示未来两岸金融业的往来将更加频繁,市场前景广阔。
四、两岸经贸关系新的现象与趋势
入世后,两岸经贸往来所涉及领域与范围扩大,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
一是两岸人才争夺更激烈。入世后,随着市场开放与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两岸人才争夺战也已拉开序幕。台商对大陆投资结构的变化及科技产业投资的增加,许多台湾科技与管理人员也纷纷前来大陆工作与发展。目前已有大批台湾科技与管理人员在大陆任职,除台资企业为主流外,大陆企业也积极争取,尤其是在科技产业、金融保险领域已有不少台湾科技与管理人员,仅平安保险公司就有19位台湾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由于台湾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增大,科技人才纷纷期盼到大陆发展。在2001年新竹科学园区的一项调查中,约90%的科技人员有意到大陆发展。目前,岛内有意到大陆工作或就业的人越来越多,并将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引发的问题,需要新的规范。
同时,台湾当局面对产业西进与人才西流,担忧台湾科技人才的流失,开始对台湾科技人才到大陆进行限制。台“国科会”正在制定“台湾地区高科技人员进入大陆地区任职许可办法”,规定企业雇用高科技人员要向主管机关申报,高科技人员赴大陆采许可制,数量也有限制,这不仅影响已在大陆工作的数十万台湾科技与管理人员,而且影响两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不过,台湾当局这种限制办法,引起工商界与学界的不满与批评,认为这是“科技戒严法”,未必能留住台湾人才,却可能阻碍企业从海外吸引人才,影响两岸经济与人才的优势互补与经济科技合作。不过可以预期的是,不论台湾当局如何限制,在台湾科技企业不断西移与两岸经贸科技交流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下,台湾当局是难以阻挡两岸科技人才交流的。
二是两岸具官方性质的合作启动。两岸公营企业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两岸入世的推动下终于有所突破。2001年,台湾“中国石油公司”与大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双方通过在第三地成立公司的方式合作探勘“台南盆地及潮汕凹陷区”油气。日前,台湾“陆委会”正式同意台湾“中油公司”与大陆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维尔京群岛合资成立资本300万美元的合资公司,在台湾海峡合作港勘探油田,投资均摊,成果均享。台湾“中油公司”还与大庆油田达成合资石油钻探意向及与中国联合石油公司签署柴油销售的合作意向书,有意开拓大陆柴油市场。
与此同时,台湾财经部门开始有意推动两岸生物科技产业的合作。生物科技产业不仅是台湾与大陆确立的重点高科技产业,也是前景看好的新兴科技产业,已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重要目标。就在两岸企业界积极探讨与寻求合作商机之时,台湾“经济部”于2002年3月提出两岸生物科技产业合作构想,这是台湾官方首次推动两岸科技产业合作的举动。依其规划,未来两岸生物科技产业的互动方向包括:一是鼓励并开放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技术转移与投资;二是推动两岸生物科技产业与学术单位在重点领域或项目合作;三是邀集两岸生物技术产业与学术研究单位专家学者,每年举办研讨会或论坛,创造投资与技术合作机会;四是参访大陆生技公司或研究单位,宣传台湾生技产业政策与优惠措施,邀请大陆知名产技产业集团赴台,促进两岸投资与技术合作。合作重点领域为中草药、基因工程、特有疾病、农业生物科技等。尤其是目前台湾、香港与大陆均将此一生产列为重要的新兴科技产业,并有意各自成立中医药研制中心,若这一合作方案能够现实,将谱写两岸三地生物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三是两岸贸易争端浮上台面。入世后,原本存在的两岸经贸纠纷问题逐渐浮上台面,反倾销与建立防卫机制成为两岸经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今年3月23日,大陆外经贸部公告俄罗斯、韩国与台湾等冷轧钢品及扁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接着3月30日,大陆又对台湾聚氯乙烯(PVC)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5月24日宣布对进口钢产品实施临性保障措施,这是大陆入世后第一次公布对台湾产品向大陆倾销展开调查与实施临时性保护措施,格外引人注目。事实上,台湾上述两类产品对大陆出口额庞大。2001年,大陆从台湾进口PVC达2.3亿美元,占大陆进口总量的21%,为大陆第二大进口来源,进口量仅次于日本。近年台湾销往大陆的钢产品在200万吨到300万吨之间,其中200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涉案钢品(主要为冷轧钢卷)为1118万吨,金额4.9亿美元,该产品占大陆该类钢产品进口市场的24.3%。为避免将两岸贸易争端拿到WTO机制处理引起争议及复杂化,两岸民间行业公会积极协商,希望妥善解决这一争端。
台湾地区钢铁公会与大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今年2月初就两岸钢铁贸易纠纷在台北达成四项共识。一是两岸钢铁产业应就不锈钢板材、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彩涂及镀锌板等五种产品加强沟通,并协商双边未来在自律基础上互利。二是台湾地区钢铁公会应建议主管机关取消进口钢产品的负面表列措施。三是两岸应定期或不定期互相交换双边钢铁工业结构改变及投资状况,并促进双方的合作投资。四是针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建设设计,两岸钢铁产业应加强联络并研究合作方向。在大陆对台钢产品出口展开反倾销调查及实施临时性保障措施后,6月初,台湾区钢铁业公会前来北京,与大陆钢铁工业协会展开协商,就大陆实施临时性防卫措施达成一系列协议,台湾业界并建议台湾当局不要引用政府间的谈判机制,让民间出面解决。但6月中旬,台湾当局主张以“官方对官方”的方式在WTO框架下处理两岸贸易贸易争端,可能使问题复杂化。
由此可见,入世后两岸经贸争端问题会越来越多,不一定能完全通过民间妥善解决。台湾工业总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工业界认为,加入WTO,厂商最需要的是协助“防止大陆产品对台湾倾销”,约占调查受访者的一半,如一位台商在台湾提出专利申请后,有意向大陆专利局寻求专利优先权的保障,但因台湾并非“巴黎公约”缔约者及两岸未签署专利优先权互惠协议,加上目前两岸官方无法接触,这一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这是否违背WTO“与贸易有关的智慧财产权协议”的规定及双方如何处理专利优先权的争议,可能成为两岸之间新的贸易争端。两岸有必要成立民间协商机制,处理经贸争端,以免影响两岸经贸的正常发展。
四是两岸面临经济区域化发展的挑战。目前,全球出现第二次区域经济合作高潮,不仅原的区域经济组织扩大范围,而且出现一系列新的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区,尤其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推动,在台湾岛内引起极大关注,官方与许多学者担心台湾经济的日益边缘化。不过,入世也为台湾参加自由贸易区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条件,台湾当局积极发展同有关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其中将美国、日本、新加坡及新西兰等列为第一批优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对象,同时争取与巴拿马及中美洲等邦交国签署自由贸易区。但台湾当局对两岸民间主张的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合作机制却持保留态度。可见,台湾与大陆分别在组建自由贸易区,两岸经济整合却未能提上日程,这与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入世后两岸经济形势不相适应。两岸如何突破政治僵局,在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大潮中建立两岸经贸往来机制与实现经济整合,是两岸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标签:台当局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台企论文; 直接出口论文; 台商论文; 自由贸易区论文; 台湾银行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