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山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结合高中学生实际,针对促进学生数学有效学习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教育观念;新课标;促进;数学;有效学习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五要”: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接受必然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的弱化,对教师过分依赖,思维缺乏批判性,无主见。因此,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这是确保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更新旧的教育观念来使学生的学习有效呢?新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教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在脑子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动起口来讲数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通过师生互动产生思维的碰撞,通过思维的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
二、要激发学习兴趣
从课堂和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中可知不少中学生害怕数学,且欠缺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对数学没有兴趣。不肯动脑思考,不愿动手做作业,有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学习效率低下。
要使学生有效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学要重视创设数学情境,以便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三、要挖掘习题功能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对知识的切实掌握又是另一回事。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思想应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与练习的容量大小不成正比,练习题选取宁可少些,但要精些,切中学生实际和高考实际,切实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习题结构网络,使学生懂一题晓一类、通一片。
另外,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一个例题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也要要求在做完题后进行反思:反思过程,查找不足,追求完美;反思方法,探索新解,训练技能;反思题型,提出问题,走向创新。
例如,讲完不等式恒成立的例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作如下的反思总结:
基本思想,函数思想,即构造两个函数,将问题转化为这两个函数图象上下位置关系来讨论。
具体解题策略:1.若变量易于分离,可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2.若不等式变形后一边为零另一边为二次函数型的,可借助二次函数知识来解决或转化为方程根的分布问题;3.若不等式通过适当变形后一边图象“固定”,另一边的图象也易做出的话,可转化为讨论两个函数图象的位置分布问题。
四、要运用电脑媒体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电脑,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在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电脑课件来完成。借助电脑还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进行动态演示。要注意的是,为了借助多媒体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用计算机展示例题或习题的解答过程时,应一步一步地给出答案,而不是一下子显示全部的答案,或者是事先只在电脑给出例题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例题的解答过程,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同看电影一般,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五、要加强交流反馈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习中出现一些偏差是任何时候都无法完全回避的,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师生间不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实验高级中学 546100)
论文作者:林延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知识论文; 例题论文; 函数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