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区域论文,外贸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9)05-0085-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各地区的经贸发展严重不平衡。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因此,密切关注并认真研究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及其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与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上。对此进行卓有成就研究的主要有Bourguignon和Morrisson(1990)、Robert Feenstra和Gordon Hanson(1996)、Nicholas Gill(2006)、Fuchs和Pernia(1987)、Ernesto M.Pernia和Pilipinas F.Quising(2002)。虽然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有所不同,但其研究都证明了对外贸易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正相关,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会进一步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
国内学者对收入差距、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关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问题。研究认为,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后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魏后凯(1992)、杨开忠(1994)、林毅夫、蔡昉(1998)、贺灿飞、梁进社(2004)、石磊、高帆(2006)等。(2)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收敛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例如,蔡昉、都阳(2000)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存在普遍的趋同现象,但存在东中西部三个趋同俱乐部;沈坤荣、马俊(2002)认为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刘明夏、魏英琪、李国平(2004)认为我国各地区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3)关于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研究认为,地区差距扩大与对外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较具代表性的学者有王丽娟(2005)、刘力(2005)、赵伟和何莉(2006)等。(4)关于进、出口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以李斌、陈开军(2007)、王少瑾(2007)、何莉(2007)为代表,其研究认为,进、出口差异直接影响到各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
由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趋势及其收敛性方面,而在对外贸易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则不多;国内对中国外贸结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品结构、方式结构及外部区域结构方面,而对内部区域结构则很少涉及,对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更是少见。在关于对外贸易对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方面,多使用进出口总额进行总量分析,将进、出口分开来进行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拟在进行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考察进、出口贸易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以期更全面、更准确地揭示我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及其失衡状况分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因此本文将东北地区单独作为一个区域,分析和研究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对外贸易及其结构问题。①
(一)四大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分析
2006年广东省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9.86%、31.53%和30.78%,均排名第一位;排名前5位省市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均高达75%以上;而排名后5位的省区除海南省外均位于西部地区,其各项指标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之和不足0.5%,其中排名最后一位的西藏自治区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0.02%、0.02%和0.01%。可见,中国外贸国内地区分布明显集中于少数地区。
从贸易量的变化趋势上看,表1显示:东部是中国外贸的主体地区,其2000-2006年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均占全国总量的86%以上,且有逐年上升之势;中、西部和东北三大地区各项指标所占比重之和不足14%,中部地区所占比重最低,其次是西部,但这三大地区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相差不大,中部地区所占比重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西部和东北地区都呈下降趋势。
从四大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对比上看,东部地区进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高于出口贸易,这说明进口贸易较出口贸易更集中于东部地区;与之相反,西部地区进口贸易所占比重低于出口贸易,这说明西部地区进口贸易比出口贸易更落后;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东部与中部均是差距最大的两个地区。此外,从表1还可发现,中国进口贸易地区差距较出口贸易地区差距更大。
从四大地区的差距上看,表2显示:2000-2006年,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外,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进口额比值、出口额比值、进出口总额比值均呈增加之势,这说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差距呈扩大趋势;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比值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东北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各项比值则逐年下降,这说明东北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二)四大地区多样性指数分析
多样性指数(H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指数的一种代表性指数,公式为:
是指景观单元i在景观中出现的概率,通常是用该景观中占有的面积比例来表示,n是组成景观的景观单元的类型个数。本文在运用该指数时对公式中的和n赋予新的含义:表示i地区在中国外贸中所占份额,n表示中国国内地区数,即n=4。如果H指数上升,说明四大地区在中国外贸中所占份额趋于平均,差距缩小,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趋于均衡;反之则说明四大地区在中国外贸中所占份额趋于集中,差距扩大,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趋于失衡。
通过计算发现,1981-2006年,虽然在各年份中H指数有所波动,但从总体上看,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的H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其中,进出口H指数在这26年间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从1981年的1.33下降到2006年的0.69;出口H指数在1985年前呈现上升的态势,在1985年达到峰值(1.47)后到2006年下降为0.68;进口H指数在1985年前有所起伏,1985年后不断下降,从1985年的1.03下降到2006年的0.69。这说明四大地区在中国外贸中所占份额趋于集中,整体差距在扩大,亦即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
(三)四大地区Theil指数分析
Theil指数最早是由Theil在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首先提出的。在这里只需将国家换成地区即可分析一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Theil指数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直接将各地区间的总差距分解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两部分,从而为观察和揭示组间差距与组内差距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及各自在总体差距中的贡献度和变化趋势提供方便。即:
本文引用Theil指数来衡量我国四大地区之间和四大地区内部的贸易差距,其中Theil指数公式中对数函数取自然对数,并且i=4。
通过计算衡量全国进出口和全国出口贸易发展地区差距的Theil指数可知,1981-1986年Theil指数值在逐渐减小,进出口Theil指数由0.60减小到0.38,出口Theil指数由1.07减小到0.61,这说明我国各地区外贸差距在逐步缩小。1984年沿海地区开始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步走向成熟。从1987年开始这两个Theil指数值逐年增大,各地区外贸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自2000年起这两个Theil指数上升的速度开始下降。这说明四大地区外贸差距扩大的速度在放缓。究其原因,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外贸发展迅速有一定关系。
从各地区内的差距来看,图1显示:衡量东部地区内差距的Theil指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Theil指数值。这说明东部地区内差距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三大地区内差距。而这四大地区的地区内差距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这说明四大地区内各省区市的外贸发展具有趋同的趋势。
将我国外贸全国总体差距进一步分解为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来看,图2显示:1981-1994年,我国外贸全国总体差距、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差距呈现出相似的U型变化趋势。1995年至今,我国外贸全国总体差距与地区间差距持续扩大,而地区内差距逐渐缩小。1981-1985年,地区间差距对我国各省区市之间总体差距的贡献度低于地区内差距的贡献度;1986-1994年,二者的贡献度相差不大;但从1995年开始,地区间差距对我国外贸总体差距的贡献度开始超过地区内差距的贡献度。目前,地区间差距已成为影响我国外贸全国总体差距的主要因素。
图1 1981-2006年衡量中国外贸四大地区内部差距的Theil指数
图2 1981-2006年衡量中国外贸全国总体差距、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的Theil指数
将我国外贸地区内差距进一步分解为出口和进口可以发现:(1)1981-1984年,出口和进口都是地区内差距对我国各省区市之间总体差距的贡献度较大(出口和进口的地区内Theil指数均在0.45以上)。(2)1985年以后,地区间差距的贡献度逐渐攀升,并已成为影响我国外贸整体差距的主要原因。其中,出口Thiel指数由1985年的0.38上升到2006年的0.61,进口Theil指数从1985年的0.44上升到2006年的0.66,对我国出口、进口差距的贡献度分别为67%和58%。
三、中国四大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衡量地区收入差距的指标可以划分为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经济层面指标包括人均GDP或人均GNP、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等;社会层面指标包括生产率、失业率、生活质量指数等。本文主要从经济层面来分析中国四大地区的收入差距情况。
(一)四大地区经济规模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地区的人均产出水平较低且较平均,1981-2006年四大地区的人均GDP均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并且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一直是人均GDP最低的地区。2006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分别为2.77、1.23、1.09和1.82万元,全国平均为1.80万元。
从四大地区的极差与极值比率来看,根据计算,1981-2006年四大地区间的极差在逐步扩大,极值比率也大体呈上升趋势;1981年四大地区的人均GDP极差为359.63元,极值比率为2.06;2006年极差高达16758.85元,极值比率也相应达到2.53。这表明1981年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
(二)四大地区Theil指数分析
图3 1981-2006年衡量GDP地区内差距的Theil指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较大,但却在逐年缩小。根据计算,1981-1990年全国Theil指数由1981年的0.087减少到1990年的0.066。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收入差距开始急剧扩大,呈现出向上攀升的W型发展形态,到2006年已达0.14,超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从地区内和地区间差距的对比来看,1981-2006年我国地区内差距在逐渐缩小,而地区间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并且地区间差距对全国总体差距的贡献度在不断上升。1981-1992年地区内差距一直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影响力量,而从1993年开始,地区间差距开始超过地区内差距,逐步成为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图3可见,东部地区内差距与全国地区内差距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变化趋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内差距数值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内差距数值,说明东部地区内差距成为全国地区内差距的主体。2006年东、西部地区内Theil指数明显增大,西部地区尤为显著。这说明西部地区内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此外,从整体上讲,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和东北三大地区的地区内差距Theil指数值均较小,说明三大地区内各省区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均衡。
四、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区市1981-2006年的GDP、进出口的当年价格数据,分别计算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GDP、进口和出口Theil指数。为消除变量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减少波动性,本文将各指标的Theil指数值取自然对数,并记为ln(GDPT)、ln(IMT)、ln(EXT)。
(二)模型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并根据AIC和BIC准则选取滞后阶数。表3和表4显示:经过一阶差分后,ln(GDPT)和ln(IMT)数据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T)和ln(EXT)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能达到同阶单整I(1)的条件。
2.协整检验
(1)ln(GDPT)、ln(IMT)的协整检验
根据AIC、BIC准则确定建立无约束VAR模型时的滞后期为6,协整模型的滞后期是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所以对ln(GDPT)、ln(IMT)进行协整检验的滞后期应为5。表5显示:Johansen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T)、ln(IMT)之间仅有一个协整关系:
该协整关系表明,我国进口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地区收入差距对进口贸易地区差距的弹性约为5.03。这说明在长期中,进口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会扩大地区收入差距。
我国进口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导致各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我国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最终消费品、原材料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设备上。进口最终消费品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机制引导本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发展,从而加速本地区经济的增长,拉大本地区同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进口原材料可以节约该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该地区下游产业要素投入的质量,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口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设备,如机械设备、先进生产线等,不但可以缩短进口企业技术创新的时间,而且可能在本地区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本地区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从而拉大该地区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因此,中国进口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会进一步扩大各地区的收入差距。
(2)ln(GDPT)、ln(EXT)的协整检验
通过AIC、BIC准则确定对ln(GDPT)、ln(EXT)进行协整检验时的最优滞后阶为5。表6显示的Johansen特征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T)、ln(EXT)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出口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存在一个标准化的协整向量:
该协整关系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出口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同样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地区收入差距对出口贸易地区差距的弹性约为0.64。这表明在长期中,出口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也会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这与我们所掌握的理论和经验也是相符的,即一地区出口越多,对该地区收入增加的拉动作用就越大,从而使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就越大,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东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区收入差距对进口贸易地区差距的弹性大于其对出口贸易地区差距的弹性。由此可以认为,在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对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中,进口贸易的作用要大于出口贸易的作用。这也说明在现阶段,一地区由于进口而带来的新产品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生产成本下降和技术溢出效应所导致的收入增加要大于出口对该地区收入增加的拉动效应,从而使该地区与其他地区产生了更大的收入差距。
五、简短结论
根据前述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近年来,我国地区对外贸易差距和收入差距均呈现出失衡的发展态势。第二,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间的对外贸易差距对中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失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出口贸易相比,进口贸易差距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我国应继续实施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外贸战略,通过缩小对外贸易地区差异来达到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目标。
注释: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12个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份。
标签:收入差距论文;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进口论文;